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冒冷汗

故事雖然可笑,但趙昺也知道這也是當皇帝的無奈,尤其是對一個文化素養不高的皇帝,要知道大家能從一級級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就表明學識和寫作水平之間的差距已經很小了,這個的確讓人恨爲難,要從幾篇文章的字裡行間中尋出讀書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爲難了,不用些小手段又能怎麼辦?

趙匡胤之所以用交卷速度來評判貢士們的水平高低,其中也是有些道理的,交卷快至少說明此人才思敏捷,反應快,腦瓜子靈活,以後在朝廷和地方爲官,辦事能力不會差到哪裡去。但這也留下了空子給人可鑽,所以在接連三屆“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後,大家就找到了投機取巧的方法,那就是如小李飛刀一般——唯快不破。

於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看交卷速度,那作文就必須寫得快,大家都在比快,於是民間紛紛風行快速作文,有沒有快速作文培訓不得而知,但確實有快速作文大比賽。而趙匡胤偶爾也舉辦快速詩文競賽,優勝者也可以被朝廷選拔,例如有一個項目就叫“一日作詩百篇”。有個叫趙昌國的信心滿滿地應試,結果從早寫到晚,也就寫了二三十篇,而且質量實在馬馬虎虎,宋太祖居然也勉強錄取了他。

不過唯快不破也有失手的時候,到了太宗朝就出事了。士子李庶幾,一直以寫作快聞名於民間,他以爲這樣就爲自己考試安上了保險,沒想到有一年皇帝換了,胃口自然也就變了。且說李庶幾在考場上第一個交了考卷,不曾想太宗覺得這位其太輕浮,一頓呵斥趕了出去,倒是那位皺着眉頭苦苦思索遲遲交卷的孫何同學中了狀元。

這種突變是咋回事呢?原來是有位叫陳靖的大臣打了小報告,說這李庶幾在炊餅店舉辦快速作文比賽,弄得大家以快爲美,忽視了作文的文采和理論水準,日久必導致水平下降。而這陳靖又是孫何的好友。於是,李庶幾倒黴,本來可能是狀元的他,連進士都沒中。一直過了很多年,等朝廷把這事忘得差不多了,李庶幾才中了進士。

趙昺想起後世這種事情也不少,後來的明朝還一度以顏值來決定誰是狀元,清朝乾隆有一次則看誰的字寫得好,而慈禧則以名字是否合胃口來取狀元。這看似萌噠噠的事情,其中又有多少士子的心酸,自己不僅要有學問,還要看皇帝的愛好。而遇到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又要拼人品和運氣,簡直是斯文掃地,將臉踩在地上,又搓了一番。

而讓大宋士子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今皇帝在與后妃的調笑中學習了科舉制度,且看透了其中的本質,也就是欽點狀元其實對於大多數皇帝來說就是場遊戲,哪裡又有什麼規則。即便有規則又能怎樣,依然可以被打破和修改,卻非是一成不變的。不僅考試的內容、時間、乃至體系都可以進行變動。至於怎麼改,那也是要看皇帝的心情和想要做什麼了啦!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節顛覆了趙昺多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也可以說是那些歷史白癡的影視劇導演和無良編劇所害,他剛剛弄明白大宋是沒有秀才的。秀才一說是來援於唐朝科舉中的‘秀才科’,那是比進士科還厲害的科目。

而後的明清科舉有縣府院三試、鄉試、會試、殿試共四個大級別,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共五個級別的讀書人。其中,童生雖然不是正式的功名,但是也要縣府兩試通過才能取得這一身份,在社會上也可以自稱“學生”、見官不跪了。不過秀才的地位也遠不如唐代,是沒有辦法入仕的,只是取得了考試資格,若是落榜也只能當個刀筆吏或是塾師而已。

另外宋代也有童生和童子試一說,卻是迥然不同。宋代童子試非“常選”,更像是挑選‘神童’,每當各地發現有聰慧的神童,即時向朝廷推薦,朝廷委託相關部門考試。宋代殿試已成常設制度,因此,童子試最後往往也有皇帝親試一項,除了面見神童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鼓勵士人向學之風。

