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辯手

bookmark

姜星火看着負責協助秩序工作的錦衣衛遞上來的名單,稍稍陷入沉思。

明初理學宗師,能真正有青史留名地位的,無非便是宋濂、劉基、方孝孺、曹端,寥寥幾人而已,宋濂、劉基這兩位洪武時代的執牛耳者,如今早已成了絕唱,而建文時代的方孝孺,作爲自己名義上的“師爺”,更是被噶的全部傳承都斷了,未來真正能引領永樂時代的曹端,現在還只是年輕一輩的宗師。

至於再往後,在明代思想界起到承上啓下作用的薛瑄、吳與弼、胡居仁等理學宗師,現在要麼沒出生,要麼才十來歲至於三原學派和崇仁學派這些名噪一時的學派,更是連影子都沒有。

所以,按名單來看,只要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學派領袖,算是該來的是都來了。

看着自己被士林普遍歸類到了浙東學派嫡傳裡,姜星火真的哭笑不得。

“有說的嗎?這是按浙東的永嘉、永康學派事功之學來劃分的嗎?”

姚廣孝揶揄地笑了笑,只道:“還真不是。”

傳統概念上的浙東學派作爲一個地域性學派,其實是大類的說法,古以錢塘江爲界,分爲“浙西”、“浙東”,後世的杭嘉湖地區古爲“浙西”,而寧(甬)紹、臺溫、金麗衢地區均屬“浙東”地區。

南宋的時候,浙中呂祖謙的金華學派、陳亮的永康學派、浙南葉適的永嘉學派,統稱爲浙東學派。

金華學派傳承到了汪與立這輩自不必說,而主張“經世致用”的事功之學的永康、永嘉學派主要活躍於南宋,最終在宋元之際走向沒落不得不說,有楊氏三代人堅守門楣的關學這種學派,反倒是少數的、幸運的。

“這裡面最重要的劃分方法,是黃溍-宋濂-方孝孺這一支的新浙東學,按傳承順序,到姜聖你這根獨苗苗上了。”

經過老和尚的解釋,姜星火方纔明白了過來是什麼意思。

到了明初,浙東學派的含義開始有所改變,金華學派退居其次,後來居上的是宋濂-方孝孺這一脈,也就是“新浙東學派”。

而宋濂“新浙東學派”這一脈,還要追溯到元代的“儒林四傑”之一的黃溍。

這是一個對明初思想界有着極其深遠影響的人物,但卻鮮少被人所知。

其人是浙江義烏人,出身雙井黃氏,是黃庭堅的親叔黃昉的九世孫,在元末思想界有着無與倫比的地位,充任過元廷的經筵官給元帝講課,並且擔任了知制誥負責撰寫皇帝詔令,還擔任過國子學博士,三度出任浙江等省的鄉試主考官,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作爲黃溍的得意門生,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曾經這樣記述人們爭先誦讀黃溍詩文的情景,“海內之士與浮屠老子之流,以文爲請者日集於庭,力麾而不去,一篇之出,家傳人誦,雖絕域殊邦,亦皆知所寶愛”.而宋濂、王褘(《元史》總裁官之一)、傅爍、金涓、朱廉、傅藻,明初一大票足以稱爲“大儒”、“儒宗”的儒者,都是黃溍的門生。

所以說,黃溍的“新浙東學派”的思想,纔是明初正經的官學、顯學。

“新浙東學派”的宋濂、王褘等人,主要繼承的是黃溍推崇的朱熹理學,但宋濂在師承黃溍的同時,上接許衡、吳澄等人的思想路線,很強調心的作用,他以求我寸心、自我覺悟爲爲學首要任務,也就是“世人求聖人於人,求聖人之道於經,斯遠矣,我可聖人也,我言可經也,弗之思耳”,有點心學思想那個意思,但核心還是返諸己身那一套,屬於誠心正意的範疇。

方孝孺爲什麼在建文時代名聲這麼大?除了他學問確實不一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宋濂親傳弟子,是“新浙東學派”,也就是大明最顯赫的學派的這一代掌門人。

