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假仁假義

實施仁政,以仁治國,惠及百姓,趙昺都不反對,可也要分什麼時候。?但是當前蒙古人的強大自不必多說,行朝的狀態也擺在這兒。在這亂世一味的強調仁義,就等於先將自己裝進了套子裡,做事不免束手束腳,難以放手施爲,以這種狀態對付強大的敵人無異於火中取粟。可朝中這些士人們沉浸禮教中太久、太深,行事皆以這些聖人之言爲準則,且處處以此來要求自己,連一向‘開明’的應節嚴也難以完全擺脫。

今天應節嚴既然以周公姬旦來做例子教訓自己,趙昺便抓住機會與其好好聊聊,欲先從學術的角度上毀掉這些聖賢在其心中高不可攀的地位,當然免不了扒扒他們的黑歷史,將這些人所做過的‘丟人’事抖摟抖摟,把他們從神壇上拉下來。,不過這手段也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先生,以爲微子投奔周人之舉,是對是錯?”趙昺既有了打算,自然要一棍子論到底兒,稍緩後又問道。

“當然是大義之舉!”應節嚴毫不猶豫地道,“殷商末年,紂王無道,窮奢極欲,暴虐嗜殺,導致衆叛親離,國勢日衰。微子屢諫,不被採納,於是懼禍出走。且微子封國後更是是個勤政的君主,爲殷民所愛戴。”

“朕對於微子治國之道也身爲佩服,但是卻不贊同其棄國出走之爲!”趙昺搖搖頭道。

“陛下以爲其中有何不妥呢?”應節嚴有了前邊的‘教訓’,遲疑下反問道。

“朕以爲紂王帝辛與微子啓之爭並非是治國理念的不同,卻是兄弟間的王位之爭。且其逃往周的目的是意在藉助周的勢力奪取王位,卻不想成了周人的幫兇,以致滅國。而其後又不思復國,反而接受周人的封賜,助其安撫殷人,又與賣國何異!”趙昺吧嗒吧嗒嘴道,“若是朕如此只怕早就被大家的唾沫淹死了。”

“嗯,以陛下所言,其中確有不妥。”應節嚴想了想說道。

這段歷史他也清楚,本來,按照商王朝“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微子、箕子、比干這羣人是離王位最近的。尤其是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本來是最有希望稱帝的。且在帝武乙在位時,也確實有部分大臣擁立微子。但以太史爲的帝黨擁立了帝辛,因爲帝辛是嫡子。按帝祖甲確立的禮制,是以嫡長繼承製爲核心的,先是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等等,嫡子以後,纔是以年齡次序排列,庶長子,庶次子等等。

其實,微子、帝辛是同母父兄弟,但因生微子時,其母是妃不是後,因而是庶子;而生帝辛時,其母已是後,故辛爲嫡子。故太史爭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可以想象失去了帝位,微子自不甘失敗,但又爭不過強勢的帝辛,因此不惜賣國以求榮,“微子啓,膠鬲與周盟”。所以,帝辛對微子一系的打擊、排擠,決非是昏庸而遠賢親佞,而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

“不是不妥,應該說微子、箕子、比干、膠鬲等也決非孔子口中的賢人,而是一羣因個人利益出賣國家和百姓的內奸,甚至不如這城中混吃等死的宗室們,他們還知在國破之際勤王復國,不惜身死。”趙昺憤憤地說道。

“陛下言過其詞了吧!”小皇帝這麼說,讓應節嚴有些掛不住臉了,畢竟自己過去一直是以這些人爲楷模的,並以此教導子弟,現在卻被小皇帝說成內奸,怎能不讓他難堪。

“呵呵,朕的言辭是有些激烈了。但此事朕以爲不過是兄弟之爭,帝位之爭與利益之爭,朋黨之爭,說起來還是一家之事,一國之事。而這些事情也是有淵源的,若是一股腦的以此作爲罪狀強加於紂王帝辛身上也有失公允。”趙昺聽出老頭兒一時接受不了自己的‘偶像’們出了這麼多的醜聞,便放緩口氣說道。

“唉,臣枉讀了一輩子聖賢書,有些事情居然沒有陛下看的清楚!”應節嚴突然嘆道。他是聰明人,也熟知這段歷史,過去只是沒有想到這些,當然也不敢妄自議論聖賢,否則被唾沫淹死的就是他。現在小皇帝大膽妄言,在加上他沉浸官場多年,又多次經歷了官場的傾軋,想通其中的關節並不是難事。

其實商朝建立後便存在兩大勢力的爭鬥,那就是神權和王權對權力的爭奪,自帝武乙戲弄神祇,“革囊盛血”以“射天”,至帝辛,四世之中,王權與神權之爭愈演愈烈。雖然經四代商帝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佔據上風,成爲統治主導力量,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力圖再現伊尹、巫咸等時代越王權的輝煌。

至帝辛時,由於帝辛的分外的強勢,神棍們撼之不動,便勾結外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爲倒商的急先鋒。曾經是商王朝中堅力量的祖宗一元神教,最終成爲動搖商王朝統治基礎的主力。這便是帝辛罪狀中的“昏棄厥肆祀”、“弗敬上天”、“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郊社不修、宗廟不享”,“慢慢鬼神”,甚至調戲女媧等等罪狀的由來。

