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收服羅藝以及李孝恭,李承明暫時還沒有想出什麼好的頭緒,索性也不再去想,打算先走一步看一步,畢竟不管是羅藝還是李孝恭,想要趕過來給他匯合,那時間可不短。
特別是羅藝,若是他沒有記錯的話,這傢伙在歷史上起兵叛亂,就連一個豳州都拿不下去,就被人裡應外合給擊敗了,這一世也不知道會不會歷史重演。
雖然知道了這個消息,但他也沒有回去,而是依舊帶着親衛在軍營中溜達起來,卻發現雖然只是兩三個時辰,但是薛萬徹以及駱寧對於整編那些士卒已經有了一些成效。
特別是薛萬徹,原本還有些雜亂的士卒,在這個時候已經被他整編成了一塊,甚至已經有將士開始領着這些士卒在操練。
看到這裡,李承明不由微微頷首,薛萬徹不愧是能在史書上留下名號的人,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反觀駱寧,雖然之前身爲東宮千牛備身,駱寧也有一些統兵經驗,之前李承明交給他的會縣縣民團整編得還算不錯,可這一次李承明一次讓他整編八千士卒,卻是讓他有些手忙腳亂,雖然不如早上那般混亂,但進度明顯不如薛萬徹。
這一切,李承明都看在眼中,不過卻沒有多說,視察了一下士卒的整編之後,又走去軍營管理物資的地方。
還沒有走近,便見到一車車的糧草、布匹、錢帛等等被無數民夫與士卒押送進各個營地之中。
當看到這些儲藏在不同營地,仿似小山一般的糧草、布匹、錢帛等物時,就算是李承明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雖然之前已經在王福生手中看到了那張抄家的清單,也讓那張清單上的數字嚇了一跳。
可是,數字永遠都是數字,永遠都是冰冷的,遠不如看着這一堆堆如山般的實物來得有衝擊性。
看着這些糧草錢帛,便是連李承明對這個世界金錢沒什麼概念慾望的人,都感覺有些熱血沸騰,恨不得將它們全部收入囊中,即使他知道這些現在就是自己的了。
連他都如此了,更不用說這些運送東西的民夫與士卒了。
這個時候,李承明終於意識到這些錢帛的重要性與威脅性。
所謂錢帛動人心,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對於很多人來說,有時候,錢比命還要重要,爲了錢,他們可以連命都不要。
現在這些東西,若是處理不好,說不定會是軍營中的一個火藥庫,這火藥庫一炸,怕是直接要將他好不容易收編起來的軍伍給炸散,甚至於連他都會有危險。
想到這些之後,李承明直接讓人去把薛萬徹以及駱寧叫了過來,然後吩咐他們分別從整編好的士卒派出各派出一千人來守護這個軍需庫,同時還需要去會縣中找十五個賬房過來,五個歸李承明自己旗下,五個歸駱寧手下,另外五個歸薛萬徹。
這十五個賬房,只有駱寧與薛萬徹手中的十個賬房需要負責清點軍需庫中的物資,同時負責出納、做賬,然後需每日將所做的賬薄送到李承明手中,然後再由李承明手下的五個賬房審計。
這是李承明自己想出來的交叉審計法,他其實並不懂得會計這一職業,對於出納、做賬了一點不通,在穿越過來之前,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做的工作也十分普通,就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每一次都是別人給他發工資,他甚至連工資條上面的數據都看不太懂。
不過,雖是如此,但他卻多少懂得一些人心,一些用人之法。
他的確是不懂得做賬,不懂得審計,可這種事只需要教給懂的人就行了,他分五個賬房給駱寧,同樣也分五個賬房給薛萬將,全部歸於他們帳下,就是爲了讓他們兩人相互牽制,不能串聯。
而他們手中的五個賬房,每日都需要做帳,就算是五個帳房一起做假帳,但不能串聯之下,兩本帳薄下所做的帳不同,到時候他手中的另外五個帳房稍微一看,自然一切瞭然。
不過,這個方法李承明也知道只是暫時管用而已,若是真到了以後,財帛動人心,很多人肯定會私底下小動作不斷,聯合起來貪腐也是可以預見之事。
好在,李承明也沒打算將一種方法用到老,到時候等真的拿下了大唐,自然會想另一套方法出來管賬。
現在的這個方法,不過是一個權宜之計。
處理完了軍需庫中的東西之後,李承明又下令收集軍營中的工匠以及民夫開始打造運送的車輛。
這些東西以後肯定是要運走的,不可能留在原地,不過現在軍營之中的車輛並不太夠。
除此之外,人力同樣也是一個問題。
原本李世民派來討伐他的軍隊之中是有足有三萬多的民夫的,不過李承明看不過眼那些民夫中不僅有十二三歲的孩子,更是連花甲之年的老人都有,便直接將駱寧將這些服徭役的民夫之中十五歲以下,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部剔除出去。
這一剔除,原本有三萬多的民夫瞬間減少了五千多人,所剩的隨軍民夫不過兩萬多人而已。
或許對於平常的時侯,兩萬多人已經不少了,但是一般古代來說,隨軍的民夫一般都是要比士卒多上五成,甚至於一倍都有可能。
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古代的運輸情況很糟糕,想要運送軍用物資都只能靠着人力,再加上這個時候運輸的車輛技術還不太成熟,所運的東西不太多,所用的人力還不少。
另外一點是,隨軍的民夫運送的糧草可不僅是僅供士卒吃用的,民夫也是人,自然也需要吃飯,所以除了士卒的糧草之外,隨軍民夫的糧草也算在內。
可以想見,這樣的運輸壓力該有多大,這也正是隨軍民夫人數一般要比士卒多的原因。
而現在李承明的軍營之中,單是士卒就已經有近兩萬人,而民夫總共纔不過兩萬多人而已,再加上這一次抄家所得的數十萬石糧草,若是僅依靠原先的運輸工具和民夫,根本運不完。
不過,李承明最終還是想了一個辦法,他想到了以前曾看過一些川蜀地區中百姓所用的獨輪車。
這獨輪車又被稱爲手推車,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時候,只不過因爲沒有得到推廣,所以罕有人知。
但是直到新時代之後,這種獨輪車依舊存在,而且是很多山區百姓常用的工具,比所謂的驢車還要受歡迎,自然有着其獨特的意義。
獨輪車不像其它車輛一般需要數個人推動,只需要一個人便可以輕鬆推動數百斤的重物,再加上其對道路的要求極低,只需要平整一些,就是路面極窄同樣可以通過,也不需要像四輪車一般需要極寬敞的道路。
而獨輪車的設計與製作又極其簡單,李承明只是稍微的給幾個工匠說了一下,不到一個時辰,便有一輛獨輪車被製造出來,然後讓一個健壯的民夫試了試,見到那個民夫推着數百斤重的獨輪車在路上飛奔,李承明的臉上不由露出一抹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