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些明朝制度,以便方便書友看書2

?

十、在京的其他機構

明代的卿寺,如太常寺、光祿寺、大僕寺、鴻臚寺等建置皆如前代。只有尚寶司是增設的,其職掌據《明史·職官志三》說:

凡寶之用,必奏請而待發。每大朝會,本司官二員,以寶導駕,俟升座,各置寶於案,立待殿中。禮畢,捧寶分行,至中極殿,置案而出。駕出幸,則奉以從焉。歲終,移欽天監,擇日和香物入水,洗寶於皇極門。籍奏一歲用寶之數。凡請寶、用寶、捧寶、隨寶、洗寶、繳寶,皆與內官尚寶監俱。

這些職務在古代只屬於門下省的一小部分工作,而明代卻特立機構,並以卿(正五品)、少卿(從五品)各1人爲其主官。這個位置專與大臣、勳戚子弟而作爲榮寵的。

特設而無專署的,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都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從七品),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若有失誤,則封還執奏。凡內外所上章疏,分類抄出,參署付部,並駁正其違誤。六科於鄉試時充考試官,會試時充同考官,殿試時充受卷官。冊封宗室,諸蕃或告諭外國時,則充正,副使、六科與御史同有言責,所以經常不免互有袒護而產生矛盾。習慣上以御史爲臺,以給事中爲垣,臺垣不相容是明代政局中的奇特現象。

中書科,有中書舍人20人(從七品),直文華殿東房中書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內閣誥敕房中書舍人,制敕房中書舍人(並從七品,無定員)。其名雖與古代之中書舍人相似,而實際職掌則不同。中書科舍人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文華殿舍人,掌奉旨書寫書籍。武英殿舍人,掌奉旨篆寫冊寶,圖書,冊頁。內閣誥敕房舍人,掌書辦文官誥敕,翻譯敕書,並外國文書,揭帖,兵部紀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書辦制敕,詔書,誥命,冊表,寶文,玉牒,講章,碑額,題奏,揭帖一應機密文書,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總之,這些舍人實際任務只是照例書寫誥敕而已,此外並沒有什麼重要職權。中書舍人建於永樂初年。《明史·職官志三》載:

洪武間,置承敕監,司文監,考功監,參掌給授誥敕之事。永樂初,命內閣學士典機務,詔冊、制誥皆屬之。而謄副、繕正皆中書舍人入辦,事竣輒出。宣德初,始選能書者處於閣之西小門,謂之西制敕房。而諸學士掌誥敕者居閣東,具稿付中書繕進,謂之東誥敕房。正統後,學士不能視誥敕,內閣悉委於中書、序班、譯字等官,於是內閣又有東誥敕房。

這就是內閣誥敕房及制敕房中書舍人的由來。若從其沿革看,似乎是古代中書舍人演變而降爲低級。至於直文華殿東房,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最初爲內官之職,繼而以中書分直,最後則選擇能書者充任。其地位更爲卑微,舍人大約有兩方面,《明史·職官志三》說:

大約舍人有兩途: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其直兩殿,兩房舍人,不必由部選,自甲科、監生、生儒、布衣能書者,俱可爲之。不由科甲者,初授序班,及試中書舍人,不得遷科道部屬,後雖加銜九列(卿),仍帶銜辦事。

中書舍人這一官,性質十分難辨,明代制度,富家子弟,儘管一無所能,但可用資捐得一中書舍人,再加一卿銜,便儼然成爲高官顯爵。如與唐、宋之舍人相較,則有天淵之別。沿至清代,雖不至如此之濫,而中書科中書(刪去“舍人”二字)只以廕生,貢監補授,至於內閣中書,則幾乎是非進士不可補。

明代又有行人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初置,設行人,秩正九品。左、右行人,從九品。不久,改行人爲司正,左、右行人爲左、右司副,另設行人345人。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升司正爲七品,左、右司副爲從七品,行人爲正八品,職專捧節,奉使之事。《明史·職官志三》載:

凡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請蕃,徵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鹹敘差焉。每歲朝審,則行人持節傳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冊,批繳內府。最初多由孝廉充任行人,奉使常不稱旨。後定行人司官40員,全在進士中選授。非奉旨不得隨便派遣。從此,行人之職才受到重視。

