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典韋、甘寧、張遼資料

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本爲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徵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改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諡曰剛侯。黃忠在後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於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裡,劉備稱漢中王后將其封爲五虎上將之一,而黃忠的名字在中國也逐漸成爲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荊州刺史劉表出任荊州牧。劉表駐軍襄陽,即湖北襄樊。黃忠被劉表任命爲中郎將。黃忠隨從劉表侄子劉磐。劉磐駐軍長沙攸縣,即湖南攸縣。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劉磐與東吳孫策交戰於艾,即江西修水,黃忠隨從劉磐。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揮師南下,劉表病死。曹操降下荊州後,以黃忠代理裨將軍,仍然在長沙郡仕官,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劉備與孫權組成聯軍大敗曹操軍,曹操北歸,劉備趁機佔領荊州,率領趙雲等將南征長沙。長沙太守韓玄向劉備投降。黃忠隨從韓玄投降。

收川立功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經益州牧劉璋部將法正作嚮導,進駐葭萌,即四川廣元。黃忠與龐統魏延等隨從劉備。劉備於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與卓膺率兵自葭萌向劉璋進兵,劉備先引兵到關中,後與黃忠軍回合,黃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一路進攻到涪城。劉璋派遣劉跂、冷苞、張任、鄧賢等前來阻擋,都被攻破,黃忠與魏延隨劉備進攻綿竹,綿竹守城將領李嚴丶費詩等向劉備投降,黃忠隨劉備率軍進圍成都,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包圍成都。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包圍成都十幾天,劉璋投降。黃忠被任命爲討虜將軍。

定軍揚威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及法正進駐陝西陽平關。劉備與漢中曹軍對峙。黃忠隨劉備出征。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率軍與夏侯淵交戰,夏侯淵所率兵馬都是精銳,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將夏侯淵斬殺於定軍山。張飛妻子夏侯淵女兒安葬夏侯淵。同年,劉備稱漢中王,以關羽爲前將軍。馬超爲左將軍。張飛爲右將軍,黃忠爲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八月,黃忠去世。有一子黃敘,英年早逝,無後。

歷史評價

諸葛亮:“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關羽:“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陳壽:“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楊戲:“將軍敦壯,摧峰登難,立功立事,於時之幹。

赤血刀

陶弘景《古今刀劍錄》一書中,記載黃忠在劉備平定南郡時得到一把刀,顏色如血一般的紅色,在漢中戰夏侯軍時,黃忠用此刀手刃敵兵一百多人。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本屬張邈,後歸曹操。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爲陷陳,表現英勇,被拜爲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爲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衆而戰死。

爲民除害

典韋是陳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有大志氣節,性格任俠。

其時同鄉劉氏與睢陽人李永爲仇敵,典韋便爲劉氏報怨。李永曾任富春長,家中備衛甚爲嚴謹。典韋駕車,載着雞酒,僞裝正在等候別人的閒人;當李永府前開門,李永親自出府時,典韋便懷匕首向前截殺李永,並殺李永妻,再慢慢走出來,取出車上刀戟,步行離去。由於李永的居所鄰近市,此事發生後全市驚。從後而追者雖有數百人,但卻無人敢近。典韋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衆,雙方轉戰不久,典韋脫身而去,自此爲豪傑之士所賞識。

效力曹操

初平年間,涼州董卓禍亂朝野,陳留太守張邈與曹操舉義組成反董聯盟軍,徵典韋爲軍士,隸屬於司馬趙寵。軍中的牙門旗既長且大,人們都不能把它舉起,而典韋竟以一手便將其執而豎起,司馬趙寵驚異其怪能巨力。

