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王命(下)

第一階段的訓練內容之中,針對新兵的主要是爲了加強新兵對於軍法條例的認識和理解、使其能夠聽懂軍令和金鼓、通過講述軍史和四明山殿後戰的戰史提升新兵的信心和忠誠、以及強化新兵的體能。從訓練結果來看,前幾項都還不錯。

南塘營的軍法條例很多,戰後又進行了一些增減,雖然看起來數量繁多,但是如果聽從軍官的命令,並且能夠融入到袍澤之中,基本的日常條例一般是不會觸犯到的,而那些戰陣的軍法此刻則還看不出成效。

至於金鼓號令,南塘營規模不大,所以陳文始終沒有像其他明軍那樣使用繁複的旗語,更多的還是靠金鼓和一些簡單的旗語來指揮戰鬥。由於需要學習的本也不多,在各隊抽查的時候大多新兵也都能夠知道旗語和金鼓的含義。

訓練期間,陳文組織了一些在殿後戰中表現優異的軍官和士兵進行宣講。一場慘敗的大背景下,面對五倍於己的清軍綠營精銳,南塘營爲掩護百姓撤離四明山毅然殿後,戰鬥幾經波折,最後明軍迎着清軍的炮火將其擊潰。

這樣的故事本就是百姓最爲喜聞樂見的,尤其是這場戰事還就發生在他們的眼前,不光百姓愛談論,就連說書的先生也專門編了新的段子,進而迅速的在天台山地區傳播開來。

雖然這些新兵並沒有親眼見到,但是他們卻幾乎都來自那些得益於南塘營擊潰清軍才能倖免的百姓。眼下聽着這些戰鬥英雄的講述,更是熱血沸騰,此後的訓練也更加能夠吃苦耐勞,效果倒還算不錯。

鑑於洗腦工作的必要性,陳文琢磨着是不是折騰一支文工團出來,以着評書、戲劇等表演形式進行宣傳,以達到激勵人心的效用。

內容也大可不必全部用南塘營的,這個時代的一些英雄的故事也可以使用,還有其他朝代漢家英雄反抗蠻夷侵略的故事更是可以廣爲宣傳,就像他曾經在大蘭山下講古時那樣,以夷夏之防和漢家英雄的故事來宣傳民族主義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只不過,此間由於尚沒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支軍隊都快養不起了。經濟基礎不存在,這個可行性很高的計劃暫且也無法提上日程,看來還是再等半年吧。

與這些成效顯著的訓練項目不同,體能訓練在區區半個月的時間內根本顯露不出什麼,再加上由於經濟問題,肉類攝入比例的降低,這批新兵在體能的強化速度上勢必無法和當年在大蘭山老營每天一個肉菜配合訓練養出來的老兵相比。不過暫時也只能這樣了,畢竟經濟上並不允許如此。

相比這些新兵,老兵就要簡單多了,沒有獲得晉升的依舊保持其在隊列中的位置,獲得晉升的則只要能夠適應新的位置即可,條例、軍令什麼的他們都明白,所以要比新兵輕鬆的多。

接下來便是第二階段的訓練了,陳文思慮了片刻,覺得體能訓練還是要繼續抓,而這階段的訓練也加入了武器裝備的使用,應該還會暴露出更多的問題,就像上次擴軍時一樣,尤其是鳥銃的使用,需要嚴加註意。

陳文將這些抄寫下來,準備明天晚上軍官全部回營後進行商討。抄寫結束,不知不覺已到傍晚,由於張俊回家去了,他便命一個新來的少年親兵去把齊秀峰喚來。

沒過多會兒,齊秀峰便跟着那少年親兵來到了陳文的面前。上次那樁弊案後,齊秀峰由於監管不力被處以罰俸、革職和杖責這三項處罰。軍需官的職務已經改由孫鈺接任,齊秀峰養好傷後便被陳文安排在了孫鈺之下,協助管理軍需。

這樣其實本不合理,只是現在他手中能用的讀書人實在太少,而老營的那些官吏也都在王江麾下。雖然由於根據地的陷落,這些老營官吏再沒了以前的事務,但是這上萬的百姓現在還處於大蘭山明軍的監管之中,他們手中的事務已經不少,陳文能把孫鈺要來已經不錯了。

那少年親兵返身出去後,陳文看了看眼前的這個白面書生,似乎不僅沒有被挫折弄得一蹶不振,給人的感覺反倒是成熟了許多,只能隱約看到些當初的那份初出茅廬的稚氣了。

“成峻,這些日子跟着孫主事,可有所感悟?”

