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逞英豪
第二野戰軍由中原野戰軍發展而來,中原野戰軍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由赫赫有名的八路軍第129師和地方武裝組建而成。這支後來成爲解放戰爭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隊,在蔣介石向共產黨人發起挑戰之際,恰好處於解放區的前沿——晉冀魯豫地區。
129師揮師太行
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由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軍下轄三個主力師:115師、120師和129師。其中129師由原紅四方面軍之紅四、紅31軍,陝北紅29、紅30軍,陝甘寧獨立一、二、三、四團及紅15軍騎兵團組成。129師的師長爲劉伯承,副師長爲徐向前,參謀長爲倪志亮,政訓處的正副主任分別爲張浩和宋任窮。下轄兩個旅、一個教導團及五個營。後經部隊改編,115師和120師就先後開赴山西前線抗日,129師則奉命留守陝北。
抗日戰爭的炮聲震動全國,震撼了每一位愛國志士的心。八路軍129師奉命出師華北,挺進晉冀魯豫邊區的位置,在津浦路至同蒲路及汾河、石德、石太路達隴海路及黃河之間,橫跨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共190餘縣的廣大區域。它以雄偉壯麗的太行山脈爲界,西部是連綿起伏、溝壑縱橫的山嶽地帶;東部是一望無垠的千里平原。平漢鐵路橫貫其間,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向西,可聯繫陝甘寧邊區和晉綏;向北,可協助晉冀魯豫邊區和冀中;向東,配合山東呼應華北;向南,可支援中原戰場。同時,太行、太嶽、中條等山脈和冀魯豫平原互爲依託。部隊進退自如,便於迴旋機動。所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都是敵我雙方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經過開闢與創建、堅持與鞏固、恢復與再發展三個階段,建立了以太行山爲依託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1年7月18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正式成立,統一了全區的政權工作,推動了鬥爭形勢的發展。
晉冀魯豫邊區從1937年冬天開始創建,到1948年8月與晉察冀邊區合併,有着11年的光輝歷史。11年間,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曾經歷了千萬次的浴血奮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野蠻的掃蕩和蠶食,擊退了國民黨軍隊大規模的挑釁和進攻,消滅了數以百萬計的敵人,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流血犧牲,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和千千萬萬的死難烈士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魂和新中國的奠基者。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序曲——上黨戰役
毛澤東曾高度讚揚上黨戰役的偉大歷史意義。他在《關於重慶談判》的講話中說:“現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當大,例如在山西的上黨區。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裡,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13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就是說,把他們的13個師全部消滅。他們進攻的軍隊共計三萬八千人,我們出動三萬一千人。他們的三萬八千被消滅了三萬五千,逃掉兩千,散掉一千。這樣的仗,還要打下去。”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宣佈投降。中國人民沉浸在歡慶勝利的喜悅當中。然而,在這背後卻已危機四伏——蔣介石再一次挑起了內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即調動國民黨軍隊向華北、華中、華南、東北各解放區進攻。其中,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所部在搶佔太原和同蒲路沿線城鎮。8月16日,閻錫山按蔣介石的密令,命令其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領第十九軍、第六十一軍的主力4個步兵師及1個挺進縱隊(相當於師),從臨汾、浮山、翼城侵入晉冀魯豫解放區心腹上黨地區。之後,又攻佔八路軍攻佔的襄垣、潞城,並在日僞軍配合下,搶佔了被八路軍包圍的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城,企圖侵佔整個晉東南,消滅晉冀魯豫八路軍。
