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下明朝的基本狀況,以方便大家看書1

?

明朝軍事制度

衛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的一項新的軍事制度,它是以都司爲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率領所屬衛所隸於中央五軍都督府,並聽命於兵部。

朱元璋建國之後爲了強化中央集權,對中央軍政機構做了重大調整。當初,朱元璋建統軍元帥府,不久改爲大都督府,統領全國衛所軍。洪武十三年(1380),分大都督府爲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全國衛所遂分隸於五軍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掾屬有經歷司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都督府爲最高軍事機構,掌軍旅之事,各領其在京衛所及在外都司衛所,以達於兵部。“凡武職,世官流官,土官襲替,優養、優給,所屬上之府,移兵部請選。既選移府以下之都司、衛所。首領官聽吏部選授,給由亦如之。凡武官誥敕、俸糧、水陸步騎操練、官舍旗役並試、軍情聲息、軍伍勾補、邊腹地圖、文冊、屯種、器械、舟車、薪葦之事,並移所司綜理之。”

與都督府相配合的軍事機關是兵部,設兵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掾屬有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尚書主持兵部工作,侍郎輔佐。武選清吏司分掌武官升調、襲替、優給、誥敕、功賞之事。職方清吏司分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營操、武舉、巡邏關津、征討之事。車駕清吏司分掌滷薄、儀仗、侍衛驛傳、廄牧之事。武庫清吏司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洪武元年(1368)設置兵部時,它是中書省六個部的一個部,洪武十三年中書省及丞相制度被廢除,兵部與其它五部一起升格,直屬皇帝統制。

地方上朱元璋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軍事,並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對中央負責。都司負責管理所轄區域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各省都司之外,在邊防要地則單設都司,實行軍民合一的統治,如遼寧都司,治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大寧都司,治定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萬全都司,治定宣府衛(今河北宣化)。還在邊境海疆的北平、山西、福建等地設置行都指揮使司,在中都設置留守司,以補都司之不及。

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以上二屬司各有吏目一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經歷司、斷事司、司獄司三個職能機構分別負責處理來往公文及刑獄之事。地方若有重大軍務,須三司合議,並列署名向朝廷彙報。此外還有倉庫、草場大使、副使等掾屬。都司內部的分工大體是,都指揮史及同知、僉事,以其中一人統領司事,稱爲掌印;一人負責練兵,一人負責屯田,稱爲僉書;有的則分管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備禦等事務。經歷、都事則典掌文書,斷事處理軍隊刑獄。遇有戰爭,朝廷臨時派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

都司之下,連郡者設衛,要害地系一郡設千戶所。衛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屬員有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鎮撫司鎮撫二人,從五品,經歷司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各衛統領本衛及屬所的軍政,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的職掌分工,類似於都司。凡指揮使、同知、僉事負責管理衛事者,稱爲掌印、僉書。掌印主管全衛軍士的調撥、增補、選拔以及軍旅防禦之事;僉書分理屯田、營操、驗軍、巡捕、漕運、備禦等事;出征時,各衛率領共屬所聽從朝廷所派將領的調度。

每衛大抵5600人,下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統兵1120人,設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副千戶分管軍務,一人掌印、一人僉書。鎮撫二人(鎮撫是專管軍紀的官員,百戶缺員時可代百戶行使職權),從六品。掾屬有吏目一人。下轄十個百戶所,每百戶統兵112人,分爲兩個總旗。每總旗統兵56人。又分爲五小旗,小旗管轄10名士兵。

所有的軍政,由衛下達於千戶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達總旗、小旗,大小聯比以成軍。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國家一旦遇有戰爭,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委派都督府官或侯伯出任總兵官,事後還任。明初,地方軍隊領導體制平時和戰時不同。平時的軍隊訓練、守禦、屯田等都由都指揮、指揮使、千戶、百戶等層層負責。都指揮是一地區的最高長官。戰時由朝廷派出的總兵官,指揮臨時調集的某幾個衛所或某幾個衛所的部分官兵,進行作戰。戰爭結束後,軍隊各回本衛所。

總兵是由中央派出的,官爵較高,職權較專。如宣府鎮,永樂時總兵官的職掌爲:“整飭兵備,申嚴號令,練撫士卒,振作軍威。務要衣甲整齊,器械鋒利。城堡墩臺坍塌以時修治堅完,官軍騎操馬匹責令飼養膘壯。仍督屯田糧草,並一應錢糧不許侵欺。遇有賊寇,相機戰守”。這就是說練兵作戰,籌餉由總兵負責。正統以後,明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加重。在這種情況下長城防線時時處於戒備狀態,被朝廷派遣來的總兵官漸漸變成總領一方軍事的固定官職,都指揮使是地方性軍事長官,漸漸就成爲總兵的下屬了。這時期的總兵官被稱爲鎮守。鎮守以下,獨守一路的稱爲分守。防守一城一堡的稱爲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爲協守,總兵又分正、副。下設參將、遊擊將軍等。除此以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等名。如鎮守薊州總兵官一人,舊設。隆慶二年改爲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駐三屯營,協守副總兵三人,統領南兵遊擊將軍三人,領班遊擊將軍七人,坐管官八人,守備八人,把總一人,提調官二十六人。

總兵官變成鎮守地方的軍隊統帥後,再有戰事時,朝廷又派中央大臣到地方巡撫,事畢覆命。久之,巡撫也成爲固定的官職,長駐地方。巡撫多以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充任,其基本職能是監察地方,考覈官吏,督理稅糧,撫安百姓,控扼險要,固守城池等。以後偏重於軍事,整飭邊備,提督關隘,贊理軍務者越來越多。如成化八年(1472)巡撫餘子俊於榆林鎮督修長城1770餘里。