興平年間,張邈與曹操決裂,並伺機偷襲曹操,典韋轉投曹操,隸屬夏侯惇,隨夏侯惇四處征戰,數次殺敵有功,被拜爲司馬。

濮陽戰布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曹操討呂布於濮陽。呂布別置軍屯於濮陽西四五十里,曹操前往夜襲其屯,翌日清晨破之。曹軍尚未及時回還,而呂布救兵已至,雙方三面會戰。當時呂布親身搏戰,自早上至日落雙方鏖戰數十合,互持甚急。曹操臨時招募破陷敵陣的人選,典韋先佔應募,另外帶領其餘應募者約數十人,盡皆重裝兩件盔鎧,不執盾牌,一律只持長矛撩戟。同時西面戰情告急,典韋突進擋敵,呂布軍弓弩亂髮,矢箭如雨,典韋盡然無視,向隨從說:“賊軍來到十步之內,便告訴我。”不久隨從說:“十步了。”典韋又說:“五步之內再告訴我。”隨從畏懼,立即便說:“賊軍來到了!”典韋手持十餘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擲敵,所投者無不應手而倒。戰了多時,呂布軍衆撤退。此時剛好是日暮之時,曹操才得以引軍而去。

折衝左右

曹操拜典韋爲都尉,引置於左右,讓他帶領親兵數百人,常在軍中大帳巡繞。典韋人既壯武,其所帶領的親兵都是嚴格挑選的戰卒,每次戰鬥,典韋部隊都常先登陷陣。典韋后來又遷爲校尉。他的性格忠誠謹重,常於早上侍立終日,夜晚便宿於帳左右,甚少歸府私寢。其人甚好酒食,飲食份量兼人,每有賜食於前,便大飲長喝,左右相屬之人,都爲典韋供給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壯其爲人。典韋又喜歡攜着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有諺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力戰身亡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徵宛城張繡,張繡迎降。

曹操甚爲歡悅,便邀請張繡及其將帥,一同置酒高會。曹操行酒時,典韋持大斧立於其後,斧刃徑有尺餘,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韋都舉斧迫視。酒宴至終,張繡及其將帥均不敢仰視。十餘日後,張繡因曹操納其嬸,頗感恥辱,於是在賈詡的建議下,突然造反,奇襲曹操之營,曹操被殺的措手不及,出戰不利,於是率輕騎逃走。典韋在門前奮戰,張繡軍不能得入。張繡兵於是分散從其它門進營。時典韋部下兵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惡戰,無不以一當十。但張繡軍前後兼至益多,典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戟擊去,便將賊兵十餘支矛摧斷。後典韋左右死傷者略盡,典韋本身亦被數十創,雙方短兵接戰,賊兵往前搏鬥。典韋便徒手挾着兩人擊殺之,其餘賊衆不敢近前。典韋復前衝突賊衆,又殺數人,然而傷創重發,典韋就此怒目大罵而死。賊軍方纔敢於向前,取典韋之頭,互傳而觀,覆軍就看視其軀骸。曹操退住舞陰,聞典韋已死,爲之痛哭,招募間諜取回他的屍體,親自臨哭,遣其歸葬襄邑,拜其子典滿爲郎中。車駕每次經過,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韋,拜典滿爲司馬,引爲近侍。曹丕即王位後,以典滿爲都尉,賜爵關內侯。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典韋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軍中爲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陳壽:“許褚、典韋折衝左右,抑亦漢之樊噲也。”

張牛:“漢高之得樊噲,廓去妖氛;曹公之有典韋,克寧寰宇。”“昔季布使酒,響振於河東;樊噲飲卮,功高於霸上。典韋長啜,身爲時傾,蔡裔雄聲,才堪國用。”

褚亮:“肅鉤陳於中禁,排閭闔而上徵,羊祜之握兵機,典韋之統軍帳,任寄之重,恩私罕匹。”

潘眉:“典韋雄武壯烈,不在遼、褚下。”

毛宗崗:“死典韋足拒生賊軍。”

《三國演義》:①鐵戟雙提八十斤,濮陽城外建功勳。典韋救主傳天下,勇猛當先第一人。

②守護中軍帳,英雄獨典韋。聞風皆膽裂,望影總魂飛。猿臂持雙戟,彪軀掛鐵衣。淯河鏖戰死,千古顯神機。

③鐵戟雙提八十斤,威風凜凜鎮乾坤。欲將英傑從頭數,惟說當年有典韋。

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少年時好遊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爲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身佩鈴鐺,衣着華麗,人稱錦帆賊。當地聞鈴響,即知道是甘寧出現。奪取船貨二十餘年,後停止搶劫,熟讀諸子。18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後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不被重用,期間曾射殺淩統之父凌操,因此與淩統有殺父之仇。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率騎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甘寧爲人仗義疏,深得士卒擁戴。有一子甘瑰,曾孫甘卓爲東晉初期鎮南大將軍。

