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果從山東蔓延到華中
泗城失利,淮陰失守,陳毅心急如焚。粟裕見到陳毅時的第一句話:“軍長,我來遲了!”此後,粟裕和陳毅這對老戰友、老搭檔,聯合在一起,將華中、山東兩支野戰軍合爲一體,壯大了整個華東地區的軍事實力。正所謂“粟不離陳,陳不離粟”,他們二人將在華東戰場上完成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勝仗。
華東野戰軍的成立
自從兩淮失守,華東戰場的作戰重心由解放區前沿逐步轉向縱深以後,山東、華中兩野戰軍即開始醞釀從組織上、行動上實行集中統一的問題。宿北、魯南戰役以後,蘇皖解放區的絕大部分地區已被國民黨軍佔領,華東的主要戰場已轉到山東境內。山東、華中兩野戰軍的主力,隨着戰局的發展,均已先後集結到臨沂周圍地區。同時,經過宿北、魯南兩役,兩大野戰軍從各級領導到廣大戰士,都從實踐中深切體會到實行集中統一指揮對於打大規模殲滅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於是,在報請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後,兩大野戰軍決定在1947年1月下旬,利用作戰間隙,進行統一整編,並將魯中、膠東、渤海軍區的各主力師、旅編入野戰軍,以壯大野戰軍的力量。
兩野戰軍確定在這一時機進行整編,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還由於部隊經過連續、艱苦的作戰,有些建制單位傷亡較大,有些野戰部隊機關龐大,戰鬥單位很不充實。而在擬行更大規模的運動戰、殲滅戰中,要求進一步確立合理的編制,精簡機關,充實戰鬥連隊,以適應戰爭的需要。比如,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全縱隊2.2萬人,縱隊和旅兩級機關和直屬隊即佔7000餘人。這種頭重腳輕的狀況,顯然是不利於執行機動作戰任務的。
爲使黨政領導機關的職能更好地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華東地區的整編採取了黨政軍同步進行的做法:撤銷中共中央華中分局(保留一個精幹的領導班子,領導敵後游擊戰爭),併入中共中央華東局,撤銷蘇皖邊區政府,撤銷新四軍及山東軍區、華中軍區、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的番號,統一組成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
華東軍區的領導成員是: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副司令員張雲逸,副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副參謀長袁仲賢、周駿鳴,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張凱。
華東野戰軍的領導成員是: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並擔任前委書記),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參謀長劉先勝、張元壽,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
華東野戰軍統一編組爲9個步兵縱隊,採取“三三”制編制,即:每個縱隊轄3個師,每師轄3個團,個別縱隊暫時不能編足建制單位的,以後逐步組建。
各縱隊組建的情況是:
原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改稱爲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飛,下轄第1、第2、第3師及由原華中野戰軍第13旅改編的獨立師。
由原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及原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主力合編爲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韋國清,下轄第4、第5、第6師。
由原山東野戰軍第8師及魯南、濱海軍區之主力師(旅)編爲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何以祥,政治委員丁秋生,轄第7、第8、第9師。
原華中野戰軍第1師改稱爲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王集成,下轄第10、第11、第12師。
原華中野戰軍第6師改稱爲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江渭清,下轄第16、第17、第18師。
原山東野戰軍第7師1個旅及原淮南軍區第5旅合編爲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成鈞,政治委員趙啓民,下轄第19、第20師。第21師在1947年3月由各軍區抽調部隊組建。
以魯中軍區的主力師(旅)編爲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嚮明,下轄第22、第23、第24師。
以膠東軍區的主力師(旅)編爲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下轄第25、第26、第27師。
以渤海軍區的主力師編爲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景曉村,下轄第28、第29師。
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政治委員張藩,下轄榴彈炮團、野炮團、騎兵團、工兵團,戰車營及汽車大隊。
此外,將原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改編爲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將原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改編爲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留置蘇中、蘇北執行敵後游擊戰的任務。
經過整編和補兵,華東解放軍的實力大爲增強。野戰軍的總兵力達27.5萬餘人(不含第11、第12縱隊),爲內戰爆發時山東、華中兩野戰軍總兵力的2倍多。部隊的裝備也有很大的加強。
整編野戰軍的同時,對軍區武裝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和加強。
華東軍區下轄6個二級軍區,分別是膠東軍區、渤海軍區、魯中軍區、魯南軍區、蘇中軍區、蘇北軍區和華東軍區直轄東江縱隊(後改稱兩廣縱隊)。軍區武裝共約30萬人。
華東野戰軍的成立,在人員組織和軍隊指揮權上有了統一。在陳毅、粟裕等高級將領的帶領下,華東野戰軍將在未來的兩年內,創下一個又一個英雄的戰績!
萊蕪戰役
自從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以來,各個戰場上所取得的效果都不佳,尤其是在華東戰場上,屢戰屢敗,越戰越敗。比如整編第69師在宿北被殲滅,師長戴之奇畏罪自殺;整編第26師及快速縱隊在山東嶧縣城和蘭陵鎮地區被殲滅,師長馬勵武被活捉;整編51師在棗莊被殲滅,師長周毓英被活捉。這一系列的損兵折將,氣得蔣介石直罵“娘希匹”。
接連遭受宿北、魯南兩役失敗後,蔣介石不得不調整華東戰場的軍事部署。他覺得,這兩場戰役失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薛嶽指揮不力,遂派參謀總長陳誠前往徐州指揮。陳誠煞費苦心地制定了一個“南北兩大兵團對進夾擊臨沂,殲滅陳毅主力於沂蒙山區”的作戰方案。其部署是: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組成主要突擊集團,自臺兒莊至城頭一線分三路進犯臨沂:其右路爲黃百韜指揮的6個旅,中路爲李天霞指揮的7個旅,左路爲胡璉指揮的7個旅;以第2綏署區副司令李仙洲指揮第12、46、73軍等3個軍9個師爲輔助突擊集團,由膠濟路南下,直搗山東解放區在萊蕪、新泰、蒙陰的後方基地,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
這場來勢兇猛的戰役,陳誠稱之爲“魯南會戰”。他幾乎彙集了華東戰場上所有的兵力,而且還出動了大批飛機,打算對華東野戰軍總指揮所在地臨沂進行轟炸。同時,陳誠嚴令所屬各部:“黨國成敗,全看魯南一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陳誠的“豪言壯語”很快就傳到陳毅的耳朵邊。面對敵人的挑釁,陳毅頗有大將之風,決定接受陳誠的挑戰,勢必要與他決戰。
很快,“二陳決戰”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整個“華野”。接下來,一場刀與火的強強對抗戰就要開始了!
通過對比敵我雙方的實力得知,敵人的實力是大大超過“華野”的。所以這場會戰必須認真對待,嚴密部署。一開始,陳毅和粟裕打算集中“華野”5個團的兵力,尋機殲滅南線之敵一部,保衛臨沂。可是,華東野戰軍使用了各種方法誘敵,等候有利時機的出現,其結果是敵人根本不上當。看來,南線的敵人吸取了宿北、魯南戰役的教訓,變得更加謹慎。這樣一來,“華野”根本找不到分割敵人、各個殲滅的有利戰機。
粟裕十分着急,整天待在地圖前苦苦冥思。就在這時,北線李仙洲率領的部隊快速地推進了。大概是因爲李仙洲沒有吃過“華野”的虧,不知道“華野”的厲害,冒冒失失地就衝過來了。至2月4日,李仙洲三個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進至萊蕪、新泰一線,對華野的後方構成了重大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陳毅、粟裕不得不重新考慮作戰計劃。恰在這時,中央軍委發來了指示,要求不要着急,等敵人再靠近一些再打,並要準備於必要時放棄臨沂,反而更能佔到先機。這個指示猶如雪中送炭,給了陳毅很大的啓示。他很快有了一個設想:既然南線敵人重兵密集,戰機難尋,而北線敵人孤軍深入,威脅“華野”的指揮中心,我們何不改變原定作戰方針,置南線重兵集團於不顧,而以主力北上,以絕對優勢兵力,殲滅北線之敵。
陳毅將自己的設想告訴給粟裕,並請他做更詳細、更進一步的考慮。粟裕思考過後,認爲陳毅的這個設想十分高明,然後進一步做了分析和對比。他說,南線的敵人和我軍的實力相差不多,但北線相對較弱,內部派系紛爭也多,所以我軍若能出其不意地北上攻擊,定能獲得不錯的戰績。因此,最重要的是準確掌握敵情和戰機,隱蔽我軍意圖,製造敵人錯覺,迅速抓住李仙洲一部。
陳毅完全同意粟裕的分析和建議。兩人在作戰計劃上達成了一致,接下來就是做具體的軍事部署了。他們將韋國清的2縱留在臨沂,僞裝成主力部隊,迷惑敵人。除此之外,粟裕還令兗州附近的地方武裝積極進逼兗州,並在運河上架設浮橋,在黃河邊籌集船隻,聲稱要與劉鄧中原部隊會合,造成“華野”主力西渡運河、黃河的態勢,使敵人難以判斷“華野”北上的意圖。
俗話說,做戲要做全套。爲了能將僞裝達到逼真的狀態,韋國清率領2縱於2月6日發起討伐郝鵬舉的戰鬥。2縱以迅速勇猛的動作,一夜奔襲數十里,於2月7日黃昏乾脆利落地消滅了郝鵬舉叛軍。不過,國民黨軍並沒有前來增援,而是採取更爲謹慎的動作,加強了各部的防禦和配合,還是步步爲營地向前推進。這一點,倒是“華野”沒有預料到的。但不管怎樣,“華野”主力最終還是要北上,突襲北線之敵。
2月10日,粟裕與陳毅、譚震林一起,率葉飛、陶勇、王必成、成鈞4個縱隊隱蔽北上。北線的王建安、許世友、宋時輪3個縱隊也按照粟裕的計劃,秘密地向指定地域集結。留在臨沂的韋國清、何以祥兩個縱隊,打着全軍各縱隊的番號,與敵人玩起了以假亂真的遊戲。他們公開在沂河和臨沂至卞莊的公路旁大挖工事,顯出決戰的樣子,還到處號房子,徵糧草,在運河上架橋,並派一部攻打兗州。
這些跡象使國民黨情報部門誤認爲“華野”要死守臨沂,守不住就向西轉移,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與此同時,“華野”主力夜行曉宿地北上,國民黨軍隊裡誰也沒有發現。
2縱和3縱與敵人在臨沂整整相持了5晝夜後,主動撤離了臨沂。敵人佔領臨沂後,陳誠就捏造戰績,謊稱已把華東野戰軍擊敗,大肆鼓吹“勝利”。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後,更是洋洋得意,對陳誠也是一口一個稱讚。殊不知,他高興得太早了,一場滅頂之災正向陳誠的部隊襲來。
蔣介石認爲,“華野”已無力與自己的軍隊一較高低,和陳誠商量着吸引“華野”於新泰、萊蕪地區而消滅之。陳誠將這個任務交給了王耀武,讓他率部進駐萊蕪。就在王耀武一部行動之時,他從航空偵察中發現大量解放軍部隊在向北行動,對進佔臨沂的“捷報”產生了懷疑。他十分擔心共軍主力可能改變作戰方向,掉頭北上打李仙洲一部。於是,他一面向徐州、南京報告,一面急令李仙洲一部全線後縮。與此同時,南線的歐震一部也發現,“華野”的主力並不在臨沂附近,他們圍攻了幾天的共軍並不是“華野主力”,並對“華野”主力的下落毫不知情。
這一下,敵人慌了。
事實上,“華野”北上各縱隊已陸續抵達萊蕪地區。一看敵人要跑,大家都很着急,紛紛請求指揮部下令,提前發起攻擊。陳毅和粟裕讓大家稍安勿躁,敵人只是察覺了,並沒有實時性的行動,還是按原計劃行動,切不可打草驚蛇。
事實證明,陳毅和粟裕的判斷是正確的。陳誠聽了王耀武的報告後,根本不信,還給蔣介石打了小報告,說王耀武膽小,不敢行動。蔣介石正在興頭上,肯定是不相信王耀武的話,親自責成王耀武立即行動,並讓李仙洲繼續南進。
王耀武很不服氣,但是不敢違抗蔣介石的命令,只好忍氣吞聲地行動了。
2月14日,李仙洲帶着前方指揮所的人員到了博山指揮部,指揮12、73兩個軍和整編46師向南進攻。第二天,打頭陣的12軍到達吐絲口鎮以南、萊蕪城以北的孝義集,就不敢再向前進。軍長霍守義是不願意拿自己的部隊去冒險的,直到確認萊蕪是座空城,纔敢率部進佔。
