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回京

確切的說趙昺這個時候很迷茫,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想法,陳宜中之流早就被殺了不知道多少遍。可以說自己從來到這個世界就被其陷害,險些丟了性命;其後在瓊州又百般阻撓行朝上島,以致朝廷一敗再敗險些亡國,可其在危機關頭卻拍拍屁股跑了;而當下形勢剛有了好轉,其又屁顛屁顛地跑回來,若老實的呆着也就罷了,偏偏又想跟自己搗亂。

所以說趙昺與陳宜中既有私怨,又有國恨,且任何一個的理由都能讓他動了殺機。可想想趙匡胤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祖制,其初願也是爲了能夠實現文人治國,消除軍閥割據,從而達到趙家天下千秋萬代的目的。從根兒裡說是爲了私利,但卻獲得了士人們的廣泛支持,進而激發了他們的熱情,取得了極大的社會效益。

要知道一個受到壓迫的人,方知不受壓迫之可貴,反之,一個壓迫慣了的人,要他收手不壓迫人,也難。中國封建社會,一共有過三百多個皇帝,實施崇文抑武在趙匡胤前的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做不到,以儒冠爲尿壺的漢高祖做不到,動不動拿文人祭刀的魏武帝做不到。甚至連唐太宗同樣也做不到,因爲李世民征討一生,武是第一位,文是第二位,這是他必然排序,也是歷代最高統治者的必然選擇。

趙匡胤能作出歷朝歷代都未有過的改變,應該是他總結了唐末至五代的二百年間頻仍戰亂的歷史經驗。而且當初可能也沒有想的那麼遠,只以爲文人即使貪瀆,也不比武人作亂來的實在,更沒想的自己所爲對後世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不過大宋王朝三百年,後代子孫勉勉強強也還是按照他的誓言去做,雖然趙宋王朝並非沒有殺過士人的紀錄,亦沒有斷絕文字獄的惡政。

然而有一點不可抹煞,宋朝確實是殺士人較少的一朝、文字獄較少的一朝。兩宋王朝對於文人的優容,對於文化的扶掖,對於文明的提倡,對於文學和文藝的寬縱,也許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值得肯定的時期了。趙昺忘記了前世哪位高人曾經說過:

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之前,大體可稱爲古代中國,宋以後,應爲後代中國。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魏晉南北朝定於隋唐,皆屬門第社會,可稱爲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宋以下才始爲純粹的平民社會。除蒙古滿州異族入主爲特權階級外,其升入政治上層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無古代封建貴族及門第傳統的遺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

且趙昺知道數百年後,中國沒有西方世界奉爲國教的宗教傳統,****的統治架構,國民皆是泛神論的實用主義者,他們信仰不一,供奉不專,也就是喜歡臨事抱佛腳。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五千年來中國人無信仰、無宗教。其實,中國人的信仰就是文化,中國人的宗教說到底也是文化。

所以文化精神被認爲是有超越歷史而萬劫不滅的能量,被視文化爲民族生命,視士人爲國家棟梁,更是有史記載的三千多年以來中國人的精神傳承。在此意義上講誓言碑不僅具有着傳承的精神,更是猶如橫亙在中國腹地的長江一樣,枯水期再長永不會斷流。而即便到了現代,宋朝人的社會生活模式也爲後世中國人所承襲,或者可以說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秦、漢、唐,都不甚搭界,且從文化淵源上講與宋卻是最爲接近的。

而趙昺正是因爲上知三千年,後知八百年,才更加困惑。雖然自己知道趙匡胤留下的這麼句話,對後世產生了極爲積極的作用,但對於現在的自己卻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成爲自己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想殺個背君忘義的傢伙都這樣難,現在他不用多想就知道,一旦自己堅持要將其明正典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上書求情,甚至是罷朝抗議。

當年的張邦昌稱帝可是朝野皆稱該殺的傢伙,但是真到了動手的時候,又都開始轉而求情,逼的趙構沒辦法只能將其改爲流放,最後還是以其奸宿宮女的罪名逼其自殺,纔算達成心願,事後卻仍難逃被口誅筆伐。而這不由的讓趙昺想起前世一個有關領導們商量是修學校,還是修監獄的段子。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結果是修監獄,原因也很簡單:學校他們是用不着了,但是監獄卻不一定。