不過作爲宋濂的弟子,方孝孺的學術觀點跟宋濂還是有點差異的,方孝孺更強調“博文約禮、格物致知”,提倡篤行踐履,反對空談心性的“棄書語,絕念慮,錮其耳目而不任,而僥倖於一旦之悟”的頓悟流修習法門,方孝孺主張讀書窮理,反對自我覺悟而同宋濂異趣,這是經劉因、許謙等人的思想發展而來。

但總的說來,明初的理學家着重於博學廣識,考定文物制度,纂修前人著作及前代歷史,理論上建樹不大,思想特點都不是很明顯,哪怕是“新浙東學派”內部,也是一代掌門人一代思路。

可惜,兩年前“新浙東學派”因爲方孝孺那句“誅我十族又如何”基本被噶了個一乾二淨

姜星火以前聽過一個笑話,叫做“四個說相聲的對着罵街,把那倆熬死,活下來的就是老藝術家”。

這不巧了嗎?

頗有點地獄笑話的意味,現在“新浙東學派”活下來的只有一個人了.

姜星火照了照衙門裡的玻璃鏡子。

——“新浙東學派”字面意義上的唯一傳人·“舊浙東學派”永康、永嘉學派實學事功思想的集大成者。

就是你了,姜星火!

“心學、理學,都要來些人,嗯,這些人都很不錯。”

又看了看名單,再看看給自己的安排,姜星火越看越滿意。

其實這麼安排是很自然的,在外界看來,姜星火如果拋去身上“謫仙人”的神秘色彩的話,在學術思想上,大體上是兼容理學、實學,以經世致用的事功之學爲主,屬於正統的真正復興浙東永康、永嘉學派之人,說是實學宗主也不爲過。

對於大明的思想界和學術界而言,在學術水平上,姜星火的主要貢獻在於給理學的天理論(以矛盾解太極),格物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實踐方能出真知),工夫論(知行夾持,循環無端,以致良知)做出的決定性突破,這三塊理學大廈始終沒有填上的磚,被姜星火給填上了,補上了窟窿。

單從已知的學術貢獻來看,姜星火在整個學術界,就已經是穩穩坐三望一的頂級儒宗了。

而還有諸如在幕後提出心學新論、解答有命論與志氣說等等未發佈的觀點,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哪怕是最傳統的程朱理學衛道士,也並沒有人質疑姜星火的學術水平,只是普遍對他的立場和觀點不太認同而已。

姜星火一手道德層面的實學,一手實踐層面的科學,一起構建了現在大明獨有的“新學”,雖然從整體的相對數量上來講還很弱小,但從絕對數量上來看,跟隨者已然是如過江之鯉,他本人在大明學術界的影響力自然也非同凡響。

而且這種影響力,還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如果這次論戰獲勝,那麼國子監的學風毫無疑問將會倒向姜星火想要的方向,也就是更加充滿革新與探索精神,成爲整個大明思想的前沿陣地。

除了國子監,姜星火還直接控制着大明行政學校。

而一屆又一屆的科舉,隨着教材的改動,以及朝廷掌握着的實際命題控制權,只要變法派能獲得儘量多地區的鄉試主導權和儘可能多的殿試主導權,那麼一屆又一屆的讀書人,自然會從程朱理學,開始轉向混雜了荀子“法后王”等思想以及“經世致用”的事功之學思想的新理學。

程朱理學作爲大明的官學,既然大明朝廷能把它用三十年的時間扶持起來,自然也能對其進行改良和改造,說白了,儒學上千年來本來就是在不斷嬗變的,如何更好地適應統治者在不同時代的需要,纔是儒學本身在嬗變過程中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而從衍聖公這一脈的歷史來看,顯然儒學是很有“適應性”的。

不過關於未來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以及學風轉變這些東西,顯然就都是後話了。

最關鍵的是,先把眼前這場仗打贏。

姜星火又仔細衡量了一下名單,最後提筆刪減,看着最終版的名單,滿意地說道。

“解縉有衝勁兒,名單加上解縉,然後就是胡季犛,別讓這老匹夫躲起來了,一起加進去。”

姚廣孝看過名單,覺得也很妥帖,但心頭又隱約覺得似乎少了些什麼。

“對了,那個誰.”