隨後,李仙洲的司令部和46軍、73軍一塊南下。就在這時,王耀武最終確認了“華野”的動向和目的,連李仙洲也相信“華野”的目標是自己。所以,王耀武也顧不得蔣介石和陳誠的命令了,急令46軍從新泰撤回顏莊,193師撤回萊蕪,並令73軍的77師速從張店南下萊蕪。
粟裕獲悉敵情變化後,馬上調整部署,命令1縱進攻萊蕪李仙洲總部及73軍,4縱進攻顏莊的46軍,6縱進攻口鎮的新36師,8縱主力和9縱一部在博山以南的和莊設伏消滅77師,10縱攻佔錦陽關,切斷國民黨軍的退路。
2月20日,戰鬥正式打響。經過一夜的激戰,八縱、九縱於次日清晨全殲敵77師,爲萊蕪戰役的勝利開了一個好頭。
在這段時間,“華野”第1、6、8、9、10各縱隊已全部展開,基本形成了對萊蕪之敵兩個軍的合圍和兵力上的絕對優勢。第10縱隊和獨立師攻佔了錦陽關,切斷了敵人退路,第4縱隊、第7縱隊火速趕到了指定地域,第2縱隊也從臨沂前線日夜兼程北上。攻擊萊蕪城的戰鬥,由1縱獨立承擔。
2月21日晚,李仙洲在萊蕪城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軍隊如何突出共軍包圍的問題。參加會議的有73軍軍長韓浚、46軍軍長韓練成、前方指揮所少將高級參謀王爲霖,第二綏區司令部第二處少將處長陶富業等。
會上,各人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李仙洲堅持一邊突圍,一邊等待救援。但是其餘人都堅持立刻撤退。最後,73軍軍長韓浚提出在22日大部隊開始撤退,46軍軍長韓練成則主張23日大部隊開始撤退,他說必須有一天的準備時間。大家同意了韓練成的意見。
2月23日凌晨,就在李仙洲準備下突圍命令後,發現韓練成不在了,問誰都不知道他去哪兒了。其實,韓練成早就被“華野”的共產黨員滲透了,他託詞說需要一天的準備的時間,就是離開國民黨部隊,到達了安全地方。
韓練成的突然失蹤,造成了李仙洲部的混亂,也拖延了最佳突圍時間,最後被“華野”打得落花流水。最後,李仙洲也被俘虜了。
萊蕪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軍、1個整編師、1個新編師,共約6萬多人。
泰蒙戰役
自內戰全面爆發後,國民黨軍在各個戰場上已損失近百萬人,雖說佔領了七八十個城市,可解放軍同時又解放了七八十座城市。這樣的沉重打擊,令蔣介石沉痛不已。他不得不改變策略,由全面進攻改爲重點進攻,並把重點進攻地區改在了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
蔣介石在品嚐到失敗的滋味後,將“賭局”開得越來越大了。他在命令國民黨部隊積極準備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的同時,撤銷了徐州、鄭州綏靖公署,成立了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主持的徐州司令部,統一指揮原徐州、鄭州綏靖公署的部隊,並將在冀魯豫戰場的王敬久部和在武漢的整編第9師調往山東。此時,民黨軍在山東的機動兵團的兵力,加上擔任守備任務的以王耀武爲司令官的第2綏區、馮治安爲司令官的第三綏區的兵力,總計達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師)45萬人。這樣的兵力調遣,都在證明蔣介石這次是發了狠,一定要在山東戰場上取得點什麼才行。
除了調兵遣將之外,蔣介石還制定了新的作戰方案,即“密集靠攏、加強聯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簡單地說,就是加大兵力密度,集團前進,使解放軍無法分割或各個擊破。之所以這樣調整,無外乎是在前期的作戰過程中,常被野戰軍分割包圍殲滅的原因。
其進攻部署是:顧祝同指揮下的24個整編師,除以7個整編師約20萬人擔任重要點線的守備和對突擊兵團的策應以外,集中17個整編師約25.5萬人,以整編第74師、整編第11師、第5軍爲骨幹,組成3個機動兵團,由湯恩伯、王敬久、歐震分別擔任1、2、3兵團司令官,執行機動突擊任務,在打通津浦路徐濟段和克州至臨沂的公路、佔領魯西南以後,同時向沂蒙山區進犯。湯恩伯兵團由臨沂向北,歐震兵團由泗水向東北,王敬久兵團由泰安向東,對“華野”主力形成弧形包圍態勢。
面對大軍壓境、強敵迫近的緊急態勢,“華野”的兩位首長陳毅、粟裕,不急不躁,沉着應戰。慌亂,在這時起不到任何作用,越是急迫,越是沉靜,纔有更大的爆發力和張力。
一開始,陳毅和粟裕計劃攻打由隴海線北進的湯恩伯兵團的整編第74師,遂派了3個縱隊南下隴海路東段。可是,狡猾的湯恩伯察覺到了“華野”的意圖,不僅不派兵回援,反而把兩個軍調到臨沂,密集靠攏,使“華野”部隊不能分割殲敵。陳、粟隨即改變計劃,繞到剛剛調到山東的王敬久兵團側後,抓住他左翼的薄弱環節,攻擊佔據泰安的整編第72師。
整編72師並非蔣介石的嫡系,可是組建時間早,爲川軍起家,具有豐富的山地作戰經驗,同時具備日美混合裝備。它雖佔據地理優勢,且工事堅固,但泰安城北面有泰山,南面有徂徠山,不利於它與濟南王耀武部、曲阜邱清泉部相互支援,所以也有利於“華野”實行分割圍殲。
陳、粟抓住這個戰機,迅速下定圍泰打援的決心,於4月20日發起泰蒙戰役。他們以3個縱隊圍殲泰安之整編第72師,以4個縱隊待機殲滅可能來援之敵。至4月24日時,已經完成了對泰安城的四面包圍。
在戰鬥過程中,“華野”剛剛組建不久的榴彈炮團大顯神威,與三個縱隊密切配合,打得敵人是苦苦求饒。礙於自身實力的保存和“華野”的攻勢,鄰近泰安的各路國民黨軍都見死不救,就連距泰安僅1日行程的整編第75師和整編第85師也一直按兵不動。
經過三天的激戰,“華野”部隊攻克泰安城,殲滅整編第72師師部和兩個旅,生擒中將師長楊文泉,連同南線共殲敵2.4萬餘人,取得了沂蒙山區作戰的第二個勝利。
隨後,陳毅和粟裕將注意力集中在蒙陰,以第1、3、6縱隊沿津浦路兩側南下,出擊寧陽,威脅敵人的補給基地兗州,以調動敵第5軍等部西援,而“華野”主力則主動放棄新泰、蒙陰,轉到臨沂、蒙陰公路以東,待機殲敵。
4月28日,敵軍先頭進佔蒙陰。“華野”部隊乘其第1兵團主力分散配置於臨蒙公路、立足未穩之機,於次日以4個縱隊突擊桃墟、青駝寺段。不過,敵人十分警覺,一經接觸即退踞公路以南山區,僅殲敵第83師1個半團。之後,又兩次出現戰機,可還是因爲主力部隊轉運不及,或者敵援迫近,均未成功。隨後,陳毅和粟裕指示部隊結束戰鬥,不做長時間糾纏。
整個泰蒙戰役,以殲敵2.8萬餘人勝利告終。
鏖戰孟良崮,全殲蔣的“御林軍”
曾經有一本名叫《紅日》的小說很有名,後來被翻拍成電影后,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個故事是以解放戰爭期間名噪一時的孟良崮戰役爲藍本的。孟良崮戰役,是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上打下的一場勝仗,它使國民黨軍中精銳、王牌的整編74師全部被殲滅,連師長張靈甫也沒能躲過這一劫;它使蔣介石潸然淚下,國民黨軍隊爲之膽寒;它使解放軍尤其是華東野戰軍士氣大振,全國人民信心高漲。
這場戰役究竟有一個怎樣驚心動魄的過程,讓我們重溫一遍吧。
1947年春,國民黨對各個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慘遭失敗後,又調集了13個整編師,共有25萬餘人,分五路並進北犯,對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
由於在此之前,國民黨軍在與“華野”在山東戰場較量過,吃過了虧,所以變得更加小心翼翼。他們採取了密集靠攏、穩紮穩打的所謂“集團滾進”戰術,從臨沂、泗水、大汶口一線,向魯中山區發動進攻。
而“華野”則根據敵人的軍事戰略方針,採取後退一步、誘敵深入的戰略,尋機破敵。同時,毛澤東也指示“華野”,要採取慎重待機的方針,即以積極主動的作戰行動吸引、調動、疲憊、迷惑敵人,審慎地觀察戰場形勢細微的變化,分析掌握敵人的行動規律,能動地創造和捕捉有利的戰機,條件具備了就堅決殲滅之,條件不具備,就改變和放棄原計劃,絕不能急躁作戰。
3月底,蔣介石命令東線國民黨軍隊第一集團湯恩伯部、第二集團王敬久部,第三集團歐震部,勢成三路向“華野”發動進攻。到4月中旬,敵軍打通了津浦鐵路徐州至濟南段和兗州至臨沂的公路,佔領了魯西南大部地區。
在這段期間,陳毅和粟裕嘗試了各種誘敵深入的辦法,卻未能奏效。爲此,粟裕十分發愁。他對陳毅說:“目前這種情況對我們十分不利,再這樣下去我們有可能被反包圍。我看,還是主動撤退吧。”
陳毅也有同感,但還是說:“撤走之前,還是跟他們捉捉迷藏。”
恰在這時,毛澤東再一次發來電報,強調不要輕敵,不要分散兵力,要有極大的耐心,讓敵人大膽前進,纔有殲敵的機會。鑑於此,陳毅和粟裕進一步研究後,立即發佈命令:主力部隊再後退一步,各縱集結於萊蕪、新泰以東待機,1縱和7縱停止南下。這樣一來,敵人就會有一個錯覺,以爲“華野”主力會轉移到泰安或淄博地區。
果然,個個謹慎的敵人還是有一個冒冒失失的傢伙。這個人就是湯恩伯。
湯恩伯自從來到山東戰場上,就一直躍躍欲試,甚至想搶頭功。正是因爲這個心理,他就這樣進入了“華野”的包圍圈。他率領着一兵團小心翼翼地進入了臨沂地區,本想打掉“華野”的主力,可輾轉了幾日,連一個野戰軍戰士都沒有發現。湯恩伯無計可施,心煩意亂。
就在此時,邀功心切的張靈甫,前來給湯伯恩獻上一計。他說:“陳毅把9個縱隊分成兩個集團,5個縱隊在沂水以西,4個縱隊在沂水以東。我們應沿臨沂蒙陰公路向南向北推進,將敵5個縱隊封堵於臨蒙公路和沂水之間,各軍師佔據臨蒙公路要點,我74師從中段出擊,直指坦埠之陳毅指揮部,並將敵5個縱隊分成兩塊或壓向一隅,然後再會師聚殲。”湯恩伯同意了張靈甫的建議,令各部隊加速向北推進,力殲陳毅主力於沂水以西。
5月11日晚,粟裕得到情報:湯恩伯讓張靈甫率領着整編74師,即將發動一場新的進攻,矛頭直指“華野”指揮部所在地坦埠。他知道,合適的戰機終於來臨了,這下可以殲滅一部分敵人了。
整編74師是蔣介石經營多年的精銳之師。成立之初,就經歷了“八一三”淞滬抗戰,頗得蔣介石的器重。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將74師調到南京,升級爲“御林軍”。這支部隊長期受美國顧問的訓練,清一色的美式裝備。
因此,對待這樣一支強敵,粟裕籌劃得相當縝密。他以5個縱隊圍殲敵整編74師,以4個縱隊阻擊援敵。具體佈置是:
陶勇的4縱和許世友的9縱正面出擊;葉飛的1縱和王建安的8縱分別從整編74師左右兩翼迂迴穿插;王必成的6縱從魯南飛兵北上,斷敵退路;宋時輪的10縱阻擊萊蕪南援之敵;何以祥的3縱阻擊新泰南援之敵;成鈞的7縱阻擊河陽北援之敵;韋國清的2縱配合7縱和8縱作戰。
隨後,陳毅、粟裕、譚震林、陳士榘覆電毛澤東及中央軍委,報告了“華野”圍殲敵74師的決心和計劃。
5月12日清晨,張靈甫率領整編74師由重山、艾山間渡過汶河,佔領了黃鹿寨、佛山、三角山、馬牧池等地。這一天相當順利,張靈甫部並未遭到“華野”的任何阻擊,這讓張靈甫興奮不已。
5月13日晚,“華野”在夜幕的掩護下,向74師發起攻擊。戰至14日晚,大體形成了對74師的包圍態勢。
張靈甫得知自己的部隊已被“華野”包圍的消息後,不但沒有恐慌,反而更加得意。他自恃部隊裝備精良,野戰軍是拿他沒有辦法的,相反,可以吸引住“華野”的主力部隊,將陳毅的主力部隊一網打盡。
自己的“御林軍”被圍,蔣介石自然是擔心至極的。他親自飛到徐州,命令顧祝同調兵前去解圍,還要求順便吃掉“華野”的主力。
很快,蔣介石的10個縱隊又將“華野”的5個縱隊包圍住。看來,一場惡戰是在所難免了。
5月14日下午,“華野”已攻佔天馬山、磊石山等要地,並向垛莊、萬泉山前進。張靈甫突然慌了。他隨即命令所屬部隊放棄北進,迅速向孟良崮、垛莊方向撤退,並拼命向“華野”1縱陣地反撲,企圖打開返回垛莊的通道,溝通與25師的聯繫。不料,74師一路上不斷受到華東野戰軍的追擊和襲擾,傷亡很大,當撤至孟良崮地區時,張靈甫看到此地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便想讓部隊固守此地,以逸待勞。這樣一個倉促的決定,導致了整編74師的全軍覆沒,也終結了張靈甫自己的個人性命。
沂蒙山區的山峰生得古怪,四周陡峭,形同圓柱,頂端平坦,可以種田,當地人稱之爲“崮”。據說,沂蒙山區有72崮,孟良崮是其中一崮。孟良崮位於蒙陰東南的蘆山山區頂峰,海拔500餘米。
圍困在孟良崮的整編74師很快就陷入了絕境。正值初夏,天氣炎熱,山區資源匱乏,導致國民黨官兵們飢渴難耐,士氣低落。在這期間,蔣介石派人從南京空運物資前往臨沂地區空投,但大多數物資都落在了“華野”的陣地上。與此同時,外圍的增援部隊在蔣介石的逼迫下,一再想給整編第74師解圍,但受到了華東野戰軍強有力的阻擊,寸步難行。
面對這種狀況,張靈甫再也擡不起他那高傲的頭顱,頻頻向附近的友鄰部隊求援。可惜,不是因爲想保存自身實力,就是被“華野”阻攔,沒有一支國民黨部隊前來成功救援。
孟良崮戰役正式打響前,陳毅和粟裕給各路縱隊下了死命令,哪怕是打光了部隊,也要拿下孟良崮,殲滅整編74師。各位縱隊司令把司令部的要求一層層往下傳,使每一個野戰軍戰士都知道戰役的重要性。
5月15日,“華野”對整編第74師發起總攻。野戰軍從四面八方多路向整編第74師突擊,整編74師則竭力頑抗。雙方在大碾、雕窩、孟良崮東北高地等重要陣地進行了反覆爭奪。戰至16日,華東野戰軍攻佔大碾、碉窩、520高地和540高地,將整編第74師壓縮至孟良崮、蘆山、600高地一線狹小地區內。
這一狹小區域多爲岩石山地,很難修築防禦工事。敵整編74師的大多數人員和武器都暴露在“華野”的密集火力網下,死傷的戰士很多,軍心渙散。
5月16日上午,蔣介石和湯恩伯共同嚴令周圍的各路部隊速去救援。但是,這些部隊都被華東野戰軍的阻援部隊牢牢地牽制住,無法前去救援。當天下午2點,整編第74師師、旅、團、營全部失去通信聯絡,全線崩潰,所有人坐以待斃。
這時,陳毅再次給1、4、6、8、9縱的指揮員打電話說:聚殲74師,成敗在此一舉,望各縱同心協力,浴血奮戰,拿下孟良崮!各縱指揮員向首長表示堅決完成任務,號召戰士爭當戰鬥英雄。
“華野”各部隊再次發起攻擊。粟裕首先集中強大炮火,向蔣軍密集的地區猛烈轟擊,敵軍死傷慘重,陷入混亂。在戰役的最後關頭,王必成使出了“殺手鐗”。原來,王必成把特務團作爲了6縱的預備隊。特務團戰鬥力較強,個個是身強力壯的棒小夥,經驗豐富的戰士。一接到命令,特務團的戰士們在副團長何鳳山的率領下,像一條條出海的蛟龍猛撲向孟良崮山頂。
突然,從山上衝下一支隊伍,與特務團混在一起了。原來是敵74師參謀長魏振鋮帶領師部人員企圖突圍,最終還是被特務團給消滅了。特務團繼續前進,來到敵74師指揮部——大崮頂北側山洞。在這裡,張靈甫做了最後一次掙扎,他逼使所有龜縮到崮頂的殘兵敗將,還有他配備的嶄新快慢機的衛隊,向特務團進行絕望的反撲。
