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

這六年來由於皇帝年幼,而兩宮雖未對立,但也互相形成牽制,所以實際上是由高拱在治理朝政,而他在各個方面取得的成就,正是他得以追諡“文正”的主因。

穆宗隆慶去世之時,朝廷歲入與支出堪堪持平,而六年後,朝廷已經能有所盈餘——但這不是說高拱只是簡單的控制住了虧損。

隆慶六年時,朝廷的歲入是白銀330萬兩,支出也差不多;但萬曆五年時,朝廷的歲入已經達到510萬兩,只是支出也提高到了460萬兩。

這是爲什麼呢?收入的增長來自於幾個方面。

首先是清丈田畝,這是歷史上張居正也做過的,高拱也同樣做了,不過在這一點上,他們的力度其實差不多,取得的效果在高務實看來也沒有太大出入,可以暫且略過,總之是稍微提高了一些朝廷歲入。

其次則是繼續開港。這件事是張居正比較抵制,但高拱很樂意做的。高家所謂的經世實學,如果不說那些大道理,簡單來概括就是一句話:見實效。所以高拱理財的思路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賺錢爲大。

這六年來,除了隆慶時期已經開放的月港,朝廷又陸續開放了四大港口,由南而北分別是廣州、泉州、寧波、天津。

當然,此時的開港不同於後世很多人的理解,並不是允許外國商船在這幾處港口隨意停靠,而是准許這幾處港口的明朝商船可以出海,但即便如此,大明朝廷從這幾處港口獲得的關稅也大大提升。

高務實在這裡發揮了一點作用,由於朝廷此前對於商港榷稅的制度十分糟糕,高務實向高拱提出了一個簡單易行的建議:只以貨船大小計稅。

大明朝廷的海關關稅,在正德以前……沒有稅收,它不徵稅。正德、嘉靖年間開始採取抽分制。

所謂抽分制,就是運來十分貨物,抽取一定比例爲稅,具體數值一開始比較多變,後來逐漸常定爲十分之二。

到了高拱時期,情況爲之一變,成爲了三稅制:引稅、出口稅、進水稅。

其中引稅,是指海商辦理出入海港的通行證需要交納一筆稅收,只有辦理該稅的船隻,纔是正規合法的商船,這筆稅收是按船隻大小按年繳納的,不過稅費並不高。

進口稅和出口稅這兩個名詞是高務實“所創”,原本地方官府和市舶司報備的名字叫“水餉”和“陸餉”。水餉就是進口稅,指從外運入港口的徵稅;陸餉就是出口稅,指從內運出港口的徵稅。

原先,各地方衙門和市舶司列出了很複雜的徵稅細則,比如“每百斤胡椒水餉2錢5分”這種,洋洋灑灑上百種商品,有的量大還好說,有些量少則根本不便計算。所以高務實給高拱建議只按船隻大小徵收,但是要分出洋的目的地。

比如說,往返西洋(其實是南洋)的商船,寬一丈六尺以上者,徵銀十兩;每多一尺,加徵一兩。而往返東洋、呂宋的船隻由於相對略小,則徵稅額度整體降低三成。這個稅率比歷史上的徵稅稅率高了將近一半,但其實高務實很清楚,這個稅率一點也不高,是歷史上徵得太少了……

四大港口陸續開放之後,雖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到了萬曆五年時,每年已經可以給朝廷額外提供近百萬兩的關稅,平均一個港口提供了二十多萬兩。

要知道,此時的大明海貿由於剛剛開始“回暖”,在高務實看來還只是個起步階段!

開港,成了高拱理財收益最大的一個單項。

另一個方面則是重視工商業發展。

早在隆慶六年年末,高務實就暗中指使兵部、戶部、工部以及某些九邊重鎮的文武官員連番上疏,爲軍工私營造勢。到了萬曆元年,朝廷正式通過了軍工私營、並行採購的新制度。

在這個制度下面,朝廷繼續維持官營製造部門,但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私企”參與軍工製造,同時也改革了軍械分配和採購制度。在高務實的暗中操弄下,最後形成了“承包商競標制”。