“不妨我們打個賭,看他會不會來?”姜星火笑道。

“我看未必。”

“我看他有這個心氣,若是沒有,以後可就半點機會都無了。”

“那就拭目以待吧。”姚廣孝莞爾一笑。

當世儒林,天才無數,可天才之上還有超天才,這些過去的出類拔萃者,面對堪稱“高山仰止”的姜星火,是否有這份勇攀高峰的決心,實在是個未知之數。

——————

這份前往國子監參加論戰的最終名單,同時到了三楊手中。

朱高熾如今雖然閉門思過,但還是很關注朝野上的事情,三楊作爲心腹,自然要時時刻刻警惕起來。

而且這份名單,本身就已經隱約代表瞭如今大明思想界、學術界的流派,以及各代表性人物的江湖地位。

楊士奇感嘆道:“孔子沒,曾子獨得其傳,傳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元人修《宋史》,作《道學傳》,認周敦頤上接孔孟道統,下開道學學脈的地位,如今卻是把濂學正宗,歸到了曹端頭上啊。”

在朱熹的《伊洛淵源錄》這本理學學術譜系脈絡中首列周敦頤,自此之後,學術界才接受了這樣的理念,即將周敦頤看做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尊之爲“道學宗主”,其後元代和明初的學者,更將濂學、洛學、關學、閩學看做兩宋儒學的四大流派和道統學脈。

這四大流派裡,濂學指周敦頤,因其原居道州營道濂溪,世稱濂溪先生,爲宋代理學之祖,是程頤、程顥的老師;洛學指程頤、程顥兄弟,因其家居洛陽,世稱其學爲洛學;關學指張載,因其家居關中,世稱橫渠先生,張載之學稱關學;閩學指朱熹,朱熹曾講學於福建考亭,故稱閩學,又稱“考亭派”。

看着這份名單,楊榮也贊同道:“這份名單,肯定是按理學四大流派和南宋理學、心學、實學三足鼎立的派別劃分來的,很有水平。”

四大流派中,如今曹端全盤繼承了周敦頤的思想並加以改進,從學術譜系上,確實是濂學正統無疑;而張載的關學,則是傳到了楊氏這一代楊敬誠手上。

至於剩下的洛學和閩學,說法就太多了,洛學本身二程就是專精方向不同,認真來講,洛學後來直接分成了程頤-朱熹理學、程顥-陸九淵心學兩支,也就俗稱的“心學”、“理學”。

楊時作爲二程的學生,是洛學南傳的關鍵性人物,他在溝通二程與朱熹思想方面發揮着承上啓下的橋樑作用,傳的是程頤這一脈的道統,從學術譜系角度,傳給了朱熹。

所以朱熹的閩學,或者說後世籠統的所謂“程朱理學”,精準定義其實應該是程頤-朱熹理學,在南宋充分發展後,歷經元朝,到了明初,徹底成爲了官學、顯學,而程朱理學在明初最主要的代表學派就是以宋濂、方孝孺爲兩代掌門人的“新浙東學派”,但“新浙東學派”的傳承斷絕,不代表程朱理學的斷絕,因爲除它之外,大明絕大多數學派、學子,學的都是程朱理學這套東西。

而洛學裡面的另一個分支,程顥-陸九淵心學,在如今的永樂時代,反倒在姜星火的提點下,由道門的張宇初發揚光大了,把“吾心光明立地成聖”那一套拿來傳播,心學發展的速度極爲迅猛,道學和心學,反而如今互相糅雜,成了類似於道門禪宗版的心學.總之,真真是個百家爭鳴的局面。

“儒學四大學派,濂學曹端、關學楊敬誠、洛學分出來的心學算是張宇初,洛學另一支閩學,到了現在是官學,參加的則是諸如南孔宗主孔希路、金華學派的汪與立、鄮山先生高遜志等其他儒者,再加上繼承發揚浙東學派裡永康、永嘉事功實學的姜星火,各大學派算是齊全了。”

這名單是越琢磨越覺得無可挑剔,最起碼從學術派系角度來看,確實是齊全了,無論是從《宋史》裡兩宋儒學發展歷史上公認的濂學、洛學、關學、閩學,還是說南宋學術界呈現出三足鼎立的理學(程頤-朱熹理學)、心學(程顥-陸九淵心學)、實學(永嘉、永康事功之學),在這份名單上,都能找到相應的傳承和代表人物。

