退朝之後,皇上單獨留下了劉本和鳳旻翊,與他們二人商議了關於江南災患的事情,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攝政王是懶得管的。
“朕將這次江南水患的事情,全部交由你二人處理,你們當竭盡全力去辦好這件事情,朕的身體,你們也是知道的,這兩個錦囊給你們,必要時刻可以拿出來保護自己。”
“請皇上放心,微臣定當不負重託。”
他們兩人從皇宮中出來,並沒有回府,而是各自召集了自己的力量去實施救災的事情,鳳旻翊來到了聚英樓,他點了幾個小菜,就讓李青去外面查看災民的情況,自己又來到了二樓的雅間。
“閣主。”
“我有個任務交給你,你立刻派一些人去臨城查看水患的具體情況,然後傳書給我,記住一定要好好探查當地知府是否在全力的抗災救民。”
“是”
白衣人打開窗戶,一個眨眼不見了,鳳旻翊吃完飯走出了聚英樓剛好迎面撞上回來的李青。
“王爺,小的去城門口看了一下,那邊聚集着很多災民,守城官兵不讓進,已經開始鬧起來了。”
“走我們去看看。”
鳳旻翊來到了城門口,這些衣衫襤褸的人,比他想象中還要多,他走上前去對着正在和官兵拉扯的百姓說,“鄉親們,我是東臨王,請大家不要急,耐心的在城外等候,本王在天黑之前一定會幫大家安排好住所。”
這些災民一看是東臨王,便不再拉扯,有些讓已經在城外的空地上耐心等候了。
回到王府,鳳旻翊召集了府裡的男丁,還有他手中的士兵,全部去了城外開始搭建災棚。
劉本這邊也沒有閒着,兩人都暗自鉚着一股勁,他動員了京郊附近的地主鄉紳,得到了一些米,然後開始熬粥,很快就有些災民領到了粥喝。
王亦瑤這兩天勞累過度,屁股上的傷本來還沒有癒合好,她這麼一折騰又全部裂開了,疼的她不敢動彈,只能趴在牀上等着環兒爲她遞水送飯。
“小姐,你這樣環兒心裡也難受,這本來就瘦弱,現在一陣風都能將你颳倒了。我明天去廚房要一隻烏雞給你補補身子吧。”
這個丫頭,對她真是沒話說,看着環兒忙裡忙外的樣子,真是欣慰。
方嬤嬤的傷在王亦瑤的精心醫治下已經可以下牀走路了,她迫不及待的來到了杏寒苑看望王亦瑤。
兩個丫環不放心,一路緊緊攙扶着。
一進門可驚呆了環兒,這位嬤嬤是誰?難不成又是那個王爺的奶孃劉媽媽派過來找事情的?看着也不像呀,滿臉都是慈祥的笑容。
“這位姑娘,請問王妃在嗎?”
在屋裡王亦瑤聽到了方嬤嬤的聲音,“在呢,環兒快請方嬤嬤屋裡來坐。”
環兒這才反應過來,這就是小姐所救的那位來自宮裡方嬤嬤。
“方嬤嬤屋裡請,小姐的舊傷復發了,這幾日在牀上養着呢?”
“見過王妃。”
“你們倆不必拘禮,快扶方嬤嬤坐下。”
方嬤嬤一看王亦瑤這個樣子,心中很是內疚,這臉色暗沉,嗓音沙啞,整個人瘦的只剩下了骨頭。
“王妃,真是老身連累了您。”
“方嬤嬤,您這是幹嘛,是我自己太沖動,得罪了攝政王,纔有了今天這般下場。”
在宮中服侍太后多年,方嬤嬤自然知道攝政王的爲人,不用王亦瑤多說,她也明白其中緣由。
她從丫環手中拿過一個盒子,遞到了王亦瑤身邊,“這是老身自己做的一些阿膠,有補血養氣之功效,王妃每日吃一塊兒,想必會有效果。”
看着眼前的阿膠糕,王亦瑤淚水忍不住的往下掉,她又想到了自己的母親,爲了讓她能有一個好身體,想盡了辦法,其中就包括這個手工阿膠糕。
“謝謝,方嬤嬤,我一定吃。”
擦乾淚水,拿起一塊兒開心的吃起來,不得不讚一下,這古法熬製的真是好吃,不像現代加入好多添加劑和防腐劑。
兩人越說越投緣,開心的不得了。
突然外面的一陣騷動和吵鬧聲傳來,王亦瑤有些不安,方嬤嬤看出了她的慌亂。
“王妃不必擔心,應該是江南來的災民。如今咱們王爺被皇上委命,擔任此次賑災的使者,還有劉本劉大人。”
看來這次的水患很嚴重,這次短短几日,京城中的災民就大量出現,看來當地的官員賑災的力度根本不夠,不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方嬤嬤這幾日都這樣嗎?”
“是呀,他們一路逃難過來,沒有吃的,有的已經半路餓死了,現在看到街邊的包子,點心呀,就要上手去搶,真是苦不堪言。”
王亦瑤和方嬤嬤陷入了沉默,在古代女人可發揮的力量實在是太薄弱,她們完全依附於男人生存,就算是有心也沒有能力做一些什麼。
方嬤嬤坐了一會兒看王亦瑤精神不佳,就帶着丫環要走,“王妃,你好生養着,老身改日再來看你。”
“好的,環兒送一下方嬤嬤。”
方嬤嬤走後,王亦瑤陷入了沉思,她想到了現代的水災之後會遇到哪些事情,應該如何應對。
記得他們學醫的時候,導師曾經給她們分析過一些俗語,其中有一句她記得很清楚,大澇之後必有疫症。
她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了,應該好好想想如何研製出一些針對疫症的藥物。
這天晚上她趁着環兒和孩子睡着了,打開了醫療包系統,輸入了一串數字代碼,系統裡顯示了一些疫症的案例,尤其是水災之後的案例,她進行了着重的分析。
發現在治療這些疫症的藥物中都含有一種東西,板藍根。這個還不算,她還查看了古代的一些醫術,其中也提到了這種藥材,看來這種東西是需要大量使用。
第二天王亦瑤早早的把環兒喊醒了,“環兒醒醒,我有事情讓你去辦。”
“小姐,什麼事情這麼着急,也不讓人家多睡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