上黨,是山西省東南部以長治爲中心的地區,自秦漢置郡以來就是晉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它東控太行、西據太嶽,自古就是軍事要地。那裡地勢高,古人有“與天同黨”之說,所以稱上黨。
閻錫山占上黨,有着特殊的戰略意義。從整個戰局看,當時蔣介石正從其大後方西南、西北調動大軍向華北、華中、華南各解放區陸續開進。蔣介石率先在華北的行動,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爲了進而佔據東北。閻錫山的這一步是蔣介石實現“搶佔華北,爭奪東北”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局部看,閻錫山企圖以一把刀子插入上黨,分割八路軍在太行、太嶽建立的兩個根據地,進而佔領整個晉東南,然後把晉冀魯豫軍區主力逼到山區予以消滅,恢復其在山西的反動統治。
內戰的導火索不斷燃燒的同時,蔣介石又在一個月內三次電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企圖用“和平”手段,以共產黨人到國民黨政府中去“做官”爲交換條件,讓中國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政權,達到消滅革命力量的目的。這時的美國政府也改變了不贊成中國發生內戰的態度。
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是堅持和平,反對內戰。毛澤東答應了蔣介石的邀請,準備飛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
爲保衛抗戰勝利果實,配合重慶談判,晉冀魯豫軍區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定發動上黨戰役,堅決消滅來犯的國民黨軍。
當時在上黨前線的只有參謀長李達一個人,劉伯承、鄧小平都在延安參加黨的七大。8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奉中共中央指示,從延安返回太行指揮上黨戰役。中共中央決定統一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解放區的領導,組成了由鄧小平任書記、薄一波任副書記的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成立了以劉伯承爲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滕代遠、王宏坤爲副司令員,薄一波任副政委,張際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的晉冀魯豫軍區,統一領導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4個區黨委和4個軍區。
同時,中央軍委向劉伯承、鄧小平、滕代遠下達關於晉冀魯豫的軍事部署:太行應集結主力,組織奪取白晉路,收復上黨區,消滅頑僞,逼敵降;太嶽應集結主力向同蒲路進擊,徹底破壞同蒲路,控制平陸、垣曲一帶黃河渡口。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徹底消滅侵佔上黨地區的閻錫山部隊,並調整部署,將太行李達所部、太嶽謝富治部、冀南陳再道部等野戰主力部隊,暫編爲太行、太嶽、冀南三縱隊,集結長治周圍,進行上黨戰役;將冀魯豫軍區主力調到平漢線,結合冀南、太行軍區各一部,負責肅清平漢線新鄉以北日僞軍,爲打北上敵軍準備戰場;以太嶽軍區沿同蒲線的地方部隊加緊破路,遲阻敵軍前進,以太行、太嶽軍區各一部攻取焦作、沁陽等日僞主要據點,控制黃河北岸廣大地區,制止敵軍機動。
劉伯承、鄧小平和張際春等在進行戰前動員時,向集結待命的幹部戰士傳達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之後,鄧小平向參戰將士發出了“打好上黨戰役,支援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的號召。他指出:根本問題是抗戰勝利果實落誰手裡的問題,蔣介石、閻錫山伸手來搶絕不能讓他搶走。毛主席在赴重慶之前說過“只有你們打得好,我才能談得好”。我們上黨戰役打得越好,殲滅敵人越徹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談判桌上就越有力量。我們不要辜負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
接着,劉伯承說:“蔣介石的軍隊沿5條鐵路開進,5個爪子伸開向我們撲來了。人家的足球向我們華北解放區的大門踢過來了,我們要守住大門,保衛華北解放區,掩護我東北解放區戰略展開。平漢、同蒲是我們作戰的主要方向,但現在的問題是閻錫山侵佔我上黨六城,在我們背上插一把刀子,芒刺在背,脊樑骨發涼,不拔掉這把刀子,心腹之患未除,怎麼放得下心分兵在平漢、同蒲去守大門呢?”
