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求變

經過一番討論,趙昺定下了六條和議原則:不卑不亢、有理有利、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和親。這既是必須遵守的鐵律,也是進行和議的底線。不過既然是當生意來談,肯定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不違背原則的問題上該讓一步也是該讓的。不過他要求和議的條款要擬的細緻,不要怕繁瑣,當年與遼、金的談判中就是因爲理解的不同,導致劃界不清,雙方爲此衝突不斷,還授人以柄,吃了不小的虧。

趙昺還再三強調不要只顧面子不要裡子,千萬不要爲了彰顯大國之風,手一揮便輕易讓人。這不僅會給談判帶來不良後果,甚至是貽害子孫,要知道這樣的例子從古至今太多了。好的時候怎麼都行,一旦交惡誰還念你的情,都是翻臉不認人的主,弄的你還有苦說不出,誰讓你當初答應了,而要想再拿回來,往往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再有趙昺要求在談判時,雖然要注意形象,可關鍵時候該吵就得吵,該鬧就得鬧,掀桌子砸板凳,甚至撒潑耍賴都可以做,就是不能輕易讓步。與此一定要注意對等性,絕不能在氣勢上被對手壓過去,其打咱們一拳,必須要還他們一腳。其實當下自己已經佔了些小便宜,說是雙方都派出右相爲正使,而蒙元一向是以右爲尊,在職務上他們要高半個格兒。

不過也可從中看出蒙元對和議的急迫,當然也不排除恐嚇的意味,畢竟當初征服江南之役是在伯顏的主持下完成,並是其接受了宋廷的投降,這使蒙元方面佔據了天然的心理優勢。所以趙昺決定要挽回,自己就首先要表現的極爲強硬,否則手下人就不免心虛,在氣勢上被對手壓制住,談判時又哪裡來的底氣。

大宋自立國以來先後與遼、西夏、金和蒙古都進行過談判,但是每一次都是以喪權辱國爲結局。而這次小皇帝給他們吃下定心丸,絕不向蒙古屈服,已經下定談不成就打的決心,只這份敢戰的豪氣就足以讓他們感慨萬分了。且此刻宋軍已經再次完成擴編整訓,三十萬大軍沿江枕戈待旦,也給了他們足夠的底氣,再不必心懷忐忑或是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心情去與敵國談判……

議完西南軍事及和議之事,已經過了正午,可幾個人卻沒有告退的意思。趙昺想想便明白了,肯定還有事情沒說完,只能讓他們蹭一頓了,而他並不是捨不得這頓飯,卻是午覺睡不成了。不過他也沒有摳唆,令膳房好生布置了一番,好酒好菜的招待一番。午後天氣更加炎熱,移駕冷閣繼續開會,王德也早備下了冰盆,佈置了涼茶、酸梅湯等解暑消熱之物。

再有兩個月便是秋試了,按規矩朝廷要派出大員吩咐各地州府主持鄉舉。這不比當初在瓊州屁股大的地方,喊一嗓子全島都聽見了,士子們都屁顛屁顛到府城考試來啦!現在地方大了,可又沒有飛機、高鐵,要提早下通知,可都到臨安也擱不下,只能先舉行預考,也就是由州府舉行的鄉試。

經過鄉試先淘汰下去一部分,剩下的再奔臨安參加省試和殿試,爲了防止有人從中作弊,中央要派人前去督查,而有的地方千里迢迢的,路上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那就要提前動身。而督察員則需要皇帝親自遴選、委派,所以說科舉是個大工程,比之現在的高考要熱鬧多了。所以他們想讓趙昺定個人選,反正回去太后還得打發他們回來問。

不過趙昺覺得當下的科舉制度雖比前朝有些進步,比如爲了抵制請託、投獻的現象採用了糊名制度,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閱卷官無法得知每張卷子是誰的;每次科舉國家需要動用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定爲三年一大比。此外還對程式化文章和考試科目做出了些改變。但是他仍覺的不足以達到爲國選才的目的。

宋朝前期的科舉基本上承襲唐和五代,依舊是常科和制科兩大系統。“常科”就是常設之科,類似今天高考等公開考試,國家規定大綱、內容、時間和具體程式。除進士科之外,還有諸科,包括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明經、明法、明字等科。

所謂九經,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經典,五經則是西漢時確定的五部儒家經典,開元禮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禮書,也可以看成是實用禮學的專科考試,三史指《史記》、兩《漢書》和《三國志》,可以理解爲史科的專科考試。三禮指十三經當中的《周禮》、《儀禮》和《禮記》,可以看成是禮學理論的專科考試;三傳指《左傳》、《公羊傳》和《榖樑傳》,可以看成是經部史書的專門考試,明經指全部經書的統考,可以看成是傳統經學訓詁類的考試,“明法”是法學考試,“明字”是字學考試。

