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熊孩子也會逆襲

課堂內,王貴揹着手,閉着眼睛說道“《論語·泰伯篇》有句話,小子不是很明白。”

周同聽得一笑,說道“你言!”

窗外的張達一臉羨慕的對王明說道“大哥,可以啊,賢侄都知道泰伯篇了,這是讀了不少啊。”

王明抓了抓腦袋說道“這孽畜什麼時候好好讀過書了?還有問題?這真是奇了。”

王貴說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何解?”

周同笑道“邢昺《論語疏》有解,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就是說,百姓由於沒有學習過,像聖人之道這樣的大道理是很難無師自通的明白的,所以只需要讓百姓服從就可以了,不用他們太明白這是爲什麼。當然了,如果你們學習了,自然也就明白是爲什麼的,可是你們要知道,學習的機會很難得,所以你們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就要珍惜纔是。”

外面的岳飛點頭不已,是啊,自己現在有了學習的機會,就一定要珍惜啊。王明則是摸着鬍子低聲說道“不錯,老相公果然是有學問的,不愧是在包龍圖身邊學習過的高人啊。”

王貴笑了一下,又說道“是嗎?但小子又聽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又何解?又聽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如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又如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又如何?”

王貴一連把一句話又說了四遍,外面的王明等人聽得是稀裡糊塗,一知半解,房內的周同則是瞪大了眼睛,吞了吞口水,他還從來沒有想過一句話可以說出這麼多種意思的,王貴剛剛說的第二種讀法的意思變成了老百姓做的正確,就讓他們做,如果做的不正確,就告訴他們正確的方法,這樣的解釋一下讓周同感覺更加的合理了,畢竟邢昺的解讀中,孔子還是有些權術的味道的。

但再看第三種,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這樣讀好像比第二種還要好。但是這樣讀起來卻感覺怪怪的,不符合說話習慣,應該不對,但也不能完全保證不對。

再看第四種,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須加以引導。這樣彷彿也行,而且也符合儒學大義。

再看第五種,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嗎?不。還是要進行教育。變成自問自答了。

得,好像怎麼讀都可以,但周同也明白,當年孔子說的肯定只有一種讀法,那到底哪一種是對的呢?

看着周同半天說不出話來,王貴心中頓時大喜,彷彿邀功一樣看向姜德,姜德翻了一個白眼,我去,看我幹嘛,這不明顯是我教你的嗎?到時候周同還不得找自己算賬啊?

周同自然看到了王貴的動作,心中暗道“好哇,果然是這個小娃來考究我的...可這個問題的確是..問的好啊,到底是哪一種纔對呢?”

周同最後還是開口,先是把這五種讀法都解釋了一遍後說道“老夫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不同的四種讀法,此句被你這樣一說,卻有歧義,但到底如何是對的,老夫也不知...待老夫詢問幾個好友後,再答覆於你。不過老夫可以直接告訴你的是,你後面四種讀法雖然較爲新奇,但畢竟沒有受到大儒的認可,無論你以後是考取功名還是如何,都不可寫這樣的釋義,否則很可能不但無功,反而有過,第一種的釋義之人邢昺乃前禮部尚書,用他的說法,萬無一失!但你們能有這樣不同的見解也是好事,值得鼓勵啊!如日後有大儒表示認可,你也可以留名青史了!”

王貴的心裡,這感覺爽的啊,他沒想到這樣給周同下馬威不但不會捱打反而還被誇獎...這是他第幾次被先生誇獎?好像是第一次吧?

張達則在外面無比驚訝的說道“大哥,賢侄厲害啊,居然把老相公問倒了。”

王明揮揮手說道“必是有人教他,他自己恐怕連《泰伯篇》到底在說什麼都不清楚。”

課堂內大概是受到了王貴的鼓舞,湯懷也站起來說道“先生,我也有一事不明,希望先生教我。”

周同苦笑了一下,如果是熊孩子搗亂,他還可以教訓,但這樣他卻是隻能接招,點點頭說道“你說。”

湯懷也揹着手說道“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是否代表孔子稱讚大禹親自勞作而得到了天下?”

周同輕吐一口氣,摸了摸鬍子點頭說道“的確如此。”

湯懷笑道“既如此,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這段話何解?”

