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在御舟上觀察着整個戰場,雖然距離稍遠看不真切,但也能瞭解戰局的發展。在那日發現有敵軍探營後,他便心生警惕,在加強防禦的同時也令在符離前線的倪亮加強對敵偵察,看其是否有什麼異動。很快其便發現蒙元敵軍在大肆徵搜船隻的情況,便將情況上報給行營。而水軍也發現有船隻在大營附近湖面出沒,且在營周也有不明身份的人試圖靠近大營。
在接到各方的報告後,趙昺基本就可以斷定敵軍企圖襲擊己方後軍大營,目標無外乎是囤積在零壁的糧草和自己這個頭號‘侵略者’。獲得敵軍的意圖後,他並沒有驚動敵方探子,反而頻頻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之內,而暗中卻展開了佈置。糧草輜重是二十萬大軍作戰的保證,趙昺自然不敢等閒視之,也不會用此冒險。
俗話說‘狡兔三窟’,在軍事上其實也同樣適用,在選擇營地時,非特殊情況主將皆會挑選數處預備營地,然後從中選一,但同時還會建一個備用營地,以便有變時可以及時轉移。所以他立刻啓動應急計劃,趁夜暗將漕船分批悄悄轉移到備用營寨,而將舊寨當做誘敵的香餌,在外人看來一切如常,甚至行營都沒有移動。
兩面作戰最大的弊端就是兵力不足,當前留守零壁大營的兵力爲御前護軍的一旅兩團和御前水軍及擔任護航的內河水軍一個分艦隊,兵力在一萬五千左右,再便是數千隨軍民夫。而分兵兩處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兵力不足,但是也不可能從前線抽調兵力,因此這場反偷襲作戰就是看米下鍋。
不過趙昺並沒有主持此次作戰,由於在零壁御前五旅兵力最多,旅率羅大同職務最高,便由其進行組織反偷襲作戰,其他人爲輔。而他只是作爲旁觀者的身份參與此次作戰,對如何分配兵力和組織防禦,乃至反擊作戰皆不干涉,更不會提出具體的建議。
“陛下,這股蒙元敵軍作戰十分兇悍,兵力已經損失七成以上,還依然能夠組織進攻,實乃在近幾年作戰中少見!”在旁隨扈的譚飛也時刻關注着戰場的變化,當看到潛入大營的那股敵軍在攻擊行營失敗後,雖然損失慘重卻依然不降試圖突圍的情形,不禁嘖嘖有聲地道。
“嗯,蒙元的侍衛親軍還是很有戰鬥力的,不愧是親軍之名!”趙昺也端起望遠鏡順着其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一股殘兵已經陷入重圍之中,已然是突圍無望,但依然在左衝右突尋找己方防守上的漏洞。若是不談立場等其他,只論戰鬥精神確實令人佩服。
在前世趙昺混跡各種軍事論壇時發現曾有個說法,在古代的冷兵器戰爭中,一旦兵力傷亡一成就會崩潰,損失三成依然能堅持戰鬥就可稱謂精銳。由於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且言者言辭鑿鑿,以致他也深信不疑,來到這個時代後初時也以此爲標準進行估算。
但是在經歷過一系列的戰鬥後,趙昺就對這個標準產生了質疑,因爲在蒙元交戰中很多戰例皆是經過苦戰,而敵方損失三成、過半依然死戰不退的情況十分常見,在千人規模的戰鬥中傷亡過半,乃至戰到全軍覆沒的情況也多次發生過。
如此讓趙昺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去的‘經驗之談’。他以爲從宏觀上講同一個王朝的軍隊前期和後勤的戰鬥意識及戰鬥力會有很大的差距。而宋朝數次反侵略戰爭面對的對手除了契丹外,皆是以冗沉之身面對女真、蒙古這樣的新生政權,從而出現數千人被敵人幾十個人追着打,對戰之時稍有損失便會崩潰的情況發生。
趙昺當前面對的蒙元軍隊雖然已經出現頹勢,但也只是與其全勝時相較,因而其出現高級軍官貪腐,追求享樂等諸多原因導致戰鬥力下降,可必定底蘊雄厚。其次蒙元自立國開始就四處征戰不止,長期的戰爭也鍛煉出來一支善戰之軍,不但有着諸多精於指揮的軍官,也有着大量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而這點是十分重要的。