明朝規定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軍務,有總兵地方加贊理、管糧餉者加總督兼理等名義。各地巡撫實際上已經掌握一方的民事和軍務大權,總兵官、都、布、政三司使都時爲巡撫的下屬,聽其指揮。後來長城防線局勢日趨緊張,戰爭此起彼伏。當時修築長城,或調兵遣將多涉及幾個鎮,爲調節、轄制各鎮,以利統一作戰,朝廷又添設總督軍務或總制或總理,派重臣出任,有的成了長設之官。

如弘治十年(1497)在長城防線設置延綏、甘肅、寧夏三邊總制(總督),並明確詔令總督文武,自總兵、巡撫而下皆聽節制。總督具有了廣泛的綜合權力,出則爲一方軍政之首,入則爲朝廷顯官,巡撫、總兵,地方之司俱聽節制,舉凡行政、軍政、司法、監察之權,無不過問。明末,爲阻後金軍入關,朝廷又將兵部尚書外出經略,後來又派大學士出來督師,權力又在總督之上。

明初地方最高軍事長官爲都指揮,一變而爲總兵官,再變而爲巡撫,三變而爲總督,最後變爲督師。這種轉變基本是沿着兩個方向進行的:一是將平時體制轉變爲平戰結合的體制,二是文官參與軍隊的管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平戰結合的這種體制,平時訓練軍隊的將領就是戰時指揮作戰的軍官。爲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平時這些將領就要認真操練部隊,比衛所軍的將領責任心更強;戰時將領熟悉所屬部隊士兵的情況,士兵能較好地體會將領的意圖。這對奪取戰爭的勝利是十分重要的。

文官參與軍隊管理這種政策卻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利於部隊的穩定和貫徹朝廷的意圖,使部隊真正成爲統治階級的工具。另一方面使有軍事才幹的將領受到文官的制約,積極性受到壓抑,甚至導致戰爭的失敗。

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

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襲漢唐舊制。後來隨着明太祖統治力量的逐步加強,才定出自己的一套新制度。據《明太祖實錄》卷239載,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羣臣說: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羣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這套制度既不是復古也不完全是創新。然而,經過時間的演變,明中期的制度,與初期卻大有差別。

一、三公三孤

明代中樞政務機構初期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元代僅置三公,未有三孤。惠帝、成祖時,曾一度廢公、孤官,至仁宗時復置。《明會要·職官一》引《弇山集》說:

建文、永樂間,罷公、孤官,仁宗即位,授張輔太師、沐晟太傅、陳懋太保;蹇義進少師、楊士奇進少傅、夏原吉進少保。於是公、孤立官備。

公、孤爲皇帝之輔佐官,職位崇高。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四人在宣宗時猶受恩寵。《昭代典則》載明宣宗賜璽書說:

古者,師保之職,論道經邦,不煩以政。少師義、少傅士奇、少保原吉、太子少傅榮,皆祖宗遺老,畀輔朕躬。今黃髮危齒,尚令典煩劇,兼有司之事,非所以優之也。其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討論治理,共寧邦家。其勳階爵祿並如故。

自蹇義等以後,公、孤立官無專授,實際上是一種虛銜。中期以後,成爲勳戚及文武大臣之加官、贈官。而文臣無生加三公之例,惟死後贈之。萬曆年間,張居正爲太師,實掌朝政,這是特例。

二、廢中書設內閣

明代初年,在中央設立中書省,有左右丞相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隨後,朱元璋又對中央統治機構進行了改革。當時中書省大權掌握在左丞相胡惟庸等人手中。他們作威作福,獨斷專橫,“生殺黜陟”,不向皇帝奏明就直接執行。《明史·太祖紀》載,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曾“命奏事毋關白(告知)中書省”。這顯然是裁抑中書省權力的一個措施。但胡惟庸等人卻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組織黨羽,在外招集軍馬,並派人勾結倭寇,又向蒙古貴族殘餘勢力稱臣,請兵爲外應,陰謀武裝政變。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殺掉了胡惟庸等人,並廢除中書省及丞相制,分中書省及丞相權力歸屬六部,相對提高六部職權和地位,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明太祖實錄》卷129載: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已亥,胡惟庸等既誅,上諭文武百官曰:“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統天下之兵政,御史臺以振朝廷之紀綱。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結於衆舌,朋比逞於羣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置“四輔官”,以協贊政事,均調四時。《通紀》載:

九月丙午,置四輔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襲斆爲春官,杜斆、趙民望、吳源爲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攝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協贊政事,均調四時。月分三旬,人各司之。以雨暘時若,驗其稱職與否。

不久廢去四輔官,並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設內閣於殿廷,以大學士擔任顧問兼秘書的職務。《昭代典則》說: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丙午,初置大學士,以禮部尚書劉仲質爲華蓋殿大學士,檢討吳伯宗爲武英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訥爲文淵閣大學士,典籍吳沈爲東閣大學士,使侍左右備顧問。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召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爲之,以輔導太子。

本來,內閣既非官署官,也非職官名。開始只是簡任文臣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這些人原官的品秩低,不兼部務,也無官屬,不能直接指揮行政,與東漢的尚書、唐代的翰林學士性質略同。久而久之,這些人逐漸升遷,並有了正式的辦事處所,大學士本身品秩只有五品,但其所遷任的官往往以至尚書、侍郎,或有加銜至於“三公”者。這樣,內閣的地位才逐漸提高。明成祖以後,大學士開始參預機務。《詞林典故》說:

永樂初,命編修等官,於文淵閣參預機務,謂之內閣,漸升大學士諸職。仁宗或加師、保及尚書、侍郎、卿,仍兼學士、大學士銜。自後因之,稱內閣大學士。凡大學士加三師,則爲一品;加尚書,二品;侍郎,三品;若未加升而只系大學士者,則仍正五品。

仁宗以後,閣臣之權加重,至世宗嘉靖年間(公元年),改華蓋殿爲中極殿,謹身殿爲建極殿,大學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上。這時,內閣就類似於唐代的中書門下省了。唐代中書門下省官員互稱閣老,明代大學士一般也稱閣老。內閣大學士雖然表面位尊而權重,但是獨立發揮其權力的機會卻甚少,因其內受制於宦官,外則用人之權集中於吏、兵兩部。《明史·職官志》說:

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爲真宰相,壓制六卿矣。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取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

由此可見,若以明代的內閣大學士具有宰相的權力,那是不恰當的。

三、六部

明代中樞六部初置於洪武元年,各部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隸中書省統轄,分理國家諸事,其職至重。《昭代典則》說: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丁丑,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仍隸中書省。帝(太祖)召六部尚書入見奉天殿,諭曰:“朕肇基江左,軍務方殷,官制未備。今以卿等分任六部。國家之事,總之者中書,分理者六部,至爲要職。凡諸政務,宜悉心經理,或有乖違,患及天下,不可不慎。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體職掌,並於歲終進行考績,分其優劣,以行黜陟。六部官員相對穩定,不得輕易調動,凡有勞績者,則在本部升用。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罷中書省後,即升六部品秩:尚書爲正二品(建文中曾一度提爲正一品,永樂時復舊),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

六部尚書、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領導,其中吏部尤爲重要,因爲官吏的除授都必須經過吏部。明朝的首任吏部尚書爲滕毅,樊魯璞、汪河分任左、右侍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吏部分三個屬部,即總部,司勳部,考功部;十三年(公元1380年),增司封。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總部爲選部。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定文選、驗封、稽勳、考功四個清吏司。每司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

首任戶部尚書爲楊思義。劉誠、杭琪分任左、右侍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戶部分設五科,即一科、二科、三科、四科、總科。每科設郎中、員外郎各2人,主事5人。十三年(公元1380年),分四個屬部,即總部、度支部、金部、倉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總部爲民部,次年,又分四部爲河南、北平、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十二部,每部仍分民、度、金、倉四科。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十二部爲十二清吏司,各設郎中1人,員外郎1人,主事2人。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司爲北京司。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廢北京司,設雲南、貴州、交址三個清吏司,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罷交址司,定爲十三司。戶部十三司,自明孝宗弘治以來,以公署不大,只留郎中1人治事。員外郎、主事只能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實際都只掛名。郎中一人無法管事,只好委任基層吏胥,以致弊端百出。至神宗萬曆時,王國光任戶部尚書,始令每司吏員盡入署治事,司中職業才得修舉。戶部另有一些直轄機構,如寶鈔提舉司、印鈔局、廣盈庫、軍儲倉等。

禮部首任尚書爲錢用壬、侍郎爲世家寶。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分四屬部,即總部、祠部、膳部、主客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定每屬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1人。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總部爲儀部。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爲儀制、祠祭、精膳、主客四個清吏司,另轄鑄印局,局設大使1人,副使2人。

兵部的首任尚書爲陳亮,侍郎爲朱珍。洪武六年,分三個屬部,即總部、駕部、職方部。洪武十三年再增庫部,二十二年改總部爲司馬部。二十九年改爲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司。每司設郎中、員外郎各1人,主事2人。另轄會同館,大通關等機構,各設大使和副使。

刑部的首任尚書爲周楨,侍郎爲盛元輔,張仁。明太祖即位初期,用法太嚴,周楨任尚書時,始定律令,使吏士有法循守。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刑部分爲四個屬部,即總部、比部、都官部、司門部。八年(公元1375年),增設四科,分屬於四部。部設郎中、員外郎各1人。總部、比部主事各4人,都官,司門主事各2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總部爲憲部,二十三年,分四部爲河南、北平、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十二部。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改爲十二清吏司,設郎中、員外郎各1人,主事2人,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除北平司,增置雲南、貴州、交址三司。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革交址司,遂定爲十三個清吏司。

工部的首任尚書爲單安仁,侍郎爲張允文和楊翼。洪武六年,分四個屬部,即總部、虞部、水部、屯田部。八年增立四科。十三年,以屯田部爲屯部。二十二年,改總部爲營部。二十九年,定爲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個清吏司。設郎中、員外郎、立事各1人,另轄寶源局、軍器局等。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改南京爲留都。南京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種官僚機構的設置完全和北京一樣。南京所設立之六部稱“南六部”,雖同有一套職官,但多安置閒散退休或被排斥的官員,其職權遠不如北京六部。所以,南京各官自成一種勢力,與北京明爭暗鬥,兩京官員迭爲消長,操縱朝局。這是明代的一種奇特現象。

明代六部所屬各清吏司之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司官,皆爲實際任職之人,所以頗能上下其手,招降納賄。

明代六部尚書往往不拘定額,可以添差,故有道士而任禮部尚書,工頭而任工部尚書的現象。

四、都察院

明代初年,沿元舊制,設御史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罷御史臺。十五年改置都察院。這個機構爲明代所創設的,與前代御史臺之制不甚相同。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陝西、雲南、河南、廣西、廣東、山西、山東、湖廣、貴州等十三道監察御史共110人。都御史爲臺長,與六部平行,合稱七卿。都御史之職,據《明史·職官志二》說:

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期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可見明代都御史的權力很大,凡官吏之考察黜陟則會同吏部、重大刑獄則會同刑部與大理院。其他各官署則分屬十三道監察御史稽察。監察御史充任的職務,遠比前代繁重。據《明史·職官志二》所載:

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軍,提督學校(兩京各一人,萬曆末南京增設一人)。巡鹽(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茶馬(陝西)、巡漕、巡關、儹運、印馬、屯田。師行則監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察。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

御史權重如此,所以選授也極慎重,自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以後,規定御史必從進士及監生中有學識並通達治體者選任。《明會要·職官五》引《三編》載: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召御史張循理等二十八人至,問其出身,皆由進士及監生,惟洪秉等四人由吏。帝曰:“用人雖不專一途,然御史爲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學識通達治體者。”黜秉等爲序班。詔:“自今勿複用吏。”明年冬,申諭吏部,着爲令。

御史之權既重,然處事若有差失,懲辦也極嚴厲。據《世法錄》記載,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勵誤把良民判爲徒罪。明太祖查獲其事,責之曰:“朝廷能使頑惡懾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無所守。爾爲御史,執法不平,何以激濁揚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論決,可以再生乎?”並命法司論雷勵之罪,以示警戒。就連書寫失誤,也被認爲不稱職而一例治罪。據《夢餘錄》記載,宣德間,御史謝瑤在薦舉文牘上誤書被薦者姓氏,奏書上呈後,又自陳改正。宣宗謂吏部曰:“古人奏牘皆存敬慎,石慶書‘馬’字缺點,懼及死。今薦賢不知其姓,豈能知其才?輕率如此,豈稱御史之職?”便把謝瑤貶爲交址大蠻縣知縣。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諭都察院:“朝廷設風憲,所以重耳目之寄,嚴紀綱之任。近年以來,未盡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風紀廢弛,令吏部:今後,初仕者不許銓除風憲。凡監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舉,務要開具實行,移諮吏部,審察不謬,然後奏除。其後有犯贓及不稱職,舉者同罪”。可見有明一代,對御史官的選授和督察是甚爲嚴格的。

五、通政使司

元代有四方獻言詳定司,後又置通政院,其職掌不相同。明代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月,置察言司,以王文卿、原本兩人爲司令,掌受四方章奏,旋罷。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七月,置通政司,設通政使1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1人,正四品;謄黃右通政1人,正四品;左、右通議各1人,正五品。其屬官有經歷司經歷1人,正七品;知事1人,正八品。《明史·職官志二》載:

通政使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內謄寫訴告緣由,■狀奏聞。凡天下臣民實封入遞,即於公廳啓視,節寫副本,然後奏聞。即五軍、六部、都察院等衙門,有事關機密重大者,其入奏仍用本司印信。凡諸司公文,勘合辨驗允當,編號注寫,公文用“日照之記”,勘合用“驗正之記”關防之。凡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並受之,於早朝匯而進之。有徑自封進者則參駁。午朝則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機密則不時入奏。有違誤則籍而匯請。凡抄發,照駁諸司公移及勘合,訟牒,勾提件數,給繇人員,月終類奏,歲終通奏。凡議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必參預。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以曾秉正爲首任通政使,劉仁爲左通政使。上任之時明太祖曉諭說:“政猶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卿其審命令以正百司,達幽隱以通庶務。當執奏者勿忌避,當駁正者勿阿隨,當敷陳者毋隱蔽,當引見者毋留難”。可見明太祖對這個機構是相當重視的。

通政使司是明代創設的,其職能似乎有類於南北朝的通事舍人、唐代的知匭使、宋代的合門使及通進銀臺司等機構之合併。在理論上是君主和臣下之間的一個聯繫機關,任何官署上奏事件都必須經由其手,所以居七卿之下的最高位次,有資格參預“廷推”。據《夢餘錄》記載,通政司門下有一紅牌,書雲“奏事使”。持此牌可以直入內府,守衛官不得阻攔,這給通政使奏事提供了方便,下情能及時上達。通政司出納王命,爲朝廷之喉舌,其封奏皆自御前開拆,故奸臣有事即露,無倖免者。天順(公元年)以後,其作用雖稍減弱,但也爲權奸所警戒。據《明史·嚴嵩傳》載,嘉靖中,趙文華與嚴嵩結爲父子,嚴嵩念“己過惡多,得私人在通政,劾疏至,可豫爲計”。故以文華爲通政使,及明中、晚期,通政司實際已被奸黨所控制,通達下情之意,蕩然無存了。清代君主直接受理奏章,通政使即變成閒曹,而其品秩卻依然如舊。

六、大理寺

大理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命李仕魯爲首任大理寺卿,正五品。置左右少卿,從五品;左右寺丞,正六品。十九年(公元1386年)置審刑司,共平庶獄。凡是大理寺所理之刑獄,審刑司均復詳議之。爲加強大理寺的權力,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升大理寺卿爲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可見明太祖對這個執法機關是很重視的,據《明代典則》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太祖把大理寺丞周志清提爲卿,並說:“大理之卿,即古之廷尉,歷代任斯職者,獨漢稱張釋之、於定國,唐稱戴胄。蓋由其處心公正,議法平恕,獄以無冤,故流芳後世。今命爾爲大理寺卿,當推情定法,毋爲深文,務求明允,使刑必當罪。庶幾可方古人,不負命也”。大理寺所掌爲“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要做到“推情定法”,“刑必當罪”,使“獄以無冤”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大理寺官員選任之當否是非常重要的,據《夢餘錄》記載,宣德時,吏部尚書蹇義特爲此事向宣宗上疏說:

刑部都察院職典刑名,而大理寺尤專詳讞。居是職者,必得其人。其官屬,宜從堂上官精加考■,庸劣不稱者黜之,貪婪苛刻者罪之,其有作奸犯科者,責令互相糾舉。違者,一體論罪。

蹇義奏疏所提出的原則實際上是無法實行的,尤其是明中期以後,大理寺之權竟落入“庸劣不稱者”之手。以至刑獄不清,冤案四出。所以,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黃綰又上疏世宗:

法司所以理刑名,至於大理寺職司參駁,關係尤重。凡任兩寺官,非精律例,見出原問官之上,何以評其輕重,服其心乎?近見兩寺官,有初入仕途,律之名例尚未通曉,即欲斷按庶獄,未免有差。原問官因得指摘罅漏,借爲口實,至於參駁。本寺亦不降心,輒逞雄辯,往復數次,淹累囚衆,至不得已,將就允行。刑獄不清,職此之故①。

由於用人不當,庸劣當權,不精律例,偏執己見,因而拷掠成獄,“捶死獄中”,論罪不當,“重囚稱冤”者往往有之。但明代也有一些大理寺卿能公平理獄,執法不阿。如《明史·虞謙傳》記載仁宗時,虞謙爲大理寺卿、呂升爲少卿,能“悉心奏當,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獄,謙等再四參復,必求其平,嘗語人曰:‘彼無憾,斯我無憾矣’。”又《明史·馬森傳》載,馬森爲大理卿,屢駁疑獄,與刑部尚書鄭曉、都御史周廷稱爲“三平”。但大理寺卿有時也受到權臣的制約,不能公正治獄,《明史·王用汲傳》載,萬曆時,王用汲爲大理少卿,遇法司議胡檟、龍宗武殺吳仕期案,定胡、龍二案犯謫戍。用汲認爲量刑不公,駁奏曰:“按律:刑部及大小官吏不依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如之。蓋謂如上文‘罪斬,妻子爲奴,財產入官’之律也。仕期之死,檟非主使者乎?宗武非聽上司主使者乎?今僅謫戍,不知所遵何律也?”神宗欲從用汲之言,可是閣臣申時行等則認爲仕期自斃,宜減等。這個依法本該判處死刑的案犯,就以謫戍從輕發落,可見在封建社會,正直的刑官往往不能維護法律尊嚴的。

明代的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合稱爲“三法司”,國家的重大案件,常由“三法司”會審。但是中期以後,大理寺執法之權被奪,實際上只能核閱案卷而已。

七、詹事府

洪武初年,置大本堂以藏古今圖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不久,太子居於文華堂,諸儒輪班侍從,又選才俊之士入充伴讀。當時,東宮官屬除了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賓客以外,還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諭德、贊善大夫,都以勳舊大臣兼領其職。又有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及贊讀等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又各設大學士。隨即又定司經局官,設洗馬、校書、正字。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因屬官太多而無所統率,才設詹事院以總之。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名詹事府,置詹事1人(正三品),少詹事2人(正四品),府丞2人(正六品)。主簿廳主簿1人(從七品),錄事2人(正九品),通事舍人2人。左春坊:職官有大學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諭德(從五品)各1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贊善(從六品)、左司直郎(從六品,後不常設)各2人,左清紀郎1人(從八品,不常設),左司諫2人(從九品,不常設)。右春坊的官員設置如在春坊。司經局:設有洗馬1人(從五品)、校書(正九品)、正字(從九品)各2人。

詹事掌統府、坊、局之政事,以輔導太子。少詹事爲詹事之副貳。明太祖對太子的教育很重視,既不隨便付之以重任,又特設一套較前代完備的東宮官,以訓導太子。《明會要·職官七》引《明通紀》: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中書及都督府議,仿元舊制設中書令,欲奏以太子爲之。帝曰:“取法於古,必擇其善者而從之。元人事不師古,設官不以任賢,惟其類是與,豈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啓聞,何必效彼作中書令乎?”乃令詹同考東宮官,設少師、少傅、少保、詹事、率府使、諭德、贊善,賓客等官。

這表現了明太祖的卓見遠識,詹事府官員對太子的影響最爲直接,所以明太祖慎擇其人,常以勳舊大臣兼領其職。據《明史·唐鐸傳》記載,初置詹事院,太祖對吏部說:“輔導太子,必擇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唐鐸謹厚有德量,以爲詹事,食尚書俸如故。”以後,凡東宮官缺,則命廷臣推舉孝義篤行之京官兼任。英宗天順(公元年)以前,或尚書、侍郎、都御史兼任。憲宗成化(公元年)以後,例以禮部尚書、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掌之,明太祖規定宮官由廷臣兼領,其謀慮是很深遠的。據《洪武聖政記》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禮部尚書陶凱請選人專任東宮官屬,罷兼領之職,庶於輔導有所責成。帝曰:“古者不備其官,惟賢能是用。朕以廷臣有才望勳德者,兼東宮官,非無謂也,嘗慮廷臣與東宮官屬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生奸謀,離間骨月(肉),其禍非細。若江充之事,可爲明鑑。朕今立法,令省臺都督府官兼東宮贊輔之職,父子一體,君臣一心,庶幾無相構患”。