周同想了想說道“這是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請教農事,孔子回答說他不如老農和菜農,等樊遲離開後,孔子責怪他,認爲他是個不知道本末的人,上位者如果愛好禮義,那麼老百姓就沒有誰敢於不恭敬;上位者如果愛好正義,那麼老百姓就沒有誰敢於不信服;上位者如果愛好信用,那麼老百姓就沒有誰敢於不講實話和真話.如果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揹着小孩前來投奔你,哪裡還用得着種地呢?”

湯懷抱胸問道“這樣說的話,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周同皺起了眉頭,又陷入了思考,看到周同又答不上來,湯懷不禁對張顯、王貴揮了揮拳頭,表示自己的得意。

在外面,湯文仲則是也抓起來腦袋說道“我這孽畜怎麼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我算聽出來了,這兩段都來自《論語》,說哪個對都是不對的,這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啊!”

旁邊的岳飛則是心中更驚,要說誰最瞭解這三個熊孩子的水平,不是他們之前的老師,也不是三個員外,而恰恰就是他,因爲他也不知道幫這三個熊孩子做了多少次作業了,當然,他也會得到一本書或一些吃食的回報,在他的記憶中,這三個熊孩子連個千字文都背不利索呢,別說把論語吃的這麼通透了。

周同其實也是個半路出家的讀書人,他讀書其實更多是爲了適應風氣,爲了適應官場,武力幾乎天下無雙的他心中也有一番報復,也希望可以和古人一樣出將入相,但當兵在宋代最多出將,是不可能入相的,因此在包拯等友人的鼓勵下,他刻苦讀書,就是希望能以文入官,然後擔任武職,這其實也是包拯等友人看透了宋代官場的結局,沒辦法,狄青爲什麼最後會被那麼多文官猜忌致死,還不是沒有一個功名護體嘛,如果狄青是進士出身,如同王韶,就算是開邊奪地,那些文官也只敢在他生病將死的時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說一句殺人太多該有此報的屁話了。

周同並不爲回答不來二小的問題而難堪,他反而好奇到底是誰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人必定是對儒學研究極爲深刻的人,周同把目光射向了在一邊嘴裡不知道吃着什麼的姜德。

姜德嘴裡正吃着巧克力呢,含在嘴裡慢慢的融化,這是姜德最喜歡的吃法,而且基本看不出他在做小動作...最少普通人看不出,但周同是什麼人?武學大師啊,這姜德的小動作早就被周同發覺了。

周同咳嗽一聲,說道“姜德,你對這兩個問題如何看啊?”

姜德一聽,連忙把巧克力吞嚥了下去,站起來笑着說道“先生,小子來說不太合適吧?”

周同笑着搖搖頭說道“學業上達者爲師,我想你自己想到的問題,你應該有自己的見解吧。”

姜德苦笑了一下,王貴和湯懷則是吐了吐舌頭,知道自己的把戲被周同看穿了。

門外的三個員外則是一起扶額說道“原來是姜小郎君,怪不得了。”

王明更是說道“昨日我就看到小郎君在教這三人讀書,原來是在教這些。”

旁邊的岳飛則是看向姜德,他沒想到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姜德竟然如此了得,可以問出這樣的問題,只是不知道姜德到底有沒有答案。

姜德咳嗽了一下,順便順了一下自己的喉嚨說道“也不瞞先生,這兩個問題的確是小子在昨日和幾位同學閒聊的時候說的,這第一個斷句問題確實沒有一個真正的解,除非把孔夫子復活,否則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斷定這句話到底如何斷,只能說是推斷。包括小子接下來說的話,也都是推斷。

小子認爲,這句話的斷句應該考慮孔子自己的思想,孔子爲儒家創始之人,何爲儒?人需也,孔子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皆爲春秋戰國之時的實用技能,孔子周遊列國而獨不輔周,何故?周苟無其力,諸侯亦不朝罷了,孔子明白輔助周天子是沒用的,由此可見孔子雖然因爲重周禮而有些迂腐,但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以實際出發,另外我們再看孔子的平生,孔子並不是一個完全的空談者,他多次出仕,他的弟子如有若、冉有、子路也都出仕,孔子是有執政經驗的,所以這句話一定是結合了他的一些執政經驗,我們再看這句話,不管怎麼斷句,其主義都是在說如何來對待百姓,那麼孔子是對百姓孤傲的人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說是是因爲孔子認爲應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應該守自己身份的規矩,說不是是因爲他卻願意教而無類,把當時極爲寶貴的知識傳授給所有願意學習的人,這是因爲孔子在古代有時代的侷限性,春秋之時,尚有奴隸血祭這樣的事情,但孔子已經認識到人最少應該有追求平等的機會,可他受到的教育又是告訴他人生而不平等,所以他的很多思想纔會有些矛盾,這也是爲什麼孔子自己也說自己四十不惑了,他四十歲之前自己都還在疑惑呢!

