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家族的族長離開之後,盧萬達開口對李泰說道:“主公,如果按照主公剛纔的承諾,那將來我燕國的稅收又從何而來呢?”
李泰答應這些大家族的族長,他們所開創的工廠和商鋪,將在三十年內,不徵收任何賦稅。這可不是說着玩兒的。
如今唐朝收稅是按照租庸調製,所謂:“有田則有租,有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每丁授田後,每年上繳粟二擔,稱爲“租”。
丁男爲國家服勞役,每年二十天,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服役,可以按日計算,每日繳絹三尺以代替,這稱爲“庸”。
隨地方土產,每丁每年上繳絹、綾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繳絹、綾的,另加綿三兩,繳布者另加麻三斤,這稱爲“調”。
而且李泰還免了,種地農戶的這三項稅收。只收取他們收成的三成,作爲賦稅。而如今那些大家族,又三十年之內不用交稅。
那就意味着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之內,整個燕國都需要利用種地的農戶,交上的那三成收成,來維持國家用度了。
這些稅收,不要說維持整個燕國的運轉,哪怕就是部隊所消耗的經費。也絕對不僅僅只有那三成收成,可以正常維持的。
“盧家主的擔心本王自然明白,但是人家這些大家族,畢竟交出了人家賴以生存的土地。如果我們不給他們相應的回報,那又與土匪有什麼區別呢?”
“不過本王答應是,不收取他們工廠和商鋪的稅。但卻不代表不收取他們的稅款。”李泰笑着對盧萬達說道。
聽到李泰的話,盧萬達的心中不由一顫。臉上的表情也不由得一變,於是開口對李泰說道:“難道主公,準備增加新的收稅名目不成?”
“不是增加,而是改革。我大唐的稅收名爲租庸調。不過本王卻不準備在燕國,實行這個稅收方式。”
“在燕國只會有三項稅收,第一項爲個人所得稅,第二項爲營業稅,最後一項爲農業稅。”李泰笑着對盧萬達說道。
“不知主公所說的,這三項新的賦稅,又是如何一個徵收方式呢?”盧萬達不解的對李泰問道。
隨後李泰便將個人所得稅,和營業稅的徵收方式,詳細的和盧萬達解釋了一遍。至於土地稅,早就已經說過了。
“主公,這樣一來確實可以避免,百姓們遭到天災人禍時,無法繳納稅款。但是這樣恐怕會讓我國的稅收大大減少。”盧萬達擔心的對李泰說道。
所謂的租庸調,說白了就是按人頭收稅,無論你今年的收成如何。就算是顆粒無收,國家也會按照你的人頭數來收取稅賦。
雖然這樣保證了國家的稅收,卻造成了很多人無法交納稅款,因爲並不是他不想教呢。而是根本就沒有能力繳納稅款。
最後等待他的只有賣身爲奴,因爲一旦賣身爲奴,便會有他的主家爲他交稅。當然他自己的人身自由,也徹底的消失了。
這也是爲何會有人,瞞報自己家人口數量的原因。說白了就是一種偷稅漏稅的方式而已。
“一個國家是否興旺,稅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要以國家的名義成立工廠……”李泰又將後世國家的管理模式,和盧萬達詳細的訴說了一番。
聽到李泰這別出心裁的方式,讓盧萬達不由得心中萬分激動。他沒有想到,李泰竟然會想出如此新穎的想法。
不過另外一個詞彙,也出現在了盧萬達的腦海,那就是與民爭利。因爲李泰這樣做,確實已經有與民爭利的嫌疑了。
於是盧萬達開口對李泰說道:“主公,這個方法雖好,但是卻好像是與民爭利。”
“盧家主此言差矣,如果我們向百姓收取大額的賦稅。我們在經營國有企業,那才叫與民爭利。”
“而如今我們大規模的,減小了百姓的賦稅。又如何能夠說我們,是在與民爭利呢?”李泰笑着說道。
一直在一旁沒有說話的韓志,突然開口對李泰說道:“主公,您這個徵收賦稅的方式。與法家思想十分吻合。”
“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治國之道,只要主公可以在燕國,將這三項稅收推行。再加上主公所說的國有企業,燕國用不了多久,便會成爲富饒的國度。”
“韓大人說的不錯,比如我三十三重天,就是主公的個人產業。如果按照主公的說法,那我三十三重天將成爲燕國的產業。”
“而我三十三重天每年的收入,恐怕不是原有幽州的賦稅可以相比的。”一旁的鄒鳳熾笑着說道。
“既然如此,那這件事就交給三位了。本王需要你們爲本王,整理出一套新的稅法。”李泰點點頭後對盧萬達,韓志和鄒鳳熾三人說道。
“請主公放心,我們一定會按照主公的用意。短時間之內整理出一套稅法來。”韓志其身對李泰說道。
盧萬達同樣點了點頭,然後說道:“從今以後,我燕國只有三種稅收,那就是不耕種土地的匠人,繳納個人所得稅,經商的商人交納營業稅,種地的農戶繳納土地稅。”
“盧家主說的不錯,以後這就是我燕國的稅收。不過按照本王的承諾。交出自家土地的大家族,三十年之內不會徵收他們的營業稅。”李泰點點頭後說道。
得到了李泰的交代,韓志,盧萬達和鄒鳳熾三人,便開始緊張的忙碌起來。一套新的稅法,將從他們三人筆下產生。
而李泰只負責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構架,細緻內容他可就不會再過問了。所以在三人忙碌的同時,李泰又過起了悠悠哉哉的生活。
不過李泰表面上輕鬆萬分,心中卻是萬分的謹慎。因爲如今自己的整個屬國之內,並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甚至用暗流洶涌來形容,也絕對是不爲過的。
不過李泰卻並沒有操之過急,用過激的手段去誅滅那些暗流。因爲李泰知道,殺人不如誅心的道理。
只有讓百姓真正的看到好處,他們纔會心甘情願的跟隨自己。哪怕自己讓他們前去送死,他們也絕對會義無反顧。
相反,那就是陽奉陰違,一旦出現任何變故的時候。那些表面上順從自己的人,有可能瞬間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