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

深夜,李弘被龐德從睡夢中叫醒了。

“大人,鄭大人有緊急軍情稟告。”龐德神色焦急地說道,“鮮于大人和閻大人都已經趕到了大帳。”

李弘頭暈腦漲地站起來,眼睛半睜半閉着,隨着龐德走到了隔壁的大帳,他含糊不清地問道:“守言,出了什麼事?”

“大人,熊霸佔據了漁陽。”鄭信憤怒地說道,“鮮卑人趁火打劫,來得好快。”

李弘渾身打了個機靈,眼睛猛地睜大,睡意霎時就沒了。他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現在有鮮卑人出兵牽制自己,那麼大軍趁勝追擊叛軍的事也就成了泡影。

“大帥可來了?”李弘急忙問道。大帳內的幾個人都知道他問的是慕容風。慕容風早就是中部鮮卑的大人了,但李弘還是一直稱呼他爲大帥,他從來不喊慕容風的大名。李弘對慕容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的部下都知道,尤其是幽州的老部下,對李弘和慕容風之間的事一清二楚。

“不知道。”鄭信說道,“這個消息是鮮于大人的族人送來的。他說四天前鮮卑豪帥熊霸帶着一萬鐵騎突然到了漁陽城,駐守漁陽的叛軍大將張敬絲毫不做抵抗,帶着五千人馬匆忙逃走,拱手把漁陽城送給了鮮卑人。”

“漁陽城的百姓不知道叛軍和鮮卑人有勾結,否則,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鮮卑人進城的。”鮮于輔氣憤地說道,“張舉和張純太卑鄙了。爲了自己的性命,竟然連大漢國和大漢國的百姓都可以出賣。”

“鮮卑人的大軍肯定一早就過了燕山,埋伏在大草原上。”閻柔神情凝重地說道,“鮮卑人來得這麼快,時機也掌握得這樣好,看來他們和叛軍一直保持着聯繫。現在他們佔據了漁陽,直接威脅薊城,迫使我們無法東進遼西繼續追敵。”他擡頭看看李弘,苦笑道,“這平叛的事,估計要久拖不決了。”

李弘看着地圖,指着潞城說道:“這麼說,潞城是被張敬攻佔了。”他冷笑了一聲,“張純爲了得到喘息的時間,竟然連漁陽城都不要了。”

鄭信焦急地問道:“大人,騎兵軍要不要連夜出擊?”

李弘搖搖手,“你讓我想想。大帥不會爲了一個不成氣候的大漢逆賊而興師動衆,他一定另有目的。”

“慕容風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要把我們拖在幽州無力回援幷州。”閻柔指着雁門關說道,“他不把幷州打跨了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西疆之戰的損失,看樣子他要在幷州撈回去。”

“子玉,幷州還有張燕和楊鳳的黃巾軍……”鮮于輔遲疑着說道,“如果張燕出兵,雁門關是丟不掉的。”

李弘突然臉色一變,指着鄭信說道:“守言,你立即回晉陽,叫徐榮密切注意黃巾軍的動靜。黃巾軍裡一定有張純的人,你回去之後,務必把這些人找出來,否則,黃巾軍一個都不許上雁門關。”

鮮于輔、閻柔和鄭信立即想到了黃巾軍再叛的後果,三人的眼睛內頓時露出了恐懼之色。

“子民,匈奴人一亂,狂風沙的武騎營肯定要到西河支援,子烈手上目前已經沒有人了。”鮮于輔心驚膽戰地說道,“射纓彤的驃騎營在河東剿殺白波黃巾軍,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打贏了。如果他們打贏了,子烈最多也只能召回一半人馬鎮守晉陽。現在晉陽的形勢……”

李弘揮手說道:“不要想許多了,這是我們的疏忽。黃巾軍人太多,魚龍混雜,各人有個人的想法,再次叛亂完全有可能。”

“守言,你回去後,首先要保證張燕和楊鳳的安全,這兩個人千萬不能死,他們兩個人任何一個被刺,黃巾軍必定要亂,局勢將一發不可收拾。”李弘鄭重說道,“我親自寫信給張燕和楊鳳,叫他們配合你肅清叛逆。”

“守言,此事要秘密進行,不要驚動了整個黃巾軍。幷州能否安穩無憂,最後還要靠這幾萬黃巾軍死守雁門關。”鮮于輔囑咐道,“你千萬不要大張旗鼓,把黃巾軍搞得人人自危,雞飛狗跳。”

鄭信連連點頭道:“我知道了。大人還有什麼吩咐?”