所以一向腹黑的趙昺想當然的以爲,那些士人們之所以百般吹捧誓言碑上的不殺士大夫,想出種種理由勸阻皇帝去誅殺一個罪大惡極的士大夫,其實就是爲了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自己哪天‘遭難’也不至於小命不保,因此完全是出於私心纔會如此堅決阻撓。

趙昺當政後一向是對叛臣、漢奸實施最爲嚴厲的處罰措施,由於形勢所迫並沒有人說三道四。而在收復江南後,他又發出‘鎮反’的詔令,對曾與敵勾結的漢奸和叛臣進行鎮壓,其實就已經有人不滿,以爲屠戮太盛。此前對秦林鋒一夥人的公開處決,應該說讓人心生惶恐的同時也產生了警覺,若再殺陳宜中很可能會激化矛盾,使他不能不考慮政治上的後果……

在約談了趙孟錦和陳任翁兩位大將,安排好京畿地區的軍隊部署後,趙昺再次上路。自太湖進入運河南下,兩日後到達杭州城外碼頭下船。文天祥率領城中文武相迎,然後轉乘輅車自艮山門入城,然後沿御街前往北宮。他此次回城代表着大宋在臨安失陷十年後,重回故都,自然要極爲隆重。

艮山門前早已搭起了綵樓,鋪開了儀仗,趙昺換上了冕冠龍袍,在接受了衆臣的朝拜後登車入城。前邊以護軍騎兵旅一個團爲先導,乘同色戰馬,擎着各色龍旗,奏樂開路。其後則是衆臣或乘車、或騎馬引路,然後纔是親衛旅護衛的聖駕,文武重臣隨扈左右,而侍衛營則騎馬近身警衛,最後仍是騎兵旅的騎兵斷後。

御街兩邊則是護軍一旅和山地旅的官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佈置的警戒線,同時臨安府的衙役也盡數出動,在街面上維持秩序,防止百姓衝了聖駕。可以說臨安城中能夠動用的武力已經盡數上街維持秩序,而這也是臨安城多年未逢的盛事,沿街店鋪皆是張燈結綵,聚滿了百姓,面向聖駕焚香跪拜,高呼萬歲,簡直如同過年一般的熱鬧。

趙昺將車簾撩開一道縫兒向外張望,但見人頭攢動,沿街的窗戶都挑開着,向街上瞭看,都想爭睹自己的龍顏。但隆重歸隆重,他還是覺得太過了,此次入城動用的兵馬就有數萬,沿街全部披上彩緞,又以黃綾作圍幔隔絕百姓上前,可謂是勞民傷財之舉。而再過些時日太后歸京又要來過,可這又不能不做,否則就像難顯皇家威嚴似的。

如同被示衆遊街一般的隊伍在御街上行進了半個多時辰纔到達北宮,一別幾個月這裡已經是大變樣了,前門已經前移,並加蓋了值房,圍上了宮牆,擴大了殿前的廣場。而前殿被改爲垂拱殿作爲舉行朝會之所;正殿則改爲大慶殿,用來舉行慶典;後殿則改爲文德殿,作爲皇帝退潮後休息和日常辦公之所。

不過北宮的格局還是小了些,將前殿全部改成辦公區後,便侵佔了寢殿。而太后將要入京,皇帝將來也要大婚,就沒了住的地方。周翔當然不會不爲主子着想,就請示了陸秀夫,除了將被民宅侵佔的部分收回後,又把後苑東西兩側的原忻王府和豫王府劃入北宮範圍。

陸秀夫與衆臣商議後,也覺得宮城範圍格局太小,不僅答應了,還將前朝宮殿區東西兩側的土地一併劃爲宮城,如此整個宮城的功能不僅齊全,且也變的方正了。而這些地方本來讓蒙古人侵佔,他們跑了便收爲官有,不存在擾民的問題。周翔將民房拆掉後,重建殿宇已經來不及了,爲了不讓看起來顯得空當,又沿邊緣修建了兩排朝房和廊道,作爲宮內的辦公區和職事房。