這羣手下敗將哪裡是勇猛的特務團的對手,在猛烈的火力掃射下,整編74師的殘餘部隊被一一消滅殆盡。其中包括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杰,58旅旅長盧醒、副旅長明燦,57旅旅長周安義等人。
孟良崮上槍聲停了,戰役結束了,整編74師3萬多人全部被消滅了。國民黨軍的王牌中的王牌部隊、蔣介石的“御林軍”就這樣沒了。這是蔣介石萬萬也想不到的。正如戰鬥結束後,戰士們唱的一首打油詩:
如今戰場孟良崮,
七十四師埋枯骨,
兩萬兵馬被包圍,
飛機送飯運水吃,
翻雲覆雨成烏有,
跛腳師長張靈甫,
唯有老蔣悶聲哭。
孟良崮一役,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統帥部“魯中會戰”計劃,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極大地震動了其內部。蔣介石悲傷不已,認爲整編第74師被殲滅,“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七月分兵
1947年5月28日,山東沂水縣西北坡莊。
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之後,開始短暫休整。前委正在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會上,饒漱石作了關於準備反攻迎接勝利的報告,陳毅作了關於山東戰局和軍事問題的報告。會議着重指出:國民黨集重兵于山東,雖然加重了華東軍民的負擔,卻給其他戰場實施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除山東、陝北以外,各解放軍部隊均已轉入反攻,國民黨面臨崩潰的前夜;山東的戰局,在孟良崮戰役後雖已得到改善,但尚未完全取得主動,敵人正積極準備再次大舉進攻,“華野”還要繼續在內線作戰,並且要準備進行惡戰。
除此之外,會上還認真總結了孟良崮戰役的經驗教訓,強調必須繼續堅決執行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關於運動戰、殲滅戰的方針,戒驕戒躁,徹底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爭取戰局轉變,配合其他戰場反攻作戰,併爲本身轉入反攻創造條件。
6月22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陳毅、粟裕、譚震林:據悉蔣以東北危急令杜聿明堅守兩月,待解決山東及空援東北等問題,但山東戰事仍爲全局關鍵。你們作戰方針,仍以確有勝利把握然後出擊爲宜。只要有勝利把握,則不論打主要敵人,或打次要敵人均可,否則寧可暫時忍耐,不要打無把握之仗。
6月24日,陳毅、粟裕判斷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即將開始,決定將主力向東南移動,擬圍攻較孤立的敵右翼第7軍及整編第48師,吸引整編第9師、第57師增援而殲滅之。
部隊東調後,敵第7軍迅速南縮於白塔埠、臨沂之線。而萊蕪、蒙陰間國民黨軍主攻集團之9個整編師於25日起全力東犯,並於28日進佔了魯村、大張莊、樸裡一線。同時,濟南、青島、濰縣之整編第45師、第54師和第8軍,也分別嚮明水、高密、臨朐等地進犯,予以配合。
國民黨部隊過於集中,“華野”一時難以找機會分割殲滅,所以陳毅和粟裕商定了各路派兵挺入敵後的方針。
5月29日,陳毅命令陳士榘、唐亮率第3、第8、第10縱隊轉赴萊蕪、泰安、大汶口之線,執行殲擊敵85軍或敵12軍一部或大部之任務;命令陶勇縱隊由臨蒙線西進殲馮治安之一個團,爾後或向西北或向西或向南,視情況決定。當天晚上,各路縱隊就開拔了。
同在這一天,中央軍委來電,提出了新形勢下的作戰方針,主要核心思想是:敵人正面集中了所有兵力,我軍不應再繼續採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其外出兩路兵力,或以兩個縱隊出魯南,以3個縱隊出魯西亦可。
這一新的指示與“華野”於5月22日作出的不分兵並堅持內線殲敵的決定是不同的。既然形勢已發生改變,那麼之前作出的決定也要適時地與時俱進。所以,陳毅和粟裕立即進行了研究。他們一致認爲中央軍委雖只提到山東戰場的敵情,但鑑於晉冀魯豫野戰軍即將出擊,戰局必有重大發展。爲策應晉冀魯豫野戰軍的行動,切斷津浦線,襲擊國民黨軍後方,殲滅敵有生力量,打破敵人對山東的進攻,決定立即執行中央軍委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方針。
於是,“華野”有了一個新的作戰方針。具體部署如下:
(1)由陳士榘、唐亮率領第3、第8、第10縱隊,首先進入博山地區,爾後向魯西挺進。
(2)由葉飛、陶勇率第1縱隊及先已南下的第四縱隊,越過臨蒙公路,向魯南挺進。
(3)野戰軍指揮部率第2、第6、第7、第9縱隊和特種兵縱隊,集結在沂水至悅莊公路兩側,各以少部兵力抗擊東犯之敵,主力待機出擊。
因爲戰局緊急、時間緊迫,各部隊於7月1日就開始了行動。這就是“華野”軍史上的“七月分兵”。
“七月分兵”是在很倉促的情況下進行的,很多問題沒來得及周密計劃。無奈當時正逢雨季,“華野”又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好在“華野”是一支高素質、富有經驗的部隊,在克服許多困難後,迅速地各就各位了。
“七月分兵”,是“華野”各部隊執行外線出擊任務的開始。
南麻、臨朐戰役
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渡過黃河,向魯西南地區的敵人展開了強攻。爲了協助晉冀魯豫野戰軍,“華野”向魯南和魯西敵後出擊了5個縱隊,也展開了積極進攻。
7月7日,“華野”第1、第4縱隊全殲費縣守敵整編第59師第38旅6000餘人。華野第3、第8、第10縱隊向津浦路萬德至大汶口段發起進攻,8日攻克泰安,至10日,收復界首、萬德、大汶口、平陰、肥城等地,共殲整編第73師第15旅等近800人。
7月9日,第1縱隊收復棗莊、嶧縣等城鎮,迫使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各部退守運河沿線。
隨後,華東野戰軍第1、第4縱隊已向鄒縣、滕縣前進,逼近津浦路;第10縱隊已向寧陽攻擊;第3、第8縱隊分別圍攻泗水、曲阜,形成了與晉冀魯豫野戰軍夾運河東西呼應的態勢,嚴重威脅了敵後方基地——兗州、徐州。
爲此,蔣介石不得不改變東攻西守的作戰方針。7月12日,他親自下令從魯中地區抽回第5、第7軍和整編第85、第83、第57、第55、第48師等7個整編師,及整編第20、第75師各1個旅,自13日開始,分路陸續西援,企圖配合其後方各點守軍,先夾擊華東野戰軍的外線5個縱隊於魯南及兗州、曲阜地區,爾後救援魯西南。在魯中地區留下整編第11、第25、第64、第9師,固守所佔要點,伺機再犯。這樣一來,國民黨軍企圖在魯中擊破華東野戰軍主力的計劃遂宣告破產。
敵人留在魯中的四個師是這樣分佈的:胡璉的11師駐南麻,黃百韜的25師在東里店,王凌雲的9師在沂水,黃國樑的64師在東里店以西的大張莊等地。此外,王耀武的屬下李彌率領着8師駐守在臨朐,配合行動。
陳毅和粟裕分析了敵情後,認爲“華野”的四個縱隊單獨對付魯中地區的任何一個敵師,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於是,7月10日,陳毅和粟裕命令各縱隊向東裡店前進,去消滅黃百韜的25師。可是,當部隊開始行動後,天降暴雨,山洪暴發,各縱隊無法行動。加之25時迅速向64師靠近,“華野”最終沒能實施東里店這場戰役。
後來,陳毅與粟裕見位於南麻的敵11師相對孤立,就命令各縱隊掉頭,前往南麻,以2、6、9縱包圍南麻,7縱在南邊負責阻援。
南麻地處魯中山區,三面是山,東面是小丘陵,北面高地有一個隘口通向博山,沂河從南麻以南流過。這樣的地形利於防守而不利於大部隊行動。而處在這裡的整編11師,因師長鬍璉受孟良崮戰役的影響,行事變得十分小心謹慎。他一到南麻,並不急於推進,而是用了20多天的時間構築工事,力求保全自己的實力。除此之外,他把11師的4個團駐守在南麻,另外兩個旅分別駐守北麻、高莊、北劉家莊、吳家官莊等地,範圍很小,各部隊聯繫很緊。各部隊利用其所控制的村莊及大小山頭,構築密集的地堡羣,每一地堡羣外圍都設置了鐵絲網、鹿砦等障礙物。
7月17日,
“華野”的四個縱隊按預定的路線前往南麻,不過途中又遭遇暴雨。行動受阻,於次日早晨抵達南麻。經過18日一整天的戰鬥,第9、第6、第2縱隊搶佔外圍陣地後,分別對高莊、北布東、馬頭崮、古泉莊、吳家官莊、石錢山等地展開猛攻。
就在“華野”猛攻南麻的時候,胡璉開始向徐州方面求援。國民黨統帥部急召25師、64師出動4個旅,向南麻增援。7月19日,敵25師、46師到達南麻以南的於家崮、牛心崮一線,遭到“華野”7縱的阻擊。國民黨守軍在優勢火力掩護下,依託密集地堡羣,逐堡頑抗,反覆爭奪,雙方戰鬥得異常激烈。
7月21日上午,黃百韜的25師突破7縱60團的750高地,7縱轉入二線陣地防禦。當晚,華東野戰軍擬再次組織進攻。沒想到,東面李彌的第8軍由昌樂、濰縣地區進犯臨朐,威脅華東野戰軍後方,策應南麻守軍作戰。困守南麻地區之敵又難以在短時間內全殲。爲爭取主動,即於當晚撤出戰鬥,各縱隊分別轉移至臨朐西南及以南地區整頓。
南麻戰鬥是場惡戰,“華野”的四個縱隊傷亡較大,本應該休整一個月,可是第8軍已經佔領臨朐,阻斷了“華野”向膠濟線以北的後方通路,對解放區造成了威脅。
粟裕得知敵第8軍剛到臨朐,主力尚未全部到達,而且只有一般性的防禦工事,可以乘其立足未穩將其殲滅,以鼓舞“華野”的士氣。於是,他命令2、6、6縱圍攻臨朐城,7縱阻援,各部定於7月24日發起戰鬥。
臨朐是座古城,三面環山,沂河、彌河等河流從城旁流過,平時水淺,到處可以徒涉。一遇到暴雨,山洪暴發,交通就被阻斷了。
當天晚上,“華野”第2縱隊一部對臨朐城南關發起攻擊;第9縱隊1個師由臨朐城北直插龍崗,主力於25日拂曉發起攻擊,突入北關;第6縱隊亦向龍崗、尼姑山攻擊,在第9縱隊第27師配合下,殲滅該地守敵,切斷了敵向濰縣方向的退路。7月25日,第2、第9縱隊攻城;第6縱隊攻殲臨朐東北外圍之敵,第7縱隊第19師向朐山攻擊。
就在這時,國民黨軍派遣第9師、64師向臨朐增援,與7縱展開激戰。爲了儘快解決戰鬥,粟裕調來6縱前來助陣,可是因前幾日下雨,彌河的水位上漲,在過河途中犧牲了不少人員,到28日夜裡才抵達彌河以西。
7月29日晚,第2、第6、第9縱隊全力發起總攻,雖然奮勇作戰,終因彈藥受潮,攻堅器材準備不足,協同動作不夠密切,未能突破城垣。救援臨朐的援軍就要到來,加上部隊連續作戰半月,十分疲勞,同時受山洪暴發的影響,後方物資緊張,造成了部隊很大的困難。爲了保存實力,“華野”各縱隊退出了戰鬥。
南麻、臨朐之戰,雖然未能達到預期的殲敵目的,但是這兩次戰役對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戰略進攻和本野戰軍外線部隊的作戰,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月底,“華野”各縱隊分別向膠濟路北及諸城地區轉移,爭取休整、補充,以利再戰。
沙土集旗開得勝
爲了配合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開始了兩線作戰。陳毅和粟裕率領“華野”的直屬部隊和6縱去了魯西南,執行外線作戰任務;而留在魯中地區的2縱、7縱和9縱,組成東兵團,交由譚震林和許世友統一指揮,執行內線作戰任務。
1947年8月中旬,“華野”直屬部隊已渡過黃河,向聊城地區前進。隨後,指揮部暫留惠民,督促兵源、物資彈藥迅速西運,以使西兵團儘快得到補充。
8月16日,中央軍委電詢陳、粟下一步作戰計劃。這時,陳毅已離開“華野”前往渤海軍區處理後方工作,將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全都交給了粟裕一人。粟裕接到電報後,分析着敵我態勢,思考着最佳行動方案。他知道,“華野”西兵團的行動,最重要的是從劉鄧大軍的相反方向鉗制敵人。
可是,當前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蔣介石調集8個整編師的18個旅約14萬人的兵力,企圖分進合擊正在魯西南休整的劉鄧大軍主力,同時陰謀策劃趁着連日大雨破壞黃河大堤,水淹劉鄧大軍。劉鄧大軍越過隴海路以後,受到大批敵軍前堵後追,處境緊迫。
粟裕認爲,爲了更有力地策應劉鄧大軍作戰,“華野”西兵團作戰區域必須擴展到隴海路以南。這樣,不僅可以適應當前拖住敵人、策應劉鄧的作戰需要,而且可以爲將來三軍配合經略中原創造條件。
8月18日,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報告中央軍委和華東局。8月24日,毛澤東覆電,表示贊同粟裕的想法,並指示:西兵團作戰範圍規定爲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望轉示(陳士)榘、唐(亮)、葉(飛)、陶(勇)及6、10兩縱及炮縱堅決執行。
這樣一來,就進一步明確了陳、粟與劉鄧、陳謝三軍共同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完善了“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戰略佈局。
接到毛澤東的電示後,粟裕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進入魯西南後,如何打好第一仗,奪取戰爭主動權。恰好在這時,陳毅從後方渤海軍區返回“華野”前線。兩人一塊想起了辦法。最後,他們商定:由陳、唐部將敵誘至距渡河點以南三四十公里之適當地區,集中3個縱隊,包圍敵整編第57師或整編第68師,另一個縱隊鉗制敵整編第5師;陳、粟則快速渡河,急率6縱、10縱趕去參戰。這樣可出敵不意,易於取勝,且能迅速打開魯西南局面,及時南下支援配合劉鄧大軍。
就在這個方案還未徵求中央軍委的意見時,毛澤東則於8月30日給陳毅、粟裕發來了一封絕密電報。看完電報,兩人立刻明白,陝北中央的處境相當困難,所以他們要立刻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緩解陝北的困境。
隨後,陳毅和粟裕下達了“西字第一號命令”,規定了各部隊的渡河日期與作戰行動。華野機關、野直部隊、6縱、10縱等於9月3日晚開始南渡黃河,4日渡完。5日在鄂城附近集結,並與第1、第3縱隊會合。6日便完成了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縱隊、特縱及晉冀魯豫之11縱在沙土集南北地區的戰役佈局。