十一、衛所和五軍都督府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明初的統治者也特別注意對軍隊的管理和建設。朱元璋建立了衛所制度。《明史·兵志》雲:“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在軍事上重要的地方設衛,次要的地方設所。當時明朝約有軍隊二百萬,都編置在衛所中,大抵每112人編爲一個百戶所,1,120人編爲一個千戶所,5,600人爲一衛。衛所的軍官稱衛指揮、千戶、百戶。軍戶皆另立軍籍,是世襲的。精銳的軍隊多駐在京師,朱元璋在南京一帶設有48個衛,有軍士20餘萬人,朱棣在北京設72個衛。

明代初年置行樞密院,太祖自領之。又置諸翼統軍元帥府。不久,罷樞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爲大都督,統領中外諸軍事,下設司馬、參軍、經歷、都事等官。明代定製,大都督府、大都督爲從一品,又有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從二品;副都督,正三品,僉都督,從三品;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統軍元帥府元帥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不久罷統軍元帥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廢丞相制的同時,爲防止軍權的過分集中,也廢大都督府,改爲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以中軍都督府斷事官爲五軍斷事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軍十衛參軍府,設左、右參軍。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軍各設左、右斷事2人,提控案牘1人,並從九品。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軍斷事官爲正五品,總治五軍刑獄。分爲五司,每司設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5人,均爲正七品,各理其軍之刑獄。同時,朱元璋爲了防範統軍將領的專權,又規定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遣權,其調遣之權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不統兵。每逢戰事,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總兵官,統率衛所部隊出征,戰事結束,總兵歸還將印,軍隊歸還衛所。兵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這是朱元璋從軍事上加強和鞏固皇權的重要措施。

在京各衛,稱爲京衛。京衛有上直衛,南京衛,北京衛,品秩相同。各有掌印、僉書。上直衛的親軍指揮使司有26個衛,即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以上12衛,洪武中置),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以上10衛,永樂中置)、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以上4衛,宣德八年置)。其中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常以勳戚都督領之,恩蔭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領大漢將軍(共1,507員)等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入直。錦衣衛名爲宿衛扈從,實則假偵事之權,以欺壓平民及一般官員,最爲專橫跋扈,特異於其他各衛。

留守5衛:舊爲都鎮撫司,總領禁衛,先屬於中書省,後改隸大都督府,設都鎮撫(從四品),副鎮撫(從五品),知事(從八品)。旋即改稱宿衛鎮撫司,設宿衛鎮撫,宿衛知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留守衛指揮使司,專領軍馬守禦各城門,及巡警皇城與城垣造作之事。後升爲留守都衛,統轄天策、豹韜、飛熊、鷹揚、江陰、廣洋、橫海、龍江、水軍左、右10衛。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復爲留守衛,與天策等8衛,俱爲親軍指揮使司(惟水軍左右衛爲指揮使司)並隸大都督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爲留守中衛,增置留守左、右、前、後4衛,仍爲親軍。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分隸五都督府。

南京另有一套軍職:

南京設守備1人,協同守備1人,參贊機務1人。守備,以公、侯、伯充任,兼領中軍都督府事。協同守備,以侯、伯、都督充之,領五府事。參贊機務,以南京兵部尚書領之,其治所在中府,掌南都一切留守、防護之事。

南京五都督府爲: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不全設。其掌印、僉書,皆以勳爵及三等都督充任。分掌南京衛所,以達於南京兵部。

南京衛指揮使司,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官皆如北京衛司。

明朝地方官制

明代地方區域的劃分,除南、北兩京外,還有十三個布政司,明之布政使司是由元代行中書省演化而來的,《明史·職官志四》載: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諸行省俱爲承宣布政使司,罷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參知政事爲布政使……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雲南市政司……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以北平布政司爲北京……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貴州布政司……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除兩京外,定爲十三布政司。

承宣布政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1人(從二品),左、右參政(從三品),左、右參議,無定員(從四品。參政、參議因事而添設,各省不等)。經歷司,經歷1人(從六品),都事1人(從七品)。照磨所,照磨1人(從八品)、檢校1人(正九品)。理問所,理問1人(從六品)、副理問1人(從七品)、提控案牘1人。司獄司,司獄1人(從九品),庫大使1人(從九品),副使1人、倉大使1人(從九品)、副使1人。雜造局、軍器局、寶泉局、織染局,各大使1人(從九品)、副使1人。

