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讚歌是勇氣的讚歌。
事實上不止是人類,任何一個成功延續和發展的文明,都必然具備勇往直前和奮勇戰鬥的勇氣。
即將出徵的戰鬥者,是戰爭開始後的第十七任戰鬥者首領。
除了最初的兩位首領死於猝不及防的襲擊,後面十四任都是在和大筒木們的面對面搏殺中戰死。
實戰證明了,作爲指揮者的戰鬥者首領根本就無法隱藏,他們總是能夠被大筒木找到。
如今,戰鬥者的各級指揮官,已經不再隱藏自身的位置,而是勇敢的進行戰鬥,哪怕是戰死也在所不惜。
大筒木一族令人崩潰的穿梭斬首,打的真核文明幾次瀕臨崩潰,但也將憋屈數萬年,日漸溫吞的真核文明的勇氣給逼了出來。
開始的時候斬首最高指揮官,也就是戰鬥者首領戰死後,真核文明的艦隊就會崩潰。
在第一座戴森球失守後,大筒木一族必須得摧毀整個指揮系統,才能讓真核文明的艦隊崩潰。
也就是說,大筒木們必須相互協調,從真核艦隊的最高指揮機關,直到每一支分艦隊,整個指揮系統全部摧毀才行。
只要遺漏一處,真核艦隊就不會崩潰,並堅持戰鬥到最後。
現在真核文明經過戰爭的洗禮,已經激發出了勇氣,勇氣衍生出最大的堅持,成爲堅不可摧的偉大軍隊。
哪怕是最後一艘戰艦,哪怕是最後一隻戰鬥者的蟲軀,他們都會主動戰鬥到最後一刻。
這纔是大筒木一族由勝戰敗,從封閉空域被推回來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血繼網羅會議上,六位大筒木認爲的最大的戴森球火力。
大筒木一族的組織形式,是刻意的製造了上下分層,並極力的強調高等級對低等級的絕對支配權。
而絕對的權力就決定了,來自底層,來自前線的第一手信息,幾乎是不可能傳遞到高層。
因此,前線的大筒木們都知道真核文明有多難纏,但六位血繼網羅卻完全不知情。
事實上,大筒木一族從開始就缺乏足夠的力量,不能在正面打贏真核文明的艦隊。
只是他們習慣了的戰術恰好打在真核艦隊的軟肋,將這個悶熟了的文明打了個落花流水,因此錯判了雙方的真實實力。
當穿梭斬首的戰術漸漸失效,就意味着大筒木一族需要正面堅持的時間變長了,遭受的損失損失變大了。
戰爭局勢發生了致命的改變,傳遞到六位血繼網羅那裡,他們的感覺卻是下位大筒木死的有點多,戰爭進行的有點不順利。
包括大筒木之神在內,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大筒木距離戰局的崩盤不遠了。
……
戰鬥者首領爲自己套上更大的甲殼類生物外骨骼,然後登上生產出來只有七個小時的戰艦,開赴前線。
真核文明的整個決策機關都動起來了,研究者和建造者都來到碼頭,送別戰鬥者出征。
戰鬥者裝備的戰鬥型軀殼越來越強,如今已經能夠和敵人打的有來有回,只是仍然無法改變戰死的結局。
但戰鬥者沒有絲毫的退縮,他們甚至開心的發出笑聲,在英勇豪邁的笑聲中,所有成員都無視危險,坦然的踏上死亡征程。
無與倫比的勇氣贏得了崇高的地位,以至於真核文明出現了以戰鬥者爲主導的趨勢。
並不是沒有戰鬥者膽怯,但意識到了危險的真核文明無法容忍這樣的情況,膽怯者一旦被發現,會立刻遭到強制解體,成爲密集維生池中的一員。
就在這樣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大筒木一族和真核文明啓動了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
此次戰役中,真核文明用一座戴森球強行突擊空間狹道,戴森球火力和艦隊輪番攻擊。
尤其是艦隊完全無視了自身的傷亡,哪怕是隻剩下一人也要執行攻擊任務,硬生生的推平了負責防禦的大筒木一族傀儡大軍。
大筒木血繼網羅爲之驕傲的行星級武器,展現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威力,但終究只是行星級武器。