因此童子試的興衰及各地向朝廷推薦神童的數量和頻率,實際上視在位皇帝的興趣而定。皇帝或以神童試標舉當代儒學成風、天下大治,或以此引導當代政治和文化建設,各地推薦神童的數量就明顯增多,頻率明顯加快,但是這隻能算是‘特招’,始終無法進入常選之列,以後世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宋朝的科舉只有州府主持的解試、禮部主持的省試及殿試三個級別,但是凡是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去參加宋代科舉的第一級考試——解試。不過解試卻是有保鮮期的,也就是說舉人這種功名是一次性的,如果省試沒有考中,下科還得從解試考起,而正常情況下保有期爲一屆三年。不像後世只要過了就可以當一輩子舉人老爺了。

而趙昺很快又發現了一件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在‘國考’中防止作弊,自考試製度確立後,上千年來鬥爭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對公務人員參與其中也是費盡了心思。這個時代也早有了諸如,准考證覈實身份、糊名、謄錄等制度外,也有了‘鎖宿’的慣例。

所爲的縮宿制度就是爲了防止考官們泄露試題,與考生內外串通,就是在確定了主考官及一應官員後,這些人就不能回家,直接赴貢院以避請託。也就是把他們都關起來,與世隔絕,直到考試完畢才能放出來,這就如同被軟禁一般。

趙昺後悔的是在當日朝會上宣佈主考之後,沒有即刻將應節嚴和劉黻給‘關’起來,而是一直參加集議。若非他們一力反對,自己這個時候也許就已經乘着戰船馳騁在大海之上與敵廝殺了,又何必爲了這些閒事苦惱。但現在一切都晚了,定是老頭兒向太后通報過了,纔會有太后令自己的一幫老婆們看住自己的話頭。

想到此,趙昺卻出了一頭冷汗,不知道這幫老婆們會怎麼對待自己。他覺得前世每個看過《鹿鼎記》的男人都會對韋小寶盡享齊人之福,與老婆們大被同眠有所羨慕,除非其有毛病。但是當事情真的輪到自己頭上的時候,他卻有些膽突了。

皇宮中規矩森嚴,條條框框甚多,當然在房事問題上也是有規矩管着的。理論上皇帝在自己的後宮中可臨幸每一個女性,不過事實上卻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爲這種事情不僅關係到皇帝的幸福,也關係到子孫的繁衍大事,所以也制定了嚴格的制度。

在中原王朝都講究禮法,《周禮》也被後世所沿襲。《禮記》記載,周代的后妃制度是:“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位世婦、八十一御妻。”也就是說天子加起來有一百二十六個各種級別、名稱的老婆,而有了這種所謂的后妃制度,天子們自然是樂在其中,並將這種不合理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

不過在周時,尚沒有有敬事房太監所司之職,皇帝的房事,是以日、月、星、辰,來決定的。周人決定事情喜歡符合天道,愛用按天體、陰陽、歷數,來決定順序。嬪妃和帝王同牀的順序,也要依照月亮的陰晴圓缺來。

所謂依照月亮陰晴圓缺來,首先要搞清楚,每月農曆初一到十五的前十五天,月亮會逐漸滿盈,而由十五到三十的後後天,則會逐漸變缺。以此推斷,初一到十五,寵幸的對象由地位較低的,到地位較高的;而十五到三十的後半月,則正好相反,由地位高的,逐漸安排到地位低的,也就是說皇帝有義務滿足自己所有的老婆。

歷代的皇帝還多有不滿足,仍在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內宮。到了唐代,修建了大明宮,規模宏大,是明清紫禁城的三倍。地方大了,裡面的人自然就會多,別的朝代是“後宮佳麗三千人”,唐朝的後宮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佳麗數萬。爲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娘子軍”,唐朝實行了品級制,一共八級,與官員的管理模式異曲同工。

