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普度衆生!
回來之後,高小暢的也是十分的感嘆。
高句麗的反抗還是非常的兇猛,他們進攻進城內之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抗,尤其是那些高句麗士卒視死如歸,不怕戰死的樣子,非常的可怕。
這是一種極其恐怖的狀態。
此時高句麗的士卒,有着非同一般的反抗意志。
不過,這種反抗意志也是暫時的,如果他們不是因爲糧草的原因,沒有久戰。
其實想要攻打下來平壤城,還是很簡單的,只需要圍困平壤城,十天之內,平壤城就會大亂。
在高壓之下,這些始終繃勁狀態的強行徵兵的士卒,會精神崩潰,這是即便是用大刀抵在腦袋上,都沒有辦法威脅到的情況。
但是他們沒有這個時間,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平壤城。
送進去之後,進攻的大軍也就平息了下來。
而在城牆之上,面對潮水一樣褪去的大唐軍隊,淵蓋蘇文上了城牆之上,冷冷的盯着城外的大軍笑道:“哼,大唐軍隊,也不過如此。”
“命人修補城門,本相倒是要看看,這大唐軍隊要如此進攻我平壤城。”
“守住平壤城,等待援軍,到時候薛延陀大軍前來,我們一舉拿下城外的大唐軍隊,讓大唐人知道,我們高句麗人也不是任由他們攻打的。”
“他們會爲他們的行爲,付出代價的。”
淵蓋蘇文冷笑,甚至於到現在,他還相信,薛延陀的救援他們的大軍,會趕過來救他們。
這也不怪淵蓋蘇文。
秦牧攻打下來高句麗大半的疆域,更是圍住了平壤城,對方根本得不到任何外界傳來的消息。
此時,平壤城就是一座孤城。
沒有任何的依靠。
夜色漸漸的降臨。
整個平壤城徹底的平靜了下來,城內沒有一絲的聲息。
而城外也沒有一絲的聲息。
而就在這平靜之下,卻暗流涌動。
城外,秦牧悄然帶着大軍隱藏在高句麗城外三裡外,不準有火把,不準有有發出聲音,不準有人起身,所有人都安靜的爬在地面上。
準備對平壤城發動突襲。
而在城內,僞裝進去的熟悉平壤成的戰士,找到信誠之後,信誠不僅答應了他們,而且還能控制與勸說,守城半數的軍隊開城投降。
這與信誠的身份地位有關,此人在民間,擁有不俗的威信,爲百姓祈福,有很大的一批支持者。
而除此之外,信誠之所以反叛,並不是因爲怕死,還有另一層關係。
那就是他與高句麗左相,是好友,但是左相因爲與淵蓋蘇文產生意見上的不和,就在前不久,被淵蓋蘇文親自下命令處決。
這讓信誠徹底的高句麗失望。
如果秦牧不送信進入城內,迫於不明白大唐的態度,信誠不會輕易的打開城門,因爲他要爲高句麗的百姓考慮。
這一城的百姓是無辜的,如果大唐真的在攻破平壤之後,屠城,那他也會是反抗大軍中的一員,絕不會允許大唐的攻進平壤城。
但是在秦牧主動接觸之後,在勸降信之中明明白的告訴信誠,他並不會因此對高句麗的百姓動手,言明百姓的無辜,講述高句麗的反抗,指揮讓百姓傷亡更加的慘重。
並且許諾在攻打平壤城之後,他會善待高句麗的百姓。
無疑,這份承諾,對於僧人信誠來說,太過於重要了。
信誠當場就答應了下來。
而信誠此時在高句麗之中,地位還是非常的超然的。
淵蓋蘇文爲了穩定民心,在一開始,就威脅信誠幫他祈禱,爲百姓祈福。
所以在信誠確定要今晚打開城牆之後,就主動聯繫淵蓋蘇文,要爲百姓祈福,穩定人心,本來信誠就在幹這件事,現在白天剛剛大戰了一場,高句麗士卒損失慘重。
淵蓋蘇文自然不會再拒絕。
“我這讓將士跟隨高僧。”
淵蓋蘇文現在對信誠很是信任,見信誠要去祈福,想要派兵保護信誠的安全。
信誠搖了搖頭,嘆息道:“百姓何苦,國相大人不必派人保護貧僧,若是貧僧真的被百姓所傷,那也是貧僧的罪過,沒有爲他們祈福,沒有讓福澤降臨在他們身上,這是貧僧之錯,與百姓無關。”
“如果貧僧真的被憤怒的百姓所殺,貧僧還想求國相一件事,那就是不要遷怒於百姓。”
淵蓋蘇文聽到信誠如此真誠的話,十分你的感動,親自送信誠離開,並且十分感激的道:“高僧境界早已超脫,令人信服,爲了高句麗,高僧付出了所有,本相保證,只要這次高句麗度過了危機,本相一定在高句麗爲高僧建立百座廟宇,供高僧宣揚佛法,普度衆生。”
說白了,淵蓋蘇文也算是半個佛徒。
這大概也是壞事做多了,想要在佛前懺悔。
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信誠直接打着淵蓋蘇文的幌子,帶着淵蓋蘇文的信任,在衆多的情緒不穩定的守城士卒的軍營之中祈福。
名義上是祈福。
但是實際上,信誠非常輕鬆的就聯繫到了左相舊部和信奉他的佛徒,本來這些人早就不滿淵蓋蘇文的統治,尤其是在淵蓋蘇文強行徵兵之後,可以說早就對淵蓋蘇文佈滿。
本身信誠只是僧人,在高句麗中並沒有什麼實權,但是現在隨着亂象叢生,百姓憤怒的情況下,讓信誠擁在這特殊的時期,擁有了領導的能力。
此時的信誠,已經無關權貴,無關錢財了。
這是在如此的混亂的戰爭之中,讓所有人都獲得了一絲期望與捨棄。
就如同精神被腐蝕了一樣,這是百姓在戰亂之中看到的唯一的希望。
如果淵蓋蘇文沒有強行徵兵,對百姓殘暴的進行統治,作爲都城的平壤城,即便是隻有一萬將士,也可以守一段時間。
因爲都城代表着一個國家最後的尊嚴,只要引導得當,高句麗的百姓一定會反抗到底,而不會像現在這樣,與百姓離心離德,僅僅憑藉着信誠這樣一個僧人,就撼動了超過半數之人的反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