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

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

我們娘倆與我二叔二嬸分家之後,搬到西院的三間西廂房去住,從居住條件看不如以前了。

我們孟家的四層房屋雖說都是草房,但是房頂覆蓋茅草的形式是不同的。我在本書第一章《古城舊貌》第五節《老縣城的宅院和房屋》中介紹過,最好的草房是草根“拍的”,其次是“打馬磴”,最差的是“倒插茅”。我家東院那層祖傳的三間正房是草根“拍的”,每隔多年才更新一次,西小院我二爺孟憲增那層西廂房是“打馬磴”,也要好幾年才更新一次,這兩種草房不怕風,只要房坡不走形就不容易漏雨。西院我家住的西廂房和我曾祖母住的東廂房,都是“倒插茅”,不僅需要每年“苫房”加蓋一層新稻草,而且就怕颳大風。因爲“倒插茅”的稻草是平鋪在房坡上的,雖有秫秸網罩住,也不像“拍的”和“打馬磴”用泥土固定在房坡上那麼牢固。平時刮三四級以下的小風,秫秸網子還可穩住茅草,只要刮四五級以上的大風,就會把稻草捲起來,堆積在秫秸網子內,露出一塊塊泥土房背,若是刮六七級七八級的大風,則會把秫秸網子的草繩刮斷,把茅草從房頂上吹跑。所以,居住在“倒插茅”草房的屋子裡,“外邊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外邊雨停了,屋裡還滴答”的現象是常見的。

我小時候,我們住的西廂房就經常漏雨,那年代華北地區雨水也多,經常連陰天。屋裡是紙糊的頂棚,一看那個地方的紙被浸溼了,就趕忙把洗臉盆放在下面,接着滴答下來的雨水。漏雨的地方多了,就用洗菜盆、盛飯盆,盆不夠用了,再用大碗。碗接滿了倒進大盆裡。總之,每逢雨天屋裡漏雨時,大盆小碗擺滿了炕上地下。有時霹靂閃電,風雨交加,令人膽戰心驚。那時我母親迷信,一遇到連風帶雨的時候,就讓我和她一起跪在炕上,向北作揖磕頭,嘴裡央求說:“老天爺行行好吧,別再下雨了。”又說:“老天爺,可憐可憐窮人吧,別再下雨了。”那時候我也不懂科學道理,也認爲真的是老天爺派遣雷公電母和龍王爺在作法,也以爲老天爺能聽到我們的祈禱聲,也就虔誠的跪拜磕頭,祈求老天爺別下雨了。因爲暴風雨總是一陣子就結束,所以有時就以爲我們的禱告起了作用,下一次再遇到暴風雨時還要跪在炕上朝北磕頭。直到上學以後,才知道這些都是迷信做法。

爲什麼我們那時害怕漏雨呢?如果是現在的磚瓦房或是水泥屋頂,即便漏雨了,也沒什麼可怕的,因爲現在的房屋都是整磚和砂灰砌的,不會因爲屋頂漏雨而倒塌。我們住的那層茅草房可不行,那時的草房都是用碎磚頭或土坯砌的牆,使用黃土泥做餡泥。因爲古代城內建築經過戰火,形成許多瓦礫,不同歷史時期的粘土磚,大小薄厚都不同,那些磚頭碎塊很不規格,壘牆時全憑餡泥找平,俗稱“齊不齊一把泥”。如果房山漏雨,牆裡的餡泥變成泥湯子流出來了,裡面的碎磚頭就失去支撐,時間長了,牆體就會坍塌,人在屋裡就可能被悶在倒塌的房屋裡。