“爲保衛勝利果實而戰”“爲支援毛主席談判而戰”的口號激勵着廣大指戰員,他們紛紛宣誓堅決殲滅敵人、爭取戰役勝利,並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入戰前練兵。
9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下達關於上黨戰役的第一號命令,規定以先佔屯留吸引長治僞軍來援,爭取在長屯路上以運動戰而消滅之。八路軍參戰部隊共3.1萬餘人,另有5萬民兵配合。各參戰部隊於8月底、9月初向上黨地區開進。8月30日,劉伯承指揮八路軍第129師主力約9個團兵力,向襄垣發動進攻,並於9月1日攻克。9月6日,向屯留之敵發動進攻。9月7日和9日,參戰部隊先後集結長治地區,並編成太行、太嶽、冀南3個縱隊。
上黨戰役從9月6日正式打響,到10月12日結束,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9月10
日至20日,爲奪城打援階段。
9月10日,太行縱隊向屯留國民黨軍發動進攻,並於12日攻克,殲守城軍隊千餘人。太嶽縱隊、冀南縱隊隱蔽於長(治)屯(留)公路兩側,準備殲擊長治援兵;以太行軍區兩個團爲獨立第一支隊,隱蔽於長治東北山地,準備尾擊長治出援之敵;以太行、太嶽軍區4個團爲獨立第二支隊,監視長子之敵;以潞城獨立營爲獨立第三支隊,監視潞城之敵。屯留攻克後,太嶽縱隊圍攻長子,太行、冀南縱隊在打長治援敵未成後,乃轉攻壺關和潞城。經激戰,至9月20日,各部分別攻克長子、壺關和潞城,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在第一階段作戰中,共攻克襄垣、屯留、長子、壺關、潞城五城,殲滅長治外圍各據點國民黨軍暫三十八師等部6100衆人。
第二階段,從9月21日至10月6日,爲圍城打援階段。
八路軍攻克五城後,乃圍攻長治國民黨軍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所部,先掃清外圍據點,然後攻城打援。閻錫山爲解救長治守軍,急令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第二十三、第八十三軍、省防軍等8個師共2萬餘人,由祁縣東關鎮向沁縣南進。八路軍根據敵情變化,調整部署,以太行縱隊、太嶽縱隊兼程北上打援,留冀南縱隊、太嶽縱隊一部及地方兵團僞裝主力,繼續包圍和圍攻長治。從10月2日開始,八路軍即對援敵展開攻擊,將其壓縮在老爺嶺、關上之狹小地區。10月5日夜,敵援軍突圍,八路軍乘勝追擊,並斷敵退路,激戰至6日,除2000餘人逃回沁縣外,共殲敵1.65萬餘人,擊斃彭毓斌。
第三階段,從10月8日至12日,爲攻克長治階段。八路軍取得打援勝利後,長治守軍待援無望,乃於10月8日向西突圍,企圖逃回浮山、冀城。八路軍當即以圍城部隊跟蹤追擊,並以太嶽縱隊自虒亭地區直出沁水馬壁進行兜擊,太嶽區人民武裝沿途進行截擊。經多日激戰,至12日在沁河以東將軍嶺、桃川地區殲逃敵主力,生擒史澤波。至此,上黨戰役結束。
上黨戰役共殲國民黨軍3.5萬餘人,俘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以下3.1萬餘人。上黨戰役是八路軍取得的第一個自衛還擊戰勝利的戰役,也是第一個大規模殲滅戰。戰役的勝利,給進犯解放區的國民黨軍以迎頭痛擊,不僅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後方,而且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
蔣介石原指望在重慶談判案上以此爲籌碼,沒想到全副武裝、趾高氣揚、氣勢洶洶的國民黨軍隊竟會一敗塗地。無可奈何,蔣介石在談判桌上籤訂了《雙十協定》。
10月14日,也就是在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寫出了《上黨戰役經驗的初步總結》,劉伯承、鄧小平並將戰役經驗電報中央軍委。在談到上黨戰役的經驗時,劉伯承說:“我們上黨作戰是經過奪城打援、圍城打援、消滅突圍逃竄之敵的三種形式與過程。”