如此來規矩也就更加明確和細緻。皇后貴爲國母,與皇帝一樣獨一無二,無需劃入品級制度,凡夫人進御之義,從後而下十五日遍。……其九嬪已下,皆九人而御,八十一人爲九夕。世婦二十七人爲三夕,九嬪九人爲一夕,夫人三人爲一夕,凡十四夕。後當一夕,爲十五夕。明十五日則後御,十六日則後復御……凡九嬪以下,女御以上,未滿五十者,悉皆進御,五十則止。後及夫人不入此例,五十猶御。

按照如此說法,皇帝要完成規定的任務實在不容易。八十一御妻,也稱女御,分成九個晚上,每晚九個人。二十七世婦也是每晚九個,分爲三天;九嬪是共享一天;三夫人也是共享一天,但畢竟共享此項權利,或者說是共盡義務的人數只有前面幾個等級的三分之一了。只有“皇后”是一個人獨享一晚。從初一輪到十五,從十六那天再開始新的一輪。

但是又有人提出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不適合房事,那麼排序就會出現問題,眼巴巴等在那天的無論是九個人還是一個人,難道就白等了不成?一個月輪兩圈,如果不是每晚多人同時的話,一百二十一個人中的每個人一年也輪不上兩三回,前提是皇帝還得一天不能得閒,極爲勤勉公正。結果就是皇上累得可憐,后妃們閒得可憐……

趙昺當下有六個后妃,後宮中尚有大把的空位等待填補,而按照規矩和皇帝的喜好,每年或隔年都要選秀,以此來不斷填補後宮。而以他尚存着前世的道德觀念,現在就已經突破了底線,雖然是身不由己,卻也以爲這種規矩不能延續下去,否則就僅僅是道德的問題了,自己就可能步入幾位先祖的後塵,年紀輕輕的不等被蒙古人殺了,自己也得累死。

“不好!”正在苦思趙昺突然覺得後脊樑又冒汗了,不由的暗自叫道。他相信人一直在不斷的進化,自己初到這個世界後,可以說時時處於危險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送掉性命。而他同時發現自己的感觀也變的靈敏起來,說是直覺也非不可,當受到威脅時就會有所警覺。

“不會又猜中了吧!”在冷場的功夫,趙昺發現自己的幾位老婆並沒有閒着,而是重新聚到了亭中的另一邊,在一起嘀嘀咕咕,還時不時的瞄上自己兩眼,看着她們一個個面帶羞澀紅撲撲的小臉,更讓他心跳過速,不能不使他再次相信了自己的直覺。更讓他難受的是覺得自己就像槍口下的兔子,想跑又跑不了。

“官家,臣妾與幾位姐妹商議過了……”

“你們想要幹什麼?”正當趙昺滿腹狐疑的時候,陳淑走過來,可不等其說完話,他就像受驚的兔子一般警惕地道。

“官家,你着什麼急啊!”看着小皇帝一臉緊張的樣子,陳淑挨着他坐下,斟了杯茶親手捧給其,笑眯眯地道,“太后再三叮囑臣妾,不得讓官傢俬自離宮,領軍親征。但是汝太過狡詐,稍不留神便偷偷溜了,因而臣妾與衆姐妹決定依照宮中的規矩,輪流侍奉官家,以免出了差錯!”

“你們到底想怎樣?”果然不出所料,趙昺更爲警覺地道。

“官家,怎麼出汗了?”陳淑從絲帕給其擦擦汗道,“臣妾等已經商議過了,以後每半月皇后和臣妾陪官家三天,其餘姐妹則是二日一換。今日正是月初,便先由宸妃來侍奉官家!”

