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對於中國足球來說,一直都是一個繞不開的熱門話題。
中國足球最早的留洋歷史還要追溯到50年代的國家隊,那時全隊留學當時的足球強國匈牙利,在該國接受先進理論和訓練,甚至在熱身賽和其國家隊打平過,結果據說現在國內很多地方梯隊訓練還是延續50年代匈牙利那套早就過時的理論。
之後因爲衆所周知的特殊的歷史原因,1958年中國足協曾宣佈退出國際足聯,中國足球和外界基本失去了交流,中國足球的留洋歷史出現了長時間的中斷。直到那段歷史過去之後,中國足球才慢慢的恢復了國際足球的交流。
在當時的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的支持下,中國於1979提出重回國際足聯的願望,於1980年正式的批准了這一請求(此君對中國足球的幫助還是非常賣力的,也是在他的支持下,中國於1991年主辦了第一屆的女足世界盃,對於這個剛剛於前兩個月去世的中國足球的老朋友,謹以此懷念。)。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後期,一大批的中國球員開始出國踢球,那批球員基本上都獲得了試訓俱樂部的認可,包括最早出去的謝育新,當時只有19歲的他應邀到荷蘭的茲瓦魯俱樂部試訓,經過半年的試訓,本來就要簽訂合同時,因爲全運會謝育新選擇回國,沒能正式登上歐洲賽場。
但是接下來古廣明,賈秀全和柳海光等球員開始紛紛奔赴德國和南斯拉夫等國參加歐洲的聯賽,中國球員算是有了正式的歐洲比賽記錄。
當然也有另闢蹊徑的球員,1990年宮磊到南太平洋的法國屬地塔希提效力,效力7年中,幫助球隊獲得8個聯賽、盃賽冠軍,他本人也6次獲得最佳球員和最佳射手的稱號。1993年,宮磊獲得塔希提代表隊教練提名爲世界足球先生候選人。同時他後來也被球迷們戲稱爲“塔希提球王”,當時與他同去的還有後來因故猝死英年早逝的陶偉。
但是真正開始正式的留洋的還要算到中國足球的正式職業化之後。以楊晨加盟德甲法蘭克福隊開始,在1998年到2001年這短暫幾年間,李金羽、范志毅、孫繼海等球員紛紛加入留洋的大潮中,掀起了第一波留洋熱潮。
中國球員第二波留洋熱潮發生在2002年世界盃前後。2002年,孫繼海以200萬英鎊轉會英甲曼城俱樂部,創造了當時中國球員國際轉會的最高身價,一年之後隨隊升入英超,成爲第一個能夠在英超進球的中國球員。
除了孫繼海,那幾年還有不少中國球員在國外頂級聯賽效力,特別是2006-2007賽季,共有13名中國球員留洋,在五大聯賽踢球的就有6人,其中英超有4人,董方卓和孫繼海分別代表曼聯和曼城,鄭智和李鐵則分別在查爾頓和謝菲爾德聯隊效力。
這個時期,董方卓隨曼聯隊捧起過英超和歐冠的冠軍獎盃,孫祥拿過荷甲冠軍並且在歐冠賽場上有過出場紀錄,孫繼海在歐洲聯盟杯上進球……中國留洋球員的名詞頻頻出現在歐陸媒體,代表着中國足球曾經難得的輝煌瞬間,但可惜,曇花一現過後便是漸漸凋零。
最後一名在歐洲效力的中國球員則是2011從德甲沙爾克04返回山東魯能的蒿俊閔,至此之後中國球員在歐洲五大聯賽進入了空白期。
而被一直拿來和中國比較的則是同處東亞的日韓兩國。在中國球員留洋之路跌跌撞撞時,日韓球員留洋之路卻越走越平坦。中田英壽、香川真司、本田圭佑、中村俊輔等大批日本球員成爲各大賽場中的風雲人物。孫興民、寄誠庸、金珍洙、池東沅等韓國球員也都書寫了自己的輝煌歷史。
本賽季,五大聯賽共有17名日本球員、8名韓國球員,如果算上歐洲二流聯賽和五大聯賽的次級聯賽,日本球員總數達到31人,韓國球員人數也達20人。若計算歐洲各級別聯賽,日韓球員數量則更爲可觀。
其實留洋的人數的多少,相對應的也就是東亞這三個國家的國家隊的水平的高低。日韓兩國球員在歐洲如魚得水,與之相對應的便是日、韓國家隊水準的穩中有升。相比之下,近些年來,中國足球持續走低,連續三屆無緣世界盃,中國球員展現給世界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也使得中國球員無法被及時發現和認可。留洋也處於斷層階段。