經過這次戰役,八路軍大量補充了裝備、彈藥和兵員,提高了正規作戰的水平,加速了由遊擊兵團向正規兵團的轉變。上黨戰役,拉開了第二次國內戰爭的序幕。
戰定陶,轉乾坤
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整編爲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
1946年9月3日至9月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的指揮下,發起了著名的定陶戰役,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
1946年8月中旬,晉冀魯豫野戰軍出擊隴海鐵路(今蘭州—連雲港)開封至徐州段作戰,打亂了國民黨軍對解放區進攻的南線部署。8月28日,蔣介石調集14個軍和整編師,32個旅,共30萬兵力,以齊頭分進的戰法,分東、西兩路向隴海路以北的魯西南解放區展開了“鉗形攻勢”。徐州綏靖公署之第5軍、第18軍、第48軍、整編第11師、第88師等東路之部隊經豐縣、沛縣、單縣向成武推進;鄭州綏靖公署之整編第3師、第41師、第49師及劉汝明部68師、55師和暫編四縱隊張嵐峰部等西路之部隊經開封、曹縣向定陶進發。國民黨軍的意圖是乘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隴海作戰後的疲憊之機,以消滅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控制魯西南,之後北出漳河,打通平漢路。
爲此,蔣介石派國防部長白崇禧、參謀總長陳誠到開封督戰,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到考城、民權前線指揮。其部署是:以鄭州“綏靖”公署所屬整編第68、第55師各1個旅及暫編第4縱隊1個支隊由蘭封至商丘一線進攻曹縣,整編第3、第47師自封丘分兩路進攻定陶及其以北地區,整編第41師由封丘進攻東明;以徐州“綏靖”公署所屬第5軍和整編第11、第88師共5個旅的兵力,由虞城至徐州一線進攻魚臺、豐縣、城武(今成武);另以13個旅在安陽、新鄉及其以東地區佯動,以4個旅和2個保安支隊位於隴海鐵路開封至商丘段維護後方交通。
爲打破國民黨軍的“鉗形攻勢”,晉冀魯豫野戰軍之第2、3、6、7縱隊和地方武裝共5萬餘人,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的戰法,從隴海路大踏步北撤。其意圖是在運動中尋找戰機,以求殲滅敵之一部,爾後再殲滅他部敵軍。
從雙方對陣的兵力上看,晉冀魯豫野戰軍處於絕對劣勢地位。面對六倍於己的敵人,劉伯承、鄧小平毫不示弱,他們分析形勢認爲,當面之敵雖佔優勢,但其第一線進攻兵力只有15個旅,若再深入解放區,必將更加分散。徐州一路中雖有所謂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2個軍,但非主攻方向;鄭州一路只有整編第3、第47師戰鬥力較強,如能殲其1個師或2個師大部,即可打破敵之進攻。
敵軍的開路先鋒是整編第3師,爲蔣介石的嫡系,全部日式裝備,以爲憑藉自身的優勢兵力可以輕鬆消滅劉鄧部隊。其中將師長趙錫田口出狂言:“劉伯承已潰不成軍,我不用兩個禮拜就可以佔領整個晉冀魯豫,把他趕上太行山去。”自信滿滿的敵整編第3師,不管後續部隊行動遲緩,獨自**,毫無顧忌地急速推進。先鋒部隊的冒進,與後續部隊的遲緩,使大部隊的首尾逐漸拉開了距離。
敵軍大部隊的肆無忌憚,恰好給了晉冀魯豫野戰軍一次採取戰略主動的好機會。這個機會稍縱即逝,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趁此機會一舉消滅敵軍的先鋒部隊。劉鄧計劃先打它的第20旅;對第20旅,則殲滅它直接暴露在正面的主力第59團。