制科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小範圍考試,這種考試形態源於漢朝的射策,唐代已經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漸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質的制科,也就是經常重複考試的制科題目。範圍雖然不大,應試者的資格卻放得很寬,不論是在任官員,還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舉薦參加考試,已經中過進士的人也可以參加制科考試。

太祖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爲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三科;仁宗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明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詳明吏理可使從政、識洞韜略運籌帷幄、軍謀宏遠材任邊寄六科,都是從唐朝承襲來的。這些應該和現代入職分科考試差不多。

趙昺畢竟主持過兩次科舉了,他發現古代科舉考試的題型和現代居然驚人的相似,應該說早有傳承。且科考的題量相當大,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答一張卷子就能獲取功名,考進士需要“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這其中以詩、賦、論三項爲最重。

所謂“帖”,全稱爲“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繫的上下文;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且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

這三項在進士試中屬於捎帶腳兒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經科則很重要,幾乎是該科考試的全部,要不然爲啥進士歷來看不起明經及第的呢,就因爲考明經大多靠死記硬背,不像考進士那樣可以文采飛揚。因爲考題量大,不論是鄉試還是會試,舉子們都要在考場裡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內容答完。

從考試的基本內容趙昺就可以看出,古代學生和現代差不多,也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禁錮,且“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的弊端始終同樣沒有得到解決。到了南渡之後,由於考試內容十分狹窄,爲區分成績高低,考官不僅規定了標準答案,還設置種種固定程序加以限制。

面對古代的科舉,趙昺也不得不苦笑,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只要有百十年的昇平,任一考試科目都有可能演成繁複嚴密的程式。在南宋晚期,業已經形成了一種雖不叫“八股”,卻很接近於八股的經義式,其文不僅略具三部分結構,且已“拘於作對”,也就是說,在八股文風行之前,經義式已經走過了類似八股文的過程。

而對八股文的批判,趙昺記的前世每次教育改革都會弔打一番,其中的壞處不言自明。由此渠道晉身官僚的士子是個什麼樣可想而知,造成了士大夫中有真才實學者日見其少,皓首窮經、只爲稻粱謀者的卻比比皆是。自詡清流、空言心性者充斥朝野,可在治國理政方面則乏善可陳,甚至懵懂無知,造成“吏強官弱”的局面,爲胥吏上下其手、營私舞弊打開方便之門,官吏沆瀣一氣、合夥作惡。

另一方面,趙昺以爲科目的設置太過偏頗,科舉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也有過增減,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等,宋徽宗愛好書法,他老人家就弄了個書畫科。發展到後期,只剩下明經和進士科,而他們所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

在趙昺看來,科舉考出來的官員當個老師還行,可也就能教孩子們認認字,講講做人的道理,估計數學都教不了。這也導致他在瓊州開科後,不得不又將他們都送到國子監進行再教育,由些老吏給他們講講如何當官,怎麼治民,否則直接外放,怕是又多幾個百嘛不懂的白吃飯的。

此外,趙昺認爲科舉選拔出的人才多是向政治方面發展,說難聽點兒就是爲了做官,獲得權勢。這也是爲何士子們爲何都奔着進士科而去,因爲中進士者日後仕途非常樂觀,往往能爬到宰輔的高位,及第明經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終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過終生是個小業務官,很難掌握到權力。

但是趙昺作爲後世來客,早就清楚的認識道社會要發展卻不只是需要多少官員參與管理,而是需要科學技術的推動和創新。靠着吟詩作賦和寫幾篇文章上位的官員是不行的,他們不懂的如何鋪橋修路,不知道如何興修水利、開渠挖河,也不能造出先進的機械,而是需要專門的技術型人才去做,可是他們卻被當下的選拔制度堵死了門路。

要改變這種狀態,趙昺明白要從制度上解決,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一些‘小’學科傾斜。可在當前科學發展十分落後的階段,也不能指望像後世一樣那樣詳細分科,但他也希望將些基礎學科添加進科舉考試當中去,從中選拔出祖沖之、郭守敬那樣的技術性官員。

趙昺當然是希望仿造現代的教育制度,從衆多的士子中選拔出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然後再進行分門別類進行學習,以求培養出所需要的各種人才,再由國家授予相應的官職。不過在當前社會觀念和條件下想要進行變革將是十分困難,也是不現實的。

尤其是當下江南已經十餘年沒有開科,積累了大量的士子,而自己驟然改變科考的內容和錄取方式,那些學了多年經史的士子們十年寒窗等於做了無用功,不鬧事纔怪呢!但是趙昺覺得再難也必須做出變革,應該在此次科舉中增加些小類別的科目,比如算學,這是一切技術發展的基礎學科。此外還有醫學,雖然大宋已經有了醫士的選拔和培養制度,可還很不夠,應該提高到國家的層面,而不是隻由太醫院主持。