少年闖蕩

甘寧“少有氣力,好遊俠”。但他不務正業,他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他們成羣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游來蕩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時人以“錦帆賊”呼之。

甘寧在郡中,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繡,走到哪裡,哪裡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繡維繫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2]。

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爲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賊害官長吏員。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二十多歲。後甘寧不再攻掠別人。他讀了一些書,鑽研諸子百家之說,想有所作爲,便率領八百多人,去依附劉表,留駐南陽。

劉表是東漢末年頗有名氣的“八俊”之一,時爲荊州刺史。但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分析劉表終不能守住荊州一樣,甘寧也發現劉表不習軍事,在當時天下不寧、羣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這時,他聽說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爲賓客”(《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便決定前去投效。

甘寧路經夏口(今湖北武漢),部隊不得過,只好暫且依靠江夏太守黃祖。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孫權領兵西攻江夏,黃祖大敗,狼狽逃潰。甘寧將兵爲其斷後。他沉着冷靜,舉弓勁射,射殺孫權的破賊校尉凌操。孫軍不敢再追,黃祖性命這才得以保全。甘寧立下大功,可黃祖仍不重用,甘寧也想棄之而去,只是沒有一條萬全的途徑,因而,獨自憂愁苦悶,無計可施。

棄黃歸孫

蘇飛察知甘寧之意,邀請甘寧,置酒歡宴,酒酣之際,對他說:“我數次推薦,主上不肯任用您。日月流逝,人生幾何?應該早做長遠打算,尋一個知己,成一番大事!”甘寧停了一會,說:“我也想走,可惜沒有合適的機會。”蘇飛說:“我請主上派你去做邾(今湖北黃岡西北)長,那時,你可以自己決定去就。”甘寧非常高興。

於是,蘇飛提出讓甘寧任邾長,黃祖同意。甘寧招回原來離去的一些手下,又聚集一些願意相從的人,帶着他們投奔了孫權。

錦帆賊甘寧

由於周瑜、呂蒙的推薦,孫權對甘寧十分器重,對待他如原來那些老臣一般。甘寧心情愉快,立即向孫權獻計:“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爲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孫權很讚賞這一意見,堅定了用兵的決心。

時張昭在座,對甘寧的意見不以爲然。他說:“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甘寧不客氣地反駁:“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見二人爭執,就舉杯向甘寧勸酒,並說:“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三國志·吳主傳》此次戰鬥沒有徹底展開,原因是孫權的母親病危,而不得不撤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春,孫權第三次西征黃祖,戰鬥打的很激烈,但最後果然擒獲黃祖。勝利後,孫權分拔一支部隊給甘寧指揮,屯兵當口。

孫權攻破黃祖,曾做好了兩個匣子,用來盛黃祖和蘇飛的首級。蘇飛託人向甘寧求告。甘寧說:“就算蘇飛不說,難道我甘寧會忘記他的恩情嗎?”時孫權擺酒,爲諸將慶功。甘寧走下席位向孫權叩頭,血淚交流,對孫權訴說蘇飛過去對自己的恩義,並且說明:“甘寧我如果不遇蘇飛,早已死填溝壑,當然也就不能盡忠報效您了。如今蘇飛罪當斬殺,我冒昧地向您求情,免他一死。”孫權感動,說:“我可以放過他,可是他若逃跑,怎麼辦呢?”甘寧擔保:“蘇飛免受斬殺,受您再生之恩,即使趕他走,他也不會離開,哪有逃跑之理!如果他跑了,就把我的首級代替他的裝入匣中!”孫權同意甘寧的請求,赦免了蘇飛[。