至於收入宮城的兩座王府,周翔也做了整修和改造,東側作爲小皇帝的寢宮,西側作爲太后的寢宮,而後苑即是兩宮的分界,也可共用。且原兩座王府各成體系,不僅建有殿宇,亭臺樓閣及各種設施也一應俱全,如此一來不僅方便小皇帝去西宮請安,又分宮而居各不相擾。

此外,周翔還對後苑中的河道進行了清淤和加寬,使其可通行小型戰船,其中的亭樓和損壞的設施全面整修,不堪用的直接從原皇城中拆卸,又按照原樣補種了花草樹木。宮內所需的傢俱則從徵用和罰沒的官署和倉廩中選配,雖沒有原來的精緻,卻也有模有樣了。

再就是對原有的宮牆進行了加寬和加高,增建和完善了防禦設施。並重新修了四門,加蓋城樓,還添了直通中河的水門,在東宮中開了便門。將宮城四周的道路擴寬,與御街想通。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地方所限,沒有辦法修建個殿前廣場,顯得有些狹促。

趙昺此刻當然沒有時間去參觀自己的新家,從古至今都一樣領導回來了,自然要接風洗塵,又外加皇帝入住新宅,當然要擺宴洗塵、道賀。他作爲一國之君,又是主家自然要設宴款待,而那些做臣子的自然也要送上些貢品,左右自己不賠。

“臣益陽郡王拜見陛下!”

“你是誰?擡頭朕看看!”衆臣出列參拜道賀問安,這時又一人出列施禮。趙昺看看階下人又黑又胖,身穿蟒袍,臉上的肉嘟嘟着,鼻子和眼睛都被擠作了一團,大腹便便腰都彎不下去,他皺皺眉問道。

“臣是益陽郡王趙孟啓,拜見陛下!”那人彎着腰仰着頭,臉上對着笑回稟道。

“益陽郡王?朕怎麼沒有聽說過啊!”趙昺看了他片刻,歪着頭問道。

“稟陛下,臣在臨安陷落前,隱居鄉里,未能御前護駕,陛下自然認不得。”趙孟啓答道。

“不對吧?朕一直兼領宗正,你若是避難民間,也該先到宗正寺報備,查驗碟譜、玉牒,覈實身份後才能入宗的,怎麼朕絲毫不知此事啊!”趙昺裝作不知的搖搖頭道。

“這……臣確實是太皇太后爲齊王選定的嗣子,並敕封爲益陽郡王。”聽小皇帝不承認自己的身份,趙孟啓有些慌了,急忙解釋道。

“那你可有玉牒以證身份?”趙昺又問道。

“陛下,臣的玉牒在輾轉之中丟失了。”趙孟啓聽了一怔解釋道。而心中暗暗後悔,當時蒙軍大肆搜捕皇家宗室,他嚇得將玉牒丟棄了,哪裡會想到大宋會還陽啊!

“殿上諸位愛卿,可有人識得益陽郡王,爲其證明身份?”趙昺聽了轉向衆臣問道。

“……”殿上一片寂靜,當年的參加冊封的老臣早死的死、散的散,當下的官員有的尚在地方任職,有的那時官職低微,無緣參加,底下是一片沉寂無人作答。

“劉靈,你當年在廢后身邊當差,可曾見過益陽郡王?”趙昺問身旁伺候的劉靈道。而此時趙孟啓已然慌了,不安的看着衆人,臉上熱汗直流,不斷的嚥着唾沫。

“稟陛下,當年敕封益陽郡王,其上殿謝恩,小的正在殿上輪值,有緣見過。”劉靈急忙躬身答道。

“你去辨認一下,那人可是益陽郡王?”趙昺指着趙孟啓言道。

“大官一定要仔細些,我定不會忘記大官的恩德的!”見劉靈走向自己,趙孟啓彎着腰連連施禮,近乎哀求地道。其齷齪的樣子讓殿上衆臣忍俊不止,更有人連連搖頭,覺得其根本沒有一個宗室子弟應有的氣度……