沙土集位於山東省境內,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集鎮。不過,它周圍的地區卻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和農民起義發源地。比如,黃巢農民大起義的發源地是它西面的菏澤,宋江起義則在北面的鄆城。
9月7日,積極北返的敵整編57師已耀武揚威地進至鄆城西南皇姑庵附近。粟裕抓住機會立即命令部隊,發起攻擊,令第3、第6縱隊由北向南,由沙土集、雙廟迅猛進攻;令第4、第8縱隊由南向北攻擊前進,實施南北夾擊。
敵整編第57師這才發現情況不妙,立即迅速向南撤退,又遭到10縱、8縱的打擊,只得龜縮於沙土集地區。可惜,沙土集地區地勢平坦,不利於防守,就造就了整編57師的滅亡命運。
當天晚上,南北夾擊部隊完成了對敵57師的合圍。敵57師已如“甕中之鱉”,根本不需要“華野”這麼多縱隊的火力。於是,粟裕命令擔任預備任務的1縱撤出阻擊位置,向北轉移到劉莊、皇姑庵一帶;命令4縱也撤出戰鬥,轉移到龍固集地區,讓他們一面監視警戒,一方面準備下一步續殲敵整編第5師之一部。
第二天,敵人從沙土集突圍,四面八方都有想衝出去的敵人,似乎想來個魚死網破。可是,這樣的垂死掙扎起不了任何作用。經過一天的激戰,除大王莊、魏莊兩地被敵佔領外,沙土集外圍之敵被“華野”全部肅清。接下來,就是向沙土集內部的敵人開戰了。
下午六點,“華野”對沙土集的敵人發起了總攻。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炮火準備,第3縱隊首先從北面突破沙土集圍牆,進入了村內,與敵展開巷戰,戰鬥愈打愈烈。戰至9日凌晨2點,8縱從東南方向突入,6縱從西北角突入。三個縱隊逐步縮小包圍圈,敵人頻頻反撲,均被擊退。
這時,“華野”一邊加大火力攻擊,一邊展開政治攻勢,勸敵人自動投降。很快,一些突圍的士兵就自動放下了武器。57師師長段霖茂一看大勢已去,便率衛隊百餘人,化裝逃跑,不過最終還是被“華野”給俘虜了。餘下的敵人見失去了指揮,更是無心戀戰,一批一批地舉手投降。到凌晨3點時,攻殲整編第57師的戰役勝利結束。
就在沙土集的戰役進行的過程中,鄆城南面的阻擊戰打得十分激烈。10縱和6縱一部的野戰軍正阻擊着敵整編第5師、第84師及第68師的瘋狂進攻。當整編第5師多次進攻受挫後,在蔣介石嚴令下,一次性出動了3個團的兵力,在飛機、大炮、裝甲車支援下,向八里河、侯廟一線陣地猛攻。華東野戰軍英勇拼搏,予敵以重大殺傷,以刺刀見紅的精神,全殲敵軍兩個連,硬是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八里河、侯廟一線陣地始終保持在“華野”手中,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進行。
整編第5師害怕了,害怕下一個被殲的對象就是自己,便不再往沙土集增援,自動撤退了。一見第5師撤走了,整編第84師也不敢增援了,掉頭向鉅野撤逃而去。
沙土集戰役,打得乾淨利落,“華野”以傷亡3000餘人的代價,將整編第57師師部及其所轄之兩個旅全部被殲,並給援敵以相當殺傷,共殲敵近萬人,其中生俘敵中將師長段霖茂、少將旅長羅覺元、王理直等以下7500餘人,繳獲榴彈炮、野炮、山炮20餘門,輕重機關槍數百挺,尚有大批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沙土集戰役的勝利,是華東戰局第二個轉折的標誌,它不僅從根本上扭轉了華野在魯西南的被動局面,爲恢復和建設魯西南根據地創造了條件,爲向豫皖蘇進軍打開了道路,而且迫使蔣介石從大別山區和山東內線戰場抽調4個師馳援魯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劉鄧大軍和山東內線“華野”軍的行動。
三路大軍集中到中原解放區
沙土集戰役結束後,“華野”又接到了新的任務。
1947年9月11日,黨中央發電報給“華野”的西線兵團:在黃河、淮河、運河、平漢之間創造鞏固根據地,協助劉鄧、陳謝創造鄂豫皖與鄂豫陝兩大根據地,協助饒黎譚保衛山東根據地,協助蘇中、蘇北恢復根據地。
接到命令後,陳毅和粟裕決定由第10縱隊司令員宋時輪、副政治委員劉培善指揮第10縱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留在魯西南牽制國民黨軍,掩護西線兵團主力南下,以第1、第3、第4、第6、第8縱隊和剛由豫北南渡黃河準備轉用於大別山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挺進豫皖蘇邊區,與劉鄧野戰軍、陳謝集團共同開闢中原解放區。
“華野”西線兵團挺近豫皖蘇邊區的目的是什麼呢?
豫皖蘇邊區,是指隴海路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路以東地區。全面內戰爆發後,這裡被國民黨軍侵佔。不過,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仍在這裡堅持鬥爭,建立了三個專屬的政權和隸屬於晉冀魯豫軍區的豫皖蘇軍區,已有2.5萬人的武裝力量。西線兵團挺進豫皖蘇的任務是不斷殲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縮小國民黨統治區,擴建新解放區,向南與劉鄧野戰軍、向西與陳謝集團聯繫,使中原的幾塊解放區連成一片。
9月24日,陳毅和粟裕發佈了向豫皖蘇進軍的命令。
9月26日晚上,陳毅、粟裕率領第3、第4、第6縱隊經碭山、馬牧集段南越隴海路,陳士榘率第1、第8縱隊及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經民權兩側越隴海路。華野各縱隊在隴海路以南、淮河以北地區分散行動,劃定地域,以殲滅和掃蕩小股國民黨地方軍隊和反動武裝爲目標,長途奔襲,往返作戰,機動殲敵。各縱隊展開後,迅速佔領了十幾座縣城,開闢了大片新區。
這一路,“華野”西線兵團各縱隊的行動還算順利。9月30日,毛澤東發來電報,表示滿意。
經過月餘的作戰,至1947年11月初,華野西線兵團殲滅國民黨地方武裝一萬多人,攻克杞縣、亳縣、水城、鄢陵、蒙城等24座縣城,重要集鎮數十處,建起25個民主縣政府,在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建立了3個軍分區。
至此,豫皖蘇解放區東西千餘里,南北百餘里,成爲解放軍實行戰略進攻的主要戰場之一。
這樣一來,整個中原戰局得到了扭轉,陳、粟大軍的外線出擊架勢已全部拉開,並與劉、鄧大軍和陳、謝大軍的行動相呼應,形成了三路大軍經略中原的戰略格局。人民解放軍已在全國範圍內轉入戰略進攻,國民黨軍由“重點進攻”轉爲“全面防禦”。
見到人民解放軍在中原地區形成三足鼎立的狀態,蔣介石惱怒萬分。他決定趁人民解放軍在中原地區尚未立穩腳跟的時刻,發動一場攻堅戰,把人民解放軍趕出去。
很快,蔣介石集中6個整編師組成機動兵團,依託隴海、津浦鐵路,機動轉用兵力,與陳粟大軍主力糾纏;同時又在隴海、津浦沿線設防,企圖打斷人民解放軍南北東西的聯繫。他的目的很明顯,破壞力也很明顯。
面對蔣介石的陰謀,陳毅、粟裕決定採取新的作戰部署,除用一部兵力繼續執行開闢和擴建解放區的任務外,集中6個縱隊的主力部隊展開隴海路和津浦路破擊戰,以削弱敵人的機動能力,打通南北東西交通,爲在豫皖蘇廣大地區迴旋作戰創造條件。他們將6個縱隊和豫皖蘇獨立旅分別組成3個兵團,加上鐵路兩側解放區15萬民工,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破擊戰。
這次隴海、津浦兩路破擊戰,共殲敵1.1萬餘人,破壞隴海鐵路200多公里,切斷了敵人的交通命脈,威脅敵人的戰略重地徐州。與此同時,擔任開闢新區任務的部隊輾轉作戰,殲敵1萬餘人,攻克縣城24座以及廣大鄉村集鎮,並且廣泛發動羣衆,實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政權,使豫皖蘇解放區由3個分區迅速擴大爲6個分區。
蔣介石的計劃落空,損兵又折將,得不償失。
豫皖蘇邊區的擴大,增強了人民解放軍的實力,也讓華東野戰軍的主戰場漸漸從山東地區挪到中原地區。
很快,“華野”西線兵團就在中原地區迎來了它們的第一場勝仗。
蔣介石實在無法容忍人民解放軍將中原地區的地盤侵佔去,將國防部長白崇禧拉到了戰爭前沿,用來解決大別山的問題。
白崇禧在九江設立前進指揮所,並下令調集33個旅的兵力,向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實行全面圍攻;同時用11個旅對付陳、粟大軍,用22個旅守備隴海、平漢兩線要點。
“華野”得知情報後,爲直接配合大別山作戰起見,決定立即轉向平漢線許(昌)鄭(州)段,或攻開封,以調動南線之敵。
12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粟裕:“粟部以攻擊平漢鄭許段以配合陳謝攻擊許信段爲宜。鄭許戰役結束後,再打開封,並徹底平毀隴海鄭州、蘭封段似亦方便。”
粟裕立即召集指揮部成員,傳達了中央的指示精神,並研究決定,所屬部隊分3個兵團,協同陳、謝集團進行平漢路戰役。各部隊按計劃分別開始了對平漢、隴海路正面的大破擊戰。
第1縱隊由葉飛率領,披風冒寒,一路西進,連續攻克水城、渦陽、亳縣、鹿邑、柘城等廣大地區,並在樊家橋、牧羊莊、光武廟等地擊退敵整編第5師、第75師部隊的尾隨糾纏,於12月11日先後抵達開封以南的要地朱仙鎮。12日,第1縱隊一舉攻克朱仙鎮,並乘勝奪取了附近的八崗鎮,肅清了當地土頑武裝。13日,該縱隊按照華野前指的命令,對隴海線中牟至白沙段鐵路展開了破擊,並一舉攻佔了中牟城,再次斬斷了敵人的東西運輸命脈。隨後,該縱隊進至訪川地域集結待命。
第3縱隊由何以祥、丁秋生率領,從水城地區向平漢路疾進,並克服了黃泛區的阻擋,於12月12日進抵許昌以北的小召一帶。
第3縱隊作戰任務重點是攻打許昌。
從12月13日至31日,陳粟、陳謝兩路大軍殲敵4.5萬餘人,斬斷了國民黨軍事運輸大動脈平漢路南段,奪取了國民黨的屯兵基地許昌、漯河、駐馬店等重要城鎮,並再次破擊了隴海路,孤立了國民黨河南省府開封,嚴重威脅國民黨戰略指揮中心鄭州,打亂了國民黨在中原的軍事部署,使國民黨軍圍攻大別山的計劃未能實現。同時使豫皖蘇、鄂豫皖和鄂豫陝三大解放區連成一片,與劉鄧大軍靠攏在一起,創造了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成功戰例,併爲進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膠河戰役
就在陳毅和粟裕率領着“華野”外線兵團向豫皖蘇邊區進軍的同時,留在山東境內的內線兵團也在許世友的帶領下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1947年8月,蔣介石親自飛抵海濱城市青島,組織了膠東兵團,打算趁“華野”主力西移之機,儘快佔領膠東,封鎖渤海港口,結束山東戰事。擔任膠東兵團總指揮的是範漢傑,此人對山東的情況非常瞭解,雖沒有帶兵打過什麼勝仗,但對蔣介石卻是一百個忠心。這也是蔣介石爲何選定範漢傑的重要原因。
此時,許世友已率領內線兵團向膠東地區急行軍。膠東地區三面環海,腹地多山,迴旋的餘地小。加上範漢傑率領膠東兵團進入膠東以來,搶佔先機地佔領一些交通要道,形勢對“華野”的內線兵團十分不利。
鑑於南麻、臨朐戰役剛結束不久,部隊還未恢復元氣,許世友決定初戰要避其鋒芒,一是便於部隊補充實力,二是可以看出範漢傑所率部隊的實力和破綻,更有利於內線兵團作戰。隨後,許世友命令周志堅的13縱隊擔任阻擊部隊,掩護大部隊整頓組織,補充兵員。同時,命令第2縱隊、第7縱隊在諸城方向策應第13縱隊作戰。
9月6日上午,黃百韜帶領着地25師進犯平度。在這裡,“華野”第13縱隊早就設好了地雷陣。敵人已進入平度,就接二連三地遭受到地雷的轟炸。地雷連續爆炸了三四個小時後,敵25師就死傷一大片了。見情勢不妙,黃百韜趕緊率領殘部撤退,13縱隊奮起而追,發動攻擊,領黃百韜部丟盔棄甲,最後一少部分人逃了出去。
範漢傑得到消息後,肯定許世友的部隊在平度以東,連忙調整部署,命令第54師協助第25師再度進攻平度,第9師由濰縣向平度合擊,第64師緊跟第25師、第54師在後面作爲預備隊。
面對敵人的捲土重來,許世友決定不與敵人硬碰硬,命令第13縱隊第39師有計劃地退出平度。與此同時,譚震林爲策應第13縱隊打阻擊,適時把握時機,命令佔領諸城的地方部隊撤到了城外。
作爲預備隊的敵64師在抵達諸城後,不費一槍一彈就進佔了諸城,令敵人的驕傲情緒佔了上風,也滋生出了不少麻痹的思想。當晚,譚震林命令第七縱隊攻進了城,拂曉佔領全城,殲滅了第64師的156旅。
範漢傑得知第64師在諸城丟了一個旅,氣急敗壞的同時,決定增派第121旅前去支援。譚震林再次避敵鋒芒,命令7縱於9月11日悄悄地撤出了諸城。
“華野”內線兵團雖然主動讓出了一些地區,但敵人步步緊逼,情況並沒有好轉。許世友找譚震林商量後,決定“跳出去打”。
何謂“跳出去打”呢?即將第13縱隊留在大澤山區,和地方武裝一起在內線拖住敵人,兵團主力全部到敵人屁股後面,將敵人調開,創造戰機,然後各個擊破。
9月22日,許世友和譚震林率領着內線兵團的主力部隊往外突圍,主要突圍方向是敵人守備力量較薄弱的8師、9師的結合部。他們在山谷裡整整走了一個星期,直到9月29日才完全“跳出來”。
當敵人知道許世友的主力部隊跳出重圍後,氣得咬牙切齒。主帥範漢傑還遭到了上級領導的批評。爲了一吐胸中惡氣,範漢傑發瘋似的要把許世友找出來。
此時,在高密的一個小村子裡,許世友和譚震林正在用研究着膠東地區當前的形勢。許世友說:“雖然我們從敵人的重圍中跳了出來,可目前的形勢仍舊不太樂觀啊。”譚震林接話說:“情況確實如此,不過我們還是要冷靜地分析敵人的強中之弱,抓住殲敵機遇。據剛剛收到的情報說,敵人第64師正在尾追我們,現在已到達膠河以西一帶。”
“哦?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殲敵的戰機就來了。”許世友聽了這個消息,一下子興奮起來,盯着地圖瞧了瞧,說:“膠河以西是丘陵地勢,適合打伏擊。我們設法將第64師這塊肥肉引到昌邑飲馬河地區。以第2縱隊、第9縱隊聚殲第64師於飲馬河地區,調動範漢傑兵團回援,以減輕敵人對我後方地區的破壞;另以第7縱隊、獨立師及第10師在亭口、朱陽地區阻擊第9師;以第13縱27師、28師攻擊掖縣作爲策應。”
譚震林聽了之後,一拍大腿,說:“好,就這麼辦!我們集中兵力,吃掉這個64師,打範漢傑一個措手不及!”
