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電視臺與製作方之間拖欠回款問題常常讓製作方捉襟見肘。
但從每年電視劇的投入和產出來看會發現,每年有大量電視劇拍完後無法進入商業交易,除了個別失誤外,門檻降低導致大量外行人進入電視劇製作領域。因爲他們對行業不瞭解,目的不純,這樣失誤比例比較高。
現在門檻一點都不高,300萬元就可以拍電視劇,國家把市場門檻降低了以後,是想讓行業先繁榮起來,然後再大Lang淘沙,洗牌。華誼這樣的公司都有一些獨特的東西,自身的資源也好,核心競爭力也好,創作能力,對編劇、演員資源的整合,這個層面還是有點門檻的,不是有錢拍在這兒就能做出來的,還是有區別的。
由於電視臺在電視劇交易中一直處於買方市場,這讓他們一直很有優越感,每次電視劇交易會,從表情上就能看出來誰是製作方誰是電視臺的,製作方一般都是看買片人的臉色行事。一方面,製作方希望能擡高自己的價格,另一方面又怕他們跑掉,因此,在今天,買賣雙方還不能按國際慣例按廣告分成方式交易。所以,電視劇銷售與採購之間形成的各種潛規則常常讓製作方叫苦不迭。
製作方花在公關上面的費用幾乎佔交易額的5%-10%。
電視劇銷售與採購實際上是雙方互相博弈的過程,最早電視臺出錢買電視劇,電視臺每年有廣告收入。電視臺會做預算,通常電視臺做預算是會拿出百分之十用於電視劇購買,現在有些臺爲了打造衛視頻道,爲了排名進前三,會加大預算,有些西北電視臺自身收入很少,基本上出錢買劇的錢也很少。大概有這樣的規律,不同的電視臺買一個劇大概是什麼價格,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一集多少錢,不發達的地方多少錢,西北的省市就很便宜了,一兩千塊錢。
製作公司角度要算,我花了多少錢、我希望賣多少錢,我賣的時候就要和電視臺議價,做發行預算,在哪裡賣多少錢,總共發行收入刨去成本納稅還剩多少錢。相比之下,電視臺主動性更高,互相尋找平衡,慢慢就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價格機制。這兩年也有改變,過去都是先地面播出,再上星播出,衛視爭奪排名,發行方式也在改變。
4+X也好,獨播也好,有些4家電視臺把衛星頻道買斷,地面可能給你8家來買,這樣價格區間跟過去就不一樣了。原來衛星頻道一集5萬元,現在一集三四十萬元的都有,電視臺有個承受能力。電視臺出的價格越來越高,萬一花了這麼多錢收視率不高怎麼辦?電視臺採購現在也建立了越來越完善的機制,比如審片機制,節目採購人員看、審片小組看,最後臺務會拍板。另外,買片人員獎勵機制也建立了,到了年底他們要作評測,買得好了還給你獎金。電視臺壓力越來越大,越高價越怕收視率不好。
但收視率也是雙刃劍。電視臺出於經驗考慮,某些知名明星出演的電視劇,收視率肯定會高,他們會建議某些劇中啓用什麼演員,一些一線演員知道自己可以保證收視率,便擡高身價,有時會讓製作成本增高。當然製作方在跟電視臺討價還價時也會擡高價格,但總體上仍沒有演員身價擡得快。
總的來說,就是各有各的難處,而張毅成的話,基本上算是給了雙方一個比較好的解決的方式了,基本上是張毅成承擔了幾乎所有的風險,張毅成肯承擔這樣的風險,也是有原因的。
正是考慮到雙方是第一次合作,在此之前都沒怎麼合作,而張毅成也沒有什麼太深的資歷,這麼做可以減低周莉的顧慮,當然風險方面,張毅成是不在乎的,他也不是什麼愣頭青,很多事情該考慮,他還是會考慮的,只是對於《潛伏》太有信心罷了。
“不知道張總的意思是?”周莉問道。
“我先問一下,周臺是想買獨播權還是首播權!”這裡面的差別可就大了,不過周莉也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張毅成帶進套裡了,原本週莉也未必想要買,但是現在被張毅成這麼一說,好像就非要買一樣,現在的選擇題已經不是要買不買的問題,而是獨播權還是首播權。
“既然張總都這麼有信心,我們自然更有信心,就獨播權吧!”周莉說道。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這樣好了,當收視率破三的時候開始算,收視率如果破三,那麼一集就一百萬!”張毅成說道,張毅成開口就是一百萬一集,按照《潛伏》三十集來計算,如果收視率破三,那麼張毅成就輕鬆將整個潛伏的本錢都收回來了。
周莉沉思了一下,一集一百萬,確實算不上高價,因爲這是獨播權,不是首播權,而按照一般比較不錯的電視劇,首輪播出權,基本上都超過了一百萬,有的能達到一百六七十萬,再加上第二輪,還有地面頻道的諸多播出權,許多電視劇幾乎都能接近三百萬。
就好像前世的四大名著翻拍,一部比一部劇集的價格更高,《新三國》,單集平均價格達到267萬,新《西遊記》更高,280萬,《新紅樓》也有240萬,就算是最低的《新水滸》也超過200萬。
其他的電視劇,及時比不上這四個也都是一百多萬,所以張毅成提出的這一百萬的價格,絕對不算貴。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是按照收視率來收錢的,就算是類似前世新翻拍的四大名著也不敢說自己收視率一定能破三吧,破三的收視率如果沒有太強大的敵人的情況下,基本上能鎖定當時的收視冠軍的位置了。
三千萬買一部冠軍級別的電視劇,貴不貴,當然不貴!
這筆賬,周莉還是能算的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