第140章 疑難第507章 想得美第1004章 不可思議第1165章 再決雌雄第1094章 相邀第196章 以鈔爲槍第417章 給他面子第1399章 心中有路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810章 回京第978章 人才難求第726章 寓意第1014章 棋在局外第494章 融合第1245章 險象環生第268章 登船第1312章 是何緣由第002章 結緣第1358章 暗伏奇兵第1435章 唾面自乾第188章 二選一第377章 出陣第395章 成真第959章 登島第240章 必有大事第532章 正劇開演第070章 煩惱第072章 老師第771章 不與其爭第083章 名聲累人第198章 括銀所第1214章 喜憂參半第052章 此行只爲棋第1030章 誤讀第1254章 海寇兇猛第417章 給他面子第381章 想不透第447章 改良第1093章 臨危受命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854章 在己領悟第697章 躊躇第123章 順者生第956章 借道而行第211章 意外第907章 奇想第731章 恰逢其時第1010章 寶兒赤第1397章 佛前論道第974章 餘波第525章 不簡單第594章 窺視第267章 狙殺第1326章 三辭三留第994章 逆風行舟第262章 他有病第287章 善後第1348章 炮震三關(二)第1238章 另有意思第1357章 攻難守易第881章 明爭暗鬥第015章 局中局第391章 消耗戰第1296章 制度保障第1161章 侍衛親軍第799章 勝之不武第673章 風暴第084章 高論第726章 明心見性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513章 會會他第644章 合適便好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499章 有錢難買第1479章 另有目的第666章 震撼第1478章 潛移默化第428章 顧慮第1278章 朕也無奈第344章 你沒得吃第560 當務之急第290章 風向不正第766章 西進第597章 ‘邪念’第783章 有機可乘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1249章 適可而止第568章 反省第821章 一敗塗地第325章 疑竇叢生第461章 墮落了第1130章 一馬當先第1402章 來不逢時第340章 不打不相識第638章 上香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005章 困境第111章 師徒鬥(一)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727章 急行軍
第140章 疑難第507章 想得美第1004章 不可思議第1165章 再決雌雄第1094章 相邀第196章 以鈔爲槍第417章 給他面子第1399章 心中有路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810章 回京第978章 人才難求第726章 寓意第1014章 棋在局外第494章 融合第1245章 險象環生第268章 登船第1312章 是何緣由第002章 結緣第1358章 暗伏奇兵第1435章 唾面自乾第188章 二選一第377章 出陣第395章 成真第959章 登島第240章 必有大事第532章 正劇開演第070章 煩惱第072章 老師第771章 不與其爭第083章 名聲累人第198章 括銀所第1214章 喜憂參半第052章 此行只爲棋第1030章 誤讀第1254章 海寇兇猛第417章 給他面子第381章 想不透第447章 改良第1093章 臨危受命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854章 在己領悟第697章 躊躇第123章 順者生第956章 借道而行第211章 意外第907章 奇想第731章 恰逢其時第1010章 寶兒赤第1397章 佛前論道第974章 餘波第525章 不簡單第594章 窺視第267章 狙殺第1326章 三辭三留第994章 逆風行舟第262章 他有病第287章 善後第1348章 炮震三關(二)第1238章 另有意思第1357章 攻難守易第881章 明爭暗鬥第015章 局中局第391章 消耗戰第1296章 制度保障第1161章 侍衛親軍第799章 勝之不武第673章 風暴第084章 高論第726章 明心見性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513章 會會他第644章 合適便好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499章 有錢難買第1479章 另有目的第666章 震撼第1478章 潛移默化第428章 顧慮第1278章 朕也無奈第344章 你沒得吃第560 當務之急第290章 風向不正第766章 西進第597章 ‘邪念’第783章 有機可乘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1249章 適可而止第568章 反省第821章 一敗塗地第325章 疑竇叢生第461章 墮落了第1130章 一馬當先第1402章 來不逢時第340章 不打不相識第638章 上香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005章 困境第111章 師徒鬥(一)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727章 急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