而正是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引起了王權和宗室貴族間的對立。其改革不僅是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而且廢除了王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制,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制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制向國家、帝國的轉進,在國家形態上邁進了一大步。當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才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

可商王朝的貴族在商帝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帝武丁做爲商王朝武功赫赫的大帝,在欲用千古名相傅說時,仍不得采用“先帝託夢”的手法以掩飾其真正目的。

前人造的孽,終於報應在了帝辛身上,而到帝辛掌權時,帝國內部已四分五裂,神權、王權之間,執政集團與反對集團之間,帝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以致他竟落到無可信任之人可用的地步,只好重用外來的費中、飛廉、惡來等,而這又引起了反對黨、尤其是貴族一系的強烈反彈。

神棍和貴族兩羣人雖利益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帝辛。而費中,飛廉、惡來是拋棄了自己的氏族來邦助帝辛的,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是引起公憤的。因而,帝辛的罪狀中的“爲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爲大夫卿士”、“暱比罪人”、“以奸宄商邑”等罪名便是由此而來。而神棍們、王族反對黨、貴族們的怨言亦成爲帝辛的罪狀“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力行無度,播棄犁老”、“崇信奸四,放黷師保;屏棄典刑,囚奴延士”、“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囚箕子”等等。

“先生又何必如此呢?”趙昺讓人換了茶說道,“說起來紂王帝辛落到如此惡名,責任更多的應由戰國諸子來擔,他們爲了證明自己觀點的需要,正如荀子所言無不‘案往舊以造說’,以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爲此不惜修改典籍,歪曲史實。爲證明仁義重要,就舉帝辛不仁不義的事例,沒有事例可以如蘇學士那樣想當然耳;爲證明尚賢、用賢的重要,就舉帝辛殘害忠衆以亡國的教訓;爲證明天道亡國,就製造帝辛斮朝涉之脛、刳剔孕婦的實例;爲證明防微杜漸的作用,就製造帝辛爲象箸等等。”

“而帝辛已經死了千年無法自辯,且其早成了污水坑,凡是大家能想象到的千奇百怪的罪名都加諸帝辛身上已是習慣之舉,多潑一瓢污水又有何妨,由此造就了千年積毀的商紂王。可若是細細梳理,帝辛治國雖有失誤,行事手段激烈,但仍不失爲一個有爲之君!”

趙昺當然沒有那麼高修養和分析能力,不過只要把周人充斥着污衊、謾罵的歷史記載反過來看便是一幅真實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正如當代的一位偉人所言‘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嗯,聽陛下如此言,臣也終於明白微子啓從周人手中乞求建立宋國的商人後裔,爲何會寫出《玄鳥》那樣的詩來懷念帝辛,稱其爲無所不勝的武王了,想其此舉正是對自己先前所爲做出的懺悔!”應節嚴點點頭道,微子啓和帝辛可謂是死對頭,能對紂王做出如此評價,顯然心中也是十分讚賞其爲商做出的貢獻,若真如後世所評,其怎麼又會稱頌敵人呢?

“先生,朕今日所言其實並無對先賢不敬之意,他們爲民的治國思想還是有許多值得借鑑的,不過我們卻不能總是拘泥於他們設定的桎梏。因爲吃飽了纔有閒心講禮法,只有取得勝利才能談仁政,否則一切都是妄談,沒有任何意義!”趙昺肅然說道。

“陛下,臣今日也受教了,明白惡與善,黑與白,只在一線之間,並無絕對,只看實施者心之善惡!”應節嚴也有所悟地言道。

“甚善,朕有時行事雖然手段陰損些,卻非存有私心,而是爲了復國大業,但看着百姓背井離鄉,骨肉分離還是多有不忍。”趙昺前世畢竟是生於和平年代,一個骨肉分離又團聚的故事都能讓他唏噓不已,而當下卻一手導演了場萬千家庭離散的慘劇,這讓他良心難安。

“想當年陛下與殿帥相談,曾言不想做一個好人,只想做一個爲國爲民的壞人。臣與殿帥還誤會陛下會走上歧路,若他能聽到陛下今日肺腑之言,臣想殿帥應能瞑目了。”應節嚴想起初識陛下之時的談話,更爲感概,想必那時陛下就已知曉一旦踏進官場的漩渦便已經沒有了退路,更不奢望能做一個爲所有人稱頌的人物,而是隻想實實在在的做些爲民有利的事情,爲此不惜被人誤解和唾罵。

“呵呵,朕雖如此說,但是先賢們的所爲咱們還是可以借鑑的!”趙昺聽了心中大定,他剛剛還擔心自己的言論會引起應節嚴的反感,現在看來老頭兒比自己想象的要開明的多,這也許是因爲其已經見多了官場中的爭鬥和宮廷中的血雨腥風,而能夠理解體悟人世間的醜惡。若是換做鄧光薦此時自己只怕不是血濺五步,也被其打的骨斷筋折了。

“陛下又想如何?”應節嚴卻被小皇帝左一個主意,右一個點子弄怕了,只嫌自己老了,腦子轉的慢跟不上他的節奏。

“當下撤兵已是迫在眉睫,朕正可學學那亶父率民出逃,個佈告昭告泉州百姓並非朕不想久駐泉州,而是不想全城百姓玉石俱焚!”趙昺悄聲道。

“唉……陛下可比亶父高明多了!”應節嚴嘆口氣搖頭苦笑道,“陛下這是一邊遣人暗中散佈謠言,以韃子惡名恐嚇百姓;一邊又施恩衆民,矇蔽視聽。讓正六神無主的百姓不得不走,那亶父怎敵陛下萬一啊!”