我們瞭解了孔子的一些心路後,那麼再看這句話就好理解了。

孔子並不認爲老百姓有多麼的聰明,他認爲百姓是需要學習的,但是在沒有學習之前呢?他認爲百姓是要守規則的,那麼什麼是百姓的規則?其實說白了就是聽從上位者例如官員、士大夫的話,所以,小子認爲這句話應該這樣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周同一邊聽一邊摸着鬍子不斷點頭,心中對姜德不止高看了一籌,卻又聽到姜德說道“其實...這句話還有個說法。”

還有?周同的鬍子都差點被自己揪下來了,居然還有?

姜德點點頭說道“這種說法是這樣的,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桀不謂其民必亂,而民有爲亂矣。受不若也,可從也,而不可及也。”

周同皺眉問道“此話出自何處?”

姜德回道“此乃我原來家中珍藏的楚簡所記載,當今《論語》本就是漢代成書,和孔子之時相隔甚遠,我更相信楚簡的記載是更加貼近原句的,如此話爲原句,那麼一切都好說了,老百姓應該引導,而不應該強迫,這裡的知是通折,《大戴禮記·勸學》篇中,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就寫作鍥而舍之,朽木不知。我們現在知道的這句話可能是當年秦末亂世之時有損而導致的。”

周同唸了幾遍,恍然大悟的說道“原來如此啊,此句竟是這樣解的,那另一句呢?”

姜德繼續說道“語境不同罷了,而且孔子也是人,並不是說孔子說的都是對的,要是他說的都是對的,何來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呢?何來四十不惑呢”姜德用的話都是孔子的話,這使得周同也不知道該如何說是對是錯,只能點點頭。