但一切都是相對的,行星級的武器足以一擊摧毀行星,但用來攻擊比大筒木本星大了足足兩千萬倍的戴森球,就顯得太過渺小。
六座大筒木行星的連續攻擊,造成的傷害足以蒸發任何岩石行星了,但對一座雙星系統的戴森球來說,損傷程度還不如真核文明建造者拆除南北極結構時,意外失誤造成的損失大。
血繼網羅們做出了錯誤的戰略判斷,結果就需要大筒木一族付出慘痛的代價。
大筒木們想的是,就算艦隊擋不住,他們也能在廣闊無比的戴森球上戰勝敵人,這是實戰證明了的。
而且敵人的戴森球很難靠近,但他們想要奪回第一座戴森球,就必須主動接近到一定距離。
大筒木們就能從一座戴森球直接穿梭到另一座中,甚至一舉佔領
怎麼也沒有想到,真核文明從一開始就沒有
戴森球的結構太複雜了,又被大筒木一族控制了很久,真核文明在這裡作戰就要近距離面對大筒木一族的族人和傀儡。
十八任戰鬥者首領陣亡的現實告訴真核文明,他們在複雜環境中打不過大筒木一族,雙方在近距離戰鬥中,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
艦隊戰能夠打贏,但奪回戴森球卻做不到。
而戴森球的規模太大了,就算是另一座戴森球前來攻擊,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摧毀的。
於是真的文明從一開始就決定,用生命鋪出一條道路,將戰鬥者送上最早失守的戴森球。
用激發太陽爆發超新星的方式,徹底炸掉整個戴森球,用這種極端的方式,達成無法奪回就徹底摧毀的目的。
爲了達成這個戰役目的,真核文明向每一位參戰的戰鬥者都授予了特權,讓他們掌握了點燃恆星的權力。
這其實是一次戰略上的冒險行動。
因爲真核文明已經發現,大筒木一族不僅能夠熟練的穿梭空間,還精通催眠等神奇手段,善於從人心中挖出秘密。
如此大規模的授權,戰役解說胡,點燃恆星的方法必然被大筒木一族掌握,也就是說如果此次戰役失敗,就再也沒有機會贏得戰爭。
因爲第一座戴森球在兩年的時間中,已經自然的漂移了六十億公里,不在空間狹道的可視範圍內。
真核文明用於攻擊的第三戴森球只有在離開狹道,才能看到並攻擊到自己的目標。
而這個距離對於大筒木一族來說就足夠近了,他們能夠在兩座戴森球之間反覆跳躍,真核文明弄不好就會再次丟失戴森球。
要是出現這種最糟糕的情況,真核文明就只剩下一座戴森球,毫無疑問是輸掉了戰爭。
所以,這一次只能依靠艦隊突擊,不惜犧牲,直接摧毀敵人的立足點,這才能突出空間狹道,重新回到廣闊宇宙空間。
大筒木一族沒有人想到,他們藉助六座大筒木行星的火力掩護,在真核文明艦隊突擊陣型中自由的穿梭,輕鬆的獵殺指揮者,摧毀戰艦。
輕鬆而愉快的收割迷花了大筒木們的眼睛,沒有人注意到真核文明艦隊不計損失的突擊。
最後,真核文明戰鬥者首領,在戰場上臨戰接任的第十九任首領,成功的突破,登上了最早被佔領的戴森球。
這位同樣裝備了巨型蜈蚣軀殼的戰鬥者,輕車熟路的找到了戴森球的主控中心,沒有絲毫猶豫就執行了點燃恆星的操作。
在這個直徑約爲兩億公里的戴森球中,除了直接吸收太陽能的設施,還建設了數以百萬計的氫和氦的聚合熔爐。
恆星釋放出來的這兩種元素被收集後,通過分子膜過濾分離後,按照類型輸送到各自的熔爐中,通過聚變反應產生第二波能量。
氫氦聚合熔爐生產的能量,大部分用於維護強磁力場,維護戴森球的主體結構穩定。
也有一部分被儲存起來,作爲反輻射防護罩的儲備能量,隨時應對來自恆星的災難。
而這些儲備起來的能量,不僅能夠用來應對恆星風暴,也能用來點燃恆星,引發超出穩定期最大的恆星風暴。
其實這並不是特意設計和製造的,而是在戴森球建好之後,按照這顆恆星的自然災害爆發,不斷調整相關反輻射防護罩的位置和分佈,形成了最恰當的災難防禦體系。
但在隨後的漫長歲月中,真核文明的研究者無意中發現,按照最佳防禦方式分佈的能量儲存裝置,恰好也是引爆恆星的對應節點。
