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分哪些種類

古錢幣分哪些種類

錢幣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瑰寶。下據有關專題學習,參考s歷史博物館傅爲羣先生所著《圖說中國錢幣》和周祥先生授課等,整合資料成文。試由貨幣史文化解讀中國古代經濟,政治與社會風貌,以豐富歷史學習內涵。此文初涉錢幣學,僅供參閱,不周之處供指正。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爲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衆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爲“貝”。因爲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爲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爲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爲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渣、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着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鑑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制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爲“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爲流通貨幣的國家。

Wшw ⊕тTk Λn ⊕C〇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製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準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爲線索可瞭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爲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鑑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爲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爲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爲上幣,以鎰(20兩)爲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爲下幣,以半兩爲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爲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爲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爲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鑑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爲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爲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爲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爲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爲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爲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爲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爲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釐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闢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爲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爲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係。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託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臺後爲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爲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着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爲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爲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僞造。爲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爲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爲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爲“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特殊時期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字左邊加豎|爲“|”,放倒後似爲“兇”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爲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爲以“文”爲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爲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爲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爲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爲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爲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纔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爲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複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爲年號,寶文體系爲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爲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爲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s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爲袁世凱復闢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臺,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着、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爲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爲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爲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係,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佈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爲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爲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爲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氾濫,天災**,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係。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爲主,以錢爲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爲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爲“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製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爲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爲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爲主幣,徵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籤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爲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爲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爲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爲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衆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總之,錢幣學是一門學問,結合歷史教學活動初涉古錢幣知識,對於領悟與解讀中國古代歷史變幻開拓歷史視野有助,願此文對你有啓示和借鑑,供指正。

第4章 初次賭石第174章 選購第267章 家族福利第29章 自取其辱下瓷器的種類第205章 來國內了?第79章 平淡第210章 收不收?第30章 合作上翡翠的種類第240章 慈善拍賣(上)第2章 有錢了第42章 善後第6章 海叔第293章 大結局第141章 啓出寶藏第270章 親人第24章 鑑寶四第74章 治療(中)第283章 有緣亦會在相逢第218章 緣由第262章 傳承(下)第39章 早市二請假三天第148章 懲罰第61章 自作孽不可活二第149章 汪家第287章 哎……第226章 祝壽(完)第60章 餘波第71章 外孫(中)第25章 前往京城第231章 準備去香港第112章 安保第62章 自作孽不可活三第18章 水落第220章 幸災樂禍的陳俊第264章 回家第165章 安頓第110章 後續發展第198章 說客第30章 合作上第70章 外孫(上)第54章 紫檀七千二百字第278章 頭痛的人第115章 東嶽泰山第212章 招攬or敲詐第268章 成功收購第78章 震驚第100章 心結第80章 接機第一百零八章第97章 茶葉 交易第5章 三億第96章 顯翠齋(下)第1章 新航第164章 老同學第8章 生活第283章 有緣亦會在相逢第275章 碰瓷第4章 城隍廟第5章 三億第11章 師叔祖第210章 收不收?剛在醫院回來大家見諒說明第125章 登山第224章 祝壽(3)第281章 貧曾了因第254章 一瞬白頭(三)第17章 郭父到來第195章 回京第28章 是他嗎?第48章 囂張的代價請假三天第37章 平淡第53章 漏嘴了?第56章 緣分修正版第217章 父親,回來了第244章 立威請假三天說明第6章 海叔第27章 自取其辱(上)第5章 三億第55章 相見第62章 瘋狂的翡翠(十)第210章 收不收?第275章 碰瓷第131章 寶藏現世第145章 瑣碎的事第1章 新航第173章 酒會第36章 結尾第12章 招攬第284章 緣分自有天註定古錢幣分哪些種類暫停更新第146章 巧遇第225章 祝壽(4)
第4章 初次賭石第174章 選購第267章 家族福利第29章 自取其辱下瓷器的種類第205章 來國內了?第79章 平淡第210章 收不收?第30章 合作上翡翠的種類第240章 慈善拍賣(上)第2章 有錢了第42章 善後第6章 海叔第293章 大結局第141章 啓出寶藏第270章 親人第24章 鑑寶四第74章 治療(中)第283章 有緣亦會在相逢第218章 緣由第262章 傳承(下)第39章 早市二請假三天第148章 懲罰第61章 自作孽不可活二第149章 汪家第287章 哎……第226章 祝壽(完)第60章 餘波第71章 外孫(中)第25章 前往京城第231章 準備去香港第112章 安保第62章 自作孽不可活三第18章 水落第220章 幸災樂禍的陳俊第264章 回家第165章 安頓第110章 後續發展第198章 說客第30章 合作上第70章 外孫(上)第54章 紫檀七千二百字第278章 頭痛的人第115章 東嶽泰山第212章 招攬or敲詐第268章 成功收購第78章 震驚第100章 心結第80章 接機第一百零八章第97章 茶葉 交易第5章 三億第96章 顯翠齋(下)第1章 新航第164章 老同學第8章 生活第283章 有緣亦會在相逢第275章 碰瓷第4章 城隍廟第5章 三億第11章 師叔祖第210章 收不收?剛在醫院回來大家見諒說明第125章 登山第224章 祝壽(3)第281章 貧曾了因第254章 一瞬白頭(三)第17章 郭父到來第195章 回京第28章 是他嗎?第48章 囂張的代價請假三天第37章 平淡第53章 漏嘴了?第56章 緣分修正版第217章 父親,回來了第244章 立威請假三天說明第6章 海叔第27章 自取其辱(上)第5章 三億第55章 相見第62章 瘋狂的翡翠(十)第210章 收不收?第275章 碰瓷第131章 寶藏現世第145章 瑣碎的事第1章 新航第173章 酒會第36章 結尾第12章 招攬第284章 緣分自有天註定古錢幣分哪些種類暫停更新第146章 巧遇第225章 祝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