我小時候就遇到了一次險情,哪一年記不清了。那是在我沒上小學之前的一個夏季的夜裡,因不是狂風暴雨,而是和風細雨,所以也沒害怕,也沒用禱告。前半夜下雨時發現屋裡漏雨,用盆子接着水,我們娘倆就放心的睡覺了。我媽睡在炕頭(南面)我睡在炕中間,天熱也不用蓋被子。第二天早晨醒來,發現北房山“透天了”,有兩三塊磚頭就掉在距離我頭部和胸部一尺遠處。原來是北房山上部坍塌了一大塊,外牆皮脫落大約三四平方米的樣子,內牆頂部只掉下來幾塊磚頭,形成一個臉盆大小的牆窟窿。幸虧有“貼山柁”和“貼山柱”(房山牆體包裹的房柁和柱子),不然的話房子就塌了。那天夜裡,我如果躺在炕腳(火炕靠近鍋竈的一方俗稱炕頭,靠近房山牆煙筒道的一方俗稱炕腳)睡覺的話,那就要被掉下的磚頭砸中,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那時農村房屋的窗戶都是紙糊的,也怕颳風下雨。如果只下雨不颳風,窗戶紙有上部的屋檐遮擋,是不會被雨水淋溼的,但是一颳風“潲雨”,窗戶紙就要被淋溼損壞了,因爲狂風吹起的雨點子可以擊穿窗戶紙的。爲此,有的人家在窗戶外面掛一個葦簾子,平時用繩子控制捲起來懸掛在屋檐下窗戶框上方,下雨時鬆開繩索,放下葦簾子遮擋風雨。我家買不起葦簾子,就在每次下雨之前,把菜板、面板等擺放在窗臺上,用來遮擋窗戶的下半部。菜板、面板等只能遮擋窗戶的下半部,風小時管用,可以保護窗戶紙不被雨水淋溼,風大潲雨厲害了就不行了,板子上面的窗戶紙也會被雨水淋溼和損壞的。(1960年,我家搬到西北隅的大瓦房去住,還是木棱糊紙的窗戶,還是經常被風雨淋溼損壞。1963年以後有了塑料薄膜,就在窗櫺外面釘上透明的塑料布,解決了窗戶紙怕潲雨的問題)

那年代的我們居住的茅草房,就是這種經不住風吹雨打的危房。我曾祖母那層東廂房,歸我二爺孟憲增後,就是因爲不及時苫房,後來被雨水澆坍了,改建成了一間白灰封頂的小平房,那是後話了。在初中讀書時,學了唐詩中杜甫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歌中的“卷我廬上三重茅”的情景,就是對“倒插茅”草房的描述。因爲我有過住在這種茅草房裡,遇到暴風雨就提心吊膽的親身經歷,以致使我對杜甫的這首詩一直牢記在心。

從土地生產方面看,我家也屬於貧困之家。土改時西南隅村人均土地三畝,我家差了一半,娘倆才三畝地。除了城南冀莊的稻田與人家種分收,不用自己去幹活外,園子的活和城西北大坨子的土地都是我母親經管的。

1952年國家幹部實行工資制了,我家的土地村裡也不管“代耕”了,需要自家花錢僱套耕地了。原來我家的土地是村裡給代耕的,因爲我父親參加革命,家裡少個勞動力,那時國家幹部沒有工資,就由村裡派義務工幫助軍烈屬和脫產幹部家屬耕地。國家幹部掙工資了,國家就不再讓村裡給補償義務工了。沒有牲畜的家庭,如果需要耕地,就得花錢僱套。那時的工伕市上“賣套”的,也就是有牲畜的農民趕着牲畜,扛着犁杖和套,到工伕市上去出賣爲人耕地的勞務。春天耕地時需要僱套,既要管一頓中午飯,還要給工錢。我記的有一次僱一個西井峪(城北府君山後)姓周的農民用驢駕耠子給我家“串地”,中午吃完飯後,他就躺在我們西院大門道里我曾祖母備用的棺材蓋上睡午覺(棺材蓋是翻過來放置在棺材鬥上面的,棺材蓋是弧形的,凹面正好躺下一個人)。我家園田裡菜畦春季的菠菜和秋季的白菜也要澆水(夏季的蔬菜主要靠雨水),要僱我二爺孟憲增搖轆轤用大罐打水,我母親看畦口(澆完前面的一畦,把畦口擋上,水就流進後面的畦裡)。我二爺給我家澆園子只吃飯不要工錢,因爲平時拆做棉衣等針線活,是我母親幫他們爺仨做的。其它農活都是我母親自己來乾的。種玉米、高粱、豆子自己刨垵、點種,種穀子自己摟溝、撒種。那時家裡沒有小推車,往地裡送糞,往家裡運莊稼,都是我母親用挑筐挑的。