言笑解懼

同年冬,曹操進兵荊州,甘寧跟隨周瑜在烏林大破曹操(參見赤壁之戰),立下了戰功。接着,又到南郡攻打曹仁,但未能攻克。甘寧獻策,由他率兵從小路取江陵上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以便東西夾擊曹仁,迫使其北撤。周瑜命他統兵前往,甘寧日夜兼程,果然一舉佔領,於是,據守城中。

曹仁見勢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圍攻夷陵,企圖一舉奪回這一戰略要地。時甘寧手下只有數百軍士,加上破城新增的兵員,也不過一千人左右。曹軍在城外搭設高臺,連續幾天,從上面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軍吏膽戰心驚,唯甘寧談笑自若。甘寧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周瑜採用呂蒙之計,率領衆將前來解除了夷陵之圍。曹仁部衆損失過半,連夜逃遁。途中又遭到截擊,丟失戰馬三百多匹。甘寧乘勝追擊,準備與曹軍決一雌雄。曹仁不敢再戰,全軍撤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周瑜、甘寧曾力勸孫權西取巴蜀。孫權猶豫不決,去徵求劉備的意見。劉備早有佔據巴蜀的打算,便巧妙地加以勸阻。孫權坐失良機,致使西蜀落入劉備之手,追悔莫及。

虎將對峙

後甘寧隨魯肅鎮守益陽(今湖南境內),抵擋關羽。時關羽兵盛,號稱三萬,並自選精兵五千人,在上游十餘里長的淺灘集結,聲稱要乘夜徒步過渡。魯肅召集諸將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三百兵丁,說:“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魯肅當下選一千人給他。甘寧連夜趕到上游設防。關羽聞甘寧來,見對方有了準備便放棄了渡河計劃,而在岸上捆紮柴木作爲軍營。後人則把此地稱爲“關羽瀨”。孫權嘉獎甘寧的功勞,拜爲西陵太守,統陽新、下雉兩縣。

夜襲曹營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率大軍號稱四十萬攻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飲馬長江。孫權率兵七萬迎擊,派甘寧率三千人爲前部督。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爲此特賜米酒。甘寧選精銳一百多人共食。吃畢,甘寧用銀碗斟酒,自己先飲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寧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見甘寧神色嚴厲,馬上起立施禮,恭敬地接過酒杯飲下。然後,斟酒給士兵,每人一銀碗。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衝入曹營,斬得數十級還。孫權大喜,賞甘寧絹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二千。曹操見難以取勝,駐了一個多月,便退回北方去了。從此,孫權對甘寧更加看重。

首襲皖城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春天,曹操派朱光爲廬江太守,屯駐皖城(今安徽潛山),大開稻田,生產軍機又派間諜秘密過江,招募誘惑都陽(今江西)的反對孫權的力量,妄圖裡應外合,進攻孫權。呂蒙得知情報後,向孫權建議:“皖城一帶,土地肥美,如果一季收下,曹操的力量勢必增強,如果連收幾季,必然釀成大患。依我之見,應該立即除掉。”孫權採納了這一建議,親征皖城。孫權問計於諸將。大家都說,要攻下堅城,非堆土山,治攻具不可。呂*排衆議,說:“堆土山,治攻具,需費很多時日。那比曹軍援兵一到,攻下皖城就難了。唯一的辦法是強攻,一舉拿下皖城。”呂蒙推薦甘寧爲升城督。攻城時,呂蒙親自擂響戰鼓助威。甘寧手持練索,身先土卒,攀緣上城,最終攻下皖城,俘朱光。張遼聞迅,率援軍而至,到夾石(今桐城北),聽說皖城已失,只得退去。戰後評功,甘寧功居第二,僅次於呂蒙,被拜爲折衝將軍。

大戰合肥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甘寧隨孫權攻打合肥(參見合肥之戰)。戰事不利,加之軍中瘟疫流行,只得下令撤軍。大部隊已經撤出戰鬥。只有呂蒙、蔣欽、淩統、甘寧以及車下虎士一千多人跟隨孫權駐在逍遙津(今安徽合肥東)北。

