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驚懼不已,問道:“難道我們要從這十八層地獄過去?”
崔判官搖頭道:“當然不是,前方有一座金橋,我們從那裡就能繞過這十八層地獄。陛下你看,前面帶我們過橋的使者來了!”
果然,從前方來了一隊鬼差,來到崔判官面前跪下道:“長官,橋樑使者來接。”崔判官點點頭,示意鬼差在前方引路,然後帶着李世民上了金橋。李世民發現遠處還有兩座橋,一座乃是銀橋,也有鬼差在前引路帶人過橋。一座卻是石橋,橋上寒風凜凜,橋下竟是血水,水中不斷翻涌着血泡,還不時傳出鬼哭之聲,橋上空無一人!
李世民問道:“崔先生,這些橋是怎麼回事?”
崔判官解釋道:“這金橋過得是身份高貴之輩,這銀橋過得是忠孝賢良之輩,這兩座橋都有橋樑使者引路,不會有什麼意外。而那石橋卻不一樣,那橋名叫奈何橋,是那些惡人過得橋!這橋沒有橋樑使者引路,上面的人只有靠自己過橋。這橋上陰氣逼人,寒冷刺骨,不但上面有牛頭馬面攔路,這橋下還有各種惡鬼想要把橋上的人拖下河去!若是被拖下了這奈河水中,永遠都出不了這奈河,乃是惡人想轉世所過之橋!”
李世民聞言,一時默然無語,不知爲何有些悲傷。過了這金橋,前方便是枉死城,李世民還沒進城,就聽見城內有人叫道:“李世民來了,李世民來了!”
李世民暗自心驚,不知又會發生何事。忽然,城中出來一羣拖腰折臂、有足無頭的鬼魂圍着李世民叫道:“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李世民向崔判官求救道:“崔先生快來救我!”
崔判官嘆息道:““陛下,這些人都是枉死在你手下的冤魂,他們沒人管束,又不得超生,都是些孤寒餓鬼。陛下得拿些錢鈔給他們,我纔有辦法救你呢!”
李世民急道:““寡人空身到此,哪裡有什麼錢鈔?”
崔判官道:“陛下,陽間有一人在陰間有金銀存放,陛下可暫借他一庫金銀,由我見證,等陛下還陽再還給他就是了。”
李世民連忙答應:“就照你說的辦!快來救我!”
崔判官叫朱太尉去借來金銀,這纔打發走了這些冤死鬼,李世民見這些鬼走了,這才問崔判官道:“朕借的是誰的錢?”
崔判官道:“那人是河南開封府人氏,姓相名良,陛下記得回到陽間,一定要把金銀還他!”
李世民點點頭,三人繼續向前,終於來到了‘六道輪迴’之所,只見那‘六道輪迴’的入口處,僧尼道俗,飛禽走獸,魑魅魍魎的身影都奔走在各個入口。崔判官道:“陛下,這裡就是六道輪迴,你可從此處還陽。”
李世民疑惑道:“這裡有六個入口,又有何寓意呢?”
崔判官道:“這六個入口: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李世民若有所思:“崔先生,此次地獄一遊,朕感概良多。衆生皆苦,朕如何才能造福世人,做一個明君啊!”
崔判官等得就是這一刻,正色道:“陛下,那佛門教義最適合普渡衆生,陛下若是大力發展佛教,必然可以如您所願!陛下回到陽間,一定得請佛門高僧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此事可千萬別忘了!只有陰間再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才能永遠太平!陛下還要勸世人爲善信佛,這樣才能令陛下千秋萬代,江山穩固!”
李世民點頭,他本就信奉佛教,經歷了這些之後,再聽崔判官這麼說,心中已有打算,不論如何都要發展佛教了。
崔判官見任務完成,向李世民告辭道:“陛下,臣就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途就由朱太尉護送陛下,我先回去覆命了。”
李世民向他告辭,和朱太尉進了‘貴道’,朱太尉把李世民送到渭水河邊,推下河去,李世民就此還陽。
白虎殿上,此時陽間已過了三日,衆臣正準備扶太子登基,向天下發喪。魏徵見狀連忙阻止道:“列位,萬萬不可啊!請你們再多等一日,皇上必會死而復生的!”
一旁的許敬宗上前斥道:“荒謬!魏丞相,所謂人死不能復生,你怎麼還在此妖言惑衆!”
衆臣紛紛附和,魏徵解釋道:“不瞞各位,下官自幼得授仙術,也會推算,陛下可還沒到死的時候!”