從吃的方面來看,由於我家沒有麥地,很少吃白麪。那一百三四十斤稻穀,可碾成的稻米也不過百八十斤,其餘都是粗糧。冬季天短,一天吃兩頓飯,其他季節一日三餐,早飯晚飯都是玉米粥,中午有時吃小米乾飯、高粱米乾飯、玉米麪餅子或餡餅子。有時也吃雜豆麪菜餡“懶龍”(薄皮大餡菜卷子)。過去的玉米麪菜餡餅子,使用粗玉米麪(細面出面率低,吃不起)摻榆樹皮做的。玉米麪本身粘性小,人們就從榆樹上剝下嫩皮(不是外面黑色表皮,而是裡面粘性大的白色纖維部分)曬乾後,用碾子軋成面,與玉米麪或高粱面摻在一起包菜餡餅子,做餡用的菜多是季節性的“大路菜”(白菜、菠菜等高產菜)或者野菜,基本上沒有油和五味十三香等調料,只有鹹味沒有香味。這樣粗糙清淡的菜餡餅子,與現在街上賣的相比,可是不容易嚥下去的。

那年代豬肉每斤五角四分,魚兩三角錢一斤,雞蛋三角多錢一斤,可是普通老百姓家很少買魚肉吃。我家只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個節日纔買肉吃,其他小節日沒買過肉,那幾年我家除了買豬肉吃以外,沒吃過其他禽畜魚類的肉食。我母親過生日和我過生日,都是隻吃頓大米粥幾個煮雞蛋,因爲稻米和雞蛋不用花錢買。而且不過節也不吃炒菜,因爲炒菜費油,做菜湯和熬菜只在裡面放一點葷油(豬油),比炒菜省油。那年代二兩香油可以吃一年,一小壇葷油(二三斤豬油)也吃一年。

那年代我家吃的豬油有板油和水油兩種,板油是豬肚子裡的一層手指厚的片狀白色脂肪,外表包一層紙狀的薄膜。水油也稱鏈腸油,是粘連在豬大腸外面的小塊狀脂肪,比板油含的水分多些,因而價格也便宜些。另外,豬肉的瘦肉與肉皮之間的皮下脂肪,俗稱肥膘的部位,也可以煉油,肥膘不如板油的脂肪含量大。過去我家平時捨不得花錢買豬肉吃,過年過節粉條燉肉連肥帶瘦一起熬,沒有多餘的肥膘煉油,只是買豬的板油或者水油來煉葷油。

我家煉豬油時我負責在竈坑燒火,煉油的火候也是有講究的。竈裡的火不能燒的太旺,火大了會使油汁變成黃色,火再大了油汁會變成褐色,甚至着火燃燒起來。還說煉油的鍋起火不能用水滅火,只要用鍋蓋蓋嚴,不透氣了,火自然就熄滅了。

