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力求公平

趙昺明白在時期進行激烈的改革等於自毀基業,必定現在統治階層還是由士人組成,而科舉幾乎是他們唯一的晉身之路。長城不是一天能修成的,變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向對付蒙古人一樣緩而圖之。而這次科舉的目的除了選才之外,更多的是出於穩定人心的作用,起碼錶明一個態度。

“諸位卿家,此次科舉是我朝重回江南後的第一次,要作爲頭等大事來做!”趙昺考慮了一番後言道。

“陛下所言正是,自江南淪陷,轉瞬已十年未開科舉,士子們無不翹首以待。聞知後無不齊頌陛下宏恩!”陸秀夫聽了起身施禮道。

“陛下,多年未開科,恐參加秋闈者甚衆,是否應對入京參加的舉子加以限制?”劉黻問道。

“朕以爲除卻在淪陷期間有附敵、資敵行爲者,及其族中有背君叛國行爲者的皆可應試,他事不必過去苛求。”趙昺想了想道。

“陛下欲盡攬天下之才乃是萬民之福,但是據各地州縣初步審覈,符合條件者不下七萬人,按照舊例將取士千人以上,將遠超歷朝,未免不會引起冗官之憂!”劉黻聽了提醒道。

“劉知事所憂不錯,但朝廷收復江南後各處仍有缺員,堪待補缺,而一旦收復江北也尚需大批官員牧守,我們不能不未雨綢繆啊!”趙昺點點頭道。按照宋朝的慣例,省事大多十中取一,鄉試是十五取一。按照此比例雖經兩輪淘汰,但是基數較大,取士的數量也將大增,因他清楚劉黻所言不錯,而一科取士千人之上在歷朝也是極爲罕見的。

但是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客觀方面,進入江南後疆域驟然廣大,行政機構增多,各地官員相對匱乏。據統計各地幕職,州、縣官闕八百餘員,中央官員也大量下派,各部、寺監皆缺員三成以上。所以趙昺當下只能依靠擴大科舉考試取士人數,收羅大量人才,才能填補各級行政機構的人員空缺。

“陛下還需慎重,如此大規模取士,也不一定能將有識之士盡收朝中,反而會引發矛盾!”應節嚴起身言道。

“先生此言怎講!”趙昺問道。

“陛下,神宗年間宰相司馬君實曾上言,請貢院逐路取人稱:今或數路中全無一人及第,要求禮部按十取一的比例把名額分配的各路。結果歐陽永叔的人極力反對,其言稱:今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是十人取一人,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東南之士,於千人解十,其初已精矣,故至南省,所試合格者多。西北之士,學業不及東南,發解時又十倍假之,蓋其初選已濫矣。還望陛下知之!”應節嚴回稟道。

“呵呵,這……”趙昺聽了也只能苦笑了,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千古難題,幾百年後也沒有一個完美的制度能夠解決……

趙昺前世生在北方一個人口衆多的省份,一年一度的高考與當下的科舉應該算是多有類似,伴隨着高考也每每少不了一個話題——高考政策公平與否。起因也無非是錄取率的問題,但因爲在各個省市裡,因爲經濟發展的不同,以及地方的保護措施,別說高考制度不一樣,在很多的制度上都是遵循國家的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規定,而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平,人口的多少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都成爲能否上一個好學校的主要要素。

而趙昺作爲高考的親歷者也是深有體會的。優質教育資源集中於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中小城市,特別是鄉鎮、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即使同爲大城市,貧困家庭子女由於很少能夠進入重點中小學,考上大學也要比富裕家庭子女考上大學難得多。由於鄉鎮和農村的考生,貧困家庭考生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他們很難考上大學。另外高考錄取還有個加分制度,對部分學生應該有所照顧。

當下應節嚴所言也正是如此,現代的問題在宋代同樣存在。宋代科舉制度的設計初衷並非是爲了公平,而是爲了打破當時的世家大族的壟斷,因此朝廷發佈詔書明確規定各行各業均可參加科舉考試。這使得前朝前代一直與仕途無緣的工商雜類子弟以及邊關各地的士子也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只要有能力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被授予官職。

這意味着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基本上沒有了出身門第的限制。據此可知,宋代的科舉考試製度面向整個地主階級、甚至面向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以及工商雜類人員,這結束了士族大家長期把持仕途的局面,也就削弱了社會各領域中血統門第關係的作用,這也會激勵大衆百姓讀書應舉,改變人生,彰顯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

如此也加速了統治階層的縱向流動,使以往政權由少數世家大族長期壟斷的情形不再存在,科舉出身的士人取而代之成爲政治的核心,而他們往往是驟盛忽衰,不容易再形成以往門第那種可以延續好幾百年的政治力量。世家大族已經無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樣壟斷仕途,仕宦之家再也不容易世代保持仕宦的身份,除非子孫能夠世代不斷地在科舉考試中表現優異,相對的布衣入仕的途徑則寬廣了很多。

