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浩世之戰

翌日二月十五正逢朔望大朝之期。清晨,武德殿朝會。

文武百官國戚勳略等山呼萬歲罷後,分左右佈列。李世民龍袍袞冕正坐龍椅之上,朗聲道:“今日滿望朝會,議決國家大事,朕有要事與衆卿相商。”

衆人一聽心中頓時一緊,各自暗忖尋思,多半是跟吐蕃戰事有關了。前不久噶爾欽陵西疆一鬧,天下震動,眼前還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情嗎?

“大唐與吐蕃之間,徵鬥連年。自武德朝延續至今,未有停歇。朕雖有心讓兩國永結盟好,然吐蕃拒我賜婚殺我使節,又揮軍叩邊患亂疆野,更殺我封疆大吏國之功臣。現今又擾我州縣殺人放火屠城害民,爲害甚重。此恨此仇,不共戴天。”李世民朗聲而道,話音之中威武畢露,而道,“如今,關西道行軍大總管秦慕白,率軍連戰連捷,於幻月谷、大非川、玉門關三破吐蕃,殲敵十餘萬衆,使吐蕃元氣大傷。朕以爲,須當此時趁勝追擊,如當年盡剿突厥汗國一般,以重兵之勢,與以吐蕃最後一擊。”

說到這裡,李世民頓了一頓,說道:“朕戎馬半生征戰天下,深知‘知兵者不好戰’的道理。戰爭,終歸是一件傷敵傷己的兵器,非到萬不得已不可啓用。今日我朝重臣與皇親國戚多半在場,朕就是想要問一問衆卿的意思。朕想要發起的這一場浩世之戰,是否可行?”

李世民話音一落,滿朝皆靜。衆卿都聽出來了,皇帝今天是有違常例的先發制人。以往但凡議決大事,一般是由衆卿當朝會議,然後最後皇帝拍板。今天卻反了,皇帝先把自己的包袱抖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讓衆臣發表議論。

這事情,李世民辦得可是點“不厚道”,畢竟,不是哪個臣子都敢輕易去否決皇帝的意見,這太考驗勇氣與膽量。但同時這也意味着,皇帝今天似乎是“志在必得”,他的心中,大概是已經拿定了主意,要打這一戰。所謂的拿出來公議,不過是想逃脫一個剛愎自用的罵名罷了。

因此這一時半會兒,還真是沒人出來發表意見。

“怎麼,如此重大國策,衆卿都無話可說?難道又要逼着朕像上次那樣,派筆墨伺候嗎?”李世民說道。

話音一落,還就當真有人站了出來,“陛下,老臣有話講。”

衆人一看,原來是蕭禹。

蕭禹乃是一名博學多才的大儒,前隋貴族後裔血統高貴,爲高祖所重用。李世民登基之後雖然沒有棄用他,但他的重要地位早已被李世民的嫡系房玄齡所取代。這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耿直,說得難聽點“不識時務”。他與房玄齡等人不和也經常直言上諫觸犯龍顏,但從不妥協示弱只知道對着幹,因此仕途幾度起浮。如今剛被貶爲外官招回來不久。在朝堂之上,人稱“蕭老牛”,就是說他倔。

“蕭特進有何高見?”李世民說道。特進,是蕭禹的官名,文散官無實職,但官品很高是個榮譽虛銜,一般是極爲尊貴的德高望重者居之。

“老臣妄言,陛下既然深知‘知兵者不好戰’的道理,就須得記起國雖大,好戰必亡。”蕭禹道,“近年來,我大唐征戰不休,疆野白骨枕道,國內虛耗見底;將士血染徵袍,百姓苦不堪言。老臣斗膽問一問陛下,我大唐究竟是依舊履行仁政王道以匡扶天下治繕萬民,還是走上了霸術之路?”

“大唐以仁孝治國,自然是施行王道。”李世民淡淡的答道。

蕭禹正要再辯,旁邊房玄齡站出來,說道:“陛下,微臣有言。”

“講。”

房玄齡拱手拜了一記,轉身對看了蕭禹一眼,說道:“蕭特進方纔所言,斷章取義了。《司馬法》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至陛下登基十數年以來,大唐從未主動挑起戰爭。房玄齡反問蕭特進,面臨敵寇犯邊,我大唐該當如何?”