煉油的全過程是,首先把買來的板油或者水油,切成栗子大小的生油塊,放在鍋裡敞着鍋煉。要在鍋底先放一點水,類似於用水煮一會,免得把生油塊烤糊。隨着鍋內溫度升高和水分的蒸發,固態的生油塊開始發出絲絲的響聲,塊內的固態脂肪變成液態的油汁滲透出來。隨着鍋內溫度的不斷升高,鍋裡的水逐漸被油汁取代。有的生油塊內含有水分,當鍋內油汁的溫度超過一百攝氏度後,生油塊內的水變成了氣泡,就會爆炸,“啪”的一聲響,崩的油花飛濺,濺到臉上或手上也有灼燙的感覺。隨着鍋內的油汁逐漸增多,固態的生油塊逐漸縮小,最後成爲小棗或玉米粒大小的硬塊,俗稱油渣。這時就要停止燒火,用鏟子把油渣撈出來,再過一段時間,鍋內的油汁溫度降低了,也就是感到溫而不熱的時候,用勺子舀進陶瓷罐子裡存放。

豬油脂肪的熔點和冰點溫度都比水高的多,不過固態油的硬度比固態水(冰)的硬度要小的多。在常溫下,夏季罐子內的豬油呈現漿糊狀,能夠慢慢流動,可以用勺子舀。春秋季節就凝固了,需要用鏟子挖。冬季凝固的更結實了,需要用鏟子尖剜。豬油很容易存放,煉一罐子(三四斤)豬油可以吃大半年。

煉油的火候正常的情況下,練出的油汁是白色的,油渣是黃色的。火候大了,油汁是黃色的,油渣是褐色的。我家煉油出來的油渣也不扔掉,要撒些鹽面留着改善生活才吃。有時過小節日,吃頓菜餡包子或餃子,沒有肉就放些油渣,也算吃着葷腥了。

我小時候有時嘴饞了,就從盛油渣的碗裡捏幾塊油渣吃。有一次剛煉完油,我看着一大碗油渣,沒等撒鹽就吃了起來,我母親說吃多了會拉稀的。我不信,吃了十幾塊,感覺膩了才停下,結果吃多了,造成消化不良,真的拉稀了,以後再也不敢多吃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出生在貧困家庭,也是我從小受到了鍛鍊。我從五六歲開始,也學着幹一些家務活和農活。

家務活主要是協助母親做飯,那時用柴竈做飯,熬粥時一個人就可以連燒火帶攪合粥鍋,貼餅子時如果燒劈柴,一個人也行,因爲大塊劈柴燃燒時間長,把鍋燒熱後,把餅子貼完再舔火也不遲。可是燒茅柴(茅草)就不行,必須一人在鍋上貼餅子,一人在竈下舔火。因此,我從四五歲就學會了“燒火”。我們在東院住時就會往竈膛裡舔火了,到西院住後,自然要幫着母親燒火做飯了。五六歲時不僅會燒火,還學會了抱柴禾,就是把柴禾垛上的柴草撕下來,湊夠“一鋪”(薊縣人把成人用雙手卡住的一束柴草稱爲“一鋪”,把兩臂環抱的大堆柴草稱爲“一抱”)就抱進堂屋來。還有聽到老母雞叫喚就跑出去撿雞蛋,還有早晨撒雞窩(打開擋在雞窩門外的石塊和木板,放雞出窩),晚上擋雞窩(天一黑散跑的雞自動進入雞窩,要把雞窩門擋好防止黃鼠狼拉雞)。七八歲時,刷鍋洗碗,用泔水和雞食,傍晚從外邊往屋裡拿尿盆,上炕鋪被窩,早晨往外端尿盆,在炕上疊被子,垛被垛,掃炕等小孩子能幹的家務活,母親都教我幹。

農活如摘豆角、摘黃瓜、剝玉米皮、碼玉米光(把剝掉外皮的玉米棒棒整齊的堆放,以便風乾後脫粒)、搓玉米粒(用手把玉米粒從玉米骨上摳下來)等,到七八歲拿得動小鐵杴了,就可以在澆園子時看畦口了,在園子的玉米地裡掰玉米等輕體力農活了。可是在我八歲(虛歲)之前母親一直不讓我跟她到地裡去,她到地裡去幹活,就讓我在家裡玩。