聽到陳文的問話,齊秀峰連忙作答道:“回稟將軍,這段時間卑職跟在孫主事身邊,受益良多。此前獨自管理軍需時的方法頗有些差強人意的地方,蒙孫主事不吝賜教,卑職學到了很多,尤其是如何監督下屬的方面,想來日後必不會再出現上次那般的事情了。”

監督下屬?

陳文心中暗笑,他知道,孫鈺並非性子陰微,或是疑心頗重之人。此人監督下屬的方法很是簡單,只有一個字——“勤”。

別人可能一兩個月或是一季檢查一遍庫存,孫鈺最多半個月便是一查,而且往往還會不定期的進行抽查。這樣的勞動強度並非是所有官吏都受得了的,可是孫鈺卻毫不在乎,因爲在他眼裡,這些都是民脂民膏,斷不可能容得那些貪官污吏將其貪墨。

說到底,孫鈺的這一套還是基於他的本性,亦或者說是靠着道德去完成的,需要依靠制度進行完善。只是此間大蘭山明軍的後勤,包括南塘營和後營餘部的後勤尚屬於大蘭山老營的管轄範圍之內,陳文無意去挑戰王江的權威,因爲他也不能保證就一定會比王江做的更好。

只是在齊秀峰的任用問題上,既然孫鈺已經接手了軍需部門,那麼就不好再讓齊秀峰長久的居於其下了。

“成峻即有所悟,那本將就直言了。軍需一事已由孫主事接手,期間並無錯漏,本將屬意繼續由其管理……”

聽到這話,齊秀峰的臉色頗有些不自然,畢竟那是他曾經的職司,即便早有所料,可是聽到這個決定後他的心中還是有些不痛苦。只是上官既然有命,那麼作爲屬下,他也只能聽從安排,否則只會像顧守禮私下與他說的那般對日後的仕途會更加不利的。

齊秀峰面上的不愉一閃即逝,卻進入陳文的眼底,其實就算不去看他靠着對其的瞭解也能想象到齊秀峰的心境。於是,陳文的下一句話便自口中吐出。

“本營自成軍伊始,軍法官便由鎮撫兵兼任。此番擴軍之後,鎮撫兵的數量也有所增加,本將庶務繁忙,已經分不出什麼精力進行監管了。是故,本將決定給你一個月的時間吃透這些軍法條例,一個月後若是無誤,便由你來出任本營軍法官一職。”

本來陳文自己兼任軍法官爲的只是加強軍法條例的貫徹執行,南塘營成軍已有半年,軍法條例已經深入人心,他便沒有必要再幹這份得罪人的差事了。那麼,出於使過不使功的心術,齊秀峰來背起這份責任就成了必然。

從軍需官變成軍法官,一字之差,卻是天差地別,只是對於齊秀峰而言,他是犯了過錯才被革職的,能夠重獲信任纔是當前最爲緊要的,而且在南塘營中,軍需官一樣會受到嚴苛的監管,軍法官反倒聽起來更有權威一些。

“卑職這就回去研讀軍法條例,必不負將軍所託。”

但願如此吧。

接下來,陳文與齊秀峰聊了一會兒關於軍法條例的使用原則,便準備去吃飯了,可也就在這時,那個親兵卻進來告訴陳文,王秀全回來了。

王秀全此前被派去覲見魯監國,把四明湖之戰的細節與四明山殿後戰的捷報送交上去,除去作爲魯監國系統的官員所應盡的義務外,陳文還報着能得到份封賞的念頭。畢竟眼看就要出兵收復失地了,總要有個大一點兒的名義纔好聚攏人心,否則一個掛遊擊銜的守備實在不好說出口。

此番王秀全帶回來六個人,除了爲首的那兩個據說是岐陽王李文忠後人的欽差外,剩下的四個應該只是隨從一類的角色。陳文聽到李文忠後人這幾字後,面色頗有些不自然,畢竟用了人家老祖宗的名號騙吃騙喝良久,碰上正主兒了自然會有些做賊心虛。