“你告訴子烈,現在涿郡已經拿下,從冀州到幽州的馳道已經暢通無阻,你叫他還是三天給我一封書信,不要中斷。”李弘說道,“你放心回去,斥候營有子蟬在,不會出事的。”

“大人估計什麼時候可以回援幷州?”

“沒有回援的可能了。”李弘嘆道,“你對子烈說,幷州的事只能靠他自己解決。”

鄭信一呆,半天沒言語。

“子玉,你過去是廣陽郡的兵曹從事,這裡的地形你熟悉。”李弘對閻柔說道,“明天早上,你帶着姜舞的騎兵營往潞城去,儘快和趙雲會合。”

“大人何時攻打薊城?”閻柔問道,“我們何時趕回來?”

“暫時不會打。我們和劉大人一路打過來,損失都很大,大軍需要時間修整。”李弘說道,“你們在雍奴和潞城一帶四下活動,儘可能逼迫薊城的叛軍早日撤退。如果能不打就不要打,免得兵力折損過大。現在我們只要四萬多人,又要平叛,又要把鮮卑人趕出去,兵力已經不足了。”

===

趙雲躺在沽水河邊,聽着河水流淌的嘩嘩聲,望着天上三三兩兩的星星,心情很苦悶。

將軍命令自己佔據潞城,堵住叛軍的後撤之路,但自己卻把它丟了,如何向將軍交待?罷職砍腦袋那是小事,讓叛軍大搖大擺地從潞城逃到遼西,破壞了將軍的殲敵之計那纔是大事。自己自從跟了將軍後,南征北戰,立了不少軍功,但相比其他將領,自己因功升遷的速度已經讓人嫉妒了。閻柔、玉石、顏良,還有許多跟着將軍的將領都是功勳彪炳,但他們也不過和自己一樣就是個校尉,象燕無畏、張郃、文丑、高覽等人還是都尉,由此可見將軍對自己的器重。自己這次丟了潞城,怎麼對得起將軍?

燕無畏遠遠走了過來。

“子龍,去吃點東西吧。不就是丟了潞城嗎?明天我們會合劉冥後,再把它奪回來就是了。”燕無畏笑着安慰道。

他和許多將領一樣,很喜歡趙雲。雖然趙雲年紀輕輕就做了校尉,官比自己還,但他心服口服。趙雲的這個校尉,是他自己憑軍功掙來的,是天子親自封賞的,不服不行。趙雲文武雙全,武功那更是沒得說,軍中除了將軍大人和顏良,還沒有第三個可以擊敗他的人。趙雲爲人隨和謙卑,正直忠厚,也沒什麼脾氣,和誰都能處得來,在軍中非常有人緣,但也有人在背後說,趙雲是將軍的心腹,將軍信任他,給他領軍出征的機會,否則,他能有這樣的軍功?燕無畏不愛聽,他說,有本事,你把六月驚雷殺了給我看看。機會人人都有,關鍵是你能不能把握機會。

這次李弘讓趙雲獨自領軍奔襲叛軍後方,許多軍官又說閒話了。這麼好的立功機會,將軍不給閻柔閻大人,卻給了趙雲,將軍太偏心了。趙雲如果再立大功就要做中郎將了,到時候就連閻柔閻大人都要聽趙雲的。燕無畏也覺得將軍有點太偏愛趙雲了。他想找個機會私下和將軍說說,好歹他是將軍的第一任侍衛都賊曹,又獨自隨將軍大人到鮮卑救過風雪,兩人私人感情不一般。將軍大人總是這樣重用趙雲,不給其他人機會,會讓許多老部下心寒的。文丑就對他說過,說自己是不是曾經拿刀砍過將軍,所以將軍一直不信任他,他還說自己連獨自統軍的機會都很少,還不如張郃和高覽。

