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糧食危機

bookmark

盧象升的信心更足了,辭別皇帝后,在魏木蘭的陪同下,幾乎是雄赳赳氣昂昂地回到隊伍中,手一揮,往大名府而去。他帶着剩下的人要回一趟大名府,而後纔去登萊就任。

其餘的勤王軍也隨後一支支開拔,但胡廣沒工夫送別,當即擺駕回京,大年三十的,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哪怕是在路上,他也沒閒着。

錦衣衛指揮使劉興祚就在他身邊,落後一個馬頭,向他稟告道:“陛下,京師糧食挪出一部分後,就只能支撐一個月了。”

京師的糧食是有廠衛和戶部共管,因此劉興祚也知道糧食情況。在爲期兩天的京師打黑行動結束後,皇帝已經下旨把那些罪囚和能擠出來的糧食送去永平,交給孫承宗。

“嗯!”胡廣知道這事,點點頭而後轉頭看向劉興祚,他知道劉興祚肯定還有話說。

果然,就聽劉興祚奏道:“末將剛接到稟告,說京畿之地附近的省份,糧食徵集情況不容樂觀……”

“什麼?”胡廣一聽,臉色頓時嚴肅起來,甚至都勒住了胯下戰馬,聲音大了點問道。

前後的護衛見此,立刻停住,不知道皇帝這邊怎麼了?

劉興祚自然知道如果糧食接濟不上的話,會發生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因此得到消息後,等不及過年,就第一時間稟告了。

他同樣臉色嚴肅地回奏道:“似乎是從十月份開始,周邊省份的糧食就開始緊張起來了。一開始還以爲是戰事影響所致。不過末將剛得手下稟告,說如今發現,好像是有人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在高價收購囤積。末將已經下令嚴查,看是什麼人在囤積奇居!”

胡廣聽得點點頭,對劉興祚說道:“卿做得很好,要立刻查出來,如果人手不夠,就督促地方一起查,這事非同小可!”

“末將遵旨!”劉興祚的人手確實不足,畢竟錦衣衛中有一半人不堪使用,不少是掛個名而已,剩下那些人手又都撒在京畿之地,特別是京師,很多事情需要廠衛一起行動,手頭上的人手確實捉襟見肘。對於周邊省份的事情,就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

胡廣吩咐完了之後,腳尖稍微一點馬腹,催動戰馬繼續前行,同時有點感慨地對劉興祚說道:“有不少商人,其實都很聰明,很有眼光。可他們的心思卻不正,想着發國難財。這種人,朕以後一定會教他們好好做人的!”

“陛下所言極是,不少商人有了錢,還會興風作浪!”劉興祚立刻附和道,“也因此,太祖以來,多是對他們有打壓,只是如今世風日下,他們這些有錢的,又有點肆無忌憚了!”

胡廣點點頭,和他邊走邊聊,進入城中後,看着城內的人氣,多少有些過年的氣氛,便笑着對劉興祚說道:“卿不用陪朕了,回家去吧,陪……”

剛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一事,不由得頓住了。他看着劉興祚,忽然沉聲問道:“你家人還在建虜那邊吧?”

“是的,陛下。”劉興祚心中一緊,連忙回奏道,“母親大人當初讓末將幾個兄弟逃走,已說過絕不會拖累,建虜要想拿她們逼迫末將兄弟,便會以死明志!”

他說到後來,聲音有點低沉,帶了點悲傷,卻也沒有停頓。說完之後,陷入了沉思,顯然是在回憶往事。

從他們兄弟逃離的那一刻起,留在遼東的那些家屬註定就不會有好結果。這份擔憂一直埋在心底,一直不願意去想。可今日是大年三十,又被皇帝提起,思緒涌起,不由得有點傷感。

胡廣也沉默了片刻,忽然對劉興祚說道:“盧象升到登萊後會組建特種部隊,專職千里偷襲,朕讓他配合內應,務必把卿的家人救出來!”

一聽這話,劉興祚立刻滾鞍下馬,雙膝跪地,激動地大禮參拜。

胡廣再次停住馬,伸手示意他起來道:“朕明白當初你們兄弟逃離時的心情如何!朕亦說過,保家衛國保家衛國,國與家是一體的,卿爲國做事,朕亦會爲卿考慮!”

不說劉興祚如何感激,就在這個時候,離京師已不足三十里的地方,有一支軍隊正快馬揚鞭,往京師而來。

這支騎軍人數不多,七百騎都不到,卻很精銳。飛馳前進的時候,還能基本保持五騎一排。當先一面旗幟迎風飄揚,一個斗大的“吳”字屹立風中。

忽然,在他們奔跑地官道上,就在他們的遠方,也有一支軍隊開過來了。兩軍快要相遇,這支騎軍不得不減慢了速度。

在那杆大旗之下,有一人湊近爲首的那名年輕將領,大聲說道:“少爺,我們怕是來晚了。”

這時候,從京師方向而來的軍隊,除了原本的勤王軍,基本上不會是別的可能了。因此,他纔有此一說。

那名年輕將領,就是十八歲的吳三桂。他同樣判斷出了家奴所說的這點,不由得臉上露出一絲失望:最終還是沒趕上京師的論功行賞啊!

“少爺放心好了,有祖老爺在,肯定會在御前提及少爺的功勞,至少一個遊擊是跑不了的!”那人年紀已經有點了,說話間透着自信,顯然很有閱歷。

“對,少爺年紀輕輕就是遊擊了,這可比老爺當年還厲害了!”另外一人跟着安慰道。

吳三桂聽了,還是搖搖頭道:“你們不懂,我是想去御前露個臉,讓陛下能記住我。如此,就算沒升遊擊,也沒多大關係!”