10月2日,敵64師線頭部隊進入飲馬河地區,不過主力部隊還在膠河範家集一帶。沒想到,擔任設伏的第2縱隊、第9縱隊,一見敵人來了,就以爲敵人的主力部隊到了,趕緊吹起了衝鋒號,殺了過去。敵人的先頭部隊一聽到衝鋒聲,趕緊往後縮,佔據了三戶山一帶的有利地形,依靠堅固工事抵抗。縱然第2、9縱總隊猛烈攻擊,也只是殲滅了一小部分敵人,反而造成了自身力量的巨大損耗。
許世友得知這一情況後,氣得大怒,吼道:“是誰命令吹衝鋒號的?簡直是胡鬧!”這也怪不得許世友發脾氣,這樣一來就等於打草驚蛇,喪失主動權了。
譚震林勸導着許世友,讓他消消氣,當務之急是冷靜分析敵情,採取新措施,儘量減少傷亡,打破僵局,因勢利導,奪取勝利。
許世友聽了這話,慢慢地平靜下來,過了一會兒問道:“敵64師的主力部隊在哪兒?”
“在三戶山,大約一個團的兵力。”一旁的參謀處長回答道。
隨後,許世友就和譚震林商量,決定先攻三戶山,然後再拿下範家集。
其實,三戶山並不大,地勢平緩,山上只有一些矮小樹木。把守在此處的是敵64師475團,築有簡易的子母堡式的防禦工事。
10月3日黃昏,攻打三戶山的戰鬥正式開始。聶鳳智指揮第9縱隊25師向三戶山發起了猛攻。接連不斷的炮彈打在三戶山上,把山上的石塊都炸飛了,樹木也被炸得飛上了天。然後,爆破組乘黑夜掩護,向山頂猛撲過去。由於山上的工事早就被毀了,敵人沒有了安全屏障,見“華野”衝過來就慌了神。經過一夜的戰鬥,第二天拂曉時刻,9縱完成了攻佔三戶山的任務。
此時,範漢傑還不知道自己已經丟了三戶山高地,仍命令航空兵向三戶山空投彈藥和食品罐頭。自然,這些“天降之物”也成了9縱的戰利品。
攻下三戶山後,許世友命令第9縱隊和第2縱隊向範家集攻擊。從三戶山到範家集的敵64師師長黃國樑急得頻頻向範漢傑呼救。範漢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孤立無援的第64師有全師覆滅的危險,急忙命令第9師從亭口迂迴攻擊,第45師211旅由濰縣東援。
敵變我變。在得知敵人增援64師時,許世友決定將戰略戰術從四面包圍改爲圍點打援,即留下9縱27師一個團監視範家集,其餘所有部隊集中起來打,在運動中殲滅來援之敵。譚震林也同意了這個做法。
10月4日黃昏,從濰縣趕來支援的敵45師211旅、212旅最先到達三戶山。第2縱隊在山陽莊將211旅團團圍住,經過一天一夜激戰,全殲了這個旅的8000餘人。第2縱隊打了一個大勝仗,創造了東線兵團一個縱隊全殲一個旅的範例。隨即,敵212旅餘部見勢縮回了原地。
而來自高密的南路援敵第9師156旅,剛剛進至張家莊、穆屯,就被第7縱隊包圍在了幾個村子裡。結果,156旅被殲大半,剩下的敵人四處逃命。
膠河戰役主戰場廝殺之際,周志堅指揮第13縱隊在大澤山也向駐地的敵第8師補給轉運點頻頻發起攻擊。補給轉運點的敵人,大部分是後勤士兵,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但他們的武器是一流的,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可惜是鐵多氣少,槍一響,就嚇得下跪舉着槍等着收繳。第13縱隊又乘勝攻克了掖縣,全殲敵人3000餘人。
10月10日,許世友發起的膠河戰役勝利結束。陳毅、粟裕聯名發來賀電,稱:“這一仗不僅給堅持膠東提供了保證,而且山東地區已轉入全面反攻。”
衝進萊陽城
1947年秋天,蔣介石集團在全國各個戰場上接連吃敗仗。爲了減輕其他戰場上的壓力,11月初,蔣介石密令膠東戰場第9師在膠縣、高密集結,到濰縣、坊子空運增援徐州;第25師集結煙臺,準備海運上海轉送到大別山區。
中央軍委立馬給“華野”的內線兵團作了指示:要儘可能以殲敵一部的方法,阻止該兩師一個時期,以配合其他戰場作戰。
許世友接到命令後,和譚震林商量了拖住第9師的辦法。
11月的膠東大地,已然是寒冬的景象。“華野”的內線兵團就在這個看似毫無生機的月份裡,開始了新一輪的戰鬥。11月4日開始,第2、7、9縱已先後朝指定地點開去。至11月7日,第7縱隊、第9縱隊如期包圍了第9師,封鎖了其通向濰縣機場的所有道路。
隨後,敵第9師被內線兵團包圍後,遭受到狠狠地打擊,幾次想衝出包圍未果後,便放棄了西去濰縣機場的念頭,轉而在援軍的支援下,採用“交替掩護”的戰法,逃到高密去了。雖然第9師最後逃走了,但是內線兵團拖住第9師,阻止其被空運到徐州的任務完成了。
緊接着,許世友命令所有縱隊將槍口對準來援的敵軍。各縱接令後,火速行動。韋國清指揮第2縱隊與守高密縣城的第64師一個團交上了手,經過充分的攻城準備,11月26日深夜,發起了總攻號令。27日拂曉,第2縱隊將紅旗插上了高密縣城牆,全殲守敵2300餘人。
周志堅指揮第13縱隊在海陽包圍了由萊陽增援的整編第54師。範漢傑爲了解萊陽危機,急令198旅前去支援。結果,198旅一出城,就被第7、9縱隊盯上了,並死死地拖住了它。無奈,198旅也向範漢傑發出了求救信號。範漢傑無奈,只好再次派兵去救援。很快,他的援兵被包圍,再次派兵救援,又接着被包圍。如此一來,範漢傑就沒轍了,他手中6個師的兵力幾乎都被許世友的部隊包圍了。
最後,範漢傑狠了狠心,派出第57旅和第76旅,先救198旅。待救援成功後,兩個旅共同救援整編第54師。然而,敵第57、76旅被“華野”嚇破了膽,接到命令遲遲不肯行動。在一道道軍令的催促下,兩個旅不敢違背命令,才膽戰心驚地上路了。一路上,兩支部隊行動緩慢,一天只走10多裡,到第三天時,就被第7縱隊的一個師、第9縱隊的兩個師團團圍住,走不掉又死不成。範漢傑最後的希望破滅了。
這時,許世友定下了衝進萊陽城的決心。
萊陽城,位於膠東半島的中心,東依五龍山,西接煙臺至青島公路,交通發達,是膠東之敵的心臟,範漢傑的糧食、彈藥倉庫也都在這裡。許世友決定打萊陽的原因除以上之外,他認爲還有三個重要的意義:一是可以斷敵青島通向龍口、煙臺、威海等據點的陸地交通,使範漢傑失去控制膠東內地的依託;二可消除解放區心腹之患,迫使敵人放棄膠東,有利發展膠東解放區;三是攻佔萊陽敵人倉庫,可改善東線兵團的後勤保障。
駐守萊陽的敵人是第54師36旅的106團及108團1營,加上地方土匪武裝5000餘人,統由106團團長鬍翼煜指揮。萊陽城四周全是大小碉堡、地堡,在碉堡、地堡四周設置了鹿砦、外壕、鐵絲網等障礙物,四個城門及城牆均有防禦設施。
既然敵人有這樣堅固的防禦工事,硬攻是不行的,還是需要採取一點小技巧。這個小技巧就是心理攻堅戰。
許世友將主力部隊佈置在萊陽城的外圍,讓民兵和游擊隊穿上正規部隊的服裝,扛着槍炮,在城外武裝遊行。白天,所有的部隊訓練攻城;晚上,點着火把喊着“踏平萊陽城、活捉胡翼煜”的口號,害得城裡的敵人夜不能寐,提心吊膽。他們都認爲,解放軍又如此大的陣勢,勢必會馬上攻城,所以一個個精神高度緊張,搞得人困馬乏。
然而,十多天過去了,許世友並沒有命令部隊馬上攻城,這讓敵人疑惑不已的同時,也放鬆了警惕,前幾日的緊張心情可算是舒暢了不少。就在敵人以爲解放軍不會攻城的時候,許世友已經命令各路攻城部隊做好了準備:以7縱擔任主攻任務;2縱位於水溝一帶,沿煙青公路兩側阻擊增援之敵;9縱、13縱分別集結在五龍河東西兩岸的左村、團旺一帶,作爲預備隊,隨時投入戰鬥。
11月底,攻城戰鬥突然打響了!
多路攻城部隊的進攻,令胡翼煜有些手忙腳亂,他不知道是該棄城還是守城,只要向範漢傑徵詢。哪知,範漢傑一聽這話,就氣得不打一處來,怒吼道:“一定要守住萊陽城,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
12月7日夜裡,第7縱隊順利佔領的四關,掃清了外圍的敵人。9日,部隊開到城裡,與敵人展開了巷戰。胡翼煜無力抵抗,只要帶着殘部躲進了核心據點——城隍廟,打算負隅頑抗。
城隍廟位於萊陽城東北的高地上,是一座有着1000年曆史的古建築。站在那裡,能俯瞰到萊陽城的全貌。廟的東邊是方圓170平方米的大湖,南臨大街,北依城牆,西面是一片平坦的開闊地。胡翼煜率部進萊陽城後,發現這裡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便在四周增修了一圈地堡,地堡之間又挖了交通壕,使各部能夠互相增援。
鑑於城隍廟的地形地勢,第7縱隊將進攻的時間定在了晚上。12月9日黃昏,7縱的第20、21師同時發起猛攻。爆破組先用集束手榴彈爆破開路,但因工事堅固,地堡又多,攻了一夜,沒能攻下。不過,其中的一顆炮彈擊中了胡翼煜的右腳,令他痛苦難耐。於是,他頻頻向範漢傑求救。可是,範漢傑哪裡還有多餘的兵力前來救援,只好向蔣介石開口了。
蔣介石在電報中,只提及到萊陽城的重要性,並沒有提援軍的問題。這令範漢傑十分不滿,他在發了一頓牢騷之後,還是靜下心來想對策。最後,他決定組織8個旅,向萊陽增援,並告訴胡翼煜三天之內援軍必到。
援軍即將到來,對許世友來說,壓力增加了不少。城隍廟久攻不下,7縱的情況也不樂觀。就在這時,中央軍委發來了一封電報:如無把握,應及早放棄最後圍殲該敵,以期掌握機動兵力,打擊來援之敵。看完電報,許世友堅決不同意這樣做,他不想就這樣功虧一簣,決定繼續攻城,待成功後再打援敵。
隨後,許世友命令7縱繼續攻打城隍廟,並把第13縱隊的37師調了過來,加入到攻堅戰中。
12月12日,萊陽城裡的槍聲基本停了,可城隍廟還在敵人手中。第37師打了一夜,沒有任何進展。第二天上午,第13縱隊司令周志堅親自到現場指揮。他舉着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一個下午,將觀察的情況一一記在本子上,最終讓他尋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當天晚上,周志堅首先指揮炮兵,用大炮轟了兩個小時,炸得城隍廟裡外一片火海,煙霧瀰漫。接着,突擊隊端着刺刀,冒着彈雨,踩着火苗向城隍廟裡衝。戰鬥十分艱苦,一批批突擊隊衝鋒不止,一批人倒下了,後面又有一批人衝了上去,快到天亮時,槍聲漸疏,37師戰鬥了一夜,終於衝進了城隍廟。
至此,萊陽城最後一塊地方得以解放。飄揚在萊陽上空的青天白日旗耷拉着旗角被降了下來,萊陽城解放了!