只要同時將這些裝置,垂直於恆星表面的角度投送進入恆星,進入對流層的底部,同時引爆的話,就能掀起狂暴的恆星風暴。
這有點像在岩石外殼行星上,按照特定的節點引爆核彈,可以激發出恐怖的十五級地震一樣。
通過這樣有點力量的引爆,激發出特定的震盪,將對流層中的高密度、高熱、高輻射的夸克物質翻上來。
脫離了太陽對流層的巨大壓力,夸克粥會瞬間膨脹,然後降溫到一百萬度,相互結合形成氫元素。
但在這一過程中,這些物質的體積會膨脹三百億到五百億倍,將整個太陽的表層整個掀開,讓對流層大規模的暴露出來。
對流層表層瞬間失壓,新一輪的爆炸性膨脹開始,徹底進入連鎖反應的過程中,這纔是最大最恐怖的災難。
這樣的研究結果並沒有公佈,甚至被認爲是無聊的成果。
但真核文明的高層還是在第四座戴森球建立的過程中,親自動手驗證了一次,在證實過後徹底封存了這個秘密。
此後四座戴森球的儲能裝置都多了一套明顯過剩的外殼,能夠短時間承受一千五百萬度的外殼。
隨着戰鬥者首領的操作,儲能裝置的固定結構被激光燒斷,外掛的發動機啓動,推動着六百萬座儲能裝置衝向太陽。
這些裝置衝過了色球層和光球層,進入了流光的對流層。
環境溫度的極速上升,引發了儲能裝置外殼的快速蒸發,而這樣的蒸發保證了最核心的結構不會被提前引爆。
此時發動機早就被燒燬,儲能裝置全靠重力向下墜落,在三十分鐘後接近了對流程的底部,觸及徹底無光的輻射層。
而輻射層的高能輻射,就是儲能裝置起爆的扳機,在外殼徹底蒸發的瞬間,核心裝置就被輻射引爆,釋放出儲存了兩年的能量。
爆炸的威力很大,至少在行星上足以毀滅星表,摧毀生態系統。
但在恆星的對流層與輻射層交界線,只是一次無足輕重的震動。
但短時間的五百萬次震動,引發的振波在傳遞出去後,共振的波峰形成一道環繞恆星赤道的環形激波,將難以計數的對流層物質噴發了出去。
經過十幾分鐘的醞釀,恆星的南北兩極的色球層和光球層物質被掀開,一束伽馬射線暴噴薄而出。
恆星爆發了。
……
無論如何重視安全性,真核文明在戴森球的建設中,也不可能無限制的強化防禦力。
或者說,任何人在設計的時候,也不可能針對數百萬甚至千萬年後,走到了恆明膨脹前的狂暴階段時期。
真的遇到那種恐怖的恆星,正常的反應就應該是遠遠的避開,而不是衝上去建造什麼設施。
太陽爆發的時候,任何正常物質都會被恐怖的太陽風暴摧毀、融化、蒸發,直至拆解成爲夸克粥。
這種從微觀層面,針對原子的存在性的摧毀,就算是普通太陽的殘骸,白矮星也會被摧毀的。
除了中子星這樣的怪物天體,或者不知道怎樣存在的黑洞,根本沒有任何物質能夠倖免。
在太陽的大爆發中,戴森球南北兩極瞬間被噴射而出的伽馬射線暴蒸發。
接着整個戴森球就徹底崩碎了,像是從內部點燃了爆竹的蛋殼,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煙花,絢爛的飛散到宇宙中。
甚至在更外層軌道上的六顆大筒木行星,也在隨之而來的爆發中遭到了重創。
大筒木一族成員用岩石傀儡聚合的行星更是脆弱,在讓人目盲的太陽暴風中瑟瑟發抖。
有些軌道較低的傀儡行星,幾個小時內承受的能量太大,甚至超過了重力聚合力的上限,當場就結構崩碎,變成了宇宙的塵埃。
在這場籠罩了一切的太陽風暴中,凡是沒有及時跳躍回到大筒木本星的大筒木,都在六百萬度的高密度風暴中化爲灰燼。
甚至連一片片的楔都無法回收,只能任憑它們懸浮在風暴中,等待暴風減弱後再處理。
大筒木一族喪失了四千位成員,幾乎都是這幾年在戴森球上甦醒的年輕者,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神樹的守護者。
大筒木一族通過戰爭,從真核文明身上獲取的利益,這次是一把就全都給賠進去了。
當第三座巨型戴森球,也就是包裹這一對雙恆星系統的戴森球緩緩移出空間狹道,大筒木一族理智的選擇撤退,此次戰役就此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