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當中國大豆衝擊市場(1/2)

“我們已經與112家大豆加工商簽訂了大豆供貨協議,全是產值過億的大廠。大豆銷售價格以國儲大豆價格爲底價,按蛋白質含量加價的原則,每噸4900元。這樣,以市場交易爲基礎,以優質優價爲原則,合作社和加工企業建立起了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嘉穀總經理王昱業手裡拿着報告書,並沒有打開,而是複述似的給發改委胡主任介紹。

發改委不算嘉穀的什麼主管單位,但對於實施國產大豆振興計劃以來的第一波收穫,力推此計劃的胡副主任可謂是最關注的的人之一了。

所以,對於王昱業的主動溝通,他聽得非常認真。

當聽到價格的時候,胡副主任挑了挑眉:“4900元/噸?這個價格……合理嗎?”

別誤會,他不是嫌高了,相反,他是覺得偏低了。

按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最近幾個月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大約在610美元/噸左右浮動,算上3%的關稅以及13%的增值稅,國內榨油廠可以用每噸710美元左右的價格提貨,換算成人民幣大約爲4400 元。

看上去嘉穀大豆的價格還是比進口大豆高了近500元,但要知道,這一波中早熟大豆是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哪怕在國際上,都要比轉基因大豆貴10%~30%,嘉穀的這個定價,可以說是極其良心了。

胡副主任擔心的是,嘉穀是不是爲了推銷國產大豆,壓低了豆農的收益。

王昱業微笑道:“不會,這個價格是綜合各方的利益而制定的,而且也保證了國產大豆的競爭優勢,我給您詳細介紹一下吧。”

“你說。”胡副主任點點頭。

“一般國產大豆的生產成本大都在每噸2700~3100 元,如果再加上租地的成本,很多時候逼近了4000 元。這也導致在中國種大豆經常成了虧錢的買賣。”王昱業先抑後揚道:“而合作社的服務功能除了提升生產質量和效率,最明顯的就是降低成本了。”

“統一購買生產資料,可節約生產費用15%-20%,體現在嘉穀大豆合作社上,這一項至少降低了500元/噸;而桂省大豆因爲是與甘蔗套種,機械作業效果不明顯,但人工成本也比單家獨戶作業費用降低40%。”

“這樣的話,我們的高蛋白大豆生產成本在每噸2300元左右;但別忘了,產量同時也增加了100多斤/畝,雖然售價基本沒怎麼上漲,但蔗農實質增收了80%。”

胡副主任連連點頭。

說一千道一萬,國際貿易中,價格纔是王道。

進口大豆爲何能所向披靡?生產成本差異就足以說明了一切。

而生產成本的差異,既有“生產力”落後於人的因素,也有政府的鉅額補貼有關。

國產大豆拼規模,拼補貼,肯定是拼不過美國的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單產上,在協作與聯合上想辦法。

幸而有嘉穀!

雖然最高產的高油品種“嘉豆13號”還沒有完全將增產潛力轉變成現實生產力,但單單是南方大豆的爆發,就足以讓胡副主任看到嘉穀在品種和栽培技術兩要素上對國產大豆增產的貢獻。

嘉穀現在基本是將桂省高蛋白大豆的生產成本降低到美國平均水平,而尚未成熟的高油大豆“嘉豆13號”,配套機械作業程度更高,增產也更明顯,其生產成本進一步拉低是顯而易見的了。

“而且,定價稍微低一點,也有利於加工商收購國產大豆。”王昱業補充道,“或者說,有利於加強國產大豆產業聯盟。”

胡副主任摩挲着下巴,道:“你說得對。”

天知道,在預計國產大豆產量“暴增”的時候,爲了鼓勵使用國產大豆,發改委內部一度傳出了要學習泰國“每進口一噸大豆必須認購一噸國產大豆”等措施的呼聲。

誰知嘉穀擺擺手,只將大豆生產成本降下來,在售價上稍微讓利,不需要太多官方的鼓勵措施,大豆加工商就對國產大豆趨之如騖了。

老實說,嘉穀大豆價格再高一點會缺買家嗎?不會。

但能有幾百個買家隨便挑嗎?那就不見得了。

而現在嘉穀輕輕鬆鬆就挑出了上百個產值過億的買家,以胡副主任的眼光,自然認識到,這可不僅僅是嘉穀的合作商,而是一個圍繞着嘉穀不斷壯大的大豆產業聯盟。

如何與外資“航空母艦”般的產業鏈對抗?

嘉穀給出了自己答案:將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和散兵遊勇似的大豆加工企業等“小舢板”慢慢聯合起來,組成我們的“大豆航空母艦”——嘉穀就是艦隊中的旗艦。

胡副主任想得更深遠:“嘉穀,是打算爭取大豆定價權吧?”