所以雖然龍騰隊接到如此多的球員詢問的傳真,但是肯真正的提出購買需求的國外球隊卻是寥寥無幾,絕大部分的都是提出的試訓,唯一直接提出購買的只有一傢俱樂部--里斯本競技,他們求購的球員正是徐明宇。被提出試訓最多的則是秦明浩和李雲這兩名球員。
里斯本競技的購買請求顯得非常的有誠意,他們給出了100w歐元的購買請求。這對一名還差5天才18歲的非足球強國球員可以算是非常的厚道了。
只不過這次的求購,張升還需要諮詢徐明宇以及徐明宇父親的意見。畢竟早在上一次的里斯本競技的詢價階段,張升就已經和徐明宇的父親徐昂然有過了交流,留洋這樣的事情還真的需要以球員本身的意見爲主。
在收到傳真的第二天,張升叫來了徐明宇和徐明宇的父親,開始一起商量這次留洋的問題。
面對張升講到的歐洲球隊的購買請求,徐明宇還是顯得非常的激動,畢竟每一個球員心裡都是有一個留洋夢的。徐明宇在小的時候,就曾經有過一次葡萄牙的留學經歷。但是那次的留學和這次的被求購是有着天壤之別的。因爲在中國國內,留洋也是分很多種的。
中國球員早期的留洋基本上都是以對方球隊的求購爲主。但是到了2010年之後,因爲留洋球員的稀少和珍貴,中國的留洋有在有心人的操作之下,變得有點變味了。
早期的留洋多爲個體留洋的模式,也就是球員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來獲得國外球隊的關注,而隨着中國球員能力的下降也開始漸漸轉向經紀公司負責運營、俱樂部集體委培的模式。
所以即使我們現在看不到國家隊層面的球員有留洋的情況,但是在各種新聞以及傳聞裡聽到無數的炒作,不是今天誰誰誰去了哪個國家踢球,就是明天又有哪隻俱樂部或者省足協的人又帶着一大票球員去了歐洲哪個國家進行留學。而且這些留學的事情到了2015,2016年達到了一個高潮。
僅以萬達西班牙留學項目爲例,截至到2015年12月該項目在西班牙的受訓球員總數就達到了112人,而當年球員的留洋總數也才125人。正因如此,此類集體項目的培訓效果也備受質疑。
而實際結果也確實不佳,在當年的9月,陣中擁有多名萬達球員的中國u15國少在亞洲u16錦標賽預賽上表現欠佳,無緣正賽。而在更早的當年7月濰坊杯上,巴西培訓歸來的魯能·db聯隊的表現更爲糟糕,不僅在歐洲球隊面前不堪一擊,甚至還輸給了平均年齡小近2歲的99國青選拔隊。
根據今年五月生效的最新版國際足聯轉會規定,只有年滿18週歲以上的球員方可進行國際轉會。這條言簡意賅的規定無疑拆穿了不少媒體包裝下的留洋項目真面目,也就是說按照fifa規定,不論是魯能收購的db俱樂部國內球員還是萬達集團入股的馬德里競技俱樂部學員,在未滿18週歲之前一律不能進行國際轉會。
因爲不具備在當地足協正式報名註冊的資格,因此他們在國外的是沒有正式比賽可以打的,無非就是在球員身上多一個留洋的光環而已。
其中徐明宇當初的留洋經歷就是以上的一種,即家裡花錢找關係讓當地的足協選派到葡萄牙參加留學,他們普遍都只是參加梯隊的跟訓,很難打上正式的比賽。
以徐明宇去的葡萄牙爲例,在2010-11賽季還僅有5名中國球員在葡萄牙聯賽效力,到2015-16賽季這一數字已增長爲驚人的79人次。這不僅和中國足協曾經主導的葡萄牙留洋項目有關,同時葡萄牙發達、完善的青訓體系和相對停滯的經濟狀況都爲此提供了有利條件。
而這些葡萄牙留洋球員基本由7至8家不同的體育團隊或經紀公司管理。他們的情況各不相同,有旅葡華人華僑組成的商人團隊,也有具備官方背景的經紀公司,更多的則來自國內資深經紀人的團隊運作。
這也是徐明宇當初去葡萄牙之後,被別的球員輕視的原因,畢竟一個從足球弱國,通過金錢和人際關係被送過來的球員肯定是要受到隊友的鄙視的,即使球員本人年紀小,自己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