隨着人口的增加與士人階層的擴大,科舉考試競爭愈來愈激烈,問題也隨之出現。首先就是地域差異,就人口而言,北宋時期人口北方要少於南方,採用統一的錄取率南方人明顯吃虧,尤其是江浙地區的舉子們。但是當時的統治中心在北方,而隨之起家功臣也多是北方人,爲了照顧他們甚至還會指定錄取的人數,而南方人也就只能忍着了。政權南移後,這種錄取率不公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觀,只是照顧對象換了而已。

再者財富的多少也漸漸影響到了科考的結果。就考生錄取比例來看,考上進士的機會是相當小的,遠勝於現代的高考,而要想在考試中出衆,就必須花很長的時間作準備,不事營生。在這種情況下,富貴之家的子弟比較佔優勢,所以家庭的經濟能力對於士人蔘加科舉考試的成敗,也有很大的影響。

富有的家庭比較能夠支持子弟接受較好的教育,也比較能夠讓他們心無旁騖,專心準備考試;甚至比較方便在考試中運用金錢來舞弊,譬如僱人代筆或買通辦理考試事務的人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富家子弟在科舉考試中顯然比較佔優勢。

以致“業儒”已經成爲當時社會的一種理想。也確實有許多家庭世代以士人爲業,他們可能有祖先在經營產業富裕之後,開始重視子孫的教育;也可能有祖先曾經入仕,而子孫在科場失利,卻仍然力求進取;也有些出身貧寒的士人家庭,雖然生活艱苦卻依舊要保持士人的身份。其中許多士人家庭,同時擁有一些田產,田租的收入是支持他們讀書的經濟來源。

另外就是品官之家,他們不僅是社會上最富裕的階層在某種程度之內還享有免除差役及科賦的特權,稅、役負擔既輕,財富累積自然容易。富與貴結合在一起,及第的機會也會大得多,因而阻塞了其他人上進之途。此外,宋代科舉雖然沒有‘加分’之說,但是官宦人家子弟卻享有蔭補的特權,他們不用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走入仕途。

蔭補也稱爲恩蔭或奏薦,凡是宗親國戚,文武官員的子孫、親屬甚至門客,都有機會獲授官職。這一項制度在漢、唐都有,宋代也繼續沿用。恩蔭授官的時機,比較常見的有在皇帝生日的時候,稱爲聖節蔭補;有在三年一次的郊祀或明堂大禮的時候,稱爲大禮蔭補或郊祀蔭補,這是最主要的一種;有在中高級文武官員致仕的時候,稱爲致仕蔭補;后妃、宗室、中高級文武官員去世之前,也可以遺表向朝廷奏薦,稱爲遺表蔭補;下級官員也享有這項權利,中下級官員如果因爲作戰、捕盜而死亡,同樣可以奏薦,稱爲死事蔭補。

蔭補的對象也十分廣泛,不僅包括兄弟、子孫、異姓親屬,高官甚至可以蔭補門客、醫人。每人蔭補的人數也沒有一定,多的可以到一二十人,蔭補得官由於家世背景,和經由科舉考試憑藉能力競爭得官有所不同。宋代官員中,以蔭補得官的人數佔了相當的比例,一次郊祭多時以父兄而任官者達數千人。

不過當權者也知道蔭補的子弟能力有限,也對他們做出了種種限制,規定無出身人(包括蔭補在內)不得任臺職,也不授以館職。文臣京官的升遷,科舉出身者是隔級遷轉,而蔭補者只能逐級遷轉。選人除京官,有出身者也較無出身者官階爲高。

相對而言,制度的規定顯然使得官員無論家庭背景,由科舉入仕者要較由蔭補入仕者在升遷上爲有利,來自平民階層的官員,他們只能以科舉出身,不因家庭背景而在制度上減少了往上發展的競爭機會。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在宦途有所發展,官宦子弟仍然必須參與科舉考試的競爭,事實上也的確有不少官宦子弟如此,或者參加州郡解試,或者在蔭補後再參加鎖廳試……

“陛下,臣以爲當下應對科舉和選官之制進行革新,以達到爲國選才和儲才之目的!”眼見小皇帝苦笑不止,應節嚴再奏道。

“先生請言!”趙昺愣了下道,他沒有想到應節嚴也有此想法,但是當下不知道能否與自己不謀而合。

“陛下,當下朝廷初回江南,各部省及地方缺員甚衆,急需選人補入,併爲收復江南儲才。因而自當打破常例行非常之事!”應節嚴道,“此次科考,臣以爲各路府以十中選一爲額,選送舉子入京參考,卻不必限制各路府取士名額,而是唯纔是舉。但此只爲特例,不可爲常例。”

“嗯,應知事所奏不無道理,此舉即解決了一時之急,又可防止日後進士皆出一地之憂!”文天祥首先附議道。

“陛下,臣也覺可行!”陸秀夫同樣沒有反對意見。

“好,寬進嚴出,相對公平!”趙昺點點頭道,又擡手示意應節嚴繼續往下說。

“陛下,此次鄉試臣以爲考題應作出調整,重策問而輕經義,以求選出治國良臣,輔政之才,卻非平庸之輩。”應節嚴再奏道。

“應知事說的好,臣亦以爲經義使得考生皆以聖人之言是遵,全無個人見解,入仕之後全然無用。唯有策問尚能看出考生之應對能力,反應出其治國之理念。”劉黻當下表示讚許,而陸、文兩相也未表示反對,顯然他們也明白其中的弊端。