由於欽差奉了詔命而來,不方便在宣讀詔書前攀談,陳文和半路碰上的王江便帶着他們來到了臨時營地的中軍大廳宣讀詔令。

此間,中軍大廳內,老營的官員已經到齊,反倒是陳文的部下由於放假的緣故只有光棍一條的李瑞鑫和尹鉞趕了過來,就連吳登科都不在。見王江和陳文示意人已經到齊,那兩個欽差詫異的對視了一眼,隨即開始宣讀詔書。

首先是四明湖之戰的慘敗,本來以爲王翊必然會殉國的魯監國已經命董志寧爲王翊準備了一個不錯的諡號,眼下既然王翊只是被俘,那麼諡號的事情就不提了,只是對陣亡的將士進行了一番名義上的封贈,而剩下的就只是口頭獎勵了。誰讓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呢,魯監國朝廷現在還是要浙東的義師們養着,能給些名義上的奉贈,再加上點賜物就不錯了。

然後便是對於王江的嘉獎,從在大蘭山上爲王翊管理後勤開始,到四明湖之戰慘敗後掩護百姓撤退也落了個鎮定的評語,再到四明山殿後戰的運籌之功。這些很符合明朝中後期朝廷對於戰事的嘉獎方式,監軍文官不管有沒有功績,只要贏了總會有功勞的。

聽完這些,王江的面上已經頗有些羞臊之色,他看向陳文時的目光中滿是歉意,而迎來的卻是陳文善意的微笑。

不管你做了什麼,上司總是能拿到更多的獎勵,這是亙古不變的。一直以來王江還算是給了陳文極大的支持的,當初公司裡那個任事不管,“有功勞歸他,出了問題算你”的溜肩膀經理,陳文也不是沒在他手底下混過的,早就歷練出來了。

鑑於王翊被俘、馮京第殉國,魯監國的詔書中將王江戶部主事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的官職改成了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還給了把尚方寶劍,具體任務則是監軍四明、天台諸路義師。當然,按照慣例,王江的母親也由淑人升爲夫人,在命婦的階級上提高了一個檔次,也算是母以子貴。

王江謝恩過後便是陳文的封賞,四明湖之戰的慘敗,導致了陳文的贊畫之功告吹,不過魯監國還是誇了兩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相比之下,四明湖之戰後,陳文掩護百姓撤退一事上是有實際功勞的,此後的四明山殿後戰、北漳鎮“擊潰”紹興綠營,也有破敵的功勞。所以魯監國決定晉升陳文爲總兵官,掛徵虜將軍印,賜尚方寶劍,仍管南塘營軍務。

先前的那份報功文書上,陳文只提到了吳登科、李瑞鑫和尹鉞這三個千總,其他軍官地位太低他便沒寫到。

這裡面陳文其實也報着降低魯監國影響力的念頭,畢竟那一次被排擠導致了慘敗,他依舊記憶猶新,留下的後遺症導致了他對其他各路明軍的信任度直線下降,所以設法防一手在他眼裡也是必要之舉。

此番,陳文手下的這三個千總也被任命爲副將,估計如果陳文兵力雄厚的話,賜爵應該也不是問題,而這三個軍官也能坐到團練總兵,甚至是掛印總兵的位置,就像浙東的那些明軍將領一樣。可是南塘營的兵力實在不多,又處於王江的管轄之下,所以升職的速度也就沒有那麼快的必要了。

升了職,即便沒有加薪,陳文也還是比較高興的,畢竟開始收復失地時說出去也會好聽一些不是。只不過,就在他謝恩完成後,準備起身的時候,那個爲首的欽差變戲法一般掏出了另一份詔命,繼續讀了起來。

“……欽命徵虜將軍大蘭山總兵官陳文,勤於王事、勇略過人,特命其率本部兵馬入衛行在,以盡宿衛之責,欽此。”

