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不得已

宋高宗趙構爲何盛年主動禪位?對於一位活了八十多歲的封建帝王來說,五十來歲恰好是盛年,也是執政的黃金時期。再者,凡是封建帝王,沒有一個不貪戀權勢的,沒人情願將皇權拱手讓人,哪怕繼任者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在這一規則下,宋高宗盛年主動把皇位讓給養子趙眘的壯舉,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是絕無僅有的。也引發了衆多的猜想。

有人認爲,宋高宗固然貪戀權勢,卻又苦於國事憂勤,所以願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繼續享受皇帝的尊榮,卻又可以免於國事的困擾。但事實上,宋高宗禪位後,並沒有躲在深宮,頤養天年,不問朝政,而是一到關鍵時刻,他都會出面干涉,多方牽制,寸步不讓,說明他還是願意爲國事憂勤,還是對權力狠抓不放,並非他所講的“久欲閒退”。

還有人以爲趙構一貫貪生怕死。南宋建立後,面對金人多次寇掠,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所以,便於逃跑也是宋高宗盛年禪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構此前的形象在趙昺前世的心裡一直是個反面典型,向金納貢求和,甘做兒皇帝,爲此屈殺岳飛,任用奸臣秦檜,惹得天下怨聲載道。但是當他當上皇帝,接觸到更多的秘聞後對趙構的惡感有所改觀,卻不是想爲他翻案,而是更爲客觀的評價。

縱觀南宋諸帝,其實生活相對比較節儉,這個相對當然不是與平民百姓相比,而是歷代君主。以開國之君高宗而言,在位時初期的生活,還是相當儉樸的,他曾多次下詔,禁止宮廷內外使用黃金飾品。生母韋太后從金朝南歸,宰相秦檜爲她準備的器物中,有的以純金製成,高宗立即命人換成鍍金的。

大將入見,多以寶馬、寶貨貢獻,高宗認爲,馬匹可供軍用,就收下,寶貨則一件不取,因爲擔心將領們會藉此掊克百姓,有害軍政。另外高宗吃的也很一般,即使豬肉和豆腐,也不是每天都有。趙昺以爲還是可信的,自己當初在逃亡途中不也常常是魚乾、白飯充飢的嗎?還有底下一幫人要吃要喝,可草創時期事事艱難,雖說不差自己一口肉,但是作秀也罷,真心也罷,都要這麼做。

再有趙構也非心胸狹隘之輩,不能容人。當時雖有一個士人寫了一首《鵓鴿詩》進行諷諫,要他改養大雁,可以傳達被俘虜北去的父兄音信。高宗知道後,就不再放養鵓鴿,還獎勵了那位敢言的士人。作爲一個帝王,飼養一羣鴿子實在不算過分,有一代英主之稱的唐太宗,不是也經常把玩着愛鳥嗎?但後人因對高宗殺岳飛、訂和議不滿,遂藉此說事,這也符合慣打落水狗的國民脾性。

世人常言趙構與陰險宰相秦檜,堪稱天作地合的一對。其實從表面看,他兩關係密切。而實際上是同牀異夢,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關係。原因是秦檜有金人作後盾,又是宰相幾十年,在宋王朝根深蒂固,心腹如麻,黨羽無數,連趙構身邊的侍衛和御醫都是秦檜的人,所以趙構也是日日提防,以至他每次上朝時,都要在靴子中藏一把匕首,以防不測。直到秦檜晚年老病纏身,即將命入黃泉,趙構才鬆了一口氣。

秦檜臨死前,對趙構說,想讓自己的兒子接他的班。趙構聽了,臉上笑嘻嘻,嘴裡不停地安慰秦檜的病,以表示關心。秦檜在病榻上已講不出話了,他拿出自己的紅手絹,親手爲秦檜拭淚。可他離開秦府的當晚令人起草了一份詔書,免除了秦檜及其子孫的一切職務。第二天一早,便將這道詔書頒佈於朝堂,可謂迅雷不及掩耳。聽到此消息。