當然了,你別看名單嚇人,其實如果按照比例來看的話,濂學、關學、心學(程顥-陸九淵心學)、實學(永嘉、永康事功之學),這四家加在一起,在現在的大明,恐怕堅持這些道統的人都不會佔到讀書人總人數的5%以上。

剩下的95%的讀書人,學的都是閩學,也就是程頤-朱熹理學。

但論戰選代表這種事情,肯定是按學術派系來的,而不是按照人口基數比例,各派出個頭頭就完事了。

而程頤-朱熹理學學的人確實多,可裡面的派系同樣也多啊!

別看“新浙東學派”都被噶了,但程頤-朱熹理學作爲大明的官學,從元代被尊崇時算起,少說也發展了上百年,早就在全國範圍內開枝散葉了。

甚至是海外,比如高麗宰相鄭夢周、安南太上皇胡季犛,這些外國的大儒,學的也是程頤-朱熹理學。

嗯,按照名單分析,這次胡季犛作爲歸附的海外大儒,因爲具有特殊地位,也被邀請參加了。

除此以外,南孔宗主孔希路作爲當世儒宗,血統、聲望雙重無敵的人物,也是要來的。

再就是《永樂大典》的編撰官和監修官,鴻臚寺卿解縉和榮國公姚廣孝,是以官方大儒的身份參加的。

楊溥看了看名單,分析道:“這麼說,關學的敬誠先生、金華學派的師道先生,還有鄮山先生(高遜志),再加上胡祭酒,算是基本秉持同一觀點的。”

楊士奇搖了搖頭,只道:“關學楊氏位卑言輕,未必敢說話。”

楊榮反倒不以爲然:“學術爭論,這四位應當是都敢說話的,何況只要是有若思(胡儼)在,哪有什麼不能說的呢?”

“光看其他人的話,勝算也不大。”

楊士奇今天有點投降派謀士的意思了,看來最近的事情讓他頗爲灰心喪氣。

“胡季犛也不見得敢說話,孔宗主倒是唯一能穩壓姜星火的,可最近不知道被姜星火灌了什麼迷魂湯不臨陣倒戈就不錯了。”

越數越讓人沮喪,本來有孔希路這個SSR坐鎮的情況下,只要是論戰,程朱理學都是穩贏的,誰知道這位南孔宗主怎麼了,對姜星火態度倒是頗爲弔詭,從一開始的劍拔弩張,到現在相當親熱。

剩下心學的張宇初,還有屁股就在變法派這邊的解縉、姚廣孝,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跟姜星火站到同一立場的。

這就成了名單上十二個人,三足鼎立的局面。

正方辯手:姜星火、張宇初、解縉、姚廣孝。

反方辯手:胡儼、高遜志、汪與立、楊敬誠。

中立辯手:曹端、胡季犛、孔希路、王允繩。

但是這些所謂的“中立辯手”,說實話,會不會橫跳到姜星火這一邊,也是很令人存疑的一件事

至於這份名單爲什麼會到三楊手裡,原因也簡單,因爲三楊作爲內閣成員,他們的編制是不在內閣的。

在現在的永樂時代,內閣只是一個臨時性的辦事機構,內閣成員的身份,屬於是三楊的“差遣”,他們的編制是放在翰林院的。比如楊士奇、楊溥的職位都是翰林院編修(正七品),楊榮則是今年剛提了翰林院侍讀(正六品),而在他們之前飛昇出去的解縉,仕途履歷是先任翰林院侍讀,隨後任《太祖高皇帝實錄》編修官,修完《實錄》升任了翰林院侍讀學士(從五品),拿到了《永樂大典》總裁官和總裁變法事務衙門副總裁官兩個差遣,繼而在兩淮鹽使司貪墨案後,直接飛昇到了翰林院的一把手,也就是翰林院學士(正五品),養了幾個月傷,補了鴻臚寺卿(正四品)的職位。

別看三楊天天指點江山,按理說也是能青史留名的三人組,但在永樂初年,解縉無論是才學、名望還是能力,都是穩壓他們一頭的,“連中三元”的含金量懂不懂啊?