“你們這是要軟禁朕,不可!”趙昺連連擺手惶惶地道。

“官家,臣妾也是奉了太后的懿旨行事,要不要請太后前來與官家說!”陳淑往皇帝身邊笑着湊湊,可突然又變了臉惡狠狠地道,“別當我看不出,你覬覦宸妃已經很久了,是不是!”……

第1344章 不太樂觀第1460章 我說了算第1097章 篡班奪權第836章 絕不讓步第1319章 雷霆雨露第1267章 我好難啊第037章 挑兵選將第1356章 自有算計第071章 喜從天降第472章 罰當其罪第1380章 難以得逞第1035章 該砍了你第1450章 刮目相看第566章 何以如此第861章 沒奈何第398章 踹屁股第536章 誰比誰‘白’第1032章 煩心事兒第127章 方略第778章 探究第053章 棄子求生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1461章 真真假假第338章 生死天命第097章 力排爭議第062章 破題第194章 漏洞第948章 攻守逆轉第288章 忙第1471章 只能這樣第220章 心結第459章 私鹽第345章 瓊州有變第587章 負氣第453章 當然算了第1307章 兵臨城下第1021章 自有主意第908章 主因第362章 援軍第118章 捐納第671章 孰是孰非第464章 該殺第592章 背鍋俠第476章 雙重防禦第470章 感同身受第103章 誰比誰差第991章 並非不可第1362章 精華糟粕第707章 先走一步第253章 心難平第784章 向前第660章 小報第1163章 上元之夜第847章 俢敕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1066章 瓜州鎮第982章 難以忍受第1335章 盡數封爵第711章 扎硬寨第271章 怕第535章 好人難做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348章 東海島之役(三)第214章 說陣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351章 東海島之役(六)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850章 戰車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397章 也許第858章 好事上門第210章 落水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450章 刮目相看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807章 出招第995章 先行一步第1314章 危機所在第1264章 兵分兩路第1384章 江上遇刺第039章 小孩心思第097章 力排爭議第1023章 馬說第1433章 糊塗觀點第1281章 謀事在人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1221章 以一敵二第200章 塵埃落定第992章 財神歸來第629章 點將第149章 挖坑第102章 分歧第397章 也許第858章 好事上門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863章 情歸何處第947章 故布疑兵第566章 何以如此第216章 韓振其人
第1344章 不太樂觀第1460章 我說了算第1097章 篡班奪權第836章 絕不讓步第1319章 雷霆雨露第1267章 我好難啊第037章 挑兵選將第1356章 自有算計第071章 喜從天降第472章 罰當其罪第1380章 難以得逞第1035章 該砍了你第1450章 刮目相看第566章 何以如此第861章 沒奈何第398章 踹屁股第536章 誰比誰‘白’第1032章 煩心事兒第127章 方略第778章 探究第053章 棄子求生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1461章 真真假假第338章 生死天命第097章 力排爭議第062章 破題第194章 漏洞第948章 攻守逆轉第288章 忙第1471章 只能這樣第220章 心結第459章 私鹽第345章 瓊州有變第587章 負氣第453章 當然算了第1307章 兵臨城下第1021章 自有主意第908章 主因第362章 援軍第118章 捐納第671章 孰是孰非第464章 該殺第592章 背鍋俠第476章 雙重防禦第470章 感同身受第103章 誰比誰差第991章 並非不可第1362章 精華糟粕第707章 先走一步第253章 心難平第784章 向前第660章 小報第1163章 上元之夜第847章 俢敕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1066章 瓜州鎮第982章 難以忍受第1335章 盡數封爵第711章 扎硬寨第271章 怕第535章 好人難做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348章 東海島之役(三)第214章 說陣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351章 東海島之役(六)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850章 戰車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397章 也許第858章 好事上門第210章 落水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450章 刮目相看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807章 出招第995章 先行一步第1314章 危機所在第1264章 兵分兩路第1384章 江上遇刺第039章 小孩心思第097章 力排爭議第1023章 馬說第1433章 糊塗觀點第1281章 謀事在人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1221章 以一敵二第200章 塵埃落定第992章 財神歸來第629章 點將第149章 挖坑第102章 分歧第397章 也許第858章 好事上門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863章 情歸何處第947章 故布疑兵第566章 何以如此第216章 韓振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