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校基本都會有學生會,校友會也有,甚至在大學裡有專門的校友會機構管理這方面的事情。
如同北大,清華,江城大學,浙江大學等等這樣的名校更是如此,說白了,校友會其實就是一個圈子,在裡面能夠資源共用,需要投資能夠拿到投資,需要幫助也能夠獲得校友的幫助,就是這麼一個作用,互利互惠。
只是校友會並非所有人都能夠進去,大多數都有點實力的人才會獲得許可,或者被邀請進入校友會,成爲這個團體的一員。
當然了,混得不好的同學肯定也不會湊進去,就如高中同學聚會,大學同學聚會一樣,那些不想參加的同學並非不在乎同學友誼,實在是混的不好,沒有臉面過去參加這些聚會。
去了幹什麼呢?聽別人吹牛逼,說自己在某個地方有套房子,現在買了幾十萬的車,娶的媳婦多漂亮多漂亮,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也沒有共同的話題,哪怕高中大學的時候混得再熟,等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找不到共同話題,,多聊幾句都會顯得尷尬。
“不知道多少同學都想要進入學生會,校學生會,這是非常難得的一次鍛鍊機會,不過你不是一般人,那行吧,不想進學生會算了,進入校友會也是一個樣。”張晉見甦醒這麼堅持,只能夠妥協,“我們校友會有個羣,我現在就拉你進去。”
“可以。”甦醒到頭。
“QQ就是你建立的,這個東西真是好東西,比MSN方便多了,更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有你搞的黃鑽,藍鑽這些,簡直就是將人的心理把握到了極致。”張晉登錄QQ,把甦醒拉進羣,“QQ會員也是,以前怎麼就沒有人想到用這種方式賺錢?”
“這些都是小錢,賺不了多少,頂多是抵消一下伺服器的維護費用。”甦醒說,“怎麼這個羣的人數才500人?”
甦醒加進了羣,羣的極限人數500,是個小羣。
“沒辦法,想要擴充人數,建立大羣必須得是等級高的年費會員才行,我們現在等級都不高,而且說句實話,能夠進校友羣的都是在某個方面能力出衆人的,一般人進不了校友羣。”張晉說,“500的羣實際也夠了。”
羣裡有人在聊天。
“樓價一直在上漲,這兩年漲得尤其厲害,原先也就兩三千塊錢一瓶平,現在已經漲到五六千,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六七千塊錢一平,我想買幾套房子作爲投資,大家有什麼意見?”
“樓價已經打到頂峰,不可能再上漲了,這兩年全國各地都在建房,庫存量加大,供過於求,樓價下降肯定是趨勢,對房子有所需求的人是一定的,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套房,等父母老去這房子就屬於子女,多的房子又有什麼用呢?難道今天在這個房子住,明天在那個房子住?而且現在樓價漲得這麼厲害,已經遠遠高出了人均工資水平,泡沫馬上就要產生,政府肯定會插手,買房沒必要,不如找幾個股票投一投。”
“可我看這架勢樓價似乎降不下來呀,我去了幾家樓盤看了看,房子供不應求,剛開盤就售罄,房地產行業非常火爆。”
“那都是表象,我認識幾個搞房地產的朋友,你知道他們怎麼售房的嗎?別看開盤的時候人多,實際有很多人都是開發商請來的託,100個購房的人裡面能夠有10個真正購房意願的就算不錯了,再等一等,樓價肯定會降,國家肯定會出手,進行干預。”
房子的問題,是全民問題。
“無論是自助,還是投資,房地產行業肯定是個很好的選擇,未來20年內房地產行業都不會凋零,現在七八千的樓價看起來貴,再過些年,可能會漲到四五萬。”
甦醒打了一句話上去。
“你是誰呀?有什麼數據能夠用來支撐你的論據?這樣危言聳聽可不好,20年之內都不會下降,哪有你說的這麼誇張,我身邊認識的人,包括幾個研究房產的專家教授,都表示樓價漲成這樣非常不正常,頂多三年樓價就會下跌,回到一個正常的態勢。”
“是找個道理,樓價上漲不符合經濟學規律,你這樣的話容易誤導大家,真要有人聽進去,投資房地產,很可能會虧得血本無歸,說這話的人得要爲自己的言行負責。”
房子永遠是大問題,無論是自住還是投資,都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吃穿住行住佔了一樣,甦醒的一句話丟進去,很多人都不認同。
實際上能夠預測到房地產未來發展趨勢的也只有少數的幾個人而已,但說出來沒有人願意相信。
專家教授習慣用數據來說話,因爲房子的庫存多,超過了人均擁有量,一對夫妻頂多就買一套房,他們父母手上很可能還有房,所以將來樓價肯定會下降。
可這些人忽視了政府的參與,還有老百姓的心態。
中國人有中國人特有的感情,特別是對於住的這一塊,感情尤其深,寧願吃的差一點,穿的差一點,用的差一點,但一定得要有個房子。
這樣的心理自然也就決定了中國人對於房子有着非常重的感情,有着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房地產作爲支柱產業,用來促進經濟發展是上面制定的政策,樓價降了,政府還如何收稅?
大環境有了,百姓的需求也有了,樓價自然不會降。
其他的都是鬼扯,數據之類的不頂用,因爲有人能夠破壞遊戲規則,直接參與其中,註定了這就是一場不平衡的較量。
甦醒改了一下備註,用了真名。
“哎,這個人叫甦醒,我記得我們學校有一位學生也是叫甦醒,有幾家知名的企業都是他名下的資產,包括我們現在聊天用的QQ也屬於他的公司,同名嗎?”
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
“巧合吧,我叫李剛,我們學校叫李剛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