當天夜裡,秦檜就一命嗚呼了。趙構長長地吁了一口氣說:“我再也不用靴裡藏刀了。”接着,趙構又將宮裡秦檜的心腹餘黨,全都趕出了臨安。爲了防止遭到秦檜的暗害,他每次上朝時都在靴子中藏着一把短刀,以作防身之用,這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也算得上是獨一無二的了。而趙昺他在崖山時雖然跟前都是朝中的衆臣,但他依然不敢大意,身邊沒有倪亮在都不去會客,也是出於同樣的戒備心理。

說到趙構突然禪位,其實也並非全是懼敵和享樂,給自己留後路。這看似反常的舉動中,趙昺覺得卻有着大智慧,起碼對趙氏的皇位傳承和國脈的延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衆所周知對於一位活了八十多歲的封建帝王來說,五十來歲恰好是盛年,也是執政的黃金時期。再者,凡是封建帝王,沒有一個不貪戀權勢的,沒人情願將皇權拱手讓人,哪怕繼任者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想想自己從初時對皇位的抗拒,到不得不接受,而如今打死他都不想撒手了。在這一規則下,宋高宗盛年主動把皇位讓給養子趙眘的壯舉,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當其突然提出要禪位,身邊的丞相及臣僚都極其對,認爲這樣會致使朝政陷入混亂、金兵趁機而入。但宋高宗不理不睬。但他仍以“老且病,久欲閒退”爲由,下詔傳位皇太子趙眘,自稱太上皇帝,移居德壽宮。

但事實上,宋高宗禪位後,並沒有躲在深宮,頤養天年,不問朝政,非他所講的“久欲閒退”。而是一到關鍵時刻,他都會出面干涉,多方牽制,寸步不讓,說明他還是對權力狠抓不放。所以有人認爲他是貪戀權勢,卻又苦於國事憂勤,所以願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繼續享受皇帝的尊榮,卻又可以免於國事的困擾。

趙昺卻的其中大有蹊蹺。歷代皇帝傳位往往都會選擇一個對自己感恩戴德之人作爲接班人。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趙旉,但他的兒子在三歲時受到驚嚇就死了。此後,宋高宗一直沒有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張確立“根本”的呼聲卻越來越高。

人所共知,趙構屬於宋太宗一支,親生兒子趙旉夭折後,按照血緣關係遠近,他應該將皇位傳給宋太宗的其他裔孫,畢竟符合條件的大有人在。然而宋高宗卻經過再三斟酌,在紹興二年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孫趙眘爲養子,並當作內定的儲君來培養,最終選擇了宋太祖的裔孫爲接班人。

趙構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爲,打破了延續百年的傳位常規,雖然實現了太宗趙光義還位於太祖一系的‘承諾’,順應了多數士大夫的願望,爲自己贏得了歸還太祖裔孫帝位的美名。但他也深知勢必會遭到宗室的反對,甚至會在交接時產生變故。

所以,宋高宗只有生前禪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壓陣,才能確保傳位計劃的順利執行,才能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確保南宋政治穩定。另外到了紹興三十二年,趙眘已經在皇宮生活了三十年,如果等到臨終時再傳位,其很可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這樣不僅不會對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會產生怨恨,高宗盛年禪位也有施恩之意。

事實證明,宋高宗以太上皇帝身份作爲趙眘的後臺震懾朝政,趙眘以非嫡長子的身份即位,朝野上下風平浪靜,沒有一人敢有半點異議,這在宋朝歷代皇帝傳位中是極其罕見的。而趙眘死後諡號孝宗也不是白來,他對趙構晚年生活照顧有加,幾乎是有求必應,五日一朝從未間斷。

不過趙昺也清楚趙構選擇盛年禪位也是有私心的。想想自己辛苦幾十年,終於穩住了防線,也該輕鬆一下,過過逍遙快活的日子,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另外還可以掩蓋生母在金國嫁夫生子的宮廷醜聞,然後作爲太上皇帝在幕後仍可繼續維護對金妥協投降路線,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

再有趙構還有個難以啓齒的事情,也就是當時宋金議和失敗和全國抗金形勢有關。當年其爲了促成議和,爲了偏安一隅,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了抗金英雄岳飛,致使親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後南宋對金戰爭的被動局面,金兵對南宋的軍事進攻依舊。。

趙構想到岳飛生前所說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想到岳飛的先見之明,想到金人出爾反爾,貪得無厭,撕毀和約,頻繁剽掠,一心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臉上是有些掛不住的。應該說他在位時可能早已有心爲岳飛平反,但又放不下皇帝說一不二的架子,索性及早禪位,讓急需人氣、急需威望、急需朝野支持的趙眘當這個好人吧!