周村戰役
1948年的春天很快來臨了。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裡,齊魯大地上的戰事也接近尾聲了。膠東大地萬物復甦,一派令人欣喜的景象。這恰如許世友所率部隊,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和滿滿的信心。
此時,劉鄧大軍已挺進大別山,“華野”外線兵團馳騁於江、淮之間,迫使國民黨軍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西北戰場上的春季攻勢已打響。而膠東的敵人與“華野”內線兵團鏖戰五個多月後,已失去了組織大規模戰役的能力。種種跡象表明,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範圍內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
全國局勢趨於好轉,令許世友和譚震林十分興奮。單山東局勢而言,敵人已轉向點線防禦了,主要盤踞在濟南、青島、煙臺、兗州等城市,除了加強交通線上的防守外,基本上不再主動進攻。敵人的意圖很清楚,他們想憑藉堅固工事,固守津浦路中間部分的膠濟通道及青島等沿海一線,祈盼東北和華北集團能解他們的圍。可惜,只要“華野”的內線兵團還在齊魯大地上,敵人的這個妄想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中央軍委已向許世友發來了電報,指示:先掃清膠東之敵,再收復津浦路濟南至徐州一線,然後集中力量,攻取濟南,解放山東全境。這個指示令許世友坐不住了,他想盡快實現這個目標,於是找來譚震林商量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掃清膠東之敵,最主要的目標是攻破膠濟鐵路線。這條交通線縱深很長,該從哪段打起呢?經過研究,許世友和譚震林一致認爲,膠濟鐵路西段的守軍力量較爲薄弱,可以把突破口選在周村、張店一帶。突破口選定了,下一步是確定作戰方案,該怎樣打呢?
這時,聶鳳智獻了一計。他主張採取遠途奔襲,一下子插到敵人指揮中心去,同時進攻張店、周村,然後迅速向外,擴張戰果。這種打法出其不意,可以打亂敵人部署,便於速戰速決。
許世友思量過後,認同聶鳳智的這個想法,並將這一戰術命名爲“挖心戰術”,即在中心突破,四面開花。因爲周村的敵人分佈很散,守敵之間空隙大。如果從外圍先打,要攻下所有的據點,起碼要一把月的時間。而周村內部的敵人只有一個師部和五個營,兵力少而且麻痹懈怠。若先攻下週村,那麼其外圍的敵人也就軍心大亂了,到時再轉而攻之,並不費任何氣力。
具體的軍事部署是:9縱攻佔周村,7縱攻佔張店,13縱留在平度、掖縣監視青島敵人。魯中、渤海軍區部隊的任務是配合主力作戰,向駐地敵人進攻,迷惑敵人。
很快,許世友兵團的西移,引起了敵人的注意。他們認爲,許世友所部在膠東地區待不下去了,打算西渡黃河與他們的主力部隊會師。所以,敵人按照這個猜想調整了兵力部署,採取了遠觀處理方案。可沒過兩天,敵人就發現許世友的兵團失去了蹤影。實際上,許世友的部隊正冒雨艱難的西進呢。
由於連日來受暴雨影響,各縱隊的行進速度有先有後。比如,第7縱隊已到達張店,而第9縱隊還在路上。考慮到現實情況,許世友命令各縱隊,先到達的先打,還在路上的加快前進速度。
3月11日夜裡,第7縱隊抵達張店外圍,司令員成鈞命令19師、20師、21師,迅速將張店包圍起來,並控制了張店西側的鳳凰山至葫蘆山一線制高點。激戰一天,敵人招架不住,放棄了陣地,朝周村一帶逃去。
7縱一打不要緊,將張店、周村一帶的敵人全被嚇得集中到了周村。霎時,周村的敵人增加到1.5萬人。趕到周村的9縱一看,戰況已經發生了改變,還是按原計劃行事嗎?糟糕的是,9縱一時無法聯繫上許世友,也得不到司令部任何的指示。這下該如何是好呢?
9縱司令聶鳳智一下子就不知道怎麼辦了。政委建議等得到司令部的指示後再行動。可是,時機不等人,一旦敵人在周村修築工事負隅頑抗時,情況就更加糟糕了。如此一來,聶鳳智決定“先斬後奏”,打下敵人再說。
3月12日夜裡,9縱各師在聶鳳智的帶領下冒雨向周村發動進攻。在行進途中,26師78團發現一支部隊與他們並肩而行,一打聽不是友鄰部隊,而是向周村收縮的敵141旅。當即,78團包抄過去,半個小時內把這股敵人消滅乾淨了。
之後,25師73團7連在副連長的指揮下,連續4次爆破城門,勇猛突進,從東北方向攻進城。幾乎同時,26師76團也攻進了另一道城門,撕開了突破口,向縱深發展戰果。拂曉時分,第9縱隊10個團突進了城,上午10時戰鬥結束,殲滅敵人1.5萬餘人。
戰鬥結束後,暴風雨也停止了,好似在爲9縱喝彩。當許世友接到9縱攻佔周村的消息後,不但沒有怪聶鳳智的私自決定,還誇獎9縱打了一個開門紅,意義很大。
周村丟失後,周圍據點的敵人頓時慌了神。許世友兵團節節推進,敵人紛紛棄城而逃。就連遠離主戰場百里之外的萊蕪、蒙陰、沂水等地的敵人,也開始動搖了。
緊接着,許世友的兵團在飲東河、肥城、淄川等地苦戰十多天,攻破大小城鎮10餘座,消滅敵人3.8萬多人,至此膠濟路西段戰役宣告結束。
攻克濰縣
膠濟鐵路線被攻破之後,山東地區的敵人開始全線收縮,企圖加強重點城鎮防禦,阻止“華野”內線兵團繼續推進。鑑於敵情的變化,內線兵團下一步的作戰目標也有了變化。
當時,兵團內很多人都想去攻打濟南。不過,許世友卻堅持去打濰縣。他認爲,濰縣這個地方位置特殊,是聯繫膠東、渤海、魯南的重要樞紐。只有先拿下濰縣,才能全部控制橫貫山東全境的鐵路交通動脈。同時,也爲攻打濟南做好了準備。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攻破濰縣可以使膠東、渤海、魯南三個解放區連成一片,促進解放區各項建設,爲“華野”提供強大的後方支援。
許世友講得有根有據,大家最終統一了意見,同意先去攻打濰縣,並根據濰縣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作戰方案:以渤海軍區第三軍分區武裝圍攻昌樂、田馬,切斷其與濰縣的聯繫;以膠東軍區西海軍分區一部包圍寒亭,一部進至二十里堡火車站、發電廠、飛機場,切斷濰縣與坊子的聯繫;以第9縱隊、渤海縱隊攻打敵要害,攻取濰縣;以第7縱隊、渤海軍區一部位於章丘、明水一線,阻擊濟南東援之敵;以第13縱隊一部阻擊青島西援之敵。
1948年4月2日,“華野”內線兵團揮戈東進,直逼濰縣。
濰縣由東西兩城組成,又稱“雙城”。在歷史上,這裡就是一個戰略重地。經過日僞、國民黨部隊的多年經營,這個地方的防禦工事更加得完善,構成了以西城爲核心、三道防線的半永久性防禦體系。因而,這裡也被稱作國民黨的“魯中堡壘”。
防守濰縣的敵人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整編第96軍的整編45師,共有10個團,總兵力近5萬人,裝備精良。此外,其周圍還盤踞着近10多個縣的地方武裝。這些敵人在濰縣一帶無惡不作,也有一定的作戰能力。
內線兵團打算攻打濰縣的消息被國民黨軍竊取了。守在城內的第96軍軍長陳金城慌慌張張地向遠在濟南的第二綏區司令長官王耀武報告。王耀武很快就趕到了濰縣,親自爲陳金城打氣,並制定了一整套對付攻城解放軍的作戰方針和步驟。具體爲:憑藉濰縣堅固複雜的工事,強調“地平線以下作戰”,以外圍作戰阻滯共軍進攻,爾後固守東、西城區,等待援兵,攻破共軍攻勢。此外,他還要求陳金城必要時放棄一部分不重要的外圍據點,原則是多設置牆腳地堡,阻止共軍推進;待許世友兵團向濰縣攻擊後,濟南、青島兩路增援。
4月8日,濰縣外圍的清掃戰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的,內線兵團各縱隊先後攻佔了十里堡、九龍山、鳳凰山,並控制了飛機場,切斷了濰縣與濟南、青島之間的空運聯繫。隨後,爭取突破敵人的第一道防線的作戰開始了。
許世友先以少量兵力在外圍佯攻敵制高點,牽制敵人,然後主力部隊從南北兩地突然發起攻擊,打他個措手不及。不到一天的時間,敵人的第一道防線的外圍屏障就失去了防禦作用。陳金城叫苦連天,不得已向後收縮兵力。
陳金城將情況報告給王耀武,王耀武讓他堅持住,一定不能輕敵。這樣,陳金城組織了不少火力,向運動中的內線兵團猛烈攻擊。許世友讓各縱隊停止前進,避開與敵人的正面交鋒,分小組沿着有利地形繼續往前推進。敵人以爲許世友的兵團後退了,卻也不敢繼續進攻了。
4月14日晚上,許世友下達了向敵第一道防線進攻的命令,攻城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猛攻。南北兩路密切協作,直向敵人的指揮機關搗去。戰鬥進行得比較順利,許世友兵團完成了第一次攻擊任務,共殲敵5000多人,突破了陳金城吹噓的“固若金湯”的第一道防線。
不過,這勝利僅僅是暫時的,接下來還要面臨敵人的第二、第三道防線。
要突破這兩道防線,首先要從土城寨攻過去,掃清盤踞在這裡的守敵。土城寨雖然只是濰縣城的一個外圍,但是它與城內連在一起,寨牆就是城內外壕的內壁,又寬又深,牆壁陡峭,很難爬上去。
負責拿下這個據點的9縱司令員聶鳳智,決定打破常規,同時突破兩道防線。具體的方案是:對外壕實施坑道爆破,爭取同時炸塌寨牆,填平外壕,然後雙管齊下,掃清土城寨上的敵人。
正式總攻前,爆破小組在300多米長的地下坑道中佈滿了炸藥,只要衝鋒號一吹響,就點燃引火線。4月23日晚上,隨着幾聲巨響,土城寨的高牆被摧毀了。總攻開始了,北線兵團的各路攻城部隊投入戰鬥。
9縱第27師79團作爲攻城部隊的先鋒,在爆破剛剛結束,硝煙還未散去的時候,就衝了上去,從西城北門以東打開了兩個突破口,與敵人展開了縱深戰鬥。戰至24日下午,第25師入城,進一步擴大突破口,投入巷戰。
在南北兩面的猛烈夾擊下,濰縣城內的守敵軍心動搖,抵抗無力。見情勢不好的陳金城趕緊率殘敵涉渡白浪河逃往東城。
4月26日傍晚六點,許世友向攻城部隊下達了第二次進攻的命令。9縱主力部隊一舉攻克東城,魯中部隊也從北面攻打進去了。
此時,王耀武已將青島的5個旅全調出來增援濰縣,但爲時已晚。他們一進入昌濰地區就遭到了13縱和膠東地方部隊的阻擊,打了一天沒有進展,只好掉頭離開了。
4月27日,濰縣自衛隊1000多人在許世友兵團的強大攻勢下,全部投誠。陳金城準備乘機逃跑,最後還是被9縱的戰士活捉了。濰縣宣告解放。同在這一天,華東局發來賀電說:“全殲陳師、解放濰縣,捷報傳來,後方軍民歡喜若狂。我東兵團英勇善戰,連戰皆捷。”
戰役結束後,“華野”內線兵團進行了短暫的修整。相比而言,王耀武就沒有那麼好受了。他作爲第二綏靖區的司令,接連吃了兩個敗仗,被叫回去受訓了。
5月15日,王耀武匆忙飛抵南京。蔣介石一見着他,就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王耀武一臉無辜地束手聽訓,被告知要死死守住濟南。最後,他懷着悲愴的心情離開了南京,返回濟南。其實,他知道濟南早晚要丟掉,但蔣介石的命令不可違抗,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在這之後,許世友兵團爲配合“華野”外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作戰,繼續在膠東地區打擊敵人,發動了泰安、兗州戰役。5月30日,泰安被解放。7月13日,兗州被解放。如此一來,山東內陸地區就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濟南了。
“華野”內線兵團自1948年3月到7月的作戰中,殲滅國民黨軍正規部隊和地方反動武裝共14萬餘人,恢復了老解放區,又解放了大片新區。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並與華北、中原解放區打通了聯繫。此外,山東大批中小城鎮的解放,使解放區人口和經濟實力大爲增強,爲支持華東野戰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可靠的後方基地。
解放開封
1948年5月5日,中央軍委給華東野戰軍下達了新的作戰計劃,要求“華野”第1、第3、第4、第6、第8縱隊及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共計6個縱隊,全部集結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仗,在隴海路開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區,以尋殲敵整編第5軍爲作戰的主要目標,力爭在4至8個月內殲敵5至12個旅。
事情偏偏這麼巧。
殲滅敵整編第5軍,正符合當時“華野”全體指戰員的強烈願望。自內戰爆發以來,敵第5軍多次與“華野”交手,既驕橫又狡猾,因沒有遭到嚴重性的打擊,所以氣焰十分囂張。所以,“華野”全體指戰員對之痛恨至極。當中央軍委提出這個作戰目標後,“華野”全體將士們無不歡欣鼓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如果能順利把第5軍給殲滅了,那麼相當於砍掉蔣介石伸向中原和華東戰場的一隻臂膀,形勢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
5月12日,一名神秘人物冒着淅瀝瀝的小雨來到濮陽,看望正在這裡整訓的華野部隊。這個神秘人物就是朱德。朱德此番到濮陽,一是檢查濮陽的相關工作,二是指導粟裕打好這一仗。因爲此時,黨中央已經決定將陳毅調到中原局工作,“華野”的重任全落在粟裕一個人身上了。
朱德一到濮陽,來不及休息,就和粟裕等人就作戰方案召開了深入細緻的研究。經過兩天的研究,初步確立了殲敵第5軍的作戰方案。隨後,朱德就離開了,餘下的工作全權交給了粟裕。
面對勁敵,粟裕一點也不敢馬虎。他整日整夜地在地圖前面研究,考慮最佳的方案。敵第5軍的軍長邱清泉是一個很好的對手。他畢業於黃埔二期,還曾赴德國柏林陸軍大學深造,可以說他是一個精通中西兵法的將才。除此之外,第5軍爲美式裝備,接近四萬人的兵力更是不容小覷。
5月21日,中央軍委來電正式明確:“粟裕全權指揮第1、3、4、6、8及11縱隊之作戰,並指揮許、譚在津浦線上之配合作戰。”