曹操將領張遼偵伺瞭望,乘機率步騎發動襲擊,陳武戰死。孫權部將甘寧、呂蒙奮力抵擋、部將淩統率衛隊拼死廝殺,作戰中,甘寧引弓射敵,厲聲問戰鼓爲何不響,壯氣毅然,勇冠一時。孫權目睹這一切,更增加了對甘寧的敬意。在甘寧等人的英勇抵抗之下,曹軍進攻的速度放慢。淩統率兵三百,保護孫權衝出重圍。孫權逃至逍遙津,時值河橋半拆,丈餘無板,孫權急策所騎駿馬騰越而過。將軍賀齊率三千人在逍遙津南接應,孫權才僥倖得免。戰鬥下來,除淩統外,三百士卒無一生還。

淩統是凌操之子,而凌操是在攻打黃祖時被甘寧射死的。因有殺父之仇,凌、甘二人矛盾很深,甘寧因而也防備淩統,儘量避免和他見面。孫權命令淩統,不得與甘寧爲仇。

一次,甘寧、淩統在呂蒙那裡聚會飲酒,酒酣耳熱,淩統起立舞刀,甘寧也站起來說:“我能舞雙戟!”呂蒙見二人有相鬥之意,便隔在中間,說道:“甘寧雖能舞,還是不如我舞得精妙。”於是,操刀挾盾,將二人分開。後來,孫權知道淩統不能忘卻父仇,就讓甘寧率兵改駐半州地方。但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二人能拋開私怨,團結對敵,這是難能可貴的。

性格特徵

甘寧性情粗猛好殺。其廚房下一小童犯了過失。逃到呂蒙那裡,呂蒙怕他遭甘寧殺害,便把他藏匿起來,沒有馬上將他送回。後甘寧帶着禮物來拜謁呂蒙的母親,要升堂見母時,呂蒙才叫出那小童來還給甘寧,甘寧答應不殺他。可是,過了一會兒,回到船上,甘寧卻把小童捆在桑樹上,親自挽弓將他射死。然後,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纜繩,自己解下衣服臥在船中。呂蒙大怒,鳴鼓聚兵,準備上船進擊甘寧。甘寧聽到動靜,故意躺着不起來。呂蒙的母親光着腳跑來勸阻呂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爲臣下非法。”呂蒙平日非常孝敬,聽了母親的話,心裡明白過來。他親自來到甘寧船上,笑着招呼:“興霸,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寧十分羞愧,流着淚對呂蒙哽咽着說:“負卿”。於是,便去見呂蒙的母親,並跟呂蒙歡宴竟日。

公元220年甘寧去世,甘寧死時,孫權深深痛惜。

甘寧性情意躁,易於激動,發怒時動輒要打人甚至殺人,而且有時不完全聽孫權的命令。但他勇敢堅毅,豪爽開朗,足智多謀,器重人才,輕財好施,關心部屬,士兵樂於從命。孫權善於用人,“不求備於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長”。在孫權手下,甘寧發揚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成爲三國時代有名的“鬥將”。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衆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爲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爲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禦孫權。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222年,張遼不負衆望,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後世將其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爲曹魏“五子良將”。

初遇曹操

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其家族爲了避怨而改張姓。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東漢末年,幷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爲從事,命他帶兵往赴京都。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可是當張遼募兵尚未還時,京中的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地位略低於將軍)。

不久,呂布爲李傕、郭汜等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兗州,爲曹操所敗後至徐州。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任北地太守、魯相等職,時年二十八歲。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呂布遣張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但其後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率領呂布軍餘衆歸降,被拜爲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紹派顏良襲擊白馬,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爲解白馬之圍的前鋒,擊破袁軍。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等到曹操擊敗袁紹的主力部隊後,另派張遼平定魯國諸縣。

招降昌豨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歷經數月,糧秣將盡,衆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這些天以來,每次我們巡視圍城軍情時,昌豨就兩眼盯着我看。

而且他的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懷猶豫,所以纔沒有力戰。遼希望能挑試一下他,並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嗎?”於是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各派的勢力,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於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隨後訓責張遼說:“莽然隻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爲。”張遼卻拜答道:“憑着明公達於四海的威信,我拿着聖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纔敢去。”