“這……”蕭禹愣了一愣,說道,“王道也好霸道也罷,都會奮起反擊。”

“那奮起反擊,是王道之舉還是霸道之舉?”房玄齡又問道。

蕭禹一愣,有點惱火的瞪了房玄齡一眼,“房相公,你給我下套呢?”

房玄齡笑了一笑,滿朝文武都跟着輕笑了一陣。

李世民也發笑了,擺了擺手道:“蕭特進,朕知你一片好意忠心爲國。但此時此刻,請不要再說些無用的大道理了。朕今日要討論的,是對吐蕃用兵的合理性與可行性。衆卿就只商議,這一仗能否取勝,是否有打的必要,是否合算?”

房玄齡拱了一手,“陛下方纔所言,話中有一個核心的詞眼,那就是‘合算’二字。”

“不錯,不止是朕,包括滿朝公卿天下子民,都會思考這個問題。”李世民說道,“衆所皆知,吐蕃地處高原冰封萬里,貧瘠荒涼民生凋敝。非但是用兵不易,我中原的子民,也都不適應那裡的生活環境。這是吐蕃與當年突厥的重在區別所在。我軍,究竟能不能上高原作戰?如果戰,能否得勝?這是要議決的第一個大問題。”

“陛下,微臣以爲,這個大問題應該去問前線的將軍,而不是讓朝堂上的大臣來討論。”房玄齡道,“因爲在場的人當中,沒人去過吐蕃高原,沒人瞭解那裡的真實情況,也不清楚前線的戰況。我們在這裡討論,無論是議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都是想當然。微臣竊以爲,我們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對戰爭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前線將士們的不公。”

“言之有理……”李世民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衆卿以爲如何?”

蕭禹可還沒退下,這時忙道:“陛下方纔所言,是說要商議發起這場戰爭的必要與否。現在,怎麼又改成商議戰爭的勝負關鍵了?如此,陛下是在戲弄衆臣嗎?陛下既然已經決定要打一仗,又何須商議?”

衆人一聽,蕭禹這是在報怨皇帝呢,心中暗罵他不識時務之餘,也紛紛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李世民今天卻是挺有耐心也沒發火,說道:“朕當然不是在戲弄你們。這場戰爭的必要性,很大程度取決於將來的勝負。要是明知會輸,誰還去打仗呢?蕭特進,你是認爲朕會幹這種蠢事嗎?”

衆臣再一次發笑,蕭禹的臉色越發難看了。只好拱了一手道一聲“老臣失言”,乖乖退下。

房玄齡道:“陛下,時局如此,戰爭已是不可避免。非是我大唐好戰喜功窮兵犢武,而是吐蕃逼人太甚。此前不久,西疆十餘縣就深受其荼毒,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這一苦,比之徵戰之苦者,更甚。——微臣竊以爲,大唐與吐蕃之間的爭奪,源起於以安居爲樂的中原子民之人性,與以劫掠爲生的遊牧民族之人性,二者之間的天然對立。這個差異與矛盾,根本無法調和。因此,諸如和親盟好此類國策,只能苟求一時之太平。因此,中原與胡族之間要麼是你死我活的血腥爭鬥,要麼是和親戰爭、戰爭和親的死循環。微臣多次曾想,難道一個帝國的安寧與興衰,只能建立在女人的身上麼?那這個帝國的男人,都是幹什麼用的?”

此言一出,滿朝低噓與驚譁。

因爲在場的,全是大唐帝國的男人。

房玄齡不爲所動,眼觀鼻鼻觀心,大聲道:“微臣以爲,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大戰之期,到了。關西將士拋頭灑血連戰連捷勁捷敵軍鋒銳,正是蒼天賜與我大唐的福址!此時若不趁勝追機永絕後患,必有後悔之日!陛下爲君我等爲臣,應圖百年大計,而不是隻着眼於當前。誠然這一仗會打得很苦,會消耗無數錢糧、讓許多將士埋骨雪原。然,爲圖長遠計爲子孫謀福,應當平定吐蕃、永絕後患!”

房玄齡一介文儒年紀也不輕了,但這一番說出來,誠如赳赳武夫字字鏗鏘,慷慨激昂豪情四射!