這說明了明太祖規定“兼領”之制是接受了西漢巫蠱之禍的教訓。宮官“兼領”就可預防廷臣與宮官相構,而生奸謀,“離間骨肉”。這是明太祖調節宮廷內部矛盾的重要措施。

通事舍人掌東宮朝謁及辭見之禮。“凡廷臣朝賀,進箋進春、進歷於太子,則引入而舉案”。春坊大學士執掌太子向皇上奏請及講讀之事。洗馬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刊輯之事。凡天下圖冊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校書、正字爲洗馬之佐,掌繕寫裝潢並校正典籍之訛謬。

明中期以後,詹事府成爲翰林官遷轉之階,太子出閣的講讀之事都由其他官員充任,名實已不相符了。

八、翰林院

吳元年(公元1363年)五月,初置翰林國史院,設學士(正三品),侍講學士(從四品),直學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編修(正八品)。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名翰林院。洪武二年,置學士承旨,正三品,改學士爲從三品,並增設待制(從五品),應奉(正七品),典籍(從八品)等官。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增設檢閱(從九品)。洪武十四年,降翰林學士爲正五品,並革除學士承旨、直學士、待制、應奉等官。明初,翰林院官員都是薦舉而入,而不從進士中選任。所以,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開科,狀元吳伯宗只授員外郎,榜眼、探花僅授主事而已。至十八年(公元1385年),更定翰林品員,定進士一甲授修撰,二甲以下授編修、檢討,其品秩自學士五品以下至七品不等。據《明史·選舉志》載,這年廷試後,一甲進士丁顯等授翰林院修撰,二甲馬京等爲編修,吳文爲檢討。進士入翰林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此後,明太祖對翰林院的政治作用逐漸注意,據《明史·戴德彝傳》載,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戴德彝爲翰林院侍講,太祖對他說:“翰林雖職文學,然既列禁近,凡國家政冶得失,民生利害,當知無不言。昔唐陸贄、崔羣、李絳在翰林,皆能正言讜論,補益當時,汝宜以古人自期”。

惠帝建文初年,復置學士承旨,改侍講、侍讀兩學士爲文學博士,以方孝孺任之,參預機務,並置文翰、文史二館。以文翰館居侍講,侍讀,侍書,五經博士;文史館居修撰,編修,檢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授一甲3人爲翰林修撰、編修,再於二甲選文學優等者楊相等50人及善書者湯流等10人爲庶吉士。從此以後,庶吉士便成爲翰林之專官。

明代翰林院官員具有兩重意義:其一,作爲參預機務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稱大學士,因而內閣與翰林院爲一而二,二而一的機構,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閣的由來。自明憲宗成化(公元年)以後,不但內閣,就連六部長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據《明史·職官志二》載:“其在六部,自成化時,周洪謨以後,禮部尚書、侍郎必由翰林,吏部兩侍郎必有一由於翰林。其由翰林者,尚書則兼學士(六部皆然),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視其品級,必帶本院銜(詹事,少詹事帶學士銜,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則帶侍講、侍讀學士以至於編修、檢討等銜)”。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書監、史館、着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職;因此,這些官名均已廢除。事實上連這些官的職務也廢除了,有時不過作爲裝點門面而已。

明代的翰林學士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其職位頗爲清要。《明史·職官志二》說:“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其可否,車駕幸太學聽講,凡郊祀、慶成諸宴,則學士侍坐於四品京卿上”。因其常在帝側,“備天子顧問”,頗能左右朝政,也可干預官吏的黜陟,所以特受尊崇,雖品列第五,侍坐則在四品京官以上。侍讀、侍講掌講讀經史。

此外,國子監也與翰林院相接近。置祭酒1人(從四品),司業1人(正六品)。其下設繩愆廳,以監丞1人(正八品)掌執學規;博士廳,有《五經》博士5人(從八品)分經講授,助教15人(從八品),學正10人(正九品),分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爲士子肆業之所,這是明代所特設的;典簿廳,有典簿1人(從八品);典籍廳,有典籍1人(從九品;掌饌廳,設掌饌2人(未入品)。

九、宦官機構

明代初年,對宦官的限制非常嚴格,據《昭代典則》記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在確定內侍官制時,太祖詔諭吏部說:

朕觀《周禮》,閽寺不及百人,後世多至數千,卒爲大患。今雖未能復古,亦當爲防微之計。此輩所事,不過供灑掃,給使令而已。若求善良,百無一二。用爲耳目,即耳目蔽;用爲心腹,即心腹病。馭之之道,但當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則驕恣畏法則檢束,自不爲非也。可見明太祖對宦官禍害的認識是很深刻的。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十一月,特命延臣考究前代糾劾內官的辦法。禮部議置內正司,設司正、司副各一人,專門糾察內官失儀及不法的行爲。據《明會要·職官十一》引《明政統宗》載,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有一個內侍官因在內廷時間較久,偶而言及政事,當即被太祖斥遣歸還鄉里,並令終身不得敘用。又對諸臣說:

此輩日在左右,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結君心。及其久也,假竊威權,以干政事,遂至於不可抑。自古以此輩亂者多矣。今立法不許寺人干預朝政,決去之,所以懲將來也隨後規定內臣不許讀書識字。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特鑄一個鐵牌,上刻文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於宮門之中。又敕令諸司,不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自古以來,對宦官之禁,未有如明太祖之周備。當時有個御用監名叫杜安道,以鑷工侍太祖數十年,朝中許多機密計議他都知道,但他個性慎密,嚴遵太祖的禁令,在諸大臣面前僅一揖而退,從不啓口泄漏機密。太祖對他很寵愛,但不給予優遇,後來遷出爲光祿寺卿。

洪武末,太祖重新整頓宦官機構,定十二監及各司局,並制定宦官的品秩和待遇。《明史·宦官傳序》說:

明太祖既定江左,鑑前代之失,置宦官不及百人。迨末年頒《祖訓》,乃定爲十有二監及各司局,稍稱備員矣。然定製,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

後來宦官設置不斷增多,《明史·職官志三》說:“宦官……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二十四衙門也。”其機構之龐大,爲歷代所無。因各監、司、局官稱職掌繁雜,特製二十四衙門官制之簡表以說明。

此外又有內府供應庫,設掌印太監1員,掌宮內及山陵等處內官食米及御用黃蠟、白蠟,沉香等。凡油蠟各庫均屬之;司鑰庫,設掌印太監1員,掌大內庫藏,凡金銀及諸寶貨總隸之;十庫:甲字,掌貯銀硃,黃丹,烏梅,藤黃,水銀諸物。乙字,掌貯奏本等紙。丙字,掌貯絲綿,布匹。丁字,掌貯生漆,桐油等物。戊字,掌貯所解弓箭,盔甲等物。承運,掌貯黃白生絹。廣盈,掌貯紗羅諸帛匹。廣惠,掌造貯巾帕,梳籠、刷抿、錢貫、鈔錠之類。贓罰,掌沒入官物;御酒房,設提督太監1員,掌造御用酒;御藥房,設提督太監正、副2員,掌御用藥餌,與太醫院官相表裡;御茶房,設提督太監正、副2員,職司供奉茶酒、瓜果及進御膳;牲口房,設提督太監1員,掌收養異獸珍禽;刻漏房,設掌房1員,掌管每日時刻,每一時即令直殿監官入宮換牌,夜報刻漏,更鼓房,有罪內官職司之;甜食房,設掌房1員,掌造辦虎眼,窩絲等糖及諸甜食(隸御用監);彈子房,設掌房1員,專備泥彈;靈臺,設掌印太監1員,掌觀星氣雲物,測候災祥;絛作,設掌作1員,掌造各色兜羅絨及諸絛綬(隸御用監);盔甲廠(即舊鞍轡局),掌造軍器;安民廠(舊名王恭廠),設掌廠太監1員,掌造銃炮、火藥之類。又午門,東華門,西華門,奉天門,玄武門,左、右順門,左、右紅門,皇宮門,坤寧門,宮左、右門以及東宮春和門,後門,左、右門,皇城、京城內外諸門等,各設門正1員,司晨昏啓閉,關防出入。還有提督東廠,設掌印太監1員,掌刺緝刑獄之事。舊選各監中一人提督,後專用司禮監之秉筆第二人或第三人爲之。其貼刑官,則用錦衣衛千百戶爲之。提督西廠(不常設),提督東營(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2年〕始置);文書房,設掌房10員,掌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聖諭旨意御批,俱由文書房落底簿發,凡升司禮者,必由文書房出;禮儀房,設提督太監1員,掌一應選婚、選駙馬以及皇太子女誕生,選擇乳婦諸吉禮;中書房,設掌房1員,掌管文華殿中書所寫書籍、對聯、扇柄等件,承旨發寫,完日奏進;御前近侍,包括乾清宮管事,打卯牌子,御前牌子,煖殿,管櫃子,贊禮,答應長隨,當差聽事,拏馬,尚冠、尚衣、尚履等,皆屬近侍;南京守備,設正、副守備太監各1員,關防一顆,護衛留都,爲司禮監之外差;天壽山守備,設太監1員,轄各陵守陵太監,職司護衛;湖廣承天府守備,設太監1員,轄承德、荊、襄地方,護衛興寧;織造,南京,蘇州,杭州各設提督太監1員,掌織造御用龍衣;鎮守(鎮守太監始建於洪熙,遍設於正統),各省各鎮均有鎮守太監,嘉靖八年後革。市舶,廣東、福建、浙江三市舶司各設太監提督,後罷福建、浙江,惟存廣東司;監督倉場,各倉各場俱設監督太監;諸陵神宮監,各陵俱設神宮監太監守陵。在外的臨時差遣有監軍、採辦、糧稅等等名目,不勝枚舉。

建文帝嗣位,一遵祖訓,對內臣的限制更加嚴格,據《明史·宦官傳序》載,惠帝詔內臣“出外稍不法,許有司械聞”。成祖初臨朝,也警惕宦官擅權,《明史·職官志三》載,他曾說:“聯一遵太祖訓,無御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得擅調發。”當時有個宦官私自調用應天府工匠爲其服役,事發後,成祖立即詔命錦衣衛逮捕治罪。但不久,這些禁令全部破壞了。《明史·職官志三》說:

顧中官四出,實始永樂時。元年(公元1403年),李興等■敕勞暹羅國王,此奉使外國之始也。三年(公元1405年)命鄭和等率兵二萬,行賞西洋古裡、滿刺諸國,此將兵之始也。八年(公元1410年),敕王安等監都督譚青等軍,馬靖巡視甘肅,此監軍、巡視之始也。

至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仁宗派遣鄭和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從此以後,宦官領兵之例便相沿不革。同時又派王安鎮守甘肅,於是,各省鎮皆相繼派宦官爲鎮守。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宣宗特於宮中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授小內使書,從此,太祖不許內臣讀書識字之制也被廢除了,甚至特賜金英、範弘等宦官免死詔,這簡直無異於勳臣之丹書鐵券。從此,宦官威懾朝臣,權傾內外,例如英宗時之王振,憲宗時之汪直,武宗時之劉瑾,熹宗時之魏忠賢,更是作威作福,獨擅朝政。至於神宗時之礦稅使,簡直無處不受其害。宦官不僅有權有勢,仗勢欺人,而且可以蔭弟、蔭侄、封伯、封公,所以一些利慾薰心之輩,皆爭相自宮(自割其生殖器)以備其選。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記載,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九月,武宗曾嚴申自宮之禁,但有潛留京師者論死。由於當時宦官格外寵幸,愚民不受其禁,不少人閹其子孫以圖富貴,有的一村中自宮者數百人。嘉靖、隆慶以後,自宮的人數越來越多。