“哈哈,知朕者先生也!”趙昺聽罷大笑幾聲後又道,“先生以爲誰來做此事最好呢?”

“陛下,唉!”應節嚴又嘆口氣道,“臣與陛下各舉薦一人,看看由誰來做最好!”

“也好!”趙昺點點頭,與應節嚴背對背的各在紙上寫了擔當此任之人的名號,然後又同時打開,兩隻狐狸相識一笑,如此一個背鍋俠便誕生了……

第201章 生產線第1110章 都憋屈第916章 驚訝第059章 順勢而爲第064章 管鮑分馬第1305章 古董猶在第958章 大有不同第1433章 糊塗觀點第133章 預警第897章 擔心第166章 善加引導第1318章 自己做過第295章 國失棟樑第1346章 新式武器第719章 破綻第213章 疍族歸心第302章 亂局第978章 人才難求第062章 破題第896章 龍從風第1371章 如何相制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340章 不打不相識第1213章 ‘真相’大白第1416章 各有見解第660章 小報第1272章 說易行難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1275章 養虎爲患第995章 先行一步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662章 定位第308章 大凱子第534章 經濟賬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1034章 困獸猶鬥第507章 想得美第1213章 ‘真相’大白第1049章 撥雲見日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1227章 呼之欲出第439章 歪理邪說第553章 分而治之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313章 敲邊鼓第961章 不甘示弱第252章 再部署第1015章 何必在意第1261章 權衡利弊第292章 奇葩王朝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1300章 心焦上火第142章 安瓊策(一)第271章 怕第465章 大肥羊第829章 權當未見第409章 對決(一)第1040章 能否可用第689章 局勢第240章 必有大事第231章 以人度己第787章 調查第729章 對攻第1190章 財政爲王第113章 師徒鬥(三)第1391章 兼容共濟第166章 善加引導第793章 謀後事第709章 泰寧寺第1454章 驚天之秘第348章 東海島之役(三)第1252章 形勢逆轉第727章 急行軍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230章 算人算心第998章 ‘飯’難第270章 熱粘糕第574章 ‘意外’第1322章 價賤不劣第943章 露底兒了第1076章 勇者不得獨進第745章 活地第770章 懾敵第258章 海神第397章 也許第986章 還可如此玩第1392章 應時而變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567章 套路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1263章 親征襄陽第111章 師徒鬥(一)第1044章 政治角度第207章 幸與不幸第342章 吃肉就來第099章 兵無戰心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341章 倆受氣包
第201章 生產線第1110章 都憋屈第916章 驚訝第059章 順勢而爲第064章 管鮑分馬第1305章 古董猶在第958章 大有不同第1433章 糊塗觀點第133章 預警第897章 擔心第166章 善加引導第1318章 自己做過第295章 國失棟樑第1346章 新式武器第719章 破綻第213章 疍族歸心第302章 亂局第978章 人才難求第062章 破題第896章 龍從風第1371章 如何相制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340章 不打不相識第1213章 ‘真相’大白第1416章 各有見解第660章 小報第1272章 說易行難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1275章 養虎爲患第995章 先行一步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662章 定位第308章 大凱子第534章 經濟賬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1034章 困獸猶鬥第507章 想得美第1213章 ‘真相’大白第1049章 撥雲見日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1227章 呼之欲出第439章 歪理邪說第553章 分而治之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313章 敲邊鼓第961章 不甘示弱第252章 再部署第1015章 何必在意第1261章 權衡利弊第292章 奇葩王朝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1300章 心焦上火第142章 安瓊策(一)第271章 怕第465章 大肥羊第829章 權當未見第409章 對決(一)第1040章 能否可用第689章 局勢第240章 必有大事第231章 以人度己第787章 調查第729章 對攻第1190章 財政爲王第113章 師徒鬥(三)第1391章 兼容共濟第166章 善加引導第793章 謀後事第709章 泰寧寺第1454章 驚天之秘第348章 東海島之役(三)第1252章 形勢逆轉第727章 急行軍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230章 算人算心第998章 ‘飯’難第270章 熱粘糕第574章 ‘意外’第1322章 價賤不劣第943章 露底兒了第1076章 勇者不得獨進第745章 活地第770章 懾敵第258章 海神第397章 也許第986章 還可如此玩第1392章 應時而變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567章 套路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1263章 親征襄陽第111章 師徒鬥(一)第1044章 政治角度第207章 幸與不幸第342章 吃肉就來第099章 兵無戰心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341章 倆受氣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