基於這個分析,劉伯承、鄧小平做出了戰略部署:由王近山司令員指揮的6縱主攻大楊湖的敵軍第59團;由陳錫聯司令員指揮的3縱圍殲倪寨的敵人;由楊勇司令員指揮的7縱圍殲方車王的敵人;由陳再道司令員指揮的2縱擔任看守可能增援三師的整編41師和整編第47師,並負責警戒和堵截可能逃跑的敵人。
第59團是整編第3師的主力,此次戰役能否圓滿實現預定的作戰意圖,成功消滅第59團是關鍵。此時,第59團正盤踞在大楊湖。
9月3日,夜幕降臨。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54團團長盧彥山從縱隊接到了主攻大楊湖的任務。他回團後,立即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進行了緊張的戰前動員和部署。參戰指揮員爭先恐後地參與到突擊隊員的選拔中。最終,54團一營最先把任務搶到手。全營同仇敵愾,抱定了誓死消滅國民黨五十九團的決心。
當晚23時30分,大楊湖戰鬥正式打響了。
54團一營的戰士從離敵人陣地前沿50米的地方突然躍起,迅速撲向敵陣。幾分鐘後,一營率先從大楊湖的東南角突破敵人的鹿砦和外圍工事,打進大楊湖村裡。54團的另外三個營也緊隨其後。
司令部裡,李達參謀長興奮地向劉、鄧首長報告:“6縱的四個營已突進大楊湖,正向敵人縱深突進。”劉伯承司令員立即命令:“告訴王近山,後續部隊立刻跟進。”
雖然54團順利突進大楊湖,但他們即將面對的是敵人的坦克和大炮。在54團的突破口處,敵人憑藉先進的武器裝備進行了封堵。接着,一大股敵人從四面八方向54團反撲過來。
情況緊急,團長盧彥山立即命令部隊,佔據了大楊湖東南角的三個大院,以大院爲依託,抵擋敵人的反撲。
爲了抵擋住敵人的瘋狂進攻,54團從指揮員到戰士始終不後退一步。教導員朱輝,頭、胸、腿多處負傷,鮮血浸紅了軍裝,可他依舊率領戰士與敵拼殺,直至倒在了陣地上。排長孫金貴頭部被敵炮彈炸傷,仍帶領三名戰士把衝到陣地前沿的敵人拼了回去。戰士李三元見右前方一挺機槍吐着火舌,咬緊牙關從旁邊斜衝過去,雙手抓住熱燙的槍管和敵人扭打起來,奪過了機槍,消滅了敵人。敵人十幾次的反撲被打退,殘部丟下了橫七豎八的屍體,退了回去。
54團佔據的三個大院,始終像三顆釘子釘在了大楊湖的東南角。經過了一天一夜的戰鬥,54團只剩下100多人。敵人趁機又一次組隊發起反擊。
在這千鈞一髮之時,6縱的6個團終於從不同方向突破敵人的防線,衝
進了大楊湖村裡。在6個團全部突進大楊湖後,敵人組織了多次反撲。一個院落、一條小巷都經過激烈的反覆爭奪。9月5日黃昏,大楊湖大部被晉冀魯豫野戰軍佔領,但敵59團被壓縮在村莊的一個角落裡。
9月6日凌晨,戰鬥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攻入大楊湖的6個團,人員傷亡很大,子彈幾近打光,手榴彈也快沒有了。縱隊司令員王近山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了劉、鄧首長。劉伯承司令員讓鄧小平指揮全局,自己則立即來到駐在西沙山寺村的6縱指揮部。劉伯承告訴王近山:“敵人總崩潰的形勢來到了。這是我們奪取勝利的時刻。我們有傷亡,敵人的傷亡更大。吳耀東向他的旅部求援時說,他只能再堅持15分鐘,如果15分鐘內援兵不到,他就要自殺。這說明我們困難,敵人更困難,只要咬緊牙關,用上最後一把力,就一定能夠最後消滅敵人。”
劉伯承司令員親臨6縱隊指揮的消息,迅速傳遍了6縱的全體指戰員,霎時,參戰人員士氣大振。突進大楊湖的6個團的機關幹部、飼養員、炊事員全部投入了戰鬥。一個勇猛的衝鋒,將早已狼狽不堪的敵人衝得潰不成軍。很快,敵59團的殘兵敗將便繳械投降。
在6縱攻打大楊湖的同時,3縱又先後攻下了小李寨、倪寨,消滅了敵人兩個營,不斷向敵整編第3師師部的所在地——天爺廟推進。7縱的一個團打進了方車王,消滅了敵人的一個連,也向天爺廟包圍過去。2縱則牢牢地阻擊了敵整編第41師和47師企圖增援大楊湖的敵人。