宦官權勢日張,操持國柄,爲禍酷烈,終導致明朝滅亡。

第182章 賑災義演第544章 仍有好男兒第979章 大閱兵第655章 收個漢奸做小弟第1050章 新的信念第1010章 福建水師的實力第615章 倒溫序幕第200章 這事真有關第787章 吃幹抹淨第106章 戰朝堂第296章 尷尬第987章 皇太極的援軍第102章 牙笏的作用第432章 呂漢強的病第648章第233章 知州拜見,(第724章 實力壯大)第798章 葫蘆島港第849章 宮廷政變第055章 皇帝第818章 分贓問題第912章 盤山出動(爆更)第719章 情況變了第052章 升級第343章 高迎祥登場第431章 商業殺胡令第240章 都是被逼的啊第638章 兵臨山海關第099章 還在安然自得第108章 孤臣的養成第938章 找你痛腳第877章 牛莊第339章 離心離德第1026章 轉折之轉折第942章 催要第575章 無政府的商都第514章 炸藥包的秘密第689章 忽悠絕對的忽悠第947章 逼捐第1039章 急反遼東第930章 難得還有明白人第027章 佛心第1037章 怎麼說的清楚第578章 坐論局勢第349章 排兵佈陣第992章 議和要分兩步走第361章 動遷安置第078章 優雅的賄賂第571章 殺了我的好安達第194章 堵門喊冤第868章 改元第294章 了結第784章 軍隊怪像第385章 鬧着玩似的戰鬥第190章 賣官鬻爵2第549章 戰後獎懲第579章 建個烏龜殼第798章 葫蘆島港第622章 溫體仁失寵第345章 震懾不從第150章 舌戰羣儒第380章第563章 給皇太極添堵第110章 御書房召對第445章 仇恨第379章 驅民攻城第933章 安排應對第502章 奴才第295章 草莽英雄第176章 被擺了一道第210章 孤臣隊完勝第631章 教育洪承疇第418章 氣不死你第183章 開始坑人第961章 市井不和諧聲音1第185章 餿主意第746章 再衝第892章 檢驗第428章 獨身犯險第093章 漢奸的養成1第1018章 殘酷戰鬥第531章 殺戮的辦法第764章 霹靂弦驚第387章 再次反覆第1073章 決戰開始第561章 軍火第800章 揚帆出海第837章 繼續分權第544章 意志第055章 皇帝第387章 再次反覆第914章 全殲正藍旗第144章 募股第927章 分兵出擊第139章 火把與冷水2第675章 顧盼間雄心勃勃第028章 施行第127章 推薦第155章 爛大街的孤臣第866章 分兵
第182章 賑災義演第544章 仍有好男兒第979章 大閱兵第655章 收個漢奸做小弟第1050章 新的信念第1010章 福建水師的實力第615章 倒溫序幕第200章 這事真有關第787章 吃幹抹淨第106章 戰朝堂第296章 尷尬第987章 皇太極的援軍第102章 牙笏的作用第432章 呂漢強的病第648章第233章 知州拜見,(第724章 實力壯大)第798章 葫蘆島港第849章 宮廷政變第055章 皇帝第818章 分贓問題第912章 盤山出動(爆更)第719章 情況變了第052章 升級第343章 高迎祥登場第431章 商業殺胡令第240章 都是被逼的啊第638章 兵臨山海關第099章 還在安然自得第108章 孤臣的養成第938章 找你痛腳第877章 牛莊第339章 離心離德第1026章 轉折之轉折第942章 催要第575章 無政府的商都第514章 炸藥包的秘密第689章 忽悠絕對的忽悠第947章 逼捐第1039章 急反遼東第930章 難得還有明白人第027章 佛心第1037章 怎麼說的清楚第578章 坐論局勢第349章 排兵佈陣第992章 議和要分兩步走第361章 動遷安置第078章 優雅的賄賂第571章 殺了我的好安達第194章 堵門喊冤第868章 改元第294章 了結第784章 軍隊怪像第385章 鬧着玩似的戰鬥第190章 賣官鬻爵2第549章 戰後獎懲第579章 建個烏龜殼第798章 葫蘆島港第622章 溫體仁失寵第345章 震懾不從第150章 舌戰羣儒第380章第563章 給皇太極添堵第110章 御書房召對第445章 仇恨第379章 驅民攻城第933章 安排應對第502章 奴才第295章 草莽英雄第176章 被擺了一道第210章 孤臣隊完勝第631章 教育洪承疇第418章 氣不死你第183章 開始坑人第961章 市井不和諧聲音1第185章 餿主意第746章 再衝第892章 檢驗第428章 獨身犯險第093章 漢奸的養成1第1018章 殘酷戰鬥第531章 殺戮的辦法第764章 霹靂弦驚第387章 再次反覆第1073章 決戰開始第561章 軍火第800章 揚帆出海第837章 繼續分權第544章 意志第055章 皇帝第387章 再次反覆第914章 全殲正藍旗第144章 募股第927章 分兵出擊第139章 火把與冷水2第675章 顧盼間雄心勃勃第028章 施行第127章 推薦第155章 爛大街的孤臣第866章 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