第三百五十二章 鍛造法和鐵模法第四百六十二章 杭州之戰(下)第三百章 欒廷玉降梁山第十四章 蔡京離京第二百九十九章 魯智深生擒欒廷玉第四十九章 相談甚歡(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綱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扶桑異種?第三百四十章 最強隊友!第七十五章 宋代的高房價第三百二十二章 衝冠一怒第二十八章 油坊戰爭(八)第四十章 李春第一百一十九章 姜德送金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路而行第四百四十八章 漆園(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微山第三百六十九章 亦裡幹之戰第三百四十六章 趙佶打工第九十九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四百六十三章 燕州歸宋第六十九章 許忠?第七十四章 準備去開封第四百二十三章 瘋狂的羊毛(二)第十八章 滾滾豆油都是錢第三百零三章 達魯古城之戰(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攻心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果然是美洲棉!第一百六十二章 花雕求援第一百八十章 徐寧第三百六十三章 呼延灼降梁山第一百五十一章 騙上梁山第四百七十五章 董平搶佔牟駝崗 金軍伏擊姜信之第二百八十九章 月下廝殺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的名字—半冬港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衙內血案第四百三十八章 滅日(十三)第二十二章 油坊戰爭(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趙文山歸來第三百九十三章 高麗使者第四百六十四章 吳乞買登基第四十八章 李綱第九十一章 王進裝病第一百二十七章 取梁山(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癡情高衙內?第一百五十四章 北返第八十一章 周同腦殘粉?第八十四章 祭拜第三百五十三章 呼延灼第一百四十六章 韓五?韓世忠!第四百零九章 日本攻略(六)第三百八十二章 決戰在即(九千字大章)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青州(六)第三百三十九章 大起三軍第四百零二章 日本來使第一百七十九章 衙內與虎第六十八章 頭魚宴(週末不分章)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見李綱第三百九十三章 高麗使者第二十三章 油坊戰爭(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蹭蔡京飯第四百四十一章 滅日(十六)第四百零七章 日本攻略(四)第三百四十五章 趙佶打工第四百三十一章 滅日(六)第四百一十七章 宋江拜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折家軍第一百八十章 徐寧第三百零六章 文曲宴(下)第四十五章 嶽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青州(三)第十四章 蔡京離京第三百六十三章 呼延灼降梁山第一百零二章 兩隻狐狸第三百九十二章 三分高麗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戰祝家莊(中)第三百一十七章 完顏撒改第四百六十一章 休養生息(下)第四百六十章第五十章 相談甚歡(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禮成江(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戰王慶(七)第一百二十三章 收心第四百零一章 談和第三百七十章 亦裡幹之戰第三十二章 烈槍陳廣第三百九十八章 攻城拔寨第九十四章 蔡京壽宴(三)第三百八十五章 決戰禮成江(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計賺桃花山第六十一章 遊樂場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會渭州第三百六十二章 陷阱第一百六十章 再回梁山第一百五十二章 吳家船坊第一百五十五章 宋江出走第四百五十三章 戰王慶(四)第三百零九章 無中生有第一百四十三章 王進走渭州第四百六十六章 秦檜朝中說戰和 兀朮酒後鬧瓊樓
第三百五十二章 鍛造法和鐵模法第四百六十二章 杭州之戰(下)第三百章 欒廷玉降梁山第十四章 蔡京離京第二百九十九章 魯智深生擒欒廷玉第四十九章 相談甚歡(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綱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扶桑異種?第三百四十章 最強隊友!第七十五章 宋代的高房價第三百二十二章 衝冠一怒第二十八章 油坊戰爭(八)第四十章 李春第一百一十九章 姜德送金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路而行第四百四十八章 漆園(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微山第三百六十九章 亦裡幹之戰第三百四十六章 趙佶打工第九十九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四百六十三章 燕州歸宋第六十九章 許忠?第七十四章 準備去開封第四百二十三章 瘋狂的羊毛(二)第十八章 滾滾豆油都是錢第三百零三章 達魯古城之戰(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攻心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果然是美洲棉!第一百六十二章 花雕求援第一百八十章 徐寧第三百六十三章 呼延灼降梁山第一百五十一章 騙上梁山第四百七十五章 董平搶佔牟駝崗 金軍伏擊姜信之第二百八十九章 月下廝殺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的名字—半冬港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衙內血案第四百三十八章 滅日(十三)第二十二章 油坊戰爭(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趙文山歸來第三百九十三章 高麗使者第四百六十四章 吳乞買登基第四十八章 李綱第九十一章 王進裝病第一百二十七章 取梁山(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癡情高衙內?第一百五十四章 北返第八十一章 周同腦殘粉?第八十四章 祭拜第三百五十三章 呼延灼第一百四十六章 韓五?韓世忠!第四百零九章 日本攻略(六)第三百八十二章 決戰在即(九千字大章)第一百六十九章 戰青州(六)第三百三十九章 大起三軍第四百零二章 日本來使第一百七十九章 衙內與虎第六十八章 頭魚宴(週末不分章)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見李綱第三百九十三章 高麗使者第二十三章 油坊戰爭(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蹭蔡京飯第四百四十一章 滅日(十六)第四百零七章 日本攻略(四)第三百四十五章 趙佶打工第四百三十一章 滅日(六)第四百一十七章 宋江拜山第一百四十八章 折家軍第一百八十章 徐寧第三百零六章 文曲宴(下)第四十五章 嶽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青州(三)第十四章 蔡京離京第三百六十三章 呼延灼降梁山第一百零二章 兩隻狐狸第三百九十二章 三分高麗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戰祝家莊(中)第三百一十七章 完顏撒改第四百六十一章 休養生息(下)第四百六十章第五十章 相談甚歡(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禮成江(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戰王慶(七)第一百二十三章 收心第四百零一章 談和第三百七十章 亦裡幹之戰第三十二章 烈槍陳廣第三百九十八章 攻城拔寨第九十四章 蔡京壽宴(三)第三百八十五章 決戰禮成江(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計賺桃花山第六十一章 遊樂場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會渭州第三百六十二章 陷阱第一百六十章 再回梁山第一百五十二章 吳家船坊第一百五十五章 宋江出走第四百五十三章 戰王慶(四)第三百零九章 無中生有第一百四十三章 王進走渭州第四百六十六章 秦檜朝中說戰和 兀朮酒後鬧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