再有對國子監也要做出改革,不應該只作爲一所培養官員的學校來看待,卻應辦成一所再教育機構,對那些經過科舉考試的士子進行培訓,然後根據他們的擅長分別進行再學習後才能授官,而非稀裡糊塗的分到各處當官,那樣既可能埋沒了真正的人才,也可能會造就一羣碌碌無爲的庸官。

如今動亂剛剛結束,百廢待興,但也正是制度重建,進行變革的好時機,可趙昺知道更多的阻力是來自內部,因爲這些人都是現行制度的受益者,肯定是不願意做出改變。而要能實施自己的計劃,他知道自己必須先要說服眼前這幾個人,並獲得他們的支持,才能夠將想法變成現實……

第686章 正視第445章 以戰養戰第1478章 潛移默化第1373章 帝王心術第1148章 基本無解第252章 再部署第055章 超級武器(一)第491章 各有主意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237章 爭執第1312章 是何緣由第809章 防範未然第265章 陷陣第310章 抉擇第1371章 如何相制第931章 以攻代守第115章 告誡第644章 合適便好第1252章 形勢逆轉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001章 逃亡第158章 過關第331章 絕不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416章 拉出來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1044章 集思廣益第990章 搞死老三第766章 西進第176章 不足第618章 破釜沉舟第636章 變革第728章 伏擊第105章 陳氏兄弟第601章 假道伐虢第113章 師徒鬥(三)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309章 田產歸官第987章 求證第1320章 敲打敲打第038章 攬才第1274章 心有觸動第413章 對決(五)第053章 棄子求生第1037章 還以顏色第1215章 速戰速決第830章 另有乾坤第127章 方略第378章 皇命在身第375章 斷水之危第123章 順者生第1427章 針鋒相對第210章 落水第1089章 計議第030章 收留第223章 萬幸第1047章 假戲真做第101章 裝第1237章 醉翁之意第1039章 對懟第1064章 不無可能第364章 艱難第325章 疑竇叢生第1053章 尼站第1414章 高麗三寶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389章 打動第957章 看不透第456章 動作第1244章 犯了錯誤第1471章 只能這樣第1274章 心有觸動第1295章 你想多了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1324章 金城湯池第825章 不是好乾的第1005章 未必第511章 分割第990章 搞死老三第296章 不妥第048章 亂鬥第575章 考察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695章 危機乍現第003章 隔離船第757章 難啊第928章 非是易事第1307章 兵臨城下第793章 謀後事第1001章 勢在必行第967章 臨陣換將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053章 尼站第1360章 給他機會第639章 各司其職第1465章 人身圖解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318章 防患未然第1020章 不見了第708章 搶渡
第686章 正視第445章 以戰養戰第1478章 潛移默化第1373章 帝王心術第1148章 基本無解第252章 再部署第055章 超級武器(一)第491章 各有主意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237章 爭執第1312章 是何緣由第809章 防範未然第265章 陷陣第310章 抉擇第1371章 如何相制第931章 以攻代守第115章 告誡第644章 合適便好第1252章 形勢逆轉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001章 逃亡第158章 過關第331章 絕不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416章 拉出來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1044章 集思廣益第990章 搞死老三第766章 西進第176章 不足第618章 破釜沉舟第636章 變革第728章 伏擊第105章 陳氏兄弟第601章 假道伐虢第113章 師徒鬥(三)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309章 田產歸官第987章 求證第1320章 敲打敲打第038章 攬才第1274章 心有觸動第413章 對決(五)第053章 棄子求生第1037章 還以顏色第1215章 速戰速決第830章 另有乾坤第127章 方略第378章 皇命在身第375章 斷水之危第123章 順者生第1427章 針鋒相對第210章 落水第1089章 計議第030章 收留第223章 萬幸第1047章 假戲真做第101章 裝第1237章 醉翁之意第1039章 對懟第1064章 不無可能第364章 艱難第325章 疑竇叢生第1053章 尼站第1414章 高麗三寶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389章 打動第957章 看不透第456章 動作第1244章 犯了錯誤第1471章 只能這樣第1274章 心有觸動第1295章 你想多了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1324章 金城湯池第825章 不是好乾的第1005章 未必第511章 分割第990章 搞死老三第296章 不妥第048章 亂鬥第575章 考察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695章 危機乍現第003章 隔離船第757章 難啊第928章 非是易事第1307章 兵臨城下第793章 謀後事第1001章 勢在必行第967章 臨陣換將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053章 尼站第1360章 給他機會第639章 各司其職第1465章 人身圖解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318章 防患未然第1020章 不見了第708章 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