而事實上,趙眘即位後同年年底便爲岳飛昭雪,要知道這種涉及宋高宗聲譽的政治敏感事件,如果不是得到了宋高宗默許,一向以孝著稱的趙眘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造次的,所以趙眘在詔書中一再強調是“太上皇帝念之不忘”,自己不過是“仰承聖意”而已……

趙昺站起身看看眼前的衆臣,又望望這些宮宇和樓閣,這裡的一切不僅曾見證了趙構退隱後的奢華生活和縱慾的歡笑。同時也見證了大宋政壇上的風雨,宮廷內的鬥爭及天下的風雲變幻。而當下自己繼承了這座宮殿,也繼承了比之當年更爲複雜的局面和麪對更爲強大的敵人,自己如何做,又做的如何,自有後人評判,卻不在於這座宮殿中曾發生過什麼。

“宣都作院周翔領將作監幾位大匠速來此見朕!”眼見姚良臣和魏天中兩人一唱一和的阻止自己入駐宗陽宮,最後竟然以工期漫長來搪塞自己,趙昺突然轉身對陳墩道。

衆臣不知道小皇帝要召見幾位無關緊要的小人物作甚,但也隱隱感到有些不妙。而這裡尚未整修,連杯茶水都沒得喝,君臣就這麼大眼瞪小眼的看着,陸秀夫幾次張口欲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面,但是吧嗒吧嗒嘴又不知道說些什麼,乾脆也閉口不談,都成了這觀中的泥塑神仙。

“屬下拜見陛下!”大約等了兩刻鐘的功夫,周翔領着匆匆大匠匆匆趕到,進到後苑留下幾位大匠等候,他獨自上了四方亭,一過來不及擦去額頭的汗水,便氣喘吁吁地施禮道,渾然沒有看到幾位重臣一般。

“周主事,朕欲將宗陽宮恢復爲當年北宮模樣,作爲朝議和朕及太后之居所。你去看看整修完畢需要多少時日,又約需多少人手,耗費多少銀錢!”趙昺擡手讓其起身,便交待了任務。

“是,屬下即刻便去,請陛下稍候!”周翔沒有二話,甚至爲什麼都沒問,立刻轉身而去。

趙昺揮手任其自去,轉身趴在欄杆上,看着湖中浮在水面的金魚出神;江璆看着周翔扭動這肥碩的身軀小跑着而去,嘴角露出絲不易覺察的微笑。陸秀夫卻輕嘆口氣,苦笑着搖搖頭。陳仲微和徐宗仁起身移步看着亭柱上的楹聯,輕聲議論着,鄧文原也很快加入其中。而姚良臣和魏天中卻是額頭見汗,兩人相互看看交換着眼神,也都看出對方眼中閃過的惶恐。

WWW .ⓣⓣⓚⓐⓝ .¢O

“稟陛下,屬下會同幾位大匠初步勘察後以爲若調動工匠千人,用時一個月便可完成主殿和後苑的修整,若不將宮中擺設及傢俱包括在內,耗錢二十萬貫足矣!”等了約半個時辰,周翔返回亭中向小皇帝稟告道。