第二天,中央軍委又致電劉、鄧,強調指出“夏季作戰的重心是各方協助粟兵團殲滅敵5軍,只要5軍被殲滅,便取得了集中最大力量殲滅18軍的條件,只要該兩軍被殲滅,中原戰局即可順利發展”。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粟裕命令在濮陽的各縱隊趁黑夜之際,於5月30、31日夜間順利渡過黃河,進入鄆城地區,並和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會師。
對於“華野”主力大規模移動的情況,敵人不可能完全不知。邱清泉得知後,認爲這是一個難得的殲滅共軍主力的機會,故向蔣介石提議殲滅粟裕所部的建議。蔣介石接受了這個建議,急令整編75師、第83師、第25師、第72師和第63師,火速進至魯西南,會同第5軍與“華野”渡河部隊決戰。至6月上旬,敵人集中在魯西南戰場上的兵力已達到11個整編師,近兩倍於我。
面對突然劇增的敵人,粟裕認爲已經無法單獨殲滅敵第5軍,更沒有辦法將敵分割,再各個擊破。所以,他考慮調整原先的計劃,若一味堅持的話,就是以卵擊石了。雖然魯西南地區的敵人實力大增,但是豫東的兵力還是很空虛的。盤踞在開封的敵人雖然有三萬左右,但多數爲烏合之衆,戰鬥力很薄弱,而且總頭頭劉茂恩根本不懂如何打仗。
這麼一想,粟裕決定先去打開封。這時候,3縱、8縱都進至通許、睢縣、杞縣之間,距開封只有一日路程,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殲敵機會。
6月15日,粟裕正式下大了作戰指令:3縱、8縱組成攻城部隊,由陳士榘、唐亮指揮,先採取奔襲手段奪占城關,爾後依託城關,迅速攻城。爲確保拿下開封,另用三倍於敵的兵力,由粟裕直接指揮,擔任阻援與牽制敵人的任務。
開封是一座歷史名城,底蘊深厚。古往今來,它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經過歷朝歷代的增修、加固,防禦體系已經很完善了。盤踞在這裡的敵人以城關爲外圍支撐點,以城垣爲主陣地,以龍亭、運動場、僞省政府爲核心陣地。各陣地布有大量火力點、塹壕、交通壕、鐵絲網。此外,南關、宋關和曹關均挖有外壕,深各丈餘。
6月17日,陳唐兵團第3、第8縱隊對開封發起了攻擊。這完全出乎敵軍的意料之外。當“華野”部隊發起戰役時,敵人還矇在鼓裡。開封守敵認爲“華野”部隊攻城是吸引國民黨軍隊主力至魯西南決戰,在開封無真正戰鬥。
哪知,第3縱隊一部已配合第8縱隊,首先肅清了南關農林試驗場、東閘口、十六營房、苗圃以東及曹關外圍區域之敵。隨即,該縱隊以第8師從城東曹門突擊,第9師從宋關攻城。
宋關,是宋門城外百戶人家的小城關。守敵爲破壞解放軍攻城的依託,掃清射擊視野,在慌忙撤退中,強迫居民拆除房舍,有的還被放火燒燬。第3縱隊9師以第25團擔任宋門的主攻任務,該團以突然的急衝鋒將宋關外之敵趕過了約5米寬的惠濟河,與敵形成隔河對峙。
與此同時,第8縱隊也投入到開封的外圍作戰中。該縱隊第23師首先肅清了南關車站、飛機場、十七營房、七營房等地守敵,爾後直逼新南門;第22師則在殲滅了陳留縣敵保安隊和掃清開封西門外之敵後,直向西門發起攻擊。
戰至18日傍晚,城關守敵一部被殲,大部在敵火力掩護下龜縮城內。在退逃時,敵人點燃了許多民房。攻城部隊佔領城關後,邊組織滅火邊加緊進行攻城準備。
18日夜裡,攻城部隊分東、南兩面攻城。在兩支部隊的通力協作下,於次日凌晨攻破宋門,突入城內,與守敵展開了巷戰。
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得知開封城快保不住了,氣得破口大罵,直罵劉茂恩無能。爲了保住開封,蔣介石讓人準備飛機,親自到空中督戰,同時命令向開封城進行轟炸。他手底下的人建議不要這麼做,很可能會破壞古城內的文物。可蔣介石顧不了這些了,根本聽不見這些意見。
很快,國民黨軍的“東海”、“黃海”、“渤海”三大機羣對開封城區進行連續不斷的狂轟濫炸。敵機成羣地輪番呼嘯而來,將成千噸的炸彈、燃燒彈投到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僅6月20日這一天,敵機即投擲炸彈達20噸。開封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一些名勝古蹟夷爲瓦礫化爲灰燼,昔日繁華的街市轉瞬成了成爲一道道火牆。
敵人的轟炸挽救不了開封的頹勢,反而激起陳唐兵團更大的鬥志,也加深了城中無辜百姓對國民黨的痛恨之情。
在敵人強大的火力攻擊下,攻城部隊一邊一面掩護羣衆躲避敵機轟炸,一面不斷肅清殘敵,並向敵人最後的據點逼近。戰至6月22日造成,開封城內的敵人基本上被肅清了。劉茂恩爲了逃命,居然想出了一個奇葩的點子。他用鴨血塗抹全身,僞裝成一個受傷的老“教授”,爬上了一輛獨輪車,混在疏散的羣衆中溜出了開封。
開封戰役,一共消滅敵人3萬餘人,繳獲了6000多支庫存步槍,3000多桶汽油,32門大炮,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爲了能將這些戰利品運走,陳士榘、唐亮還專門請示華野首長專門向軍委、中原局、華東局報告,命令4縱、特縱在蘭封以西構築阻擊陣地,以求多控制一天,組織大批民工搶運戰利品。由此可見,此一役,華野部隊收穫頗豐,戰績卓卓。
開封的失陷,在國民黨內部可是炸開了鍋。大家吵來吵去,也沒吵出個結果,蔣介石心煩得不得了,但是又無法發作。畢竟這場戰役是他本人親自督戰的,要說失敗之責,他自己也得承擔一些。最後,蔣介石決定在五天之內收復開封,以洗刷他內心的羞恥感。
看來,豫東地區即將再次展開一場惡戰。
豫東戰役
蔣介石不甘心開封城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丟失,難掩心中的一股惡氣,所以在開封戰役後不久,又精心謀劃了一次大會戰。他召集了6個兵團25萬人的兵力彙集河南杞縣、睢縣地區,向開封反撲過來,力求聚殲粟裕主力。
中原局勢再次風雲突變,這場惡戰能否躲避過去呢?
此時,粟裕領導的“華野”外線兵團已經連續一個月作戰,傷亡比較大,戰士們也比較疲憊,實在是不易再迎戰大的會戰。另外,就連粟裕本人也因爲長期高強度的工作而病倒了。一天,他從馬上摔了下來,所幸傷得不是很嚴重。爲了保證後面戰役的進行,參謀長替他找來了一輛馬車,讓他乘坐在馬車上指揮戰役。
此次敵人兵分四路襲來,邱清泉兵團5個師由開封向杞縣攻擊,區壽年兵團2個師由民權向睢縣出擊,黃伯韜兵團3個師從商丘向睢縣攻擊,吳紹周兵團、楊幹才兵團以及胡璉兵團從駐馬店向杞縣、睢縣攻擊。這幾路敵人兵力密集,戰鬥力也很強,實在不易分割速殲。
考慮到這些情況後,粟裕決定先向區壽年的部隊出擊。區壽年沒有和“華野”交過手,戰鬥力相對較弱,而且此人生性多疑,可以利用這些打一場殲滅戰。不過,要打區壽年,就必須阻止邱清泉和黃百韜的馳援。最好的辦法就是誘使區壽年部與以上兩人的部隊拉開大的距離。
經過敵我雙方的對比後,粟裕將初步作戰方案於6月24、25日報告給了中央軍委。很快,毛澤東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覆電,表示贊同粟裕的作戰方案。粟裕接到覆電後,立即進行了軍事部署:以第3、8兩縱向通許方向行進,吸引邱兵團南進,使邱、區兩兵團之間出現空隙,然後以四個縱隊組成突擊集團,圍殲區壽年的兵團;即調第十縱隊北返,以五個縱隊(包括3、8、10縱)阻援。
隨後,各縱隊按照粟裕的部署行動起來。第3、8縱隊主動放棄開封,向通許方向移動。第1、4、6縱隊向杞縣以南集結。
第3、8縱隊主動放棄開封,令蔣介石以爲“華野”部隊害怕了,所以趕緊命令邱清泉以一個旅佔領開封,主力部隊直撲通許,圍殲粟裕主力。就在這時,生性多疑的區壽年有些摸不着頭腦了。他覺得“華野”主力有向平漢路進攻的舉動,可是其側後方又有“華野”部隊的活動蹤跡。在未搞清楚“華野”的企圖之前,區壽年決定先原地不動,待情況明朗後再行動。這樣一來,無形中將區、邱兩支部隊的間距拉大,一天下來居然有40公里的距離了。
粟裕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爲驚喜,趕緊下達了圍殲區壽年部的命令:1縱、4縱、6縱和中野11縱組成突擊集團,葉飛負責指揮,在睢縣、杞縣、太康之間和民權地區,乘敵猶豫徘徊和立足未穩之際,從四面八方向敵發起猛烈進攻,邊打邊查明敵情。
同時,粟裕本人親自指揮5個縱隊擔任阻援任務:3縱、8縱掉頭向東,會同由上蔡地區北上參戰的10縱和早已到達杞縣的兩廣縱隊,組成阻援集團,將邱清泉、區壽年兩個兵團完全隔離,阻止邱兵團東援;中野第9縱隊進至鄭州東南地區,阻止鄭州之敵出援,並從側後牽制邱兵團。另外,冀魯豫軍區和豫皖蘇軍區破襲隴海路徐州至民權段,以直接配合野戰軍作戰。
6月29日早晨,動作迅速的“華野”部隊已經將區壽年的兵團部、整編75師和新21旅包圍於龍王店及附近地區,並完成了對敵75師各旅團的分割,同時也將敵整編72師包圍於鐵佛寺周圍地區。阻援部隊也已完全楔入邱、區兩兵團之間,控制着杞縣至王崮集一帶20公里地段,敵人的兩個兵團已被完全隔絕。
當天晚上,粟裕決定以一部分兵力繼續合圍敵整編72師,其餘主力部隊主要殲滅龍王店之敵。經過兩個晚上的激戰,截止到7月1日中午,敵整編75師第6旅及新21旅全部被殲滅。
邱清泉的兵團在龍王店的戰鬥打響時,就試圖過來救援,但在“華野”阻援部隊的阻擊下,進程相當得緩慢。儘管部隊的傷亡很大,但邱清泉仗着背後有蔣介石撐腰,一步步進逼,到7月1日下午時,已進抵至距離龍王店僅僅10公里的過莊、官莊、屈寨、張閣一線。
與此同時,黃百韜的部隊在蔣介石的命令下,由東向西增援區壽年的兵團,於7月1日下午前進到距敵72師的鐵佛寺只有10公里的帝丘店地區。
突增的兩個兵團對“華野”部隊有兩面夾攻之勢,戰場上的情勢一下子變得很嚴峻。在這危急時刻,粟裕表現出了巨大的決心和氣魄,他一邊加速攻殲區壽年兵團,一邊又以4個縱隊東移,準備圍殲黃伯韜兵團。
當天晚上,“華野”部隊對龍王店的殘敵啓用了炮兵,進行爆破突擊。對於黃百韜的救援部隊,則採取更加有效的阻擊行動。敵人每突破一個村莊和陣地,阻援部隊立即組織反擊,同敵人短兵相接,反覆衝殺,奪回陣地。就這樣,他們在距離72師只有五六公里的地方時,無論如何也無法再前進一步了。
激戰到7月2日凌晨,邱清泉與黃百韜的兩支救援部隊毫無進展。邱清泉實在無法理解,憑他的整編第5軍,加上主力83師,竟不能前進半步。他就這樣眼睜睜地看着區壽年兵團被一點點殲滅。當天早晨,區壽年舉着白旗,投降了。
7月2日晚,各縱隊並沒有休息,而是繼續打起精神,轉而攻打起邱清泉和黃百韜的部隊。這是粟裕的意思,他並不滿足於龍王店的戰績,將蔣介石的豫東大會戰破壞掉纔是最終的勝利。
一開始,“華野”部隊就迅速全殲敵75師16旅的兩個團。戰至4日拂曉,黃百韜兵團的2個團的主力被殲。
7月5日,黃百韜兵團在飛機、大炮的火力掩護下瘋狂反撲。激戰7個小時,“華野”給敵人以重大打擊,將敵多次打退。黃昏後,“華野”部隊再次對敵發動攻擊,至6日晨,黃百韜又被殲滅一個團。他害怕落得一個和區壽年一樣的下場,下令收縮兵力回帝丘店。
這時候,蔣介石還是不依不饒地嚴令張軫、胡璉兵團北援。無奈,胡璉兵團只好向太康急進。
考慮到各縱隊的現實情況,不宜在與敵人激戰,粟裕果斷地下達了收兵、轉移的命令。至此,豫東戰役結束。
豫東戰役,是“華野”在外線戰場上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攻城打援之戰。在這次戰役中,“華野”大大發展了攻防作戰能力,殲敵數量由過去一次戰役殲滅一個整編師增加到兩個整編師以上的集團,對被圍的敵集團已可形成火力攻勢,協同作戰的範圍和規模,持續作戰的時間和能力,戰鬥劇烈的程度,都超過“華野”以往進行的各次戰役,充分體現出野戰兵團的強大威力。
豫東戰役的勝利,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從此,敵人在中原戰場已完全失去了對人民解放軍發起戰役性進攻的能力。正如毛澤東在西柏坡所說:“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濟南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軍被迫改“分區防禦”爲“重點防禦”。蔣介石令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濟南,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集中17萬人的3個機動兵團伺機北援。
濟南作爲津浦、膠濟鐵路交匯點,北靠黃河,南倚泰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第二綏靖區集中兵力約11萬人,以濟南內城爲核心防禦陣地,以外城和商埠爲基本陣地,以濟南外圍縣鎮及制高點構成外圍陣地,各陣地內均構築衆多的永備和半永備型工事,形成能獨立作戰的支撐點。
7月14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軍攻取濟南,同時準備打擊徐州北援之國民黨軍。華東野戰軍遂集中兵力,組成攻城、打援兩個兵團,由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兵團由約14萬人組成,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打援兵團由約18萬人組成,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
1948年9月16日午夜,攻城部隊總指揮許世友發出一聲怒吼:“攻擊開始!”3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向濟南守敵的總攻開始了。
半小時的炮火急襲後,火炮開始延伸,“華野”東、西攻城兵團像兩把鋒利的“鋼刀”,勇猛地向王耀武的老巢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涌去。當天晚上,9縱25師74團、75團**濟南的東大門茂嶺山、硯池山;26師向回龍嶺一線攻擊前進。凌晨2點,茂嶺山主峰被攻佔。濟南戰役首戰告捷。
一夜之間,王耀武自以爲“固若金湯”的濟南東大門屏障茂嶺山、硯池山主陣地被攻下了。這讓他變得惶惶不安。他一會兒判斷我軍主力在西,一會兒又把兵急調至東線,急得滿頭大汗、手忙腳亂。事實上,東、西都是“華野”的主攻部隊。
