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察的野戰團整隊速度相對於地方衛戍部隊和普通的部落戰士很快,但在正規唐軍面前就不夠看了。
甚至以參雜了大量地方衛戍部隊老兵充數的尉遲英哲的主力兵團的眼界,面前的李察野戰團也到處都是破綻!
這些破綻足夠尉遲英哲前鋒的精銳主力進行突破!
遠比李察野戰團嚴密的長槍方陣在大盾的掩護下轟然撞在野戰團前排上面,從半空中俯視,就是兩股鐵甲洪流狠狠的懟在一起!
雙方穿的甲冑款式幾乎完全一樣,畢竟李察的野戰團使用的武器裝備超過九成都是依靠繳獲和戰利品,自然跟唐軍制式裝備沒啥區別……
最重要的是,唐軍的制式裝備在這個世界東方大陸中意味着冶煉製造業的巔峰,李察根本犯不着去花費大代價更換。
甚至是地方漢人士紳階級私自打造的鎧甲武器,也是按照唐軍款式爲模版,除了上面繪製了各自家族的印記外,整體樣式與唐軍制式裝備沒啥區別……
不過李察的軍隊頭頂都多了個紅色頭巾,即便頭上戴着鐵盔的士兵,也分別在頭盔上和裡面的頭部分別繫上了紅色頭巾,即便頭盔掉落也不會被友軍誤認。
反正紅色頭巾成本低廉,李察自然不會吝嗇這點花銷。
正因如此,在西域地區很多人更喜歡稱呼李察的軍隊爲紅巾軍,當然,這都是民間和敵人的泛稱,在李察這裡的官方稱呼是大明王麾下野戰軍團。
雙方撞在一起後,盾陣後面頓時互相飆射出成排長槍,清一色的全都是鐵桿長槍!
這種鐵桿長槍製作成本更高,但卻不易損毀,而且勢大力沉穿透力十足!
當然,鐵桿長槍比起鐵甲的製造成本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有着衆多戰利品的李察還是能配備起的,三個野戰團鐵甲配備率或許不高,但鐵桿長槍絕對是每一個長槍兵的標配!
實際上,李察的紅巾軍只有在鎧甲和強弓方面的配備率不如尉遲英哲的軍隊,其他武器裝備基本上可以持平。
在西域地區李察的三個野戰團,足以橫掃所有府城的漢人地方衛戍部隊了。
當然,西域的漢人地方衛戍部隊本就不是專門的野戰軍,被橫掃實屬正常……
因爲雙方前排都是鐵甲兵還配備了大量盾牌,所以長槍捅刺看似激烈,實際上雙方傷亡率並不高,這就是甲冑在戰場上的強大作用!
哪怕是穿戴輕型鐵甲,在戰場上都足以碾壓普通皮甲的兵丁!
只是,李察的三個野戰團還沒有從之前的對射落敗中恢復嚴密的陣形,對面撞上來後,僅僅勢均力敵的對捅了幾分鐘,就開始漸漸落入下風。
尉遲英哲的軍陣中,一排長槍兵捅刺一會後,立刻退後換上後面一排長槍兵上前捅刺,以此類推,各排長槍兵井然有序的輪替上前戰鬥,因爲傷亡出現的缺口很快被後面人填補上!
這是冷兵器戰場上常見的套路,畢竟人的體力有限,那些士兵即便比普通農夫強壯的多,身上駝了一層鐵皮的同時,還要揹負大量的武器裝備作戰,體力消耗極大。
因此,交替掩護上前殺敵是最基本的操作,是任何一支正規軍必須訓練的軍陣戰術。
若是連這一點都不會,第一輪衝擊沒有取得優勢,很快會因爲長時間的拉鋸戰導致最前排的士兵體力耗盡被殺,大大折損兵力。
在輪替戰鬥下,大部分士兵都能保持最佳體力,所以只要維持着緊密的軍陣,陣亡率還是很低的。
當然,這都是針對於正規的野戰軍,烏合之衆就另當別論了……
李察的野戰軍自然也會這一套,但因爲交手不久就落入下風,整體陣線被壓得不斷後退,軍陣中士兵的前後對接自然也就出現了大問題,野戰團的武官爲了維持軍陣不崩潰,根本無法進行有節奏的士兵交替殺敵。
可以說,在戰場上三個野戰團的戰鬥節奏已經被尉遲英哲徹底打亂!
這往往是一方落敗的前兆,若是沒有生力軍加入,李察的野戰軍全軍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還真是出乎意料的強大啊,雖然整體素質不如純粹的唐軍野戰部隊,但尉遲英哲明顯將精銳都放在了前排,打算一舉摧垮我方軍陣。
看來,我之前對唐朝野戰部隊取得的勝利,純粹是建立在人數優勢和敵方士兵士氣低落的基礎上。
現在尉遲英哲的大軍士氣正盛,才完全爆發了接近唐朝野戰部隊的戰鬥力。
若不是其中參雜了大量地方衛戍部隊出身的士兵,戰鬥力絕對會更強!”
李察一邊觀察着尉遲英哲主力軍陣的戰鬥,一邊在心裡分析道。
這種大戰無疑會給李察豐富更多的戰爭經驗,同時也能讓他更加深入瞭解唐軍的戰鬥力!
近距離肉搏交手後,尉遲英哲的軍陣中雖然也有小規模的混亂,但整體的士氣卻旺盛得一塌糊塗!
若不是李察三個野戰團知道自己後方還有一羣悍不畏死的道兵作爲底牌,估計這時候已經全線崩潰了。
與尉遲英哲的大軍士氣來自於底蘊和威望不同,李察野戰團的士氣更多是來自於軍功授田和道兵依持!
“尉遲英哲的實力也不過如此,是時候結束這場戰鬥了。”
正當李察打算花費氣運幣,一舉定鼎戰局的時候,戰場上突然發生變故。
佔據了優勢的尉遲英哲軍陣中突然出現大量穿着中型鎧甲的武者,他們穿着厚重的中型鎧甲,手裡拿着自己擅長的各式武器,高喊着聽不清的音節,突然躍出踏着前排士兵的肩膀砸入李察的紅巾軍中!
李察看到這一幕後,立刻停止了系統士兵的徵召,很顯然,這纔是尉遲英哲軍隊中最大的底牌!
達到三位數的武者如同一個個炮彈一般,落下的一瞬間就將周圍的十多個紅巾軍士兵清空!
李察的野戰團中武者的數量終歸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