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武媚娘返回皇城的時候,一根大如山嶽的木樁從天而降向她頭頂砸來。
身邊的內衛見狀,連忙喝道:“起萬兵陣!”
說完,數十名內衛聯手施法,無數金戈鐵矛飛速聚在頭頂半空向木樁撞去。
“轟......”
一聲巨響在衆人頭頂炸響,無數木屑殘兵如沸雪一般落下。
衆內衛頓時噴出一口鮮血,喝道:“陛下快走,敵人神通廣大,我等難以抵擋。”
她們話音剛落,就有無數木樁如同遮天密雨一般向長安城中砸下。
那些木樁皆有數百米方圓,個個如同山峰一般,遮天蔽日,威勢駭人。
只一根木樁就讓自己手下的精銳內衛受傷,若被這些木樁砸到長安城中,不知要造成多少傷亡。
恐怕小半個城池都會被廢。
武媚娘看得牙眥欲裂,咬着牙說道
“東海派的木樁大法!”
上官婉兒見武媚娘只顧發泄憤恨,連忙拉住她向皇城方向撤退,一邊勸道:“陛下快走,這裡十分危險,不要讓將士們白白犧牲。”
武媚娘有些氣餒道:“如今這種情況,朕還有何望,倒不如將這天下讓給那李奉節。”
上官婉兒苦笑一聲,也不管武媚孃的想法,直接拖着她向皇城跑去。
現在這種情況,那是說讓就能讓的,就算你想讓位,恐怕那些叛軍也不會放過咱們。
那麼多絕頂高手,連逃跑都有些困難。
正在這時,突然一聲大喝在長安城頭響起。
“將士們,叛賊欲毀我家園,滅我宗國,隨我殺、殺、殺!”
那大喝響徹天際,震得城牆轟不斷顫抖,一股鐵血煞氣沖天而起,激得無數士卒熱血沸騰。
“殺、殺、殺!”
數萬兵卒同時拍打兵器,齊聲大喝,整個長安城似乎變成了一隻吞天巨獸,揚頭咆哮,對天逞威。
無數煞氣從這些士卒身上升起,攪動蒼穹,撕裂雲霞。
迎頭向天空中落下的巨型木樁撞去。
那些木樁就像遇到了鋪天蓋地的強酸長河,在無邊無際地煞氣衝擊之下,迅速腐蝕消弭,消失一空。
武媚娘見狀,精神頓時一震,忙問道:“是何人在統攝士卒煞氣。”
上官婉兒也鬆了一口氣道:“是薛將軍麾下的黑齒常之,百濟降將,林先生似乎也推薦過他。”
武媚娘欣慰地點點頭道:“看來我朝還是有些能將的,不像王孝傑......”
說到王孝傑,武媚孃的臉色就陰沉了下來。
此將是她一手提拔,精通韜略,多有戰功,自己也曾對他寄予厚望。
沒想到關鍵一戰,他卻輕敵冒進,孤軍深入,被叛軍圍殲,喪失數十萬朝廷精銳,還將東都洛京丟失,罪莫大焉。
就是這一戰,才讓朝廷徹底陷入生死之危,否則長安哪裡會淪落到如此險境。
倒是這黑齒常之極爲不凡,竟能在倉促間統攝大軍的殺伐煞氣作戰。
殺伐煞氣雖然在每個士兵身上都有,但卻雜亂無章,難以統一,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修士的道法,卻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但若有名將能將這殺伐煞氣統攝歸一,那就會產生十分驚人的效果,連絕頂修士也要退避三舍。
可惜的是,很多精通韜略、戰力驚人的大將都不能做到這一點。
這也是武媚娘讚許黑齒常之的原因。
此時,長安城的所有人都送了一口氣,剛剛那種鋪天蓋地的大神通,將他們嚇得驚駭欲死。
尤其是停駐在長安的修士們,更是後悔無比,他們在見到八大絕頂修士凌空的時候就有心生絕望之感。
這種大修士出手,只是神通的餘波就能讓他們身死道消。
雖然他們有心投降,接應叛軍入城,卻早已經被城衛軍看得死死的,還有衆多監察部門盯着,他們只能無奈的與長安共存亡。
此時見城衛中,有人集結殺伐煞氣應敵,他們才放鬆了些許。
因爲他們知道殺伐煞氣的威力。
魔道修士中,常有人收集妖魔穢氣、黃泉陰氣、九幽濁氣等污濁之氣煉製魔寶。
那種魔寶善能污人法寶,消磨靈光,就算準仙級法寶被污,也可能會降爲廢品。
甚至有些術士在茅廁之中收集五穢之氣煉寶,練法,讓尋常修士極爲厭惡。
像是民間流行的屎尿破法、月葵污血就是這種道理。
而這些氣息對道法的剋制若與煞氣想比,卻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大軍駐紮之地一般都是修士的禁區,那種殺伐之氣沖天而起時,就算是修士的遁光、法寶、祥雲,也會被消磨殆盡,讓修士墜地而亡。
這也是絕頂修士雖有毀天滅地之能,卻不敢對朝廷大軍肆意妄爲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們只會擔任偷襲、擾亂、鬥將、混戰的任務。
其實這種作用就能夠在兩軍對陣之中讓己方佔盡優勢。
可以說,修士在軍隊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卻難以造成一人屠城、一人滅國的效果。
但凡事總有例外,正如此時,那飛臨長安上空的數名修士見煞氣沖天,紛紛退避三舍,卻留下一名七歲孩童模樣的黑衣術士。
只見那孩童頭大身小,光頭無毛,眼裡滿身狠戾,看着下方長安城幾乎流下口水,猖狂大笑道來:“中原帝都,果然人口豐茂,我九轉童子終於時來運轉......”
說着,他竟然取出一把巨大的人形頭顱,那頭顱之上燃着幽藍色的縹緲神焰,無數慘絕人寰的哀嚎在其中哭喊,如同小型地獄一般。
那巨大的頭顱被他插在一根木棒上,如同一柄巨錘。
只見他狠狠地將巨錘揮動起來,口中唸唸有詞,腳步憑空踏動,無數黑雲在他頭頂匯聚,看起來癲狂而滑稽。
已經退到軍中的東嶽院長臉帶陰沉地向袁監正問道:“你從哪裡找來的如此術士,竟然不懼軍中煞氣?”
袁監正隨手揮動手中拂塵,將數十名守城軍士掃得血肉崩裂,轉頭笑道:“這九轉童子乃是老夫在東海扶余島上遇見,據說已經轉生九十多次,修煉了兩萬年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