李世民心中熱血翻騰,就差跳下金鑾展拉住房玄齡,大叫一聲“朕之知己、國之柱樑”了。

但此刻,他很好的保持了冷靜,說道:“朕聽房愛卿所言,關鍵在於‘長遠’二字。其實朕想說,一直以來房愛卿都是極力反對戰爭的。因爲他一直主管整個國家的錢糧收支,是我大唐的管家,沒人比他更清楚大唐的家底,也沒人比他更清楚一場戰爭所帶來的損耗。現在,就連房玄齡都這樣一力主戰,那是否當真表示,此一仗,是人心所向了?衆卿都別隻顧着聽,都來發表一下意見。”

其實話說到這份上,九成九的人心裡已經清楚,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

這時,長孫無忌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微臣附言房相公所言,認爲這一仗也是非打不可。但究竟怎麼打,派誰打,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關鍵所在。”

所有人包括李世民心都中一醒神——今日的核心話題,被核心人物給挑明瞭!

是啊,這一仗的關鍵,非但是決定兩個王朝之間的興亡,也決定大唐未來的格局走勢。同時,也會決定大唐的儲君、未來的朝臣班底。

這種時候,長孫無忌是不會再坐視看冷明哲保身的。他必須主動出擊了。否則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江河日下盡落敗勢。

“問得好。”李世民點頭而贊,說道,“其實今日要議的,就是這個軍國大事。平定吐蕃這樣的大戰,朕當派誰掛帥?一如當年,朕派了李靖。可是如今李靖年邁多病已經無法成行。朕該哪派誰呢?”

皇帝這話剛落音,房玄齡就說道:“微臣以爲,征伐吐蕃,必用上將。我朝上將衆多,然,真正熟悉吐蕃、適應當原的上將與軍隊,不多。關西軍統帥秦慕白,繼承其父遺烈在關西經略良久多次大勝吐蕃,實是上佳人選。”

這話說出來,傻子才反對。因爲實在找不出比秦慕白更適合打吐蕃的人了。李勣名望也高能力也有,但他現在忙着在草原對付薛延陀呢!

“微臣再次附議房相公所言,掛帥征伐吐蕃者,非秦慕白莫屬。”長孫無忌拱了下手,突然話鋒一轉,說道,“但是,要肩挑這樣的浩世國戰之重責,秦慕白畢竟還是年輕了一點。微臣建議,陛下要點選經驗豐富的老將爲之輔翼,同時,朝中必須派出重臣,擔任行軍長史!”

聽到“行軍長史”四字,衆人心中紛自一凜——那不就是讓朝廷派監軍,看住秦慕白了?他這話裡的意思,是在暗諭秦慕白不太聽話得派人去指導他,按皇帝按朝廷的意思去打這一仗,還是說……秦慕白有野心,要提防?!

當年李靖滅突厥,可是沒派這樣的人的!全是清一色的名臣大將,老老實實全聽李靖統一指揮,李靖得授全權代帝行令,包括李道宗這樣的親王,都不敢二話!

“朝廷派駐行軍長史?”李世民慢慢的複述了一句,輕輕擰了擰眉頭,說道,“司徒覺得,派誰好呢?”

衆人再次心中微驚,皇帝這話說得圓巧,直接就問“派誰好”,而不是發表疑問說“有沒有這必要”——言下之意,皇帝居然同意了!

看來,還是隻有長孫無忌,最能體味皇帝心意啊!

“微臣以爲,此一戰關乎國之命脈、族之興亡,若非天子掛帥,就須派皇子鎮軍,以告令天下激勵三軍!”長孫無忌雙眉一深拱手而拜,大聲道,“魏王李泰,德望素重人心所向,才學過人謙威得體,又值成年健壯堪能承受軍旅之苦,恰是最合適的人選!”

這一番話,就如同一顆重鎊炸彈,當場就把所有人的心都給轟得砰砰直跳起來!