因爲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軍隊皆是一個有組織的集體,軍官作爲傳遞命令的網絡負責將指揮官的意志傳達到每一個士兵那裡,作戰時下級軍官的陣亡就意味着不能排布成預定的陣型,不能執行預定的作戰計劃,然而一小部分低級軍官的陣亡不會影響大局,因爲還有別的下級軍官兼顧指揮,或是有上一級的軍官越級指揮。但若是隨着大規模的低級軍官的陣亡,無人指揮的士兵無法發揮出集體的力量,從而依然會產生潰退。
所以他的理解是:古代軍隊由於技術的落後,需要更多的下級軍官進行指揮,在同樣的傷亡下,下級軍官的陣亡比例要高於現代,隨着下級軍官的大規模陣亡,軍隊失去了組織,餘下的散兵遊勇必然是會潰退的。不過在這一點上,對蒙元來說並非不能克服。要知道蒙元的軍隊從初期的全民皆兵逐漸過渡到了當下以當兵爲職業的軍戶制,基本上也可以視爲職業化了。
而軍隊的職業化,這使得軍人的軍事素質提高,更多的人可以在長官陣亡時接替職位,軍官也可以指揮更多的人,在崩潰之前就能重新結成一個新的基層軍事組織。因而說蒙元軍隊指揮體系完整的保持和職業化、半職業化,使得其戰鬥力的下降也只是漸進式的,而非斷崖似的下跌。
所以趙昺以爲所謂‘一成損失就能導致全軍崩潰’的說法非是什麼金言玉律,這裡邊其實並沒有固定的崩潰閾值,不同部隊的頑強程度相差非常大。但在實戰中可以設爲止損點,或作爲戰略安排的依據。在部隊傷亡超過一成就派預備隊增援或者主動撤退,絕對不要乾等着這隻部隊被打完了再派支援,那幾乎肯定會崩掉。
因爲當前的戰鬥模式往往是面接觸交戰---一方失去信心放棄陣地逃遁----於是將無防備的背後暴露給攻方----追擊造成更大的戰損。可見兩軍相遇勇者勝的說法非是空穴來風,而在接觸戰中即便付出較大的傷亡,只要能造成對方放棄陣地,就是值得的,因爲在追擊中可以連本帶利撈回來,此在許多以少勝多的小型戰例就是明證。
而在大規模的戰鬥中,即便戰場廣闊,會出現多個接觸面,形勢會複雜些,不過道理是同樣的。在某個局部戰場上,有可能是己方在接觸面上擊退了敵方,但在另一個戰場上的接觸面也可能己方被敵方擊破。不過只要有充足的預備隊,仍然能靠其增援作戰不利的戰場避免崩潰。而在重要的接觸面被對方完全擊退,使得己方更多的部隊處在敵方威脅之下時,若及時撤退且以犧牲殿後部隊的損失爲代價,同樣可以避免發生災難性的全軍潰敗。
但從微觀上說的話很難說,一小支精銳軍隊在逼入死地的時候也可能戰死到最後一人。而眼前這支蒙元殘兵正是如此,他們此刻陷入埋伏之中,傷亡早已過半,卻依然頑強的在戰鬥試圖突出包圍,趙昺不否認若是自己實現早有準備,還真有可能讓他們打個措手不及。可要是說得手卻欠奉,畢竟憑他們手裡那些簡陋的火器和處於絕對劣勢的兵力想要撼動大營還是差了許多。
現下之所以讓這支蒙元部隊滲透入大營,其實多半還是己方‘放水’之故,另一半原因則是由於己方分兵後卻要面對兩路敵軍的奔襲。而作爲主將的羅大同在戰前佈置兵力也是猶豫再三,他一方面既要保證留在老營中小皇帝的絕對安全,又要保證糧草輜重不失;另一方面還要挫敗敵人的奔襲,殲滅滲透之敵。畢竟千日防賊,不若全力滅賊,使得他們不敢再覬覦自己的後方大營。
爲策萬全,羅大同會同御前水軍都統鄭永、御前護軍親衛旅副都統***、侍衛營統領譚飛及麾下諸將商議了多個方案,想了不少辦法,但是怎麼看依然有漏洞。他們便呈給趙昺決斷,可卻被原樣送回,並沒有替他們‘做主’,無奈之下羅大同便選擇了平均分配兵力的保守方案。
戰前按照諸將的分析,蒙元兩路來襲,必然會同時發起進攻,互爲犄角,以讓己方難以相顧,從而在防線上出現漏洞,使他們有機可乘。便制定了誘敵進入空營,聚而殲之的方案,因此五旅的留守部隊大部調往營外設伏,準備待其入轂之後再封死缺口,出動戰船兩面夾擊圍殲來襲敵軍。
可誰想到蒙元兩路來襲兵馬不配合,並沒有按照他們的計劃來,導致敵水軍侵入時,己方水軍不得不搶先開戰,以防止誘敵深入的計劃落空,而步軍大部只能在外作壁上觀,讓這支敵軍小部隊成功侵入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