這個制度是怎麼回事呢?打個比方,如果眼下宣府守軍需要換裝火銃兩萬支,兵部及內閣也批准了。

那麼,首先就由兵部發榜,告知各官營部門如軍械局、兵仗局和私人軍工企業,將與此後多久召開競標。然後提出由宣府守軍和兵部等部門商議後定下的要求,比如射擊距離、射擊精度、火力強度、槍管冷卻時間等技術指標,然後開始競標。

競標會議由兵部主持,科、道同時派員參與監督。該會議不光是開會,還必須進行現場展示,然後比較結果,最終進行綜合考慮,並報備於內閣,最後發榜公示,這才能確定競標部門或者企業。

爲了保證官營部門的優勢或者說保證官營部門能維持下去,私人軍工企業如果中標,還必須繳納中標總額的十分之一作爲保證金,當中標並且完成該項交易之後,保證金直接轉爲稅收,不予退回。

如果因中標企業本身的原因,導致交易無法完成,則保證金全扣,並根據合同追繳違約金。這裡的“中標企業本身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企業困頓無力完成、產品質量不達標等各類。

至於軍工私營的所謂“符合條件”的私企,本身需要具備的條件要求也不低。

首先要繳納十萬兩白銀的“經營保證金”到兵部衙門,以確定自己有實力進行軍工製造;其次,任意在職武官本人或其直系親屬不得爲軍工企業東家;再次,三代以內直系親屬有涉及謀逆罪者不得爲企業東家或參股;又次,私營軍工企業之中必設一名由兵部派出的吏員進行產品流向監督,都察院及六科可隨時派人檢查(爲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每年限兩次以內)……

反正林林總總加起來,得有十幾條限制。

不過,略微尷尬的是,軍工私營制度出來之後,直到現在,大明全國只有高務實一人開辦了兩個私人軍工企業:京華火槍廠和京華火炮廠。

倒不是能夠達到條件的人整個大明只有高務實一個,而是其他人對此還抱有謹慎態度。

但即便只是這兩個企業,僅萬曆五年一年,高務實就繳納了七萬兩銀子的稅金!

而最先得到換裝的薊遼二鎮,於萬曆六年元月,在遼東總兵李成樑的果斷出擊下,打出了“劈山大捷”!

是月,左翼蒙古泰寧部(喀爾喀巴林部)首領速把亥大舉入侵,紮營於劈山。遼東總兵官李成樑連夜督兵出塞二百里,大破劈山營,速把亥等死傷不下萬餘人,李成樑部陣斬一千一百三十人,又奪其器械牲畜數萬。

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023章 真“萬曆時代”來臨第062章 打草驚蛇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第111章 開平之行(上)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57章 支持(4更)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129章 回鄉之前(中)第125章 又見故人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25章 三策(中)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009章 安陽之行(六)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36章 此立威耳第012章 朕的皇莊那麼壞?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100章 胡鬧!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64章 聯名信第193章 要打得先問錢(4更破萬)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008章 在宮中第135章 師徒再會[第4更]第295章 成婚嘍!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098章 曙光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116章 推辭第203章 誰取葉赫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129章 關係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90章 降服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130章 故事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090章 遼東有缺嗎?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154章 糾結第289章 封賞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上)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263章 密議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61章 殿試金榜(中)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上)第087章 回京嘍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042章 纖幫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78章 宰賽臺吉(二合一)第088章 安南人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264章 出宮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152章 三請高司徒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213章 交心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271章 步步緊扣
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023章 真“萬曆時代”來臨第062章 打草驚蛇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第111章 開平之行(上)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57章 支持(4更)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129章 回鄉之前(中)第125章 又見故人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25章 三策(中)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009章 安陽之行(六)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36章 此立威耳第012章 朕的皇莊那麼壞?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100章 胡鬧!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64章 聯名信第193章 要打得先問錢(4更破萬)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008章 在宮中第135章 師徒再會[第4更]第295章 成婚嘍!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098章 曙光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116章 推辭第203章 誰取葉赫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129章 關係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90章 降服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130章 故事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090章 遼東有缺嗎?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154章 糾結第289章 封賞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上)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263章 密議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61章 殿試金榜(中)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上)第087章 回京嘍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042章 纖幫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78章 宰賽臺吉(二合一)第088章 安南人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264章 出宮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152章 三請高司徒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213章 交心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271章 步步緊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