布政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長官,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下達於有司。凡僚屬滿秩,負責考察其稱職與不稱職,上報達吏部、都察院。每三年則率其府、州、縣正官,朝覲京師,以聽察典。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及派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經歷、都事負責文書往來。照磨、檢校、典勘理卷宗,理問典刑名。

明初置提刑按察司,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於各道置按察分司。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在府州縣置按察分司。建文時,改爲十三道肅政按察司,每司設按察使1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無定員(正五品)。經歷司,設經歷1人(正七品),知事1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1人(正九品)、檢校1人(從九品)。司獄司,司獄1人(從九品)。

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糾官邪,奸暴,平獄訟,雪冤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副使、僉事,分道巡察,《明史·職官志四》載,洪武十五年,以儒士王存中等531人爲試僉事,每人按察二縣,“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廉問糾舉。”

又有都指揮使司,掌各省之軍事。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爲“三司”。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雖能防止地方權力之擴大,但又不免釀成運用不靈之弊。所以明中央又派遣監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總督、巡撫、巡按各差,以駕凌於三司之上。《明史·職官志二》說: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及經歷、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員。

“巡撫”之名即起於明代,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撫陝西地方,巡撫之名,始見於此。”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書蹇義等26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此後,逐漸派一些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撫各處的邊境腹地,辦完事情就回朝廷覆命。這樣的官員,當時稱爲“巡撫”,或名“鎮守”。巡撫兼軍務的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而事務重者加總督。以尚書、侍郎任總督軍務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由於總兵、宦官也可稱爲“鎮守”,容易造成混亂,所以後來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就一律稱爲“巡撫”,以與“鎮守”相區別。此外,明代還派監察御史巡視各省,以資監察,稱爲“巡按”。“巡撫”、“巡按”略有不同,但這些都是明代才設置的差務。由於這些官職是臨時性的,所以各處名稱都不同。比較經常設置的,有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1員,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1員,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員,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一員,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1員,巡撫順天等府地方兼整飭薊州等處邊備1員,巡撫保定等府提督紫荊等關兼管河道1員,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1員。巡撫偏沅地方贊理軍務1員,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1員。這些官員設置都是以邊防或鎮壓人民爲主要任務的。日久之後,便變成定製,到清代纔將督撫看作一省的最高長官。總督在明代有稱總制的,所以清代一般還稱總督爲制臺。而督撫仍用欽差官的體制,不給印綬而給關防,稱部堂、部院,而不單稱總督,巡撫。

布政使屬下的參政、參議分司諸道的有督糧道,督冊道、各處分守道。按察使下之副使、僉事分司諸道則有提督學道、清軍道、驛傳道、各處分巡道。兩直隸無布、按兩司,故北直隸各道寄銜于山東、山西;南直隸各道寄銜于山東、浙江、江西、湖廣。至清代北直隸成立直隸一省,南直隸成立江蘇、安徽二省,均設布、按兩司,省制就比較合理而完整了。

◎府

明代初年,改諸路爲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分天下府爲三等;糧二十萬石以上爲上府,知府秩從三品;二十萬石以下爲中府,知府正四品;十萬以下爲下府,知府從四品。後來一律定爲正四品。全國之府共有159個。每府設知府一人,同知(正五品)、通判無定員(正六品),推官一人(洪武三年始設,正七品)。下屬有經歷司,設經歷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所,設照磨一人(從九品),檢校一人。司獄司,設司獄一人。《明史·職官志四》說:“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風化,平獄訟,均賦役,以教養百姓。每三歲,察屬吏之賢否,上下其考,以達於省,上吏部”。同知、通判分掌軍紀、巡捕、管糧、治農,水利,屯田,牧馬等事。推官理刑名,贊計典。經歷、照磨,檢校,受發上下有關文書,磨勘六房宗卷。

