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半晌,鄧詩慧自言自語那樣的說:“當初我嫁給太子殿下的時候,不過是十七八歲的年齡,也天真爛漫過……我想不明白,我到底有什麼不好?爲什麼太子殿下,他……他如此的討厭我?”
夏依蘇不懂得怎麼回答,因此沉默着。
鄧詩慧問:“四小姐你說,我是不是真的很令人討厭?”
夏依蘇趕緊回答:“沒。你沒有令人討厭。”
鄧詩慧喃喃:“可是,爲什麼太子殿下如此討厭我?”
此時鄧詩慧看上去,十足一個怨婦。她是皇后孃家的侄女,是元峻武八大轎擡進門的妻,皇帝親自下聖旨冊封的太子妃。但在元峻武的眼中,她什麼也不是,甚至還比不上連側妃都混不上的周夫人,這怎麼不讓鄧詩慧怨恨?
鄧詩慧神色哀傷,煩惱無比。
她也不管夏依蘇愛不愛聽,只管自顧自的絮絮叨叨說着自己的煩惱事:
“母后怨我,說我成親幾年了,爲什麼不能給太子殿下生個嫡子?不是我不想生,他……他一直冷淡我,正眼都不看我一眼,也……也沒和我在一起。以前還好,他女人雖多,對我還算得上是和顏悅色,但自從有了周姬後,他整日和她在一起,對我……更是不理不睬的,我……我一個人,也無能爲力。”
夏依蘇不知說些什麼好。
其實鄧詩慧也不需要夏依蘇說些什麼,這些話,她憋在心中太久,找個人說說而已。平日裡她極少有機會出東宮,除非宮中的宴會,要不元峻武從來不帶她,這次到夏府,還是皇后責令,且千叮萬囑,元峻武纔不得不從。
但剛到夏府,元峻武就拋下她,自己找樂趣去了。
這使鄧詩慧氣苦萬分。如今見到夏依蘇,巴不得找個人訴說,她的話像了洪水氾濫那樣,滔滔不絕:
“我枉爲太子妃,那個……周姬,她一點也不把我放在眼內,憑着太子殿下對她的寵愛,驕橫跋扈……我受了委曲,向母后訴說,母后把太子殿下叫了去,只能責罵一頓……但每次太子殿下回到東宮,便變本加厲罵我……這使周姬更得意,更肆無忌憚……唉,太子殿下只聽周姬的話,對我……唉,情何以堪?”
夏依蘇乾坐着,也不知道如何安慰鄧詩慧,只得嘆了一口氣:
“哎”
鄧詩慧又再說:
“如果以後周姬懷了太子殿下的孩子,估計更會得勢了。父皇母后還在,她還有些顧忌,以後……哎,以後我的日子,將如何熬?”
元峻武不愛鄧詩慧。
歸根結底,兩人沒有感情基礎,他們的婚姻,是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周夫人不同,周夫人雖然出身低賤,可她是鄧詩慧喜歡上了,然後才把她娶過門用一句現代術語來說:屬於自由戀愛。
不過這些道理,作爲古代人的鄧詩慧,是不懂得。
夏依蘇也無法向她解釋。
二十一世紀有一個女作家說得好:什麼是“話”?什麼叫“聽”?歸根究底,沒有愛,一切都是空言。沒有愛,只成了鳴的鑼響的鈸。
鄧詩慧又不能像二十一世紀的獨立女性,可以有自主權,可以鬧離婚,可以重新找一個情投意合的男人之類的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嚴重,女人沒有地位,只可男人休妻,沒有女人休夫的。
被男人休了的女人,日子並不好過。處處低人一等,受到各種侮辱,家人會認爲是玷辱門風,親朋瞧她不起。
因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被休,也屬於失節。
夏依蘇乾坐着,不知如何安慰鄧詩慧。正在尷尬,無意中轉眼,看到洛陽公主帶着兩個丫鬟正在不遠處的花叢中追逐着蝴蝶玩。
夏依蘇大喜,趕緊大聲叫:
“洛陽公主”
洛陽公主聽到了,回過頭來,張望了一下,便跑了過來,先是衝着鄧詩慧叫了一聲“太子妃”,然後不由分說拉了夏依蘇,一邊嚷嚷:“那邊很多蝴蝶,那些蝴蝶又大又漂亮!夏依蘇,快,快過去幫我捉!”
夏依蘇望向鄧詩慧:“太子妃,我”
鄧詩慧倒也知趣,笑着說:“你陪洛陽公主去去捉蝴蝶吧。我在這兒坐一會兒,想一個人靜靜。”
洛陽公主拉了夏依蘇,趕緊走了,直到走了遠遠,看不到鄧詩慧了,才停下來,放開夏依蘇的手。她吐吐舌頭說:“剛纔太子妃是不是跟你訴苦?”
夏依蘇驚詫:“你怎麼知道?”
洛陽公主撇撇嘴:“她的訴苦,我聽多了。她每次進宮去給母后請安,每次總忘不了要訴苦一番,說太子不喜歡她,對他待她如何如何的不好,又說太子的姬妾欺負她,不把她看在眼內……聽得我耳朵都起繭子了。因此我每次見到她,總是遠遠的躲開了去,我就不愛聽她的嘮嘮叨叨,煩都煩死!”
夏依蘇掩嘴笑,挪喻她:“說不定一兩年後你嫁人了,你夫君對你不好,你也會像太子妃一樣,跑到你母后跟前去哭哭啼啼也說不定。”
洛陽公主一愣,也不經頭腦,話脫口而出:“你是說,夏目北會對我不好?”
夏依蘇幾乎要笑翻:“你確定你肯定能嫁給我二哥?”
洛陽公主知道說錯話了,頓時羞得滿面通紅,不禁惱羞成怒起來,追了夏依蘇打。夏依蘇一邊躲,一邊“哈哈”大笑。兩人你追我趕,好不快活。追逐了好半天后,終於氣喘吁吁停了下來。
兩人坐在草地上。
洛陽公主咬着夏依蘇的耳朵,悄悄地說:“夏依蘇,你知道不?我除了夏目北,我誰都不嫁!”
夏依蘇問:“我二哥有什麼好?”
洛陽公主反問:“夏目北有什麼不好?”
夏依蘇說:“我二哥不思上進,對仕途沒有興趣,他也不是個當官的料!嫁給他,註定要做一輩子做商人婦,他能夠給你豐衣足食,卻無法給你榮華富貴。”
洛陽公主說:“商人婦就商人婦,我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