國產大豆產業的變化——科技進步讓大豆增產;農戶之間加強協作與聯合;大豆加工企業之間不再各自爲戰——分開看貌似都挺正常,但結合起來,就隱隱可窺嘉穀劍指大豆定價主動權的野心。

“沒錯。”王昱業直言不諱。

胡副主任眼皮子都在跳:“這一步,很難走啊。”

“確實很難走。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卻沒有掌握任何定價權。究其原因,牽涉到二戰以後的國際秩序、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WTO規則和全球農產品期貨市場等複雜問題。而在國內市場,外資、國資和民資之間的利益博弈也是盤根錯節。”王昱業停了停,輕描淡寫道:“我們也不奢求一蹴而就,但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胡副主任不禁沉吟起來,念頭一轉,問道:“我聽說,齊董現在正在南美使勁?”

“嗯,國內耕地資源還是有限,我們必須學會整合全球的農業資源。”王昱業說得理所當然。

“你們這是全方位出擊啊!”胡副主任感慨道。

這讓他想起了國家的石油戰略。

中國的石油產業和大豆產業發展軌跡很像孿生兄弟——對外依存度極高,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進口的主要來源集中於某個區域,在定價博弈中嚴重處於被動狀態。

但石油可比大豆受重視多了。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國家石油進口已經漸漸“突圍”。今天,我國可以從幾十個國家或地區進口原油,遍佈中東、非洲、俄羅斯和南美洲,構建了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格局;同時在國內大力提升原油儲備和煉油能力,爲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而大豆呢?此前基本吊在美洲(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一棵樹上。也就嘉穀崛起,在國內和俄遠東地區發力了,才挽回點顏面。

“有什麼是我能做的?”對於主動“趟水”的嘉穀,胡副主任一貫表達充分的尊重。

“還真的有。”王昱業露出微微笑,“有些事,譬如提高國產大豆生產力;推動建立聯合採購機制,增進整體議價能力;建立多元化進口格局……嘉穀都可以自己慢慢來;但有些事,只能由政府來主導,譬如說權威的大豆信息發佈中心。”

定價博弈可不是僅僅停留在產量上,權威的“中國數據”也是關鍵一環。

縱觀中國大豆產業吃的虧,“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各種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只靠老美的“忽悠”,分分鐘會掉坑裡。

因此,要想爭奪大豆定價權,國內需要一個統一的權威的大豆信息發佈中心,能及時瞭解和準確判斷全球大豆產業供給、需求及影響因素等市場信息的動態變化和中長期趨勢,以便爲政府制定產業管理政策、生產者調整生產計劃、貿易商調整經營策略和消費者調整消費預期提供依據和參考。

胡副主任嘿嘿一笑:“英雄所見略同,我們正好在建立更完善的大豆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就從發佈今年的國家大豆生產形勢開始。”