而第一屆內閣裡,學術水平最高的就是解縉和胡儼,胡儼是鑽研理學數十年的醇儒,而解縉則是不僅理學學得好,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更是全能。

終明一朝,解縉書法都是能排在前列的,其人楷、行、草皆能,尤其是草書甚至影響到晚明不少書家,其草書筆法學自危素、周伯琦,並直追唐宋諸家,以米芾、懷素等人爲來源,化用古法自成一派,落筆縱橫超逸、灑脫奔放。

別的不說,單單是姜星火那一手“蚯蚓行路”的字體,就是被解縉給硬扳回來的,現在姜星火批閱公文的時候寫小楷和行楷,也算是能拿得出手了。

所以解縉這時候都剛剛穿上緋袍,也就別指望年輕的三楊能真幹出什麼大事了,而這份名單交給三楊的意義,就是皇帝要派他們去國子監當場記筆記是的,也就是個書記員的活,以他們的學識水平和學術地位,甚至不夠上場參加辯論。

不過跟他們同期的年輕人比,三楊的前途無疑是光明且遠大的,翰林們是有明確的業務工作的,最基本的就是朝廷的編書工作,諸如纂修實錄、史志諸書等等,要是碰到不修書的皇帝,或者先帝實錄沒那麼麻煩,那就輕省了,幾年沒事幹都是常態,平常就是詩文唱和或者給皇室講講課,但遇到永樂帝這種喜歡修書的,可就慘了。

現在翰林院的絕大部分翰林,都進了《永樂大典》的編撰組,跟三楊同一批的翰林們,這時候都在翰林院天天抄書抄到頭暈眼花呢.剩下三楊等寥寥幾人,負責日常參與起草文書詔令。

不管怎麼說,無論是起草文書詔令還是去國子監記筆記,對於三楊來說,都不是什麼繁重差事,這幾位才華橫溢、心比天高的年輕人,一邊體驗着極度接近帝國權力中心的信息差,一邊如同透明人一般只能看不能做什麼,心態也是比較複雜就是了。

討論完了名單的八卦,三楊又處置了一番內閣的事務,便一起坐在值房裡喝茶了。

眼瞅着要夕陽西下,楊士奇說了些關起門的話。

“伱們說,這變法是不是真就是無可阻擋了?”

三楊年齡相仿,性情、品行更是高度投契,雖說不是親兄弟,但這麼久時間報團取暖下來,卻是跟親兄弟也差不了多少了,再加上都在朱高熾這邊,是堅定的大皇子派,所以有些話也不是不能說。

對於楊士奇的心灰意懶,楊榮並沒有太過意外。

一開始,對於變法這件事,誰也不看好。

當時姜星火還在詔獄裡蹲着,沒有人支持變法,變法唯一的支持者就是黑衣宰相姚廣孝。

而正是因爲姚廣孝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皇帝的態度傾向於變法,纔有了從建文四年開始轟轟烈烈的新政序幕。

變法新政的一開始就不順利,景清的血誓給變法籠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霾,被鼓動來集體叩闕的國子監監生們,更是差點讓變法半路崩殂。

是姜星火一次次力挽狂瀾的神奇表現,才讓變法順利度過了最開始的階段。

但艱難的後續還在繼續,江南的叛亂、繁重的治水直到決定變法是否名正言順的“王霸義利古今”三辯。

再往後,就是奉天殿廷辯,這個大明版本的鹽鐵會議,確立了經濟發展的新方向,而沿着這個新方向,大明開始用一年的時間初步發展了工業和商業,並且見到了顯著的經濟成效。

現在回首看來,這一切明明只是一年多不到兩年間發生的事情,對於他們這些親歷者,或者說旁觀者來說,卻是長的像十年。

變法的一步步走來,都是三楊看在眼裡的,從無人與共,到逐步壯大,直到今天變法派開始在朝廷上佔據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中高層職位,開始在政治、經濟等思辨命題上取得了全方位的勝利,開始大力發展工農業和國內外商業。

而一股不知不覺“被落後”的心態,也因此在三楊心中產生。

不知怎地,他們這些舊時代的精英,他們這些青年才俊,就開始落後於時代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明日之國子監思辨,與昔日“古今王霸義利”三辯,又是何其相似。

可與那時沒人信姜星火能贏的情況比,現在又有幾個人相信胡儼能贏呢?

