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實體書方面相,歌曲版權費這裡,已經只能算是小錢了。手機端
一世的時候,徐清心裡其實下意識的對娛樂項目的熱門程度是有一種猜測的。首先最喜歡那些絡小說,其次是喜歡那些很是優秀的電影,然後是熱門遊戲,之後纔是ip鉅作改編的電視劇。
音樂的話,算是較特殊的一個情況。徐清本身寫書的時候,期望自己內心寧靜,但是卻又不習慣徹底的寂靜。所以當寫手的時候,徐清大部分時候都是要聽點音樂的。
對於徐清來說,音樂是除絡小說之外,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了。
其實也不只徐清這麼想,在很多人的心裡,音樂這麼火爆,應該是確實代表着規模不小的產業鏈。
對麼,其實也對。人家歐美這裡,音樂方面的產業絕對是相當火爆。靠着音樂成爲國際巨星的人,大有人在。
可是在華夏,情況不同了。說到底,歐美音樂產業能夠火爆,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人家較完善的版權保護制度面的。
想聽新歌,是得花錢。海量的支援支撐起了整個產業。音樂人都是屬於常人羨慕不來的高收入羣體。
可是華夏的話,版權保護,和玩笑一樣。有關係的人,抄襲一部作品,立馬改編電視劇。然後以作者的身份大肆摟錢,根本不用考慮後果。
某公寓丟人丟到全世界,該火爆的時候,繼續火爆。
至於音樂方面,其實更慘。最優秀的歌曲,用不了多長時間是盜版橫行。誰還去買你的專輯?
唱出好歌賺不了錢,有點能力的人都開始轉行了。留下的,是一個人才凋敝的情況。結果什麼鹿少年之類的人員,隨便翻唱一首老歌,唱的都不見得有多好,下面的粉絲各種支援。
華語樂壇曾經輝煌過,那時候走出來的很多巨星,給華語圈內太多的人留下了永遠不會褪色的記憶。
可是現在的話,樂壇的發展其實早已經陷入了一種畸形的道路。
不只是因爲版權保護做不到位,賺不了錢,吸引不了人才。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也有不少的問題。
對一下,歐米那裡明星火爆之後,其實他身邊的伴唱團隊,諸如貝斯手、吉他手之類的人員,也會隨之火爆起來。
但是華夏這裡的話,觀衆們永遠只記着顏值最高的那個主唱或者歌星。
飛兒樂團曾經也火過,但是除了飛兒,誰記得她旁邊那兩個男人是誰?可是實際,人家“名義”是同等的地位……
歐米樂壇也看顏值,但是畢竟不至於只看顏值的程度。華夏樂壇這裡,已經畸形到,只有小奶狗會有高人氣。其他任何形式的歌手,只要你不是小奶狗根本不會有多少人喜歡的情況。
各方面的情況綜合起來,也難怪華語樂壇整個都陷入了低谷期了。
徐清喜歡聽歌,但是其實也只是聽聽老歌和歐米較火爆的歌曲。不是徐清不願意支持華語歌手,jj&jay這些人,徐清會一直支持下去。實在是自那個年代往後,所謂新聲代歌手裡面,真的沒幾個華語歌手能讓徐清發自內心的喜歡了。
什麼薛帥哥,鄧美女,全部都是翻唱歌曲,還沒有原版好聽。你讓徐清怎麼喜歡的起?
但是不深究這些的話,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很喜歡音樂的一個情況。下意識的做出推測,這麼多潛在客戶的音樂產業,是不是代表着很賺錢的一些職業?
而實際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華語樂壇,算已經陷入看不到前景的低潮期。簡單來說,產業鏈的規模,其實還不能算少。
可是結果是,首先是那些娛樂公司賺錢,其次是歌手本人賺錢。輪到詞曲作者這裡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錢了。至於做配樂的那些吉他手什麼的,更慘。普遍都是隻能拿爲數不多出場費的一個情況。
徐清一首歌現在差不多到了十幾萬的價錢,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什麼等級的摟錢能力?好羨慕啊,怎麼沒人花這麼多錢找我寫歌?一天一首歌曲,一年是千萬級別的收入,豈不是賺瘋了?
可是,你嘛,一天一首歌。是一個月三首優質歌曲,又有幾人能做到?
真正頂級的詞曲作者寫歌都是要看靈感的,一個月只出一首好歌,也是很平常的一種情況。
徐清這裡有着一世的曲庫,你要說多拿出來一些,徐清是可以的。可是有那麼多人找徐清寫歌麼?
而實際的情況是,你要是歌手本人水平只是一線。非讓徐清給拿出巨星級別的歌曲的話,算是徐清有一世曲庫的支撐,也不見得能支持太多時間。
所以寫歌這一行,賺點快錢是可以的。多了居然真的賺不了太多。
徐清一開始其實都沒往實體書方面想,簡單來說。在《盜墓筆記》延伸出來的幾個方向裡面,徐清都沒覺得實體書方面有多熱門。影視劇改編這裡,徐清反而是有更高的期望的。
但是最後,反而是《盜墓筆記》實體書這裡的情況,成了徐清最大的摟錢利器。
一世的時候,《盜墓筆記》是四年一千二百萬冊的銷量。等到第五年第六年塵埃落定,後續不會再有太多銷量的時候,盜墓筆記實體書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兩千萬本。
五年六年的時候先不提,四年一千二百萬冊的書籍,代表了多少錢的盈利?
一冊是指一整套,而《盜墓筆記》一整冊一共八本書,在某寶面的售價是一百五十元。而實際的情況是,這還是清理庫存,在17年之後的價錢。正版全套的話,當初的售價在二百五十以。
二百五十的零售價,紙張之類的成本最多也二三十塊錢。因爲作品版權掌握在徐清手裡,徐清可以忽略版權的成本,一冊《盜墓筆記》是二百多塊的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