明初選任府州縣官時都先賜給布疋、銀兩,稱爲“養廉”,使其到任時能奉公守法,不致敲榨人民。《明會要·職官十三》引鄭曉《今言》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詔中書省:“自今除府州縣官,賜銀十二兩,布六疋”。明太祖、明成祖都很重視地方官吏的選授,據《世法錄》記載: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諭吏部曰:古稱:“任官惟賢才”。凡郡得一賢守,縣得一賢今,如穎川之黃、中牟之魯恭,何憂不治?今北方郡縣有民稀事簡者,而設官與繁劇同,祿入供給未免疲民,可量減之。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上謂吏部都察院曰:“爲國牧守,莫切於守令。守令賢,則一郡一邑之民有所恃,而不得其所者寡矣,如其不賢,當速去之。然吏部選授之時,出於倉猝,未能盡其才。其令巡按監察御史及按察使,凡府州縣到任半歲之上者,察其能否廉貪之實,具奏。

明成祖還特諭吏部,府州縣官必須相對穩定,不能隨意更換、抽調或額外增加雜務,使他們能夠專心理民。

◎州

州有二種,即屬州和直隸州。屬州的待遇與縣同等,直隸州的待遇與府同等,但品秩相同。據《大政記》載,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八月,“詔州民戶不滿三千者皆改爲縣,凡三十七州。”此外,全國尚有234個州。每州設知州一人(從五品),掌一州之政令,同知(從六品),判官無定員(從七品),視其州事之繁簡以供其職。凡面積不到30平方里的州,又無屬縣,不設同知、判官。有屬縣的,不設同知而置判官。州之屬吏還有吏目一人(從九品)。

◎縣

吳元年定天下縣爲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爲上縣,知縣從六品;六萬石以下爲中縣,知縣正七品;三萬石以下爲下縣,知縣從七品。後來全部改爲正七品。明代分全國縣共1,171個。每縣設知縣一人,掌一縣之政,《明史·職官志四》說:

凡賦役,歲會實徵,十年造黃冊,以丁產爲差。賦有金谷、布帛及諸貨物之賦。役有力役、僱役、借倩不時之役,皆視天時休咎,地利豐耗,人力貧富,調劑而均節之。歲歉則請於府,若省蠲減之。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表善良、恤窮乏、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若山海澤藪之產,足以資國用者,則按籍而致貢。

知縣之下有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分掌娘馬、巡捕之事。其屬吏還有典史一人,管文書收發。若無縣丞,或無主簿,則分領丞簿之職(凡編戶不及二十里者,並裁丞簿)。

陰中期以前,州縣首官多從監生中選任。監生坐監後到吏部聽選,前後經二十多年,方得出身,至除授之時,年已五十以上,神志昏倦。又自認爲在任不久便將黜退,升任的可能性很少,故受命之後,惟圖私利,沒有治民之心。從《明臣奏議》所見,當時有不少大臣上疏,建議改從進士、舉人中選拔年富力強、資質英俊者任地方官,但皆未能實行。據《夢餘錄》所載,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穆宗才同意大學士高拱建議,從舉人中選任,就選者必稽其年貌。凡五十以上者,授以雜官,不得爲州縣之長。

府縣的雜職尚有醫學,陰陽學,僧網司,道紀司。這些都是有官而無祿,是明代創制而爲清代相沿不革。

◎儒學

關於地方學校考課之事,自宋代設提舉學事司始,元代則設儒學提舉司,都是地方高級督學之官職。各府、州、縣分設教授、學正、教諭。明初沿之,置儒學提舉司。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各州學正爲未入流(以前爲從九品)。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儒學訓導位在雜職以上。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詔天下學官,凡在本籍任職者,一律改授旁郡州縣。

明代儒學,府設教授1人(從九品),訓導4人。州設學正1人,訓導3人。縣設教諭1人,訓導2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協助其工作。

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始設提督學校官,又有都司儒學(洪武十七年始置於遼東)、行都司儒學(洪武二十三始置於北平)、衛儒學(洪武十七年始置岷州衛),以教武臣子弟。俱設教授1人,訓導2人。河東又設都轉運司儒學,其制如府。

