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分進合擊

秦軍的突襲,不僅沒有阻止三國會盟的舉行,相反還因爲成功的全殲了秦軍的突擊軍隊,因此大大的提振了三國的軍心士氣,由其是齊楚兩國,覺得揚眉吐氣,就連一直對合縱不太熱心的齊王建也改變了態度,變得積極多了。同時齊楚兩國也完全認同高原來做合縱長,指揮合縱大軍作戰。

而高原也趁着這個機會,匯合齊楚兩國的國君大臣,提出了自己的伐秦計劃,一改以前合縱各國集兵一處,然後向秦國發動進攻的方式,而是釆用分進合擊的戰術,三國分從北東南三方,分別向秦國發動進攻。

儘管齊楚兩國的君臣都已經領教過高原神出鬼沒的用兵之道,並且相信高原的用兵能力,但聽了高原制定的伐秦計劃之後,還是大大的吃了一驚,這高原也未免太大膽了吧,因爲歷次的合縱的國家都是釆用統一出兵的戰術,而且這種模式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擺出堂堂之陣,向秦國發動進攻,或是在戰場擊敗秦軍,或是以強大的兵威迫使秦軍做出讓步救和,因此只要不是合縱內部發生分裂內鬨,就基本不會有失利。

而這一來也在齊楚兩國的君臣頭腦中產生了一個固定的思維,認爲合縱就應該是這種模式。因此高原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否定了以前的合縱模式,而拋出了分進合擊的伐秦戰術,確實是讓齊楚兩國的君臣根本就沒有想到的,如果不是高原提出的這個戰術,恐怕早就有人申訴這簡值是在胡鬧了。

楚王負芻首先道;“漢王,這怎麼行,歷次合縱都是各國先合兵一處,然後再向秦軍發動進攻,蘇秦、信陵君都是如此,那有分兵進擊的道理,那還叫什麼合縱呢?我們三國各打各的算了。”

田克臧也道:“是啊,而且從用兵之道來說,如果三國分開進攻,豈不是造成了我們的力量分散,反而讓秦國逐個擊破嗎?”

高原搖了搖頭,笑道:“[孫孑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之道,再乎於隨機應變,因勢治宜,以前歷次合縱伐秦,確時都是各國先合兵一處,然後再向秦國進攻,但那時秦國地處西域,以函谷關爲出師東進的出路,而合縱軍隊可以以趙韓魏三國爲基地,直逼函谷關,就可以將秦國堵在關中,不得東進。但現在趙韓魏三國都以被秦國所滅,而且中原地區均己被秦國所有,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堵無可堵,再如用當初合軍伐秦之計,那麼合縱必敗無疑。”

楚王負芻皺了皺眉,道:“漢王之言,未免有些誇大其辭了吧,雖然中原地區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但我合縱大軍兵多將廣,秦國又能奈我何?”

高原道:“楚王,寡人之言,絕不是誇大其辭,如果我是秦王政,面對合縱集軍,就會分兵兩路,一路駐守大梁,抵抗我們合縱大軍,而另一路則趁虛分向南北進攻漢楚兩國,那時漢楚兩國的精銳人馬都已加入合縱,屯集於大梁城下,國內空虛,必然無法抵抗秦軍,只能從合縱大軍中撤軍回援,合縱不攻自破。漢楚兩國之軍一撤,只剩齊國孤掌難鳴,必被秦軍所敗,漢楚兩國之雖然回援國內,但長途沷涉,日夜兼程,趕回國內之時已是疲憊不堪,秦軍正好以逸待勞,可以大破兩國之兵,如此一戰,更可破三國大軍,天下再無能與秦國相抗者矣。”

聽完了高原這一番話之後,齊楚兩國的君臣也都面面相覷,無言以對,其實高原還是有些誇大了秦國採用依大梁拒守合縱大軍的作用,就算是秦國在大梁駐守,也絕是主力的軍隊,因爲大梁城的規模龐大,至少需要二十萬以上的軍隊才能守住,而合縱軍真的合軍進攻秦軍,兵力自然也是極爲龐大,二十萬秦軍駐守大梁,未必能夠守得住,至少需要三十萬軍隊才行,而且還要預備相當的後備軍隊,以防有失,這樣一來秦國未必有足夠的兵力去進攻漢楚兩國,畢竟漢楚兩國還是耍在國內留下一定的軍隊,再加上是守土之戰,有地利之優,秦軍到也未必能夠輕易的攻入漢楚兩國。

不過齊楚兩國的君臣人等卻都不能將這些細節事情計算淸楚,因此只是覺得高原說的確實有道理,難以反駁。

田克臧道:“漢王精通兵法,用兵如神,自然能夠想到如此妙計來應對我們合縱大軍,但秦國未必有人會想此計來抵抗我們合縱大軍。”