想起自己準備好的御前說詞,他有把握絕對能打動年輕皇帝的心!可要是京師方面已經散了,就憑自己的級別,最多就去見個兵部尚書,這就太遺憾了!

這麼想着,他有點不甘心,當即催馬急行,臨近那支隊伍時,便大聲問道:“爾等可是從京師而歸的勤王軍?”

隊伍前頭的一名總旗聽了,大聲回答:“對,得蒙皇上賞賜,我等可回去過春節了。”

正在趕路的其他兵卒都是一臉高興,大步走着,一邊跟着嚷嚷道:“回家嘍,過年了!”

474 抱怨(第三更)678 請陛下指點(第四更)1209 天下讀書人的代表30 先打了廷杖再說63 料事如神934 氣勢(第三更)951 誰的責任629 西部草原(第四更)520 爲了秦地百姓1158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263 溫體仁密奏730 驚聞1149 嘴賤396 朕要微服私訪987 大展拳腳953 亡國滅族的一刀1267 兵行險着(爲唐鐵光萬賞加更)529 火炮的改進1146 世風日下405 安南都統使司958 我就是范文程(第三更)218 責任214 算術1107 蒸汽船1336 空軍首戰1103 濠鏡澳夷亂503 屠城1141 只幹猴子715 福至心靈(第三更)807 國士1162 沒關係928 一面倒83 與國永存981 斷子絕戶計32 成了一個笑話1145 踏平呂宋54 朕要一塊算賬411 柳暗花明308 要啃硬骨頭了382 枉爲人君342 圍魏救趙447 灌了什麼迷魂湯962 追殺佟養性670 放縱42 國庫充盈1062 小不忍則亂大謀1314 有仇報仇,沒仇讎富383 明國見聞866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897 賣軍火614 怎麼和我鬥91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992 東拐稟告東藥44 誓死衛護京師1329 滅了他們1206 周皇后的心思1177 羨慕1232 南洋是大明的了818 就應該殺個狗官祭旗(第四更)432 孫傳庭升官1277 一定要遍及全球219 既往不咎597 不同待遇94 出動1150 處置1158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935 虛張聲勢1133 值1047 你就繼續裝1296 查理一世的震驚(爲風昂駒萬賞加更)433 和張獻忠的比較444 精忠報國百死不悔540 這麼慫1101 沒有澳門了166 重文輕武600 順義王使者376 張定國的問題737 支援(第四更)731 大清萬勝(第三更)367 集合1024 畢業249 熱烈歡迎703 勸降21 大明有救了442 我們沒有被遺棄646 殺虜(第三更)466 推卸1294 你看看人家1203 皇上會盡量想辦法的981 斷子絕戶計280 不拆長城非好漢(第三更)1059 舌生蓮花989 掃蕩1266 被多爾袞那啥了一次566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583 明軍打了一個大勝仗(第三更)519 一隻虎179 有本事把印第安人也拉進來(第五更)130 忠烈堂見
474 抱怨(第三更)678 請陛下指點(第四更)1209 天下讀書人的代表30 先打了廷杖再說63 料事如神934 氣勢(第三更)951 誰的責任629 西部草原(第四更)520 爲了秦地百姓1158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263 溫體仁密奏730 驚聞1149 嘴賤396 朕要微服私訪987 大展拳腳953 亡國滅族的一刀1267 兵行險着(爲唐鐵光萬賞加更)529 火炮的改進1146 世風日下405 安南都統使司958 我就是范文程(第三更)218 責任214 算術1107 蒸汽船1336 空軍首戰1103 濠鏡澳夷亂503 屠城1141 只幹猴子715 福至心靈(第三更)807 國士1162 沒關係928 一面倒83 與國永存981 斷子絕戶計32 成了一個笑話1145 踏平呂宋54 朕要一塊算賬411 柳暗花明308 要啃硬骨頭了382 枉爲人君342 圍魏救趙447 灌了什麼迷魂湯962 追殺佟養性670 放縱42 國庫充盈1062 小不忍則亂大謀1314 有仇報仇,沒仇讎富383 明國見聞866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897 賣軍火614 怎麼和我鬥91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992 東拐稟告東藥44 誓死衛護京師1329 滅了他們1206 周皇后的心思1177 羨慕1232 南洋是大明的了818 就應該殺個狗官祭旗(第四更)432 孫傳庭升官1277 一定要遍及全球219 既往不咎597 不同待遇94 出動1150 處置1158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935 虛張聲勢1133 值1047 你就繼續裝1296 查理一世的震驚(爲風昂駒萬賞加更)433 和張獻忠的比較444 精忠報國百死不悔540 這麼慫1101 沒有澳門了166 重文輕武600 順義王使者376 張定國的問題737 支援(第四更)731 大清萬勝(第三更)367 集合1024 畢業249 熱烈歡迎703 勸降21 大明有救了442 我們沒有被遺棄646 殺虜(第三更)466 推卸1294 你看看人家1203 皇上會盡量想辦法的981 斷子絕戶計280 不拆長城非好漢(第三更)1059 舌生蓮花989 掃蕩1266 被多爾袞那啥了一次566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583 明軍打了一個大勝仗(第三更)519 一隻虎179 有本事把印第安人也拉進來(第五更)130 忠烈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