“嗯,你手中可調度的人手有多少?”趙昺點點頭問道。

“稟陛下,都作院現在皆趕造軍器,恢復生產。但是屬下知道入城後俘獲的敵兩千多工匠尚在營中關押,可從中選拔人手修整宮舍!”周翔回報道。

“好,朕就從內府撥錢二十萬貫與你,授予你調動各處工匠之權,自明日算起一個月後要入駐這裡。”趙昺對周翔言道。

“是,陛下,屬下若不嫩如期完工,甘受懲處!”周翔施禮道……

第1042章 懟懵了第778章 探究第283章 奇兵第256章 對策第510章 好人難欺第1411章 奇恥大辱第1279章 皇帝苦啊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214章 說陣第376章 立場第104章 肅奸第937章 說服第354章 危在旦夕第686章 正視第576章 ‘妙計’第721章 激戰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809章 動力第779章 無奈第763章 不得已第1367章 一團亂麻第589章 好日子第193章 ‘商機’第368章 分化第353章 大捷第014章 夢中局第868章 另有玄機第081章 軟肋第1478章 潛移默化第275章 皆是天意第1047章 假戲真做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1453章 悄悄改變第274章 七星第1052章 臨危不亂第1421章 母子同心第618章 破釜沉舟第003章 隔離船第093章 招降第250章 首開記錄第514章 輸的徹底第227章 預謀第181章 老天有眼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1377章 審慎而行第683章 恩科第759章 御街風光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200章 塵埃落定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259章 助力第1036章 燙手山芋第1375章 拉人上船第1084章 依聲而動第933章 不好乾第463章 泉州城第377章 出陣第828章 遊湖遇‘仙’第1456章 比較樂觀第570章 慌亂第560 當務之急第577章 變化第898章 情何以堪第1030章 誤讀第425章 ‘寓教於樂’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626章 掙扎第705章 本錢第120章 奈何第219章 民生第510章 好人難欺第064章 管鮑分馬第1095章 討教第1355章 末日降臨第1236章 徐州失陷第1393章 不辨不明第301章 試射第166章 善加引導第546章 情非所願第455章 新家第1051章 局勢明朗第819章 攤牌第124章 逆者亡第414章 對決(六)第839章 理性面對第926章 還治其身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1051章 北伐也要算賬第861章 沒奈何第1123章 難以效仿第591章 有問題第1037章 還以顏色第1316章 舉重若輕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1038章 一定要快第982章 難以忍受第172章 政令難通第243章 備戰第1329章 我有話講第360章 實力相若
第1042章 懟懵了第778章 探究第283章 奇兵第256章 對策第510章 好人難欺第1411章 奇恥大辱第1279章 皇帝苦啊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214章 說陣第376章 立場第104章 肅奸第937章 說服第354章 危在旦夕第686章 正視第576章 ‘妙計’第721章 激戰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809章 動力第779章 無奈第763章 不得已第1367章 一團亂麻第589章 好日子第193章 ‘商機’第368章 分化第353章 大捷第014章 夢中局第868章 另有玄機第081章 軟肋第1478章 潛移默化第275章 皆是天意第1047章 假戲真做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1453章 悄悄改變第274章 七星第1052章 臨危不亂第1421章 母子同心第618章 破釜沉舟第003章 隔離船第093章 招降第250章 首開記錄第514章 輸的徹底第227章 預謀第181章 老天有眼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1377章 審慎而行第683章 恩科第759章 御街風光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200章 塵埃落定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259章 助力第1036章 燙手山芋第1375章 拉人上船第1084章 依聲而動第933章 不好乾第463章 泉州城第377章 出陣第828章 遊湖遇‘仙’第1456章 比較樂觀第570章 慌亂第560 當務之急第577章 變化第898章 情何以堪第1030章 誤讀第425章 ‘寓教於樂’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626章 掙扎第705章 本錢第120章 奈何第219章 民生第510章 好人難欺第064章 管鮑分馬第1095章 討教第1355章 末日降臨第1236章 徐州失陷第1393章 不辨不明第301章 試射第166章 善加引導第546章 情非所願第455章 新家第1051章 局勢明朗第819章 攤牌第124章 逆者亡第414章 對決(六)第839章 理性面對第926章 還治其身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1051章 北伐也要算賬第861章 沒奈何第1123章 難以效仿第591章 有問題第1037章 還以顏色第1316章 舉重若輕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1038章 一定要快第982章 難以忍受第172章 政令難通第243章 備戰第1329章 我有話講第360章 實力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