姜星火現在身上,是真的有一股“勢”,變法之路,即是未來之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大勢已成,只能寄希望於胡祭酒有非同一般的表現了。”

楊溥跟胡儼沒那麼熟,但這時候也只能是來到了“相信胡儼”的環節。

顯而易見的是,除了胡儼,剩下幾個姜星火的手下敗將和邊角料角色,都屬於是關二爺斬華雄之前鋪墊的祖茂、俞涉、潘鳳.想要完全指望他們是不行了。

“真是不甘心啊。”

楊榮苦笑一聲,他未嘗不能共情楊士奇的感受。

可這時候楊士奇卻是思忖半天后,咬牙起身道。

“同樣的年紀,同樣自比天才,可看看莫說是姜星火,我們就連解縉都差得遠每日自怨自艾,幻想着真能有誰力挽狂瀾,亦或是幻想着坐看人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又有什麼用呢?”

“你要做什麼?”

楊溥入閣最晚,又爲人謹慎,有時候謹慎的甚至有些過頭,很少做冒險的舉動,因此看這幅樣子,有些難以理解。

按照楊溥的心態,內閣這幾位都是底層打工人,就算自覺才華橫溢心比天高,有時候指點江山發泄一下也就算了,這不還沒到咱們大展拳腳的時代嗎?慢慢熬唄,有什麼坐不住的。

可楊士奇卻非是如此,跟楊榮善於察言觀色且恃才自傲的略微矛盾性格不同,楊士奇早年嚴酷的生活環境造就成他堅韌不拔且始終想爭當第一的性格。

可楊士奇的才學雖高,入仕以來,卻始終處於一個“天外有天”的壓抑狀態,不僅內閣裡有十年前就是大明第一才子,那位“連中三元”的解縉解大紳鎮壓,就連解縉頭上,還有更變態的謫仙人姜星火鎮壓着,楊士奇始終是擡不起頭的狀態。

這種心理,就跟某一界凡間頂級天才,千辛萬苦渡過天劫飛昇成仙以後,發現自己特麼的只是圍攻猴子的十萬天兵天將之一。

一瞬間,心態就崩了啊!

其實說實話,莫說是姜星火,就連解縉,恐怕都沒怎麼拿三楊當對手。

但不知不覺,長久以來三楊這撥次一點的天才,始終被壓抑着有句話說得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眼瞅着變法派就要在這最後一次關於“吏風、世風、學風”的思想論戰中畢其功於一役,以後整個大明的思想就要被徹底統一到一個方向,楊士奇終於是坐不住了。

不管他相不相信胡儼,這次他都想自己上!

“明日之辯,我定要參加。”

聽着楊士奇擲地有聲的話,楊榮認真地打量了一下這位老朋友。

這是真豁出去了啊。

楊士奇要參加,肯定是去做反方辯手的,不可能給姜星火搖旗吶喊。

可姜星火現在是他們的頂頭上司,你出去跟頂頭上司在他的原則問題上公然作對,你看穿不穿你小鞋就完事了。

辦公室裡幾個同事私下搞小團體,不認同頂頭上司的觀點和管理方法是一個性質,你公開化了,那就是另一個性質了。

“冷靜點。”

“我現在就很冷靜。”

楊士奇沒在值房裡像是往常一樣來回踱步,而是認真地看着楊榮和楊溥,問道:“咱們點翰林,進內閣,意義是什麼?”

“翰林養望,內閣歷練。”楊溥的回答屬於標準答案,沒什麼毛病。

“養望?天底下還有比現在更能養望的機會嗎?至於歷練.現在歷練也歷練過了,中樞就這些事,大不了,給我外放到地方當縣令去。”

楊士奇顯然是深思熟慮過了,他對着兩位好友認真說道:“我明日想要出戰,不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只是這一年以來,所行所思,實在是相悖的難受,心中一口氣鬱結在這裡了,不抒發出來,心頭委實是難受得緊,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見楊士奇如此坦誠,楊榮也是心有慼慼,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被姜星火的光明遮蓋的沒有任何發光的機會,原本也是自覺光芒萬丈的存在,可惜現在就跟米粒之光與昊日爭輝一樣。