攻破袁氏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曹操攻袁尚於鄴城,袁尚堅壁守壘,曹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採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鬥而先還許都,同時令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把當地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南。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張遼再次隨曹操攻打鄴城,這次終於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一帶的賊衆及黑山孫輕等。此後再度隨曹操攻擊袁譚。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袁譚破後,又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徵破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討平矣平賊從錢等。曹操上表漢帝,稱張遼、于禁、樂進說:“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收復東萊諸縣後的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他同乘一輛車,任命他爲蕩寇將軍。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爲都亭侯。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佔據它號令四方,您的形勢將會大去。”曹操策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遂繼續出征。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張遼壯氣奮發,力勸曹操接戰,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鬥心,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成陣形,於是將自己的麾旗授予張遼暫用,任命張遼爲前鋒出戰,於是張遼引軍突擊,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

平定叛亂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對左右說:“不可亂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只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動亂亦告平定。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爲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廬江人陳蘭、梅成佔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梅蘭。當時梅成詐降於禁,于禁引軍便還。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衆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裡,道路險狹,陳蘭等衆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衆。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於是增其邑,假節。

當曹操徵孫權無功而還時,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餘人馬屯守於合肥。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與臧霸同爲徵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廬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守衛合肥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往徵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賊軍來到便拆信閱之)。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諸將皆爲此感到疑惑。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衆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衆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

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立殺數十人,斬其二將,並於陣中大呼己名,然後突擊衝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其衆手足無措,不知所爲,只得走登於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衆軍數重圍困張遼。張遼於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衝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餘衆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捨棄我們了嗎!”張遼復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餘衆。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敢抵擋張遼。

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爲張遼所奪,曹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衆心方纔安定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爲均表示歎服。孫權攻打合肥十餘日,始終攻不下來,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幾乎捉住孫權,江東名將陳武亦在此戰中被擊殺。曹操聞此,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爲徵東將軍。張遼大敗孫權一事震驚孫吳,計《三國志·吳書》連裴注中,述及此事的列傳有七篇。