“現在就發佈?”王昱業訝然。

“桂省大豆的如期豐收給了大家信心嘛。而且,我們也想看看,當中國新增千萬噸大豆衝擊市場,其‘槓桿效應’能對全球大豆貿易格局產生多大的影響。”胡副主任大笑兩聲。

……

第349章 第二戰:糖業角力(4/4)第191章 主糧攻略(2/3)第636章 契機(1/3)第257章 亞洲最大單體養豬基地第16章 梅花鹿與馴鹿老人(求支持!求收藏!)第392章 鋒芒太露,聯合抵制(2/4)第548章 誰在搞鬼(1/2)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425章 貢獻長壽的“果籃子”(2/3)第113章 賣瘋了的豬肉(1/3)第558章 肥羊一頭(2/2)第639章 誰掌握着鑰匙(1/3)第340章 我們以色列的節水農業啊(1/4)第269章 又一家掉坑裡的外資第386章 嘉穀來啦!(2/4)第116章 就區別對待,咋地(1/3 求訂閱)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439章 我願做“小白鼠”(2/3)第465章 糧商中的異類(1/2)第381章 養豬場火了(2/3)第417章 對抗“厄爾尼諾”(1/2)第651章 漸入高峰(1/2)第45章 食品佈局(求收藏!)第89章 在不可能的地方創造可能(求收藏!)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693章 價值所在(2/2)第281章 徹底引爆第268章 針對毒奶的前瞻性佈局第161章 組團參展(1/3)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72章 有人被綠了(求收藏!)第169章 國際友人島國人(4/4)第235章 守着土地,無能爲力第478章 驚天報價(1/2)第318章 生物狂躁(1/3)第26章 一個油藏?是兩個!第71章 我家綠油油的豬圈不尋常(求收藏!)第28章 出油!出油!(上)第124章 每天扔掉一座金礦(3/3)第202章 穩紮穩打在東北第181章 嘉穀的奸商形象(1/4)第524章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1/2)第167章 爲何這麼吊(2/4)第562章 進化的牧草之王(2/2)第516章 行業整合之始(4k)第418章 嘉穀在行動(2/2)第58章 情懷第80章 合作愉快第462章 通脹時代?(1/3)第660章 成功的秘訣(3/3)第153章 終於被改變的歷史(2/3)第203章 百年老樹入總部第591章 老闆威武(2/2)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549章 正義不會缺席(2/2)第186章 嘉穀再整合(下)第188章 一座城市的決心(下)第222章 我帶着誠意而來第717章 盟軍在……蹭光(1/2)第312章 利國利民的海上“草原”(1/3)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34章 生日之夜第355章 華人金融雙星?(4/4)第270章 向廢棄礦區要牧場第380章 自帶“流量”的嘉穀豬肉(1/3)第691章 讓男人強硬的……(2/2)第386章 嘉穀來啦!(2/4)第98章 海濱綠色長城(下)第174章 真·人蔘當蘿蔔賣(2/3)第94章 憶往昔(求收藏!)第199章 虛晃一槍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第100章 當前的霸主,未來的對手第619章 一“豆”成名(1)第365章 以碧海藍天爲證(3/5)第207章 佈局,大颶風逼近第434章 敢開發就敢回去(1/2)第216章 最後一千米的盤剝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645章 三言兩語定規矩(1/2)第538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542章 誰是大爺(1/3)第208章 美國的災難,基金的勝利第272章 大豐收(下)第201章 南北雙糧的對峙第321章 從貝加爾湖“調水”第402章 老丈人的“驚嚇”(2/2)第679章 當有人負重前行(2/2)第473章 這有點秀啊(2/2)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696章 嘉穀的土味創業軍團(二合一)第282章 誰能問心無愧第478章 驚天報價(1/2)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502章 不會是騙子吧第695章 時代不一樣了(2/2)
第349章 第二戰:糖業角力(4/4)第191章 主糧攻略(2/3)第636章 契機(1/3)第257章 亞洲最大單體養豬基地第16章 梅花鹿與馴鹿老人(求支持!求收藏!)第392章 鋒芒太露,聯合抵制(2/4)第548章 誰在搞鬼(1/2)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425章 貢獻長壽的“果籃子”(2/3)第113章 賣瘋了的豬肉(1/3)第558章 肥羊一頭(2/2)第639章 誰掌握着鑰匙(1/3)第340章 我們以色列的節水農業啊(1/4)第269章 又一家掉坑裡的外資第386章 嘉穀來啦!(2/4)第116章 就區別對待,咋地(1/3 求訂閱)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439章 我願做“小白鼠”(2/3)第465章 糧商中的異類(1/2)第381章 養豬場火了(2/3)第417章 對抗“厄爾尼諾”(1/2)第651章 漸入高峰(1/2)第45章 食品佈局(求收藏!)第89章 在不可能的地方創造可能(求收藏!)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693章 價值所在(2/2)第281章 徹底引爆第268章 針對毒奶的前瞻性佈局第161章 組團參展(1/3)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72章 有人被綠了(求收藏!)第169章 國際友人島國人(4/4)第235章 守着土地,無能爲力第478章 驚天報價(1/2)第318章 生物狂躁(1/3)第26章 一個油藏?是兩個!第71章 我家綠油油的豬圈不尋常(求收藏!)第28章 出油!出油!(上)第124章 每天扔掉一座金礦(3/3)第202章 穩紮穩打在東北第181章 嘉穀的奸商形象(1/4)第524章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1/2)第167章 爲何這麼吊(2/4)第562章 進化的牧草之王(2/2)第516章 行業整合之始(4k)第418章 嘉穀在行動(2/2)第58章 情懷第80章 合作愉快第462章 通脹時代?(1/3)第660章 成功的秘訣(3/3)第153章 終於被改變的歷史(2/3)第203章 百年老樹入總部第591章 老闆威武(2/2)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549章 正義不會缺席(2/2)第186章 嘉穀再整合(下)第188章 一座城市的決心(下)第222章 我帶着誠意而來第717章 盟軍在……蹭光(1/2)第312章 利國利民的海上“草原”(1/3)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34章 生日之夜第355章 華人金融雙星?(4/4)第270章 向廢棄礦區要牧場第380章 自帶“流量”的嘉穀豬肉(1/3)第691章 讓男人強硬的……(2/2)第386章 嘉穀來啦!(2/4)第98章 海濱綠色長城(下)第174章 真·人蔘當蘿蔔賣(2/3)第94章 憶往昔(求收藏!)第199章 虛晃一槍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第100章 當前的霸主,未來的對手第619章 一“豆”成名(1)第365章 以碧海藍天爲證(3/5)第207章 佈局,大颶風逼近第434章 敢開發就敢回去(1/2)第216章 最後一千米的盤剝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645章 三言兩語定規矩(1/2)第538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542章 誰是大爺(1/3)第208章 美國的災難,基金的勝利第272章 大豐收(下)第201章 南北雙糧的對峙第321章 從貝加爾湖“調水”第402章 老丈人的“驚嚇”(2/2)第679章 當有人負重前行(2/2)第473章 這有點秀啊(2/2)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696章 嘉穀的土味創業軍團(二合一)第282章 誰能問心無愧第478章 驚天報價(1/2)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502章 不會是騙子吧第695章 時代不一樣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