有一天下午我母親又去城外大坨子地裡幹活,我要跟着去,她不讓我去,我就在後面遠遠的跟着她。從我們林家衚衕往北向西拐,到對廟衚衕,又向北經過西門南馬道(現在的塔西衚衕北段),出西城門洞子和甕城門洞子,再往外走我就看不到母親的身影了。那時土城門洞子還沒拆,甕城門洞朝南開,向西有護城河的石板橋,橋西邊是西關了市場,西關市場的北面是一個大土崗子(位於現在的獨樂寺西側停車場西側公路及北側的利順源飯店處,修津圍公路時土崗子被改造),土崗子頂上有人家,土崗子下邊有人行小道,土崗子西面是娘娘廟(也稱仙女宮,位於現在的東風賓館北面),娘娘廟牆外有一條往北通下營和興隆縣的大道。因爲母親走得快,我到了護城河外邊,就看不到母親的身影,也不知她往那邊走了。喊了幾聲媽媽,也沒有迴應,就哭了。那時城裡的人口也不多,在城門外也沒碰見別人,只好自己哭着原路返回來了。走到西門南馬道時,碰見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看見我哭了就問我:“這時誰家的小閨女啊?爲啥哭呀?”我說:“我媽下地幹活,我找不到我媽了。”她說:“你媽下地幹活,你就在家玩吧,認識家嗎?”我說:“認識”。她就勸我:“別哭了,快回家吧。”我就自己回家了。因爲我們小時候捨不得花錢去理髮館理髮,許多家的男孩都剃光頭。我母親希望我長大後成個“做事的”, 從小就給我留分頭。平時都是母親用剪刀給我剪的,留的頭髮茬比較長。因爲頭髮長,那個大娘把我當成女孩了,所以我印象很深。

過去,薊縣人對掙工資的體力勞動的俗稱“做工的”,腦力勞動者俗稱“做事的”,髮型習慣是鄉下農民和城裡“做工的”剃光頭,當官的和城裡“做事的”留分頭。那時期,不僅成年男人的髮型有體力與腦力勞動者的差別,成年女人的髮型也有工農差別。掙工資的女性,機關幹部和企業女工大多剪短髮或者扎兩條大辮子,農村婦女未婚姑娘腦後扎一條大辮子,結了婚的束小纂。農村的小孩子男孩大多剃光頭,女孩子才留長髮或者梳小辮。

還有一次,大概是過了一年的初秋,白露節已過,穀子割完了,高粱還沒熟,也是一天下午(早晨母親下地去得早,我睡懶覺不知道),我正在當街玩,看母親下地幹活,我就在後邊悄悄地跟着她。可能是我長的大些走的也快了,這次母親沒把我甩掉,出了西城門的甕城,見她是從大土坨子邊上的羊腸小道往北走的,我也就跟着去了。到了地裡見母親正在“找高粱”,就是把先成熟的高粱穗用“把心”(一種我握在手掌裡的單刃刀)掐高粱穗,見我光着腳丫子到地裡來了,她也很擔心我被“谷茬”紮腳,就埋怨我不該到地裡來,讓我別動,站在一邊看她幹活。又過一會母親問我認識家嗎,我說認識,她就讓我自己回家了。我們這裡割穀子是用鐮刀貼近地面向懷裡摟的,每棵穀子根部都會形成一個“斜茬”,這時我已看到成壟的小谷茬,刀尖似的很危險,走路時也就注意了。再有就是我們小時候,除了冬季穿襪子穿棉鞋以外,春秋季節只穿夾鞋,不穿襪子,到了雨季,爲了省鞋,小孩子都光腳丫,晚上上炕睡覺之前把腳洗淨就行了。那時光腳習慣了,腳底板一層老繭,踩泥踩水踩碎石子都很平常,穿鞋反倒覺得彆扭,所以我這次到地裡來也是光着腳丫子來的。到地裡一看,我這個小孩子還真的給母親幫不上忙,所以後來我也就不到地裡去了。

