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8年的夏天,豔陽似火,烈日烤打着大地,院外的柳樹一動不動,柳條上的葉子都被曬的蔫掉了,了無生機。而院子裡的梔子花仍然精神的綻放着,散發出的那一縷芳香讓人心曠神怡。
博愛鎮人民醫院婦產科裡,啼哭聲不斷,一名護士抱着嬰兒跑出來,“生了,是個女孩兒。”這是秦家降生的第一個孫子輩的,即使是女孩,家裡人也都格外興奮。
名字是媽媽取得,家裡就媽媽文化水平比較高是高中畢業的。由於媽媽最愛梔子花,梔子花又在夏天開放,出生時間又是夏天,於是女孩取名爲“秦梔夏”。
1999年,隔壁俞家,誕生了一名男孩,名爲俞超,他是秦梔夏7歲以前唯一的玩伴。
爺爺奶奶對梔夏這個孫女的到來寶貝的很,經常把小孫女抱出去秀,有的時候頂在頭上。3歲的秦梔夏開始吃飯了,爺爺看着走路還不太穩,嘴裡嚼着米飯的女娃娃歡喜的不行,夾了點鯽魚肉給她吃,奶奶在一邊提醒“別卡刺了”結果話音剛落,梔夏就哭了,於是在奶奶的抱怨中,媽媽的慌亂中,梔夏進了醫院挑了刺。本來就不愛吃飯菜的梔夏,更不願意吃了,吃的越來越慢慢,媽媽總是抱着她去隔壁家,和隔壁阿姨邊聊天,邊餵飯,梔夏有小弟弟作伴也樂意的很,飯喂的就很輕鬆。之後就成了習慣,4、5歲的梔夏不需要抱了,自己走的很利索,但還是不願意吃飯,所以每次媽媽都要喂,每當飯點,梔夏就會屁顛屁顛的跑到隔壁家找俞超,邊玩邊吃。
梔夏從小到大可以感受到爺爺奶奶的愛,媽媽的愛,唯獨沒有感受到過父愛,因爲父親幾乎沒有參與到她的成長中來,幾乎沒有管過她。去醫院打疫苗都是媽媽帶着,生病吃藥看醫生也是媽媽帶着,餵飯穿衣等等她的一系列都是媽媽負責。但6歲之前的梔夏還是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成長的,爺爺奶奶寵愛有加,父親經常出差,媽媽在家做家庭煮婦。父母雖然也偶爾吵架但很快就和好如初。
6歲這年,家裡有點積蓄了。父親說自己胸口悶做不動了,家裡親戚帶他看了很多醫院拍了各種片子,都說沒病,他就是說胸口悶,開始懶在家裡,好吃懶做。梔夏上學前班了,梔夏怕生,媽媽早上送來準備走時,梔夏抱着媽媽的腿,淚流滿面。媽媽沒辦法,在班裡陪了梔夏一個上午。接近中午帶梔夏一起回家,一回家面對的就是丈夫的責罵:“你怎麼還沒有做飯,送孩子上學要這麼久嗎,我都餓死了。”媽媽反駁:“你在家沒事幹就不能做飯嗎?每天睡到九、十點起來,什麼事都不管,孩子的事從來沒有操心過。”他氣急了甩手一個巴掌,媽媽的臉五個手指印,媽媽想還手確被父親控制住,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又陷入了一陣爭吵。梔夏嚇哭了,跑到爺爺奶奶那兒,爺爺奶奶對自己的兒子是恨鐵不成鋼,把兒媳和孫女喊到他們那邊吃午飯,讓父親自己弄着吃。
美滿的家庭從這年開始出現了裂縫,始於父親的好吃懶做,以及對媽媽的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