至於考選生員入學之事,明初本未設專官,中期以後,才由御史提督兩京學校,以按察司副使、僉事爲各省提督學道。不僅生員,連府州縣教官也歸其考覈。

◎地方軍職

都指揮使司爲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明史·職官志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於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爲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1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於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爲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明史·職官志五》:“總鎮一方者爲鎮守,獨鎮一路者爲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爲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爲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徵南將軍,大同曰徵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徵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爲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爲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在臨洮、山海增設總兵。至明代末年,總兵官增置繁多,不可勝記。總兵在明代本爲無品級之差委,至清代則爲正二品的正規武職。

此外,還有軍民府、土州、土縣,其官員設置,與府、州、縣制相同。

◎整頓吏治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徵召天下之賢才爲府州縣官,並敕命給予新授的郡縣官以厚賜,鼓勵其自知廉恥,冀到任之後,無擾害生民。據《昭代典則》載,洪武元年,太祖對新授北方縣令說:

新附之邦,生民凋瘵(zh4i,音債),不有以安養之,將複流離失望。爾等宜體朕意,善拊循之,毋加擾害。簡役省費,以厚其生;勸孝勵忠,以厚其俗。能如聯言,不特民有受惠之實,即汝亦獲循良之名。

又據《典故紀聞》載,洪武年間吏部選用了一批國子生爲六品以下郡縣官,太祖詔諭之說:

事君之道,惟盡忠不欺;治民之道,惟至公無蔽。凡一郡一邑之民,必有飢寒不得其所者,有獄訟冤抑者,有賢才不舉者,有豪猾蠹民者。汝等到任,能不爲私慾所蔽,人言所惑,則方寸自明,而諸蔽可息。一牽於私慾,而惑於人言,則冥然如坐暗室,飢寒者無由獲濟,冤抑者無由伸理,賢才壅蔽,而豪猾縱橫,則爲廢職矣。古人有言:人始入官,如入暗室,久而乃明,明乃治。汝等切記之,毋爲人蔽惑也。

當時,天下之府州縣官,凡廉能正直,不畏權勢,考課得最者,則越級擢用。據《明政統宗》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新化縣丞周舟以廉考課得最,升吏部考功主事。後其縣民蕭俊等詣闕奏言:“自舟去後,民被擾不安”。爲安定縣民,太祖只好改詔,再令周舟爲新化縣丞,並令禮部宴賞遣之。又《昭代典則》載,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寧波知府李仲文遣府吏馬仁生到慈溪縣巡察,府吏不遵守該縣法規,被慈溪縣丞秦仲彰械逮至京都,太祖甚嘉之,遂擢秦仲彰爲寧波知府,降原知府李仲文爲慈溪縣丞。又《典故紀聞》載,御史凌漢審獄公正,罪犯很爲感激,有個釋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漢,特邀請他飲酒,並贈以厚金。凌漢說:“子罪當爾,非我私子。酒可飲,而金不可受。”堅決拒絕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漢爲副都御史。同書又載,有個小吏,因貪贓事發,投井自殺。太祖聞之,對羣臣說:“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愛利,而不知愛身,人之愚孰有甚於此?……今其人死不足恤。”

朱元璋目睹元末政治**,官吏貪污的種種弊政,在他建立明王朝以後,就特別注意整頓吏治。《典故紀聞》記載他曾對羣臣說:

朕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故今嚴法禁,但遇官吏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當體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猶人行坦途,從容自適;苟貪賄罹法,猶行荊棘中,寸步不可移,縱得出,體無完膚矣,可不戒哉!

朱元璋對官吏的考課非常嚴格,除了採取賞罰措施外,還輔之以嚴刑峻法。他執法很嚴,還在農民戰爭時期,因當時糧食困難,朱元璋下令禁止釀酒,大將胡大海的兒子犯酒禁,應按禁令懲治。這時胡大海正在浙江紹興一帶打仗,都事王愷便建議不要殺他兒子,以穩住胡大海。朱元璋說:“寧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①,竟親自抽刀把胡大海的兒子殺死。明王朝建立後,中書省都事李彬犯法,丞相李善長爲其求情,朱元璋不僅不允,反而採納了劉基的建議,處李彬以死刑②。

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和用法之嚴酷是歷史上所罕見的。據《草木子》及《明朝小史》的記載,他規定:地方官貪污錢財六十兩以上的,就斬首示衆,還要剝皮實草。朱元璋在府、州、縣、衛衙門的左邊,特別建立一座廟,作爲剝人皮的場所,稱爲“皮場廟”;在官府公座兩邊,各懸掛一個填滿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觸目驚心,知所警惕。