高原搖了搖頭,道:“安平君也未免太小看秦國了,現在秦國國內文武濟濟,焉能無人?何況在寡人來陶邑之前,就打探得知,秦國己在大梁屯積糧草物資,秦王政又派大公孑扶蘇親自趕到大梁巡視督軍,可見秦國己經決議以大梁爲依託,抵抗我們合縱大軍,可見秦國己是早有對應之策了。”

過了好一會兒,項棟才道:“漢王,如果秦國如此應對,那麼在大梁駐守的兵力必會不足,而我們合縱大軍卻可以首先集中兵力,全力攻克大梁,只要是攻克了大梁,我們就可長驅而入,直取函谷關,就算秦國會分兵進攻漢楚兩國,那時也必會回軍駐守函谷關,那麼兩國之危也自然可解了。”

高原道:“項大夫之言,關建就在於我們三國合縱大軍要在短時間內攻佔大梁,但大梁城高牆厚,易守難攻,二年以前秦軍五十萬,強攻大梁,數月難下,拆軍十餘萬,直到後來掘黃河之水灌之,才攻克了大梁,而我們三國的合縱大軍就算能夠攻克大梁,耗時也決不會少於三個月,另外攻克大梁,三國合縱大軍的傷亡也絕不會小於當年的秦軍,到時還有沒有能力長驅而入,直取函谷關跡未知可否。”

項棟苦笑了一聲,道:“漢王言之有理,難到只有依漢王之計,才能夠擊敗秦軍嗎?”

高原笑了一笑,道:“自然是如此。”

這時楚王負芻道:“但如依漢王之計,我們三國合縱卻是分散兵力,難道漢王就不怕被秦軍逐個擊破嗎?”

其實齊楚兩國之所反對高原分進合擊的戰術,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國分進合擊,漢軍自然是不懼秦軍,但齊楚兩國都沒有信心獨自面對秦軍,雖然對外宣傳這一次全殲秦國的突擊軍隊,是三國合力的結果,但齊楚兩國的君臣都知道,如果沒有齊楚兩國的軍隊,漢軍照樣可以擊敗秦軍;而如果沒有漢軍,齊楚兩國的軍隊是不可能擊敗秦軍的。這次齊楚兩國極力的促成合縱,就是希望藉助漢軍的強勢,擊敗秦國,因此讓兩國單獨去進攻秦國,兩國到是真的沒有這個膽量。

高原自然知道齊楚兩國的這種心態,因此道:“楚王的擔心也不無道理,不過我的計劃雖然是三國各自分兵進擊秦國,但並非是從一開始三國就各自進軍,而是漢楚兩囯首先各自出動少量的軍隊,和齊軍匯合,但大量精銳軍隊,卻都各自留在國內,而合軍之後,我們從陶色出兵西進,進攻大梁,並且大造聲勢,給秦國造成三國合軍進攻大梁的印像,使秦國將大軍屯集在大梁,堅守不出,然後漢楚兩國之軍再分別甴國內出擊,楚國進取南陽,漢國進取邯鄲,南北兩路夾擊秦國。”

頓了一頓,高原又道:“楚國出兵如果有難度,也可以先按兵不動,由我們漢國首先出兵,寡人可以保證,少則二月,多則三月,我漢軍必可攻佔邯鄲,那時秦國必會調集兵力救援邯鄲,如此一來,南陽、大梁一帶必然兵力空虛,而楚國再趁虛出兵進取南陽,齊國也可以侍機而動,或原地駐守,或進攻大梁,而秦國必然顧此失彼,首尾難顧,可望大敗秦軍,我們漢齊楚三國可以盡取三晉之地,將秦國趕回函谷關去。從此以後天下分爲東西南北,四國並立鼎足。”

高原說完之後,衆人又沉默了好一會兒,因爲聽完了高原的解說之後,衆人都承認高原分進合的戰術確實要比傳統的合縱出兵要高明得多,但要衆人接受高原的建議,還是有難度的,一來是傳統的思維難以轉變;二來是自己的自信不足,因此沉寂了好一會兒,楚王負芻才道:“漢王之議,我們都己經知道了,但此事關係重大,還需要再商議一下,再做決定。”

高原也知道,不可能讓齊楚兩國馬上接受自己的計劃,他們沒有拒絕,己經是一個很好的結果了,因此也點了點頭,道:“楚王之言有理,齊楚兩國確實需要好好的商議一下,既然如此,那麼今天我們就商議到這裡,二天以後,再接着聚議,楚王齊王以爲如何?”

齊王建和楚王負芻自然都點頭稱是,於是衆人各自散開,高原和楚王負芻各自迴歸自己的莊園。

在回程的道路上,淳于鍾秀道:“夫君認爲,齊楚兩國會答應夫君的建議嗎?”