“陛下,臣以爲恢復隋唐舊制,對於中榜之士子不予直授官職,而是入國子監學習後,再由吏部考覈之後再予以授官,以防止出現不能履職的事情發生!”應節嚴又奏道。

“此議甚好!”這簡直說到趙昺心坎裡去了,他聽罷立刻讚道。其實入選後進國子監非是他的無奈首創,而早在隋唐年間,當時的科舉制度只是資格考試,士子中榜後僅僅是獲得了做官的資格並不會直接授予官職。如果想做官必須在國子監深造之後再由吏部考覈任用。考覈不合格者需再等三年纔有資格再次參加吏部考覈。

宋時科舉考試取消了吏部考覈,士子只要中榜就能獲得御賜的名銜,之後便可順利步入仕途。太宗時期只要士子通過殿試取得進士稱謂,但凡及第以上,無需參加吏部組織的考覈,就可以授予官職。隨發展及第被授予的官職越來越高,當時的一、二甲進士和九經通常能取得將作監丞、大理寺評事或者各州通判之類的官職,步入仕途數年之後不乏能官居一品宰相的高位……

第648章 因時就事第578章 安置第1315章 大驚小怪第1246章 攻守逆轉第100章 入城第1046章 沉住氣第398章 踹屁股第243章 備戰第1424章 以二換一第629章 點將第1395章 順勢借勢第450章 還得搶啊第146章 合則兩利第765章 徵鄂州第1216章 敗不起啊第994章 逆風行舟第400章 有警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440章 共贏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882章 不能學他第959章 登島第959章 登島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437章 危機第390章 奪營第1399章 心中有路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038章 攬才第002章 結緣第083章 名聲累人第521章 殺了他第450章 擇機而動第674章 取而代之第453章 當然算了第604章 應急措施第153章 難堪第109章 不得已第055章 超級武器(一)第1443章 迴歸本質第540章 有種還來第827章 傷離別第1057章 心知肚明第584章 如何收場第874章 時代機密第842章 同樣是大事第058章 資源第632章 協作第466章 難題第1192章 世事無常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541章 化繁爲簡第188章 二選一第781章 飛蛾投火第600章 慎言第474章 來了第661章 辦報第1310章 等待何時第704章 機遇第745章 活地第047章 分歧第729章 對攻第371章 不着急第722章 開火第981章 什麼味道第025章 來投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955章 飯票而已第1261章 權衡利弊第846章 究其根本第1248章 悔之晚矣第360章 實力相若第356章 ‘高論’第257章 致命一擊第1428章 階前聽諫第882章 不能學他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1181章 難以調和第159章 偷聽第1169章 以亂打亂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795章 皇帝慘嗎第738章 只差他跳了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181章 老天有眼第1062章 闖灘(四)第192章 寅吃卯糧第1042章 大兵壓境第770章 懾敵第1245章 險象環生第1099章 戰略眼光第747章 攻略第231章 以人度己第414章 對決(六)第600章 慎言第237章 爭執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121章 投靠第1466章 拉爾達姆
第648章 因時就事第578章 安置第1315章 大驚小怪第1246章 攻守逆轉第100章 入城第1046章 沉住氣第398章 踹屁股第243章 備戰第1424章 以二換一第629章 點將第1395章 順勢借勢第450章 還得搶啊第146章 合則兩利第765章 徵鄂州第1216章 敗不起啊第994章 逆風行舟第400章 有警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440章 共贏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882章 不能學他第959章 登島第959章 登島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437章 危機第390章 奪營第1399章 心中有路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038章 攬才第002章 結緣第083章 名聲累人第521章 殺了他第450章 擇機而動第674章 取而代之第453章 當然算了第604章 應急措施第153章 難堪第109章 不得已第055章 超級武器(一)第1443章 迴歸本質第540章 有種還來第827章 傷離別第1057章 心知肚明第584章 如何收場第874章 時代機密第842章 同樣是大事第058章 資源第632章 協作第466章 難題第1192章 世事無常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541章 化繁爲簡第188章 二選一第781章 飛蛾投火第600章 慎言第474章 來了第661章 辦報第1310章 等待何時第704章 機遇第745章 活地第047章 分歧第729章 對攻第371章 不着急第722章 開火第981章 什麼味道第025章 來投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955章 飯票而已第1261章 權衡利弊第846章 究其根本第1248章 悔之晚矣第360章 實力相若第356章 ‘高論’第257章 致命一擊第1428章 階前聽諫第882章 不能學他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1181章 難以調和第159章 偷聽第1169章 以亂打亂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795章 皇帝慘嗎第738章 只差他跳了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181章 老天有眼第1062章 闖灘(四)第192章 寅吃卯糧第1042章 大兵壓境第770章 懾敵第1245章 險象環生第1099章 戰略眼光第747章 攻略第231章 以人度己第414章 對決(六)第600章 慎言第237章 爭執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121章 投靠第1466章 拉爾達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