劉冥丟了潞城,壞了將軍的機謀,趙雲是要負責任的。燕無畏也很替趙雲擔心,他一旦受罰,不乏有落井下石的人趁機中傷他。現在軍中將領來自各處,派系多,爭功的事常有,互相中傷的也有。上次趙雲在河內私自和人單挑,將軍就把他關在了大營內閉門思過,趙雲寫了幾封謝罪書才被將軍免了處罰。聽說那次就有人勸將軍重責趙雲,把他降職,但刺奸衛政衛大人替趙雲說了不少好話,將軍也就樂得順水推舟,不了了之了。但這次將軍如果發怒了,趙雲也許就沒那麼好運氣了。

“無畏兄,我們北上打潞城,雍奴怎麼辦?”趙雲憂心忡忡地說道,“將軍的意思,是要我們把叛軍的兩條後撤之路都堵死,但假如我們既打不下潞城,又放棄了雍奴,讓叛軍跑了,那後果……”

燕無畏笑道:“子龍,阻止叛軍後撤,也不一定非要攻城,我們來去如飛,既可以燒浮橋,也可以切斷大道,只要不讓叛軍從容後撤就行。你說呢?”

趙雲劍眉緊鎖,想了半天,說道:“無畏兄,那你留下,我帶兩千匈奴人北上去會合劉冥。”

“好,那我們就一分爲二,你北上,我留在這裡。”

===

雍奴距離潞城有一百六十多裡,中間還隔着鮑丘河。趙雲率領兩千匈奴鐵騎狂奔一百多裡後,在距離潞城三十多的宮裡亭會合了劉冥。

劉冥神情沮喪,正一籌莫展。趙雲安慰了兩句之後,問他潞城是怎麼丟的。

劉冥說,自從大人和燕無畏走後,留駐潞城的匈奴人沒了威懾,立即暴露出了貪婪殘忍的本性,許多匈奴兵在城內肆無忌憚的四下擄掠,還殺人。劉冥雖然殺了幾個帶頭鬧事的匈奴兵,但匈奴人的暴行已經激怒了潞城百姓,他們寧願讓叛軍佔據潞城,也不願意看到匈奴人在城內橫行霸道。漢人痛恨匈奴人,痛恨胡人,這種仇恨是根深蒂固的,誰也無法改變。

漁陽城的叛軍首領張敬集結了狐奴、平谷三城共八千叛軍突然殺到了潞城。劉冥措手不及,據城死守。當天晚上,駐守北城門的匈奴千長帶人在城門附近搶了幾個女人,結果這事把城內的百姓徹底激怒了,他們半夜拿着棍棒衝向了城樓,打死了那個匈奴千長和幾十個匈奴兵,打開了城門,把叛軍放了進來。劉冥眼看城池已失,只好帶着殘兵敗將殺出一條血路衝了出來。

“損失了多少人?”趙雲嘆了一口氣,問道。

“六百多人。”劉冥憤怒地說道,“這幫匈奴兵,我恨不得把他們全砍了。”

趙雲搖搖手,說道:“匈奴人來幫我們打仗,已經很不錯了。出了這樣的事,不能怪他們,只能怪我們自己治軍不嚴。大戰結束後,我向將軍請罪。”

劉冥很慚愧,低頭不語。趙雲伸手摟住他的肩膀,笑道:“潛思兄,我們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再把潞城奪回來。”

“奪不回來了。”劉冥搖頭道,“如果攻城,城內的百姓會上城牆幫助叛軍守城的,他們一來痛恨我們匈奴人,二來更怕我們報復他們,血洗全城,所以,攻城的事,就不要再想了。”

趙雲聽他這麼說,隨即打消了攻城的念頭,“那我們去燒浮橋。叛軍把兩條河上的浮橋都架好了?”