高原笑道:“當然會的,因爲剛纔我己經把合軍伐秦的結局說得很明白了,因此他們都應該很明白,合軍伐秦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那麼他們只能選擇我的計劃。”

第446章 水淹大梁(二)第506章 共鳴第910章 對策(上)第875章 陣前立威(二)第13章 訓練騎軍第646章 迎擊匈奴第620章 退軍(二)第731章 調整戰術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183章 人材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389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843章 城外防線失守第818章 行動計劃(下)第781章 九黎族的行動(三)第201章 半渡而擊(上)第408章 修定計劃(四)第39章 攻趙方略第904章 長街之戰(十三)第363章 率軍入魏第198章 山谷澗水第790章 齊國使團(一)第87章 閨房春色第46章 烈武行館(下)第28章 災民(上)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611章 撤軍與追擊(五)第320章 商鋪開業(四)第798章 稱王典禮(上)第760章 議取遼東第497章 潛入咸陽(二)第195章 燕國出兵(下)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771 章 求親(下)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第284章 出使齊國(四)第268章 齊國來使(二)第779章 九黎族的行動第703章 合作(二)第55章 夢境第600章 突襲薊京(三)第646章 迎擊匈奴第780章 九黎族的行動(二)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374章 投誠第226章 暴利第577章 大營失守(下)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637章 郊遊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852章 局勢突變(二)第300章 再見荊柯第774章 制度第298章 問難(上)第408章 修定計劃(四)第956章 對陣蚩尤(下)第572章 秦軍反擊(二)第546章 九黎族第98章 王剪論兵第291章 大敗齊軍第593章 攻與防(十二)第30章 文清夫人(上)第157章 架臨邯鄲(下)第929章 定都(上)第692章 遷移準備第850章 進駐邯鄲(下)第705章 轉移第494章 閱軍(九)第958章 最後一戰(二)第882章 邯鄲攻防(五)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26章 天命(上)第855章 中途攔截(一)第619章 退軍(一)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645章 匈奴來襲(下)第297章 進見齊王第914章 無衣之曲(三)第59章 鑄劍(上)第798章 稱王典禮(上)第894章 長街之戰(三)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449章 水淹大梁(五)第563章 會戰(五)第831章 秦軍來襲(五)第583章 攻與防(二)第42章 新府邸(上)第422章 底達桂陵(下)第493章 閱軍(八)第782章 燕國亡滅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761章 訂親(上)第921章 趁勝進擊(四)第443章 蕃勇軍突圍(下)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107章 對策第307章 組織(上)
第446章 水淹大梁(二)第506章 共鳴第910章 對策(上)第875章 陣前立威(二)第13章 訓練騎軍第646章 迎擊匈奴第620章 退軍(二)第731章 調整戰術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183章 人材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389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843章 城外防線失守第818章 行動計劃(下)第781章 九黎族的行動(三)第201章 半渡而擊(上)第408章 修定計劃(四)第39章 攻趙方略第904章 長街之戰(十三)第363章 率軍入魏第198章 山谷澗水第790章 齊國使團(一)第87章 閨房春色第46章 烈武行館(下)第28章 災民(上)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611章 撤軍與追擊(五)第320章 商鋪開業(四)第798章 稱王典禮(上)第760章 議取遼東第497章 潛入咸陽(二)第195章 燕國出兵(下)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771 章 求親(下)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第284章 出使齊國(四)第268章 齊國來使(二)第779章 九黎族的行動第703章 合作(二)第55章 夢境第600章 突襲薊京(三)第646章 迎擊匈奴第780章 九黎族的行動(二)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374章 投誠第226章 暴利第577章 大營失守(下)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637章 郊遊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852章 局勢突變(二)第300章 再見荊柯第774章 制度第298章 問難(上)第408章 修定計劃(四)第956章 對陣蚩尤(下)第572章 秦軍反擊(二)第546章 九黎族第98章 王剪論兵第291章 大敗齊軍第593章 攻與防(十二)第30章 文清夫人(上)第157章 架臨邯鄲(下)第929章 定都(上)第692章 遷移準備第850章 進駐邯鄲(下)第705章 轉移第494章 閱軍(九)第958章 最後一戰(二)第882章 邯鄲攻防(五)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26章 天命(上)第855章 中途攔截(一)第619章 退軍(一)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645章 匈奴來襲(下)第297章 進見齊王第914章 無衣之曲(三)第59章 鑄劍(上)第798章 稱王典禮(上)第894章 長街之戰(三)第426章 疊陣之威第449章 水淹大梁(五)第563章 會戰(五)第831章 秦軍來襲(五)第583章 攻與防(二)第42章 新府邸(上)第422章 底達桂陵(下)第493章 閱軍(八)第782章 燕國亡滅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761章 訂親(上)第921章 趁勝進擊(四)第443章 蕃勇軍突圍(下)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107章 對策第307章 組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