於是就想幫母親做飯,讓她從地裡回來吃現成飯。我家沒有麥地,平時基本不吃白麪,常吃的是玉米麪餅子豆麪湯。玉米麪餅子貼一鍋可以吃兩三頓,豆麪湯是現吃現做。農閒時吃豆麪麪條,農忙時來不及擀麪條,就在鍋裡輪面片,或者是扒拉麪嘎達。扒拉疙瘩的大小不易掌握,輪面片比較簡單,就是和一碗豆麪漿糊,在大鍋裡放小半鍋水和青菜及油鹽,把鍋燒“花邊”(鍋邊水冒氣泡了鍋中的水尚未沸騰),把豆麪漿糊貼着上半截鍋沿輪撒開,在鍋沿上形成一層面片,再用鍋裡的菜湯把麪碗涮淨。過一小會兒,待面片八分熟,用鏟子從上往下,一鏟一鏟的把面片鏟入下面的菜湯裡,鍋開了就都熟了。這種做法看起來很簡單,我經常看母親這麼做,也就把“套路”記住了。於是,在一天中午,因爲有剩餅子,我就想做一頓豆麪湯,讓我母親從地裡回來吃頓現成飯。這次我提前把麪糊糊和好了,抱來柴禾(是燒的豆秸子)點火做飯。一切都是按照大人的“套路”來的,前半截進展順利,到鍋邊上的面片八分熟該往下鏟時,問題來了,原來看母親鏟面片很省勁,可是我是小孩子,力氣小,鏟不下來。那時的鐵鍋吃的油水少,不光滑(而且也不能讓鐵鍋太光滑,唯恐貼餅子站不住),面片粘在鍋上很牢固,我鏟不下來,而且竈裡的火還在燃燒,鍋邊上的面片很快就糊了。我可沒辦法了,只好半途而廢。我又後悔又害怕,後悔的是這個面片湯看着容易做着難,不如做扒拉豆麪“疙瘩”湯了,擔心的母親回來責備我,插上堂屋前門,回到裡屋嗚嗚的哭起來了。時間不大,我母親回來了,見插着門,聽見我在屋裡哭,就問我怎麼回事。我告訴我親後,她不但沒責備我,還誇我有出息,知道幫助大人幹活了。還說面片糊了不要緊,照樣吃。於是我纔不哭了,打開門讓母親看鍋裡的狀況。母親讓我點着火,她用鏟子把那些徹底熟透了的糊面片鏟到菜湯裡,開鍋後照常吃了。

這以後,母親有時就讓我在家熱些剩飯,等她從地裡回來一起吃。早晨母親走時,把剩餅子,小米稀飯,或者菜湯一類的,在鍋裡放好,告訴我傍晌午時只管點着火,燒開鍋(鍋裡冒熱氣)就可以了。這既省事也沒危險,我雖然年齡小,也是可以做到的。

在我讀小學以後,土地入社了,家裡也分了小麥了,夏季也吃包餃子、烙盒子、蒸大菜餃子了,在做這些餡飯時,母親就讓我學擀麪皮和包餃子了。

我家土地入社後,我母親每天都要去農業社幹活,我每天中午放學回家後,母親還沒有收工回到家中,我就先把柴禾抱進屋裡,等母親到家之後,都要幫助母親燒火做飯。下午學校放學早,社員們還沒有收工,我就到外面去割草拾柴禾。那時不光是我這樣做,其他男學生也是經常利用下午放學後的時間,在衚衕的牆根底下,或者城內一些菜園子地邊和城牆土坡等地割草拾柴的。那時城裡的街道和衚衕都是泥土路面,不經常走人和走車的街邊,建築物牆根下是長滿荒草的。

總的看,那時期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是從小就要幹農活,都是比較勤勞的。

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七節 住姥家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七節 住姥家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七節 住姥家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七節 住姥家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七節 住姥家
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七節 住姥家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七節 住姥家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七節 住姥家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七節 住姥家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七節 住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