只不過跟楊士奇比起來,楊榮更能忍耐罷了。

三楊裡反倒是入閣最晚的楊溥,因爲沒有親身經歷過姜星火在詔獄中講課的那段時間,沒經歷過眼看着姜星火從一介階下囚,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獲得今天的成就,所以心理落差纔沒這麼大,再加上楊溥爲人謹慎,心態也比較平和,就沒那麼難以接受。

可楊溥對於楊士奇的心態,也是能理解的。

“那你有幾分把握?”楊溥問道。

楊士奇躊躇片刻,答道:“三分,我先去試試,若是這事成了,再與你們商議具體論點。”

“可若是姜星火不同意呢?名單畢竟是他決定的。”

“那我就入宮去尋陛下無論如何,我也得去試試。”

見楊士奇已經決絕到這份上,楊榮和楊溥自然也不好阻攔,看着楊士奇前往總裁變法事務衙門尋姜星火,也只能靜待佳音了。

說實話,就算是楊士奇被姜星火劈頭蓋臉罵一頓,或者乾脆讓人給打出來,楊榮和楊溥都不會有半點意外。

但意外還是來了。

沒多久,楊士奇就回來了。

手上的名單多了他的名字,姜星火親筆籤的,很工整的小楷。

“怎麼說的?”

楊榮的面色有些古怪,嚥了口唾沫。

楊溥也是扭頭湊了過來,眼神中帶着些探尋。

“莫不是姜星火以爲你要去幫他?”

楊士奇只是默然地搖了搖頭,神情頗有些失魂落魄。

他跌坐在值房的坐榻上,抓着毯子半晌沒說話,差點給楊榮和楊溥嚇到。

楊榮走過來拍了拍楊士奇的肩膀,又摸了摸他的胳膊,沒看到有什麼明顯的傷痕,不像是被人揍了的樣子.不過這種念頭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國朝還是有體統和規矩的,再怎麼不對付,也不至於真動手打人。

“怎麼了?莫非是罵你了?”

“沒有。”

楊士奇這纔回過神來,神色複雜地說道:“他只說,你來了。”

“我問此言何意,他說之前與榮國公打賭,賭我看了名單會來,今天日落前我來了,他很高興,終究是有些心氣,這一局纔算是有意思。”

此言一出,楊榮和楊溥相視一眼,皆是啞然。

還有什麼好說的呢?自家心思都被人拿捏的死死的,說到底,也沒跳出棋子的格局,就連上場也得棋手允了方纔有機會。

從心理上來講,就已經被降維打擊了。

而姜星火這等氣度,這等格局,也委實是讓他們內心升起了一股敬佩之情。

可楊士奇畢竟是楊士奇,被打擊的狀態也就是片刻,旋即振作起來,對楊榮和楊溥說道。

“來,今夜你們來我府上,既然給我這個機會,我就不信,真就一點破局的辦法都沒有。”