第206章 跟我走第358章 煉蠱第118章 約法三章第305章 天降神威第291章 弱冠執政官第82章 神奇的妖兒第174章 媚孃的態度第488章 風飛兮第402章 勳門之戟,龍顏之怒第526章 物歸原主第162章 驚聞變故第249章 皇帝的賞賜第265章 冥頑不靈第124章 大開殺戒第255章 無淚第566章 一起私奔第278章 領悟第216章 完美一天第141章 花前月下第171章 四處逢源第105章 整裝出發第339章 前無古人第125章 神秘刺客第435章 征服天堂第563章 說好的一生一世第163章 君心,父心第271章 不動如山第459章 大唐霸業第497章 如若滅亡第419章 血戰第383章 瓊樓玉宇第221章 離間計第215章 暗夜花香第348章 龍蛇出山,風雨欲來第66章 小惡魔拜師第44章 魏王李泰第44章 魏王李泰第441章 詭譎森森第542章 過河拆橋第473章 浩世之戰第113章 好戲開臺第147章 大唐義商第227章 一樓棲雙鳳第139章 王爺的請柬第334章 徹頭徹尾第419章 血戰第153章 出遊射獵第19章 異變鬥生第315章 殺意!第231章 暗渡陳倉第482章 恐狼之慌第392章 把酒奉陪第412章 公事公辦第4章 秦府大院第128章 情義無雙第296章 小試牛刀第15章 牆裡鞦韆第98章 引以爲戒第73章 臭丫頭第255章 無淚第492章 龍泉,殘書,烈酒第478章 吳王回京第32章 大唐皇宮第123章 東宮來客第201章 再會,長安第458章 參天巨樹,終不過天第119章 亂認親戚第467章 瘋狂的狼第449 章 天威惶惶,莫可觸逆第405章 不共戴天,脣亡齒寒第349章 妖星跋扈第467章 瘋狂的狼第522章 驚豔第437章 神佛之力第395章 江山如畫,傾城傾國第203章 河漕水鬼第375章 老兵不死第16章 一紙婚約第458章 參天巨樹,終不過天第422章 勉爲其難第390章 八方雷動(五)第186章 長安再聚第35章 收拾人心第425章 陰謀,陽謀第221章 離間計第354章 大洗牌第265章 冥頑不靈第380章 一生第496章 生死決戰第553章 兇慘之局第388章 八方雷動(三)第308章 小惡魔的怪癖第25章 小小詭計第564章 永不後悔第485章 狼心如鐵第509章 驚濤弄險第332章 一力壓百巧第463章 玉門除夕第88章 小惡魔的眼淚第455章 天不絕人,忠不負義
第206章 跟我走第358章 煉蠱第118章 約法三章第305章 天降神威第291章 弱冠執政官第82章 神奇的妖兒第174章 媚孃的態度第488章 風飛兮第402章 勳門之戟,龍顏之怒第526章 物歸原主第162章 驚聞變故第249章 皇帝的賞賜第265章 冥頑不靈第124章 大開殺戒第255章 無淚第566章 一起私奔第278章 領悟第216章 完美一天第141章 花前月下第171章 四處逢源第105章 整裝出發第339章 前無古人第125章 神秘刺客第435章 征服天堂第563章 說好的一生一世第163章 君心,父心第271章 不動如山第459章 大唐霸業第497章 如若滅亡第419章 血戰第383章 瓊樓玉宇第221章 離間計第215章 暗夜花香第348章 龍蛇出山,風雨欲來第66章 小惡魔拜師第44章 魏王李泰第44章 魏王李泰第441章 詭譎森森第542章 過河拆橋第473章 浩世之戰第113章 好戲開臺第147章 大唐義商第227章 一樓棲雙鳳第139章 王爺的請柬第334章 徹頭徹尾第419章 血戰第153章 出遊射獵第19章 異變鬥生第315章 殺意!第231章 暗渡陳倉第482章 恐狼之慌第392章 把酒奉陪第412章 公事公辦第4章 秦府大院第128章 情義無雙第296章 小試牛刀第15章 牆裡鞦韆第98章 引以爲戒第73章 臭丫頭第255章 無淚第492章 龍泉,殘書,烈酒第478章 吳王回京第32章 大唐皇宮第123章 東宮來客第201章 再會,長安第458章 參天巨樹,終不過天第119章 亂認親戚第467章 瘋狂的狼第449 章 天威惶惶,莫可觸逆第405章 不共戴天,脣亡齒寒第349章 妖星跋扈第467章 瘋狂的狼第522章 驚豔第437章 神佛之力第395章 江山如畫,傾城傾國第203章 河漕水鬼第375章 老兵不死第16章 一紙婚約第458章 參天巨樹,終不過天第422章 勉爲其難第390章 八方雷動(五)第186章 長安再聚第35章 收拾人心第425章 陰謀,陽謀第221章 離間計第354章 大洗牌第265章 冥頑不靈第380章 一生第496章 生死決戰第553章 兇慘之局第388章 八方雷動(三)第308章 小惡魔的怪癖第25章 小小詭計第564章 永不後悔第485章 狼心如鐵第509章 驚濤弄險第332章 一力壓百巧第463章 玉門除夕第88章 小惡魔的眼淚第455章 天不絕人,忠不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