第一百四十五章官兵潰逃(續)第一百二十九章陽翟慶功第九十章逃往徑山(求收藏)第二十一章突襲陽關(二)第六十二章離心離德第二百五十五章招兵買馬第二百五十一章救得劉辯第二百二十六章攘外安內(一)第八十三章送別趙成第五十七章攻城開始第七十八章羣雄漸起(下)第五十四章各方算計第八章潁川學院第二百三十九章傳國玉璽第三百一十一章蓄積實力第二百一十章衆人來訪第二百一十五章萬事俱備第十八章風起雲涌第四章魏氏水車第二百三十六章趙成來訪第二百零二章魏延滅蝗(續)第二百九十三章活捉黃祖第二百八十三章推倒貂蟬第二百五十四章巴郡甘寧第一百八十六章捷報頻傳第一百三十八章朱儁求助第二百四十六章呂布弒父(續)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一百三十章家中消息第二百二十二章校尉之爭(續)第二百二十七章攘外安內(二)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二百一十六章直搗石門第一百七十二章一戰定之(三)(求收藏)第一百零八章切磋箭術(求收藏)第八十八章伏兵出擊第一百四十二章戰前準備第二十三章突襲陽關(四)第八十四章郭圖捱打第一百六十八章廣宗之戰(十)(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三章籌劃未來第一百七十二章一戰定之(三)(求收藏)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一百零六章校場比武(中)(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波才之死(下)第二百四十九章少帝危機第二百二十章班師回朝第一百三十七章魏莊軼事第八十四章郭圖捱打第二百七十七章命懸一線第一百一十五章打敗黃巾第三十四章復陽黃巾第二百九十八章各佔地盤第五十三章朝堂爭鬥第二百章走馬上林苑第一百九十章初遇蔡邕第四十二章張角拒封第一百四十一章戰雲密佈第三百零四章示威江夏(上)第二章神力小熊第十三章太平道人第三百一十章新野之戰第四十二章張角拒封第十八章風起雲涌第一百八十五章一戰定之(終)第二百四十三章呂布生怨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二百二十章班師回朝第一百零二章魏延名望(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三章活捉黃祖第二百二十七章攘外安內(二)第五十四章各方算計第二百一十二章談婚論嫁第二百四十七章呂布投董第一百七十二章一戰定之(三)(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二章劉表入荊第八十三章送別趙成第二十三章突襲陽關(四)第九十八章雙箭分敵(求收藏)第三百零八章消極應對第二百一十六章直搗石門第五章外出求學第一百六十八章廣宗之戰(十)(求收藏)第十八章風起雲涌第六十三章陽關相持第一百五十三章皇甫來信(續)第四章魏氏水車第三十章陽翟攻陷(二)第一百零一章抵達長社(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五章廣宗之戰(七)(求收藏)第七十八章羣雄漸起(下)第二百一十章衆人來訪第一百九十二章到達洛陽第十一章上山打獵第一百九十四章衆人來訪第二百六十八章三英出戰第二百八十三章推倒貂蟬第二百五十章少帝危機(續)第一百三十九章字曰文長第三十六章魏莊陰雲
第一百四十五章官兵潰逃(續)第一百二十九章陽翟慶功第九十章逃往徑山(求收藏)第二十一章突襲陽關(二)第六十二章離心離德第二百五十五章招兵買馬第二百五十一章救得劉辯第二百二十六章攘外安內(一)第八十三章送別趙成第五十七章攻城開始第七十八章羣雄漸起(下)第五十四章各方算計第八章潁川學院第二百三十九章傳國玉璽第三百一十一章蓄積實力第二百一十章衆人來訪第二百一十五章萬事俱備第十八章風起雲涌第四章魏氏水車第二百三十六章趙成來訪第二百零二章魏延滅蝗(續)第二百九十三章活捉黃祖第二百八十三章推倒貂蟬第二百五十四章巴郡甘寧第一百八十六章捷報頻傳第一百三十八章朱儁求助第二百四十六章呂布弒父(續)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一百三十章家中消息第二百二十二章校尉之爭(續)第二百二十七章攘外安內(二)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二百一十六章直搗石門第一百七十二章一戰定之(三)(求收藏)第一百零八章切磋箭術(求收藏)第八十八章伏兵出擊第一百四十二章戰前準備第二十三章突襲陽關(四)第八十四章郭圖捱打第一百六十八章廣宗之戰(十)(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三章籌劃未來第一百七十二章一戰定之(三)(求收藏)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一百零六章校場比武(中)(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波才之死(下)第二百四十九章少帝危機第二百二十章班師回朝第一百三十七章魏莊軼事第八十四章郭圖捱打第二百七十七章命懸一線第一百一十五章打敗黃巾第三十四章復陽黃巾第二百九十八章各佔地盤第五十三章朝堂爭鬥第二百章走馬上林苑第一百九十章初遇蔡邕第四十二章張角拒封第一百四十一章戰雲密佈第三百零四章示威江夏(上)第二章神力小熊第十三章太平道人第三百一十章新野之戰第四十二章張角拒封第十八章風起雲涌第一百八十五章一戰定之(終)第二百四十三章呂布生怨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二百二十章班師回朝第一百零二章魏延名望(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三章活捉黃祖第二百二十七章攘外安內(二)第五十四章各方算計第二百一十二章談婚論嫁第二百四十七章呂布投董第一百七十二章一戰定之(三)(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二章劉表入荊第八十三章送別趙成第二十三章突襲陽關(四)第九十八章雙箭分敵(求收藏)第三百零八章消極應對第二百一十六章直搗石門第五章外出求學第一百六十八章廣宗之戰(十)(求收藏)第十八章風起雲涌第六十三章陽關相持第一百五十三章皇甫來信(續)第四章魏氏水車第三十章陽翟攻陷(二)第一百零一章抵達長社(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五章廣宗之戰(七)(求收藏)第七十八章羣雄漸起(下)第二百一十章衆人來訪第一百九十二章到達洛陽第十一章上山打獵第一百九十四章衆人來訪第二百六十八章三英出戰第二百八十三章推倒貂蟬第二百五十章少帝危機(續)第一百三十九章字曰文長第三十六章魏莊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