第375章 義利第428章 戰象第34章 劇透未來,李景隆的評價第369章 時代第540章 鎮海第307章 實驗第297章 當千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263章 炭筆【求月票!】第569章 決戰第468章 決心第422章 攻克第3章 朱元璋留下的三條救命線第241章 指點朕的仙人【求月票!】第283章 血誓【求月票!】第155章 王安石都做不到的事情第412章 龍場【求月票!】第19章 衆籌下西洋了屬於是第134章 岳飛是民族英雄嗎?第420章 用意第384章 窮理第251章 十一衛【求月票!】第178章 皇帝與太子的分權第399章 意義第6章 糾結的朱棣第415章 救命【求月票!】第284章 冷暖第340章 拂袖【第一更求月票!】第108章 氣溫對華夏曆史的驚人影響第401章 期貨【11萬字求月票!】第184章 對日本地緣均勢的五條策略第554章 西域(帖木兒篇結束)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248章 南北直隸【求月票!】第65章 不顧身第4章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第47章 攤役入畝第522章 科舉第405章 陷阱【求月票!】第11章 鄭和開航母第498章 新始第519章 盡心第542章 震動第137章 不要讓任何人知道第515章 理欲第296章 叩闕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161章 人的價值:消費 生娃 交稅第310章 俱備第341章 援軍【第二更求月票!】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516章 細胞【求保底月票】第235章 改革前夜【求月票!】第33章 朱棣與姜星火的初見第144章 當衆訓斥日本天皇第363章 地獄【7K大章求月票!】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92章 姜星火:我謝謝你啊!第344章 弒神【結婚了74k大章慶祝】第42章 朱高熾的質疑第564章 屈服第93章 立國之本第249章 畫餅大師朱棣【求月票!】第196章 樹葉爲什麼不往上落第338章 雙贏第372章 對手第462章 瀕死第443章 人心第278章 授業【第二更求月票!】第338章 雙贏第102章 棄嬰 宗族 土豪第541章 仇讎第319章 疾苦第397章 兩界第169章 姜先生還缺學生不?第556章 閱艦第205章 父與子【求月票!】第375章 義利第279章 解惑【第三更求月票!】第417章 兩線【感謝金主“壺中日月,袖裡乾第403章 拍賣第554章 西域(帖木兒篇結束)第429章 滅國(安南篇結束)第498章 新始第159章 大明稅警總團第191章 月下論天文第250章 震動【求月票!】第15章 不就是想立二皇子爲儲君嗎?第529章 補藥第11章 鄭和開航母第295章 磊落第42章 朱高熾的質疑第388章 預熱第365章 上課第373章 徐家第253章 燕校尉的真實身份【求月票!】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475章 比較第79章 變鈔就能接着玩?真香啊!
第375章 義利第428章 戰象第34章 劇透未來,李景隆的評價第369章 時代第540章 鎮海第307章 實驗第297章 當千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263章 炭筆【求月票!】第569章 決戰第468章 決心第422章 攻克第3章 朱元璋留下的三條救命線第241章 指點朕的仙人【求月票!】第283章 血誓【求月票!】第155章 王安石都做不到的事情第412章 龍場【求月票!】第19章 衆籌下西洋了屬於是第134章 岳飛是民族英雄嗎?第420章 用意第384章 窮理第251章 十一衛【求月票!】第178章 皇帝與太子的分權第399章 意義第6章 糾結的朱棣第415章 救命【求月票!】第284章 冷暖第340章 拂袖【第一更求月票!】第108章 氣溫對華夏曆史的驚人影響第401章 期貨【11萬字求月票!】第184章 對日本地緣均勢的五條策略第554章 西域(帖木兒篇結束)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248章 南北直隸【求月票!】第65章 不顧身第4章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第47章 攤役入畝第522章 科舉第405章 陷阱【求月票!】第11章 鄭和開航母第498章 新始第519章 盡心第542章 震動第137章 不要讓任何人知道第515章 理欲第296章 叩闕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161章 人的價值:消費 生娃 交稅第310章 俱備第341章 援軍【第二更求月票!】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516章 細胞【求保底月票】第235章 改革前夜【求月票!】第33章 朱棣與姜星火的初見第144章 當衆訓斥日本天皇第363章 地獄【7K大章求月票!】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92章 姜星火:我謝謝你啊!第344章 弒神【結婚了74k大章慶祝】第42章 朱高熾的質疑第564章 屈服第93章 立國之本第249章 畫餅大師朱棣【求月票!】第196章 樹葉爲什麼不往上落第338章 雙贏第372章 對手第462章 瀕死第443章 人心第278章 授業【第二更求月票!】第338章 雙贏第102章 棄嬰 宗族 土豪第541章 仇讎第319章 疾苦第397章 兩界第169章 姜先生還缺學生不?第556章 閱艦第205章 父與子【求月票!】第375章 義利第279章 解惑【第三更求月票!】第417章 兩線【感謝金主“壺中日月,袖裡乾第403章 拍賣第554章 西域(帖木兒篇結束)第429章 滅國(安南篇結束)第498章 新始第159章 大明稅警總團第191章 月下論天文第250章 震動【求月票!】第15章 不就是想立二皇子爲儲君嗎?第529章 補藥第11章 鄭和開航母第295章 磊落第42章 朱高熾的質疑第388章 預熱第365章 上課第373章 徐家第253章 燕校尉的真實身份【求月票!】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475章 比較第79章 變鈔就能接着玩?真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