敵59團被消滅之後,駐紮在天爺廟的敵整編第3師師部便暴露在6縱面前。3縱、7縱得完成先前的任務後,迅速向天爺廟推進,形成了合圍天爺廟敵整編第3師師部的態勢。
9月6日下午16時許,敵整編第3師師長趙錫田率部在飛機的掩護下,企圖向南突圍,與敵整編第47師合攏。與此同時,敵整編第41師和整編第47師,在6縱攻殲大楊湖之敵後,眼見事態有所變化,也準備向南回竄。
就在敵整編第3師突圍時,劉鄧抓住敵人運動之機,下令全線出擊。一時間,軍號陣陣,殺聲震天,槍炮轟鳴,山搖地動。6、7、3縱將運動中的敵整編第3師攔腰截成幾段。戰鬥進行了2個多小時,於9月6日黃昏,全殲敵整編第3師。先前口出狂言的中將師長趙錫田,嚇得鑽到汽車底下冒充軍械主任,卻沒能逃脫被俘虜的命運。
9月7日凌晨,6、7兩縱挾殲敵整編第3師之餘威,揮戈南指,於敵整編第47師的側背。在強大攻勢面前,敵軍兵敗如山倒,迅即潰散,大部被殲於潰逃途中。
與此同時2、3縱隊也取得了可喜的戰績。2縱由東明向南逃的敵整編第41師出擊,在考城以北地區,殲滅了該師125旅和104旅各一部。3縱及2縱一部向考城固陽(今屬河南省蘭考縣)迫近,敵軍望風披靡。在由曹縣向蘭考逃退的路上,敵整編第55師兩個營被全殲,敵整編第68師119旅遭重創。
硝煙於9月8日散去,定陶戰役結束。從9月3日至9月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之第2、3、6、7縱隊殲滅敵軍4個旅,計17000餘人,繳獲坦克6輛,大小炮200餘門,輕重機槍210多挺,長短槍14300餘支,汽車14輛,電臺15部,國民黨軍進攻魯西南解放區的所謂“鉗形攻勢”被徹底粉碎。這一勝利,連同中原軍區部隊突圍的勝利和蘇中大捷,對整個解放區的南部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
激戰豫北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撕毀國共兩黨簽訂的“雙十協定”和停戰令,集中25個旅的兵力,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開始了大規模的全面內戰。晉冀魯豫軍區處於解放區南線的中央,除要粉碎敵人對本區的進攻外,還擔負着前與中原、左與華東、右與陝甘寧軍進行戰略配合和策應的重要任務。
據此,劉伯承根據中央命令和本區實際情況,確定了晉冀魯豫軍區的戰略部署,集中野戰縱隊,機動殲滅敵人。由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張際春副政委、李達參謀長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部,率第3、第6、第7縱和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組成野戰軍,共四萬餘人,執行豫東方向作戰任務;由滕代遠、王宏坤兩位副司令員和薄一波副政委負責軍區工作。
1947年3月,國民黨軍統帥部調集兵力,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在晉冀魯豫戰場上,以正規軍31個旅和地方保安團共30萬人轉取守勢。其中,豫北有6個整編師和1個暫編縱隊約10萬人擔任守備,整編第26軍軍長王仲廉率4個整編師和1個暫編縱隊等守備平漢(北平至漢口)、道清(道口至清化)鐵路及沁陽、濟源、孟縣等地區;第5綏靖區2個整編師及地方團守備平漢鐵路以東黃河以北滑縣、浚縣、濮陽、長垣地區。其防禦重點在平漢鐵路和道清鐵路交叉點新鄉及其以北地區。
根據敵人的戰略攻勢,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主力應在晉南反攻的同時,向平漢線實施進攻,專打王仲廉集團,進行連續作戰,以便和晉南作戰一起,給陝北和山東解放軍以有力的配合。