9月17日,東面的攻城部隊在炮火支援下,依託有利地形,不斷擊退敵之反衝擊,並乘勝攻克窯頭、甸柳莊等地。西面的攻城部隊也繼續分路猛攻,至18日,攻克古城、玉皇山、簸箕山、黨家莊等地,並以炮火封鎖了濟南機場,迫使敵人中止空運。
接着,爲擴大戰果,“華野”以攻城預備隊第13縱隊加入西線作戰。19日晚,敵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在“華野”部隊的爭取下,率整編第84師等部3個旅約2萬人起義,撤離戰場。於是,主攻部隊趁勢猛攻,至20日拂曉,佔領商埠以西陣地。
吳化文一部的投誠是王耀武沒有想到的。他這一撤不要緊,將王耀武的防禦體系全盤打亂,也動搖了敵人堅守濟南的信心。無奈之下,王耀武向統帥部請求突圍,但遭到蔣介石嚴詞斥責,並令其堅決固守待援。他只好硬着頭皮調整部署,除留1個營駐守千佛山,1個團守馬鞍山,以3個旅又1個團守商埠外,將全部主力撤入城內。此外,南線之敵的3個兵團,也在蔣介石的督令下,正分別向商丘、徐州集結中。
敵情已發生改變,粟裕也相應地做了調整。他一面命令攻城兵團迅速向商埠以東和城垣攻擊,並部署兵力防敵突圍逃跑。同時,又詳細研究了徐州之敵北援情況,進一步修訂了作戰方案,以便隨時迎擊援敵。
爲了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華野”部隊繼續加強猛攻。至9月20日黃昏,西線主攻部隊完全佔領商埠,殲敵兩萬餘人。東線主攻部隊也肅清了城東殘敵,直逼城下。
9月22日晚,攻城兵團各突擊部隊在強大炮火掩護下,進行連續爆破,勇猛突擊,經1小時左右激戰,分別突入外城,與敵展開激烈巷戰。至23日,除個別據點外,外城的敵人基本肅清,完成了隨時可以對內城發動總攻的任務。
內城是王耀武負隅頑抗的最後一道防線,城牆高達14米,底寬10米。城牆上築有3層射擊設備,並有消滅死角的側擊掩體,構成了嚴密的交叉火網。城牆下是一條寬大的護城河,牆根下暗堡成羣,鹿砦林立,雷陣遍地。
9月23日18點整,總攻內城的炮聲打響了。原本還在沉靜中的古城,霎時變成了一片火海。無數炮彈,在空中呼嘯着,從四面八方一齊傾瀉在古老的城垣上。整整1個小時的炮火轟擊後,天空中突然升起3顆紅色信號彈。所有炮火一齊延伸入城,給“華野”突擊部隊閃出一個空隙來。
王耀武率領其主力依靠內城的強大工事瘋狂抵抗“華野”突擊部隊的進攻。經兩個小時的激戰,“華野”除有兩個連突入城內,據守少數房屋堅持戰鬥外,大部傷亡,突破口爲守軍重佔,其餘部隊的攻擊亦未成功。
面對這種情況,粟裕重新調整部署,各縱隊開展火線軍事民主,嚴密組織炮火、爆破、突擊三者的協同和後續部隊的跟進。經過緊張、周密的準備後,於24日凌晨2點25分,第9縱隊第73團經過反覆攻擊,終於攻佔城東南角。拂曉時,縱隊主力與渤縱一部,源源入城與守軍展開巷戰。第13縱隊第109團在已入城的兩個連接應下,亦於拂曉攻上城頭,主力及第3縱隊亦跟隨入城,向縱深發展攻擊。戰至晚上9點時,全殲守敵,濟南宣告解放。馬鞍山、千佛山守軍分別於25日、26日繳械投降。而王耀武化裝逃至壽光縣境,被地方武裝人員俘獲。
濟南戰役歷時8晝夜,“華野”兵團全殲守敵11萬人,其中9縱殲敵最多,爲2.8萬人。值得慶賀的是,9縱25師73團被中央軍委表彰爲“濟南第一團”。當然,在這場戰役中,“華野”也付出了傷亡2.6萬人的代價。
濟南的攻克,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津浦路徐州以北至天津以南段及膠濟路青島以西段全部爲“華野”所控制,從而大大地改善了支援前線的條件。同時,華東野戰軍也能全部南下,協同中原野戰軍在隴海路以南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逐次殲滅徐州地區的敵人。
淮海戰役
濟南戰役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粟裕正在心中醞釀着另一個更大的戰役。1948年9月24日,粟裕將一份求戰電報發給了中央軍委:“我們下一步行動,擬作以下建議:立即進行淮海戰役。這戰役可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戰至第二個階段,以3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後,全軍再轉入休整。”
舉行淮海戰役,其主要目標爲殲滅距離徐州較遠的黃百韜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爲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一計劃符合中共“殲敵於長江以北”的指導思想,隨即於9月25日得到批准。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會戰,預示着人民解放軍向正規作戰前進了一大步。鑑於作戰的重要性,中央軍委一直在根據敵人的變化來研究、部署兵力。
10月11日,毛澤東電令“華野”、“中野”,告之其“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就淮海戰役的具體部署,提出了極爲重要的意見: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爲達到這一目的,應以6至7個縱隊分割殲滅黃伯韜所屬3個整編師,以8至10個縱隊,阻擊由徐州東援的邱清泉、李彌兵團。
第二階段以大約5個縱隊,攻殲海州、新浦、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並佔領各城,而以其餘兵力(主力)鉗制邱、李兵團。
第三階段,可設想兩淮方面,亦須準備以5個縱隊左右的兵力去擔任攻擊,而以其餘主力擔任打援及鉗制。
“華野”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明確了戰役方針,各部隊從戰術、技術到後勤軍需等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廣大指戰員牢固樹立了南下打大仗、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思想,只等一聲令下,便開赴前線。
11月4日上午8點,“華野”司令部在曲阜發佈了《淮海戰役攻擊命令》。命令中規定,各部應於11月5日隱蔽進入到魯南鄒縣、滕縣、臨沂地區一線的開進出發位置,並於11月8日全軍發動攻擊。
11月6日,“華野”各路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挺進淮海地區,拉開了淮海戰役的序幕。11月10日,“華野”各部以絕對優勢兵力,向黃伯韜守敵發起全面攻擊。
遵照前線指揮部提出的“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方針,“華野”各部決定先進攻碾莊。經過一週的猛烈攻擊,碾莊於11月22日被攻破,敲響了黃伯韜兵團徹底覆滅的喪鐘。至此,除了大院上、小院上的敵人還在頑抗之外,其他村莊的敵人,被殲的被殲,投降的投降,很快便土崩瓦解了。
同在這一天,黃百韜本意用來保命的64軍169師投降,直接將黃百韜最後的一張王牌給抽走了。陷入絕望的黃百韜在“華野”發動最後總攻的那一刻,開槍自殺了,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經過17個晝夜的奮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這段期間,“華野”和“中野”緊密配合,協同作戰,按照預定的作戰計劃,完成了中間突破,全殲黃伯韜兵團的任務。
經過第一階段的戰鬥,人民解放軍已把徐州地區的國民黨兵力分割在徐州、蚌埠、雙堆集三處,爲下一階段逐個殲滅敵人,奪取第二階段及戰役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爲殲滅敵軍主力於長江以北,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相反,國民黨方面卻因黃百韜兵團的覆沒,顯得有些士氣低落。各兵團提起解放軍便像談虎色變一般,軍官們大都失去信心。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也驚慌失措,很多官員紛紛搬家南逃,甚至逃往香港或國外。
第二階段的作戰目標是消滅前來救援黃百韜兵團的黃維兵團。
黃維兵團是蔣介石嫡系中的精銳部隊,轄10軍、14軍、18軍、85軍和第四快速縱隊,共約12萬人。該兵團武器裝備上,尤以18軍全美式裝備自傲。就在黃維爲自己兵團超強的“硬件設施”而不可一世時,一張大網正向他蓋過來。很快,黃維兵團的12萬人馬被困在以雙堆集爲中心,東西20裡、南北15裡的包圍圈裡。
救人不成反被圍,黃維嚇得只得向蔣介石求救。
11月28日,蔣介石令杜聿明兵團和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實施南北對攻,以求解黃維兵團之圍。
12月2日,戰鬥力較強的李延年兵團開始向人民解放軍發起試探性進攻。3日起,開始全線進攻。儘管在人數和兵力上佔下風,但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各部隊堅決抵抗敵人的進攻。一週之內,李延年兵團進展緩慢,死傷慘重。
黃維兵團見援軍到來,好似有了底氣,立即調整部署,一邊加強防禦工事,一邊派兵對人民解放軍進行襲擊。不過,黃維的計謀是不會得逞的。11月26日起,兩大野戰軍進一步縮小包圍圈,把黃維兵團壓縮到了在以宿縣西南的雙堆集爲中心的橫寬不足15華里的狹小地區以內。
12月6日下午四點半,兩大野戰軍的東、南、西三個集團,同時向被圍之敵發起總攻。人民解放軍依靠縝密的偵察,利用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散兵坑,充分發揮步炮協同的威力,對敵人展開了進攻。一週以後,黃維兵團已被壓縮在更小的包圍圈裡。
12月12日,劉伯承、陳毅兩司令員發出了《促黃維立刻投降書》。設在邯鄲的人民廣播電臺,進行反覆廣播,極大地瓦解了敵人軍心。
三天後,兩大野戰軍向黃維兵團發動了最後的攻擊。戰至15日夜半時分,圍殲戰基本結束。敵兵團司令黃維被活捉,其手下12萬人馬除少數漏網外,其餘人全被一網打盡。至此,第二階段戰役結束。
黃維兵團被殲後,在南京國民黨統治集團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失敗主義情緒籠罩整個國民黨統治集團。
與國民黨的頹廢情緒相反的是,人民解放軍傳來了一個接一個的喜訊。在東北,遼瀋戰役取得了勝利,全殲了國民黨衛立煜集團;在華北,傅作義的60萬兵力,有的已被人民解放軍包圍,有的正處在被包圍之中。在西北,胡宗南的部隊被牢牢粘在了西安地區。
12月16日,蔣介石令李延年兵團後撤,不敢再逞強去救援被人民解放軍包圍的杜聿明兵團。而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則由蚌埠移至滁縣。這樣一來,孤立無援的杜聿明兵團危在旦夕。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爲上計。無計可施的杜聿明最終選擇了逃跑這條唯一的活路。
粟裕早就料到杜聿明可能會逃,連逃跑的路線都預估到了。沒想到,竟然與杜聿明選擇的路線相吻合。粟裕趕緊命令部隊追趕杜聿明一部。
“華野”主力一部沿隴海路向徐州急進,除留一個師控制徐州市外,大部分兵力仍向蕭縣跟蹤追擊;一部由陽城地區直插老祖樓,堵截逃敵;一部從徐州以南地區圍向西北,尾隨敵側而追;另一部沿宿縣、永城公路急進。此外,又佈置了第二線截擊和第三線迂迴部隊。各路大軍全部輕裝,兼程急進,一個勁直追,追上就打,兩三天內殲滅逃敵2萬餘人。
杜聿明一路逃跑得很狼狽,拖着一條壞腿,在衛士的攙扶下緩慢前進。直到第三天才到達孟集。而就在這時,蔣介石突然發來電報,讓他停止前進,轉而向濉溪口方向,協同由蚌埠北進的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共軍。
雖說杜聿明心裡不痛快,可是又不敢違抗命令,在猶豫不決之間只好命令部隊原地不動,最終喪失了逃跑的最後機會,被兩大野戰軍給團團包圍了。
杜聿明無法逃跑了,只好向蔣介石求救,請求空軍協助參戰並空投糧彈。結果,蔣介石回絕了,讓他們自求多福。杜聿明此時只好聽天由命,硬着頭皮抵抗兩大野戰軍的進攻了。
很快,敵人的陣地到處被突破,邱清泉打得最賣力,但也毫無辦法突破鐵桶般的包圍。又過了一天,粟裕命令東、西、北三面部隊加強攻擊,重點放在邱、李兩兵團的結合部。等到第三天,粟裕再次令部隊發起全線攻擊。杜聿明連忙向蔣介石呼救,無果後,自嘆一聲“末日到了!”
就在兩大野戰軍即將把杜聿明兵團全殲時,遠在西柏坡的毛澤東忽然叫停。這到底是爲什麼呢?毛澤東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原來,此時平津戰役已經開始,蔣介石對那裡的部隊是戰是撤,正舉棋不定。恰好,人民解放軍對平津的敵人尚未完成包圍。如果此時蔣介石撤走平津的幾十萬大軍到江南,就可能會對解放戰爭的進程產生不良影響。最好是把敵人的主力部隊統統消滅在長江以北。爲了在穩住蔣介石,不急於下達部隊南撤的命令,毛澤東才急忙喊了停。
被圍困的杜聿明部隊此時是生不如死啊,不能突圍,也沒有糧食救濟。時值寒冬季節,寒冷和飢餓包裹着杜聿明的部隊,令很多人都有輕生的念頭。而此時,人民解放軍藉機展開了政治攻勢,不僅有廣播稿和快板書,而且還有熱氣騰騰的大米飯和白麪饅頭。這樣的時刻,熱騰騰的饅頭可比子彈、炮火來得重要。很快,敵人抵抗不住誘惑,整排、整連、整營地陸續向解放軍投誠。但是,杜聿明、邱清泉、李延年等高級將領仍不投降。
1949年1月6日,總前委令各縱隊對包圍之敵發起猛烈的攻擊。炮火連天,殺聲震地。10日,戰鬥勝利結束。邱清泉被擊斃,李彌率少數殘部逃跑,杜聿明下落不明。最後,杜聿明在俘虜中被發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