ps:這周不知不覺好像欠了兩章了,想想都覺得不好意思,有時間儘量補吧,見諒。

第四十四章 衡陽!(下)第三十章 秩序第五十五章 佈局(上)第一百零二章 缺口第三十五章 起點第二十二章 死守第六十九章 尤當報也第一百零九章 黃宗羲第五十二章 成王敗寇(下)第二十二章 遲來的正義(三)第八章 履歷第七章 復甦第一百一十九章 釘子第五十七章 誓師第五十章 潛伏第六十六章 東南經略第八十一章 抉擇第二十九章 演技(三)第八十章 初戰第一百零七章 環境第八十二章 岔路口(下)第四十一章 一石二鳥第七十六章 大幕拉開(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維谷第五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一十四章 假韃子第四十五章 團隊第六十章 變相(上)第五十一章 亂起(二)第四十六章 末路第六十三章 再剿第十六章 觸動第十三章 棱堡第八十八章 殺之一字(上)第六十八章 震驚第四十八章 言商第八十八章 誅心第六十一章 相見(中)第六十三章 疾風(二)第四十三章 風滿樓第五十八章 暗戰第八十五章 爭論第二十四章 遲來的正義(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殺王(完)第九章 擴編第八十一章 覆盤第二十九章 烏面將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勝券在握(下)第三十四章 收穫第八十二章 掙扎(上)第十一章 述職第二十九章 烏面將軍第三十六章 名冊第十一章 答案(下)第五十七章 串聯(三)第五十章 亂起(一)第五章 交易第一章 正負第四十四章 練兵第八十二章 可逆第一百六十三章 時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郡王(上)第六十七章 三天(上)第六十六章 舊恨(三)第六十章 選擇(上)第三十一章 啓程第七十二章 渭水之南,優勝劣汰(上)第三十三章 逆轉第十九章 同牢第八十一章 抉擇第三十五章 暗度(一)第三十八章 經驗第七十六章 先發制人(上)第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進(完)(第二更)第六十八章 條例第三十九章 復活第一百零六章 前進第三十九章 半渡而擊(一)第七十八章 勁草(七)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軍第七章 新桃(四)第三十八章 敵意第四十章 訴求第三十八章 經驗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軍第八十九章 重拳(中)第二十七章 演技(一)第八章 履歷第九十九章 曙光初現(下)第十九章 楸枰三局(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後手第四十一章 一石二鳥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兵(下)第八十三章 問題第四十一章 同力(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王內訌(下)第一百零三章 天崩(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朔風(下)第十一章 蘭若寺
第四十四章 衡陽!(下)第三十章 秩序第五十五章 佈局(上)第一百零二章 缺口第三十五章 起點第二十二章 死守第六十九章 尤當報也第一百零九章 黃宗羲第五十二章 成王敗寇(下)第二十二章 遲來的正義(三)第八章 履歷第七章 復甦第一百一十九章 釘子第五十七章 誓師第五十章 潛伏第六十六章 東南經略第八十一章 抉擇第二十九章 演技(三)第八十章 初戰第一百零七章 環境第八十二章 岔路口(下)第四十一章 一石二鳥第七十六章 大幕拉開(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維谷第五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一十四章 假韃子第四十五章 團隊第六十章 變相(上)第五十一章 亂起(二)第四十六章 末路第六十三章 再剿第十六章 觸動第十三章 棱堡第八十八章 殺之一字(上)第六十八章 震驚第四十八章 言商第八十八章 誅心第六十一章 相見(中)第六十三章 疾風(二)第四十三章 風滿樓第五十八章 暗戰第八十五章 爭論第二十四章 遲來的正義(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殺王(完)第九章 擴編第八十一章 覆盤第二十九章 烏面將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勝券在握(下)第三十四章 收穫第八十二章 掙扎(上)第十一章 述職第二十九章 烏面將軍第三十六章 名冊第十一章 答案(下)第五十七章 串聯(三)第五十章 亂起(一)第五章 交易第一章 正負第四十四章 練兵第八十二章 可逆第一百六十三章 時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郡王(上)第六十七章 三天(上)第六十六章 舊恨(三)第六十章 選擇(上)第三十一章 啓程第七十二章 渭水之南,優勝劣汰(上)第三十三章 逆轉第十九章 同牢第八十一章 抉擇第三十五章 暗度(一)第三十八章 經驗第七十六章 先發制人(上)第十八章 使者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進(完)(第二更)第六十八章 條例第三十九章 復活第一百零六章 前進第三十九章 半渡而擊(一)第七十八章 勁草(七)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軍第七章 新桃(四)第三十八章 敵意第四十章 訴求第三十八章 經驗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軍第八十九章 重拳(中)第二十七章 演技(一)第八章 履歷第九十九章 曙光初現(下)第十九章 楸枰三局(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後手第四十一章 一石二鳥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兵(下)第八十三章 問題第四十一章 同力(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王內訌(下)第一百零三章 天崩(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朔風(下)第十一章 蘭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