根據這一指示精神,結合豫北敵軍的情況,晉冀魯豫軍區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爲策應陝北、山東兩解放區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併爲自己轉入戰略進攻創造條件,除以第4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舉行晉南攻勢外,決心集中第1、第2、第3、第6縱隊及冀南、太行、冀魯豫軍區部隊,共18個旅60個團10餘萬人的兵力,在10萬民兵配合下,組成4個作戰集團,於3月下旬發起豫北攻勢,重點打擊王仲廉部,吸引國民黨軍增援豫北,打亂其戰略部署。
在豫北反擊作戰中,太行軍區成立了由秦基偉、副政委黃鎮、政治部主任袁子欽組成的太行軍區前方指揮所。以太行軍區的兩個獨立旅及第四、五分區部隊和第17爲第四集團,秦基偉奉命擔任第四集團總指揮,任務是切斷新鄉之敵。另以有力一部和十萬民兵分別向道清線和平漢線湯陰、汲縣段展開輾轉破擊活動。
在此期間,王仲廉將黃河南岸之整編第66師和整編第7師一部,焦作地區之整編第3師及淇縣地區之整編41師一個旅調到新鄉附近,共五個整編師另兩個旅彙集於新鄉地區,對晉冀魯豫野戰軍汲縣攻堅構成極大威脅。
爲了避開優勢集中之敵,爭取在野戰中殲敵,劉鄧首長決定結束汲縣作戰,揮師北上,進行第二步作戰。計劃首先掃清平漢路兩側據點,消滅分散之敵,徹底破壞平漢路安陽、汲縣段,並相機奪取湯陰、淇縣兩城,控制衛河以北以西和平漢線以東廣大地區,開闢戰場,誘王仲廉部隊北進,然後尋機在運動中殲滅之。
4月3日夜,各集團分路急速北進,至10日,先後攻克淇縣縣城及回隆、楚旺、宜溝、鶴壁等據點數十處,殲滅了慣匪、河南第三專署自衛第一、第二、第三總隊程道生、扈全祿、司華生等部共一萬餘人,徹底破壞了安陽、汲縣段鐵路,解放了衛河以北、以西平漢路兩側廣大地區,開闢了良好的戰場。野戰軍主力逼近安陽、湯陰,吸引敵人向北增援。
不出劉鄧預料,敵整編36軍軍長王仲廉率66師兩個旅、41師一個旅、40師一個團和第二快速縱隊,沿平漢路東側來援。32師隨後跟進。劉鄧判斷:若繼續圍攻湯陰,威脅安陽,敵仍可能來援,乃以6縱隊一個旅和冀南軍區兩個獨立旅,加緊強攻湯陰和崔橋,主力集中準備打援。並將一、二集團主力合組爲路東集團,三、四集團合組爲路西集團,以便於打援時向心突擊。
14日,王仲廉在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嚴令督促下,又率三個半旅和第二快速縱隊爲第一梯隊,由汲縣地區北援;並以整編第32師爲第二梯隊,在淇縣及衛河西岸擔任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以一部兵力採取運動防禦,將國民黨援軍誘至宜溝以東屯子山地區後轉爲堅守,主力於16日夜全線出擊,向北援的國民黨軍第一梯隊側後兜擊,將第一、二梯隊割裂,並將第一梯隊包圍於衛河以北、淇河以東河套地區,戰至18日晨,全殲第二快速縱隊,其餘援軍潰退。晉冀魯豫野戰軍當即乘勝追擊,又殲其一部。
4月下旬,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轉入休整,以一部兵力攻取湯陰,先掃清外圍據點。5月1日,第四集團對湯陰守敵發起總攻,經連夜激戰,至2日上午,全殲敵暫編第3縱隊,生俘縱隊司令孫殿英以下七千餘人。7日,二集團攻克崔橋,殲敵兩千餘人。至此,盤踞豫北十餘年之久,爲人民所極端痛恨的孫殿英、王自全等部被全殲。
因安陽城工事堅固,短時間難以攻克,晉冀魯豫野戰軍爲準備南渡黃河,轉入外線作戰,奉命結束豫北攻勢。
豫北戰役,歷時兩個月,晉冀魯豫軍區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0950人,其中俘敵26100人,斃傷14850人,佔領南北長150公里,東西寬100餘公里的地區,使國民黨軍退守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有力地配合了山東解放軍的作戰,爲晉冀魯豫解放軍隨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