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

bookmark

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

兩宮接奏,再召恭親王奕訢密議,奕訢道:曾國藩擬將誤斃俄國人命及誤毀英美兩國講堂先行設法議結,不與法國牽混,所見甚是;借債還錢殺人償命,曾國藩務當迅捕人犯,以示善意。

慈禧太后道:庶民可殺,將、官不可動。曾國藩所奏,理據充盈,似爲可行。即裁天津提臣及道、府、縣四官,以堵法人之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亦不可獨善,着其原品休致,著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毛昶熙馳赴津地,暫署三口通商大臣一職。

奕訢道:崇厚密奏,曾國藩老病侵尋、腹瀉如故,洋務繁瑣無緒,曾國藩或已不堪重負。奴才以爲,江蘇巡撫丁日昌熟稔洋務,其若赴津,大有俾益。

慈禧太后道:本宮不戕官,而洋人夷性,又或得隴復望蜀;京畿與天津及上海海口之防務,務必加強。左宗棠倘若攻佔金積堡,李鴻章之淮勇,亦可移駐天津;黃翼升之長江水師,駐屯金陵無事之地,徒耗餉需;兩江總督馬新貽奏請黃部移紮上海,切實可行。

奕訢道:啓稟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奴才以爲,李鴻章之淮勇,儘可挪移;然曾國藩之水師,不可輕動。

慈禧太后道:馬新貽麾下之五營標兵,磨練三載,業已成軍。曾湘已乃弩末,兩江移天換日之際,正是發逆庫存之金銀水落石出之時。

奕訢道:啓稟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牽一髮而動全身,發逆之銀,萬不可重提;曾國藩裁撤十萬湘勇,已抵千萬白銀。

慈禧太后道:先帝有言,攻克金陵者可封郡王;金陵城破,曾氏兄弟分得一爵一伯,非朝廷愧對曾氏,實其私自瓜分發逆庫銀在先。

慈安太后道:多事之秋,不宜籌算舊帳。然左宗棠之楚軍、李鴻章之淮勇,皆能隨意調遣;兩江乃大清國之兩江,非湘人法外之地。

慈禧太后道:人臣之誼,上馬提槍馳騁疆場,下馬執筆安撫黎庶;左宗棠是也,李鴻章是也,馬新貽是也;馬新貽原隸袁甲三麾下剿捻,近年督任兩江,一掃漕運、鹽政、河工之弊政,去歲復又妥善處理安慶教案,真能臣也。左、李、馬冉冉而起,吾大清之福也。

慈安太后道:曾國藩有關天津教案之奏言,確無虛妄之詞,然擒殺吾民以悅洋人,何以應對朝堂之諸臣、市井之百姓?

奕訢道;啓稟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安慶教案,無一死傷,所爲稍作退讓,即可妥辦。然天津教案,洋人、教民各死二十餘,絕非退讓即可辦妥。奴才以爲,一命抵一命計,應迅殺一二十人犯;陳國瑞、張光藻、劉傑等馭民無方,即行革職治罪。

慈安太后道:吾既退讓,如洋人仍有要挾、恫喝之語;曾等務必力持正論,據理駁斥,庶可以折敵焰而張國維。一言蔽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國藩總當體察人情向背,全局統籌;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

慈禧太后道:衆口悠悠,議辨方明;速傳聖諭,各省督撫將軍,即刻協奏曾國藩天津教案折;直隸總督曾國藩,速即督飭銘軍丁壽昌部,緝拿兇犯;江蘇巡撫丁日昌,飛馳入津,協助曾臣,會辦教案;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速率本部,馳赴上海,護守吳淞海口。

奕訢道:啓稟皇太后,奴才以爲,黃翼升之長江水師,不可輕動。

慈禧太后道:常言道打草驚蛇,這不打草,蛇焉能現!觀其表,曾國藩確屬忠心;然動其裡,不知其心胸闊否?賠銀取悅、殺人求和,皆屬權宜之計;曾氏之奏章,不可盡發,其中致疑五處,軍機處務必斟酌朝廷用意,酌情截留。

曾國藩接旨,迅速密捕四五十人犯,又諭天津士民:自咸豐三、四年間,本部堂即聞天津民皆好義,各秉剛氣,心竊嘉之。

夫好義者,救人之危難,急人之不平,即古所謂任俠之徒是也。秉剛氣者,一往直前,不顧其他,水火可赴,白刃可蹈之類是也。

斯固屬難得之質、有用之才,然不善造就,則或好義而不明理,或有剛氣而無遠慮,皆足以僨事而致亂。

即以昨五月二十三日之事言之,前聞教堂有迷拐幼孩、挖眼剖心之說,爾天津士民忿怒洋人,斯亦不失爲義憤之所激發。

然必須訪察確實,如果有無眼無心之屍實爲教堂所掩埋,如果有迷拐幼孩之犯實爲教堂所指使,然後歸咎洋人,乃不誣枉。

且即有真憑實據,亦須稟告官長,由官長知會領事,由領事呈明公使,然後將迷拐知情之教士、挖眼剖心之洋人大加懲治,乃爲合理。

今並未搜尋迷拐之確證、挖眼之實據,徒憑紛紛謠言,即思一打泄憤。既不稟明中國官長,轉告洋官,自行懲辦;又不稟明官長,擅殺多命,焚燬多處。此爾士民平日不明理之故也。

我能殺,彼亦可以殺報;我能焚,彼亦可以焚報。以忿召忿,以亂召亂,報復無已;則天津之人民、房屋皆屬可危。內則勞皇上之憂慮,外則啓各國之疑釁。十載講和,維持多方而不足;一朝激變,荼毒萬姓而有餘。

譬如家有子弟,但逞一朝之忿,而不顧禍患入於門庭,憂辱及於父兄,可乎?國有士民,但逞一朝之忿,而不顧干戈起於疆場,憂危及於君上,可乎?此爾士民素無遠慮之故也。

津郡有好義之風,有剛勁之氣,本多可用之才,然善用之,則足備干城;誤用之,則適滋事變。

聞二十三日焚燬教堂之際,土棍遊匪混雜其中,紛紛搶奪財物,分攜以歸。以義憤始,而以攘利終,不特爲洋人所譏,即本地正紳,亦羞與之爲伍矣!

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3)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六十章 汪海洋一意入粵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2)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2)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一百零三章 陳玉成鏖戰小池驛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胡倒多、李、鮑、袁散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一十章 僧格林沁慘敗八里橋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三十三章 向榮、琦善南北分營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七十八章 王鑫橫掃千軍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七十章 洪秀全笑裡藏刀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前言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七十九章 石達開躑躅贛東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六十一章 左宗棠縱橫捭闔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七十八章 王鑫橫掃千軍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九十三章 戊午科場肅順顯威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2)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二十三章 向榮官村慘敗第四章 林則徐未雨綢繆第一百二十三章 肅順熱河襄政第十五章 洪秀全夢裡天國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2)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六章 英吉利兵臨大清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十五章 洪秀全夢裡天國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