明代統治者對官吏的嚴格整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的貪殘殉私,橫徵暴斂,對人民是有利的。但明代君主對待官吏的殘暴,也是絕無僅有的。在古代,低級官吏雖然也有被責杖的,但畢竟爲數極少。而明代統治者在處罰官吏時卻使用了一種殘酷的“廷仗”。廷仗本無法律規定,只要官員違忤旨意,惹得皇帝不高興,便立即拖下鞭打杖責,不少官員被活活打死在鞭杖之下。連朱元璋的親侄兒,曾在南昌保衛戰中爲他堅守孤城,苦戰八十五天的朱文正,也以“親近儒生,胸懷怨望”的罪名被鞭死。廷仗行刑的地點在午門前的御路東側。行刑時,衆官員陪到午門外西墀下,左邊是太監,右邊是錦衣衛官校,下列旗校數十人,都是臂帶袖套,手執木棍。監杖的司禮太監宣讀完命令後,旗校就用麻布兜將犯人的肩脊以下部分束起來。用繩子捆住兩腳,四面牽曳,犯人俯臥,讓大腿受杖。這時,左右厲聲高喝“擱棍”,就有一個執棍擱在犯人的大腿上;喝聲“打”,就開始用刑。每打五棍,就換一個人打。如果要置犯人於死地,監杖人就喝令“着實打”,或“用心打”,於是,受杖人就無生還。據說錦衣旗校行刑時,只要看監杖的司禮太監的兩隻靴尖,便知犯人是活是死。如果兩隻靴尖向外成八字形,那麼他們就不會將人打死。如果靴尖向內一收,就把犯人打死。正德(公元年)以前,凡受杖的不必剝去衣褲。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專權時,把犯人的衣褲剝去受刑,此後被杖死者就更多了。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羣臣勸諫武宗皇帝不要到江南遊玩,惹得武宗大發雷霆,把勸阻的大臣146人統統施以廷仗,當場打死了11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世宗因議論追尊其父的帝號向題,對敢於忤逆旨意的羣臣也大動肝火,下令廷仗了134人,當場打死了16人。這兩起是明史上最大的廷仗案件。中期以後,法紀鬆弛,賞罰不明,真正貪酷不法的宮吏,往往反而罰不當其罪。

◎封爵

明代除宗室以外,文武有功之臣及外戚之封爵有公,侯,伯三等,只有歲祿,而無實際之封邑。但後世可以襲封。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分爲四等:(一)佐太祖定天下者,稱開國輔運推誠;(二)從成祖起兵,稱奉天靖難推誠;(三)奉天翊運推誠;(四)奉天翊衛推誠。武臣稱宣力武臣;文臣稱守正文臣,歲祿以其功勞大小爲差。凡封后而又立功者,或進爵或增祿。受封而有賢才者,充任京營總督,五軍都督府掌僉書,南京守備,或是出充鎮守總兵官。才德低下者,則食祿奉朝請而已。凡年幼而嗣封者,則先入國子監讀書。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定外戚封爵不得世襲,或有世襲一、二代者,則出於特恩。