“沒有。”劉冥說道,“那個張敬動用了六千人在河上架設浮橋,估計再有兩天就行了,但是……”

趙雲疑惑地望着劉冥,等着他說下去。

“子龍,這個張敬很狡猾,他在浮橋兩端都安置了大量的拒馬,我們衝不過去。”劉冥咬牙切齒地說道,“我已經試了幾次了,但都被叛軍的箭陣射了回來。”

===

燕無畏帶着騎兵大軍三番兩次殺到雍奴城下,還佯裝要攻城。正在城外指揮架橋的鮮于辰接到城內守軍的告急,急忙帶着幾千大軍返回城內。就在叛軍的士卒進城的時候,燕無畏突然帶人殺到,他們衝進叛軍的後軍瘋狂砍殺,然後呼嘯而去。趕來支援的蹋頓想追又不敢追,氣得破口大罵。

晚上,燕無畏帶着大軍回到沽水河邊休息,他召集部下段炫、心狐和縱流三人商議焚燒浮橋的辦法。段炫最後一個到,還帶着一個年少儒生。這儒生十八九歲的年紀,眉清目秀,一雙眼睛聰慧有神,神態自若,一點恐懼的樣子都沒有。

“明之,這是你抓的俘虜?”燕無畏笑道,“這時候抓什麼俘虜?一刀砍掉算了,沒事找事。”

那少年儒生頓時雙眉高挑,臉顯怒色。段炫不置可否地笑笑,說道:“無畏兄,他叫田豫,是雍奴城的人。”

“哦。”燕無畏哼了一聲,舉手招呼道,“來,來,坐,坐。心狐,給點吃的給他,這小子一定餓了。”

段炫拉着那個少年坐下。心狐笑嘻嘻地遞給田豫一塊肉餅,“吃吧。你家在城裡?你是叛軍士兵?”

田豫接過肉餅,奇怪地看看心狐,問段炫道:“大人,他說的不是匈奴話,他是羌人?”

燕無畏大笑,伸叫踹了心狐一下,“你小子說話這麼溫柔幹什麼?他又聽不懂,你可以罵他兩句嘛。”隨即他指着縱流說道,“說幾句匈奴話給他聽聽,罵他兩句,看他可聽得懂。”

田豫生氣了,他怒視燕無畏,聲調平和地問道:“大人就是聞名天下的燕山小鳥燕大人?”

心狐和縱流對視一眼,同時捧腹大笑,“哈哈……”

燕無畏的這個外號大家都知道,除了閻柔沒有人敢當面喊。今天他們突然聽到一個少年儒生文縐縐地說出來,頓時感覺滑稽無比,忍不住狂笑起來。燕無畏瞪着田豫,然後把目光移向了段炫,“是不是你小子說的?”

段炫沒想到田豫張嘴就犯了燕無畏的大忌,笑得連眼淚都淌了出來,但他知道燕無畏爲人隨和,嘻嘻哈哈的向來沒脾氣,犯了大忌也沒事。

“這小子是你家的親戚?”燕無畏一本正經地指着莫名其妙的田豫問道。

“不是……哈哈……不是……”

“不是老子揍死你,燕山小鳥也是你喊的。”燕無畏飛身把段炫撲到,掄起拳頭就打了下去。

田豫驚呆了。天下還有這樣的大人。

“大人,下官不是俘虜,下官是雍奴縣府的主記事(管文書的),特來向大人獻破城之計。”

燕無畏瞪大眼睛望着田豫,慢慢放下拳頭,吃驚地問道:“你有破城之計?”

段炫忍住笑,解釋道:“這位田大人是自己騎着馬跟在我們後面跑來的,不是我抓的俘虜。”

“那你怎麼不早說?”燕無畏站起來,衝着田豫笑道,“我叫燕無畏,不叫燕山小鳥,更不是什麼聞名天下的人,你不要亂拍我馬屁。你說說,怎麼拿下雍奴城?”

===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三節經學與周禮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下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五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四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1章 烏孫公主歌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五節關於漢代經學與治國的一點看法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二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二節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三節經學與周禮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下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五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四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1章 烏孫公主歌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五節關於漢代經學與治國的一點看法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二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23章 西域百年計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