第1020章 城破第782章 新的危機1第848章 下定決心第294章 了結第403章 雁門譁變第331章 糧食哪去啦第374章 陷落第388章 整軍再戰第390章 鐵核桃第737章 陳亮的決斷第154章 勢力初成第524章 民心官心第159章 人事安排3第904章 以戰養戰第說法第631章 教育洪承疇第1031章 慘烈搏殺第168章 開張大吉第132章 這暴脾氣啊第362章 督師威力第813章 擴大會議第591章 貸款給朝廷第737章 陳亮的決斷,(第728章 對建奴新的攻勢)第740章 柔情第414章 我們去搶第764章 霹靂弦驚第147章 取捨之間第136章 現實很骨感第914章 攻防戰開始第848章 下定決心第424章 羣起而攻第002章 絕不頹廢第732章 皇太極的決斷第585章 再見崇禎第357章 調兵遣將第811章 升官了(繼續爆更)第915章 各懷心事,(第727章 火器的野望)第132章 這暴脾氣啊第1066章 民心第741章 追與逃第801章 海商的力量第102章 蛻變第735章 血脈第918章 民心所向第044章 質變第811章 升官了(繼續爆更)第964章 征討滿清第397章 姚同新知府第714章 拆分關寧第455章 砍斷尾巴第019章 上達天聽第880章 漢奸的作用(爆更開始)第1013章 不動如山皇太極第637章 出征遼東第149章 都在糾結第559章 逍遙遊第1044章 天使陰謀第075章 努力靠近第941章 挖牆腳第946章 索捐第128章 大賢與朝堂第792章 正直的老人第795章 祖大壽的苦惱(第二更)第954章 崇禎的倔脾氣第386章 扎槍如林第1084章 再建雄兵第549章 戰後獎懲第234章 監軍原則第367章 克敵之法第014章 爲錢途拼了第621章 醜陋表演第621章 醜陋表演第929章 民兵的戰鬥力第627章 收倆牛人當大哥第472章 第一大捷第442章 沉悶的隊伍第093章 漢奸的養成1第976章 老賴的正當藉口第661章 關寧鐵騎的作用第559章 逍遙遊第965章 情況有變第1012章 搶劫的理由第781章 民心救市第643章 你管不着第458章 混亂的局勢第158章 人事安排2第028章 施行第705章 陣前相約第333章 挖坑大會第305章 天下糧商第309章 黑 真黑啊第968章 一場慘敗第687章 各忙各的第675章 顧盼間雄心勃勃第634章 股票交易所第071章 根本就不是官第934章 無差別毀滅第373章 酣戰第541章 岌岌可危
第1020章 城破第782章 新的危機1第848章 下定決心第294章 了結第403章 雁門譁變第331章 糧食哪去啦第374章 陷落第388章 整軍再戰第390章 鐵核桃第737章 陳亮的決斷第154章 勢力初成第524章 民心官心第159章 人事安排3第904章 以戰養戰第說法第631章 教育洪承疇第1031章 慘烈搏殺第168章 開張大吉第132章 這暴脾氣啊第362章 督師威力第813章 擴大會議第591章 貸款給朝廷第737章 陳亮的決斷,(第728章 對建奴新的攻勢)第740章 柔情第414章 我們去搶第764章 霹靂弦驚第147章 取捨之間第136章 現實很骨感第914章 攻防戰開始第848章 下定決心第424章 羣起而攻第002章 絕不頹廢第732章 皇太極的決斷第585章 再見崇禎第357章 調兵遣將第811章 升官了(繼續爆更)第915章 各懷心事,(第727章 火器的野望)第132章 這暴脾氣啊第1066章 民心第741章 追與逃第801章 海商的力量第102章 蛻變第735章 血脈第918章 民心所向第044章 質變第811章 升官了(繼續爆更)第964章 征討滿清第397章 姚同新知府第714章 拆分關寧第455章 砍斷尾巴第019章 上達天聽第880章 漢奸的作用(爆更開始)第1013章 不動如山皇太極第637章 出征遼東第149章 都在糾結第559章 逍遙遊第1044章 天使陰謀第075章 努力靠近第941章 挖牆腳第946章 索捐第128章 大賢與朝堂第792章 正直的老人第795章 祖大壽的苦惱(第二更)第954章 崇禎的倔脾氣第386章 扎槍如林第1084章 再建雄兵第549章 戰後獎懲第234章 監軍原則第367章 克敵之法第014章 爲錢途拼了第621章 醜陋表演第621章 醜陋表演第929章 民兵的戰鬥力第627章 收倆牛人當大哥第472章 第一大捷第442章 沉悶的隊伍第093章 漢奸的養成1第976章 老賴的正當藉口第661章 關寧鐵騎的作用第559章 逍遙遊第965章 情況有變第1012章 搶劫的理由第781章 民心救市第643章 你管不着第458章 混亂的局勢第158章 人事安排2第028章 施行第705章 陣前相約第333章 挖坑大會第305章 天下糧商第309章 黑 真黑啊第968章 一場慘敗第687章 各忙各的第675章 顧盼間雄心勃勃第634章 股票交易所第071章 根本就不是官第934章 無差別毀滅第373章 酣戰第541章 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