一些道教門人也不反駁,其實他們也推算過,李世民確實還沒到死的時候。可是如今李世民確實死在他們面前,沒有太上老君的仙丹,他要如何活過來呢?衆人不知道爲什麼魏徵如此有信心。衆人正爭執間,突然棺中傳來大叫道:“悶死朕了,還不快把棺材打開!”
衆臣聞言嚇了一跳,全都盯着棺材驚疑不定。魏徵連忙上前打開棺蓋,扶着李世民出來,對着其他人笑道:“你們看,陛下這不是還陽了嘛!”
衆臣這才紛紛上前,跪在李世民面前道:“陛下洪福!”
李世民讓衆人起來,此時他仍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活了過來!衆臣紛紛詢問李世民如何還陽,李世民把自己的經歷說與衆聽,衆人都嘖嘖稱奇。魏徵道:“陛下剛剛還陽,鬼氣未解,還得好好休養纔是!”
李世民點頭,命羣臣散去,回宮休養一日,次日便準備籌辦水陸大會。第二天上朝,李世民先是讓尉遲公去找那相良還錢,然後宣佈出榜招集高僧,修建水陸大會之事。此事在朝堂引起軒然大波,道教衆人紛紛阻攔,道教派出代表傅奕,上表奏道:“佛教之法,無父無君,說什麼前世今生,實則矇昧世人!佛門不事生產,一天到晚只會口誦梵文,故弄玄虛,對國家無益!漢明帝以前,佛教還未傳入我東土,那之前的朝代,君明臣賢,江山穩固。可是自從佛教傳入東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天下大亂,而其中都有佛教的影子!陛下若是想江山穩固,就不要輕信佛教!”
李世民看後,心中大怒,將此表傳閱羣臣,問道:“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
宰相蕭星,出班奏道:“佛教教義,不入紅塵,不爭不搶。傅奕將天下之亂的責任歸於佛教,我認爲這是偏見!”這蕭星也是信奉佛教之人,此時當然得出來爲佛教說話。魏徵在一旁冷眼旁觀,雖然他算起來也屬於道門一派,不過他早已明白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發展佛教,此時道教的人還想阻攔,實在是不知好歹。
傅奕出班與蕭星辨論道:“那佛教無父無君作何解釋,難道宰相眼中也無父無君嗎?”
蕭星道:“當然不是!只是陛下跟我們說起過在地獄見聞,你們難道還不明白佛教的好處嗎?”
李世民召來太僕卿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問到:“你們對發展佛教,怎麼看?”
此二人也是信奉佛門之人,二臣道:“聽聞陛下在地獄的見聞,爲了我大唐江山穩固,臣認爲當大力發展佛教!”
李世民聞言十分滿意,道:“卿之言合理!再有反對的人,休怪我無情!”道教衆人見李世民心意已決,只得暫時作罷。
李世民見沒人再反對,又道:“魏徵,蕭星,張道源,你們去尋找佛教高僧,選舉一名有佛門高僧作水陸大會的壇主,設建道場。還有,從今以後,大唐頒佈一條新法,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次日,三位朝臣去尋訪高僧,最後選到一位有德行的高僧,正是轉世的“金蟬子”。三人帶着“金蟬子”向李世民介紹道:“陛下,我們已經找好了人選。這位高僧名叫陳玄奘,從出生就當了和尚。他外公乃是當朝一路總管殷開山,他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這位高僧一心向佛,不愛榮華富貴。微臣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據說他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李世民問“金蟬子”道:“你是陳光蕊的兒子陳玄奘?”
“金蟬子”連忙叩頭道:“貧僧正是!”
李世民大喜:“好!既然是陳光蕊的兒子,肯定是個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你選個良辰吉日,就去化生寺開辦水陸大會!”
玄奘領旨到了化生寺,選得大小僧人共計一千二百名,在本年九月召開辦水陸大會。觀音菩薩得知了開辦水陸大會之人正是他準備找的“金蟬子”,便帶着惠岸繼續化作疥癩遊僧準備去水陸大會看看。
觀音菩薩打算在水陸大會上顯化真身,讓“金蟬子”取西天取經,如此既能更堅定李世民發展佛教的決心,也能擡高“金蟬子”的身價,讓“金蟬子”在大唐地位更高,日後利於發展佛教。佛祖雖然並沒有要求取經人必須是“金蟬子”,不過觀音菩薩也有自己的想法,“金蟬子”下凡前就與他關係不錯,此時自然要幫他一把!
觀音菩薩拿着佛祖賜給他的錦蝠袈裟和九環錫杖往水陸大會走去,那路旁有沒被選上參見水陸大會的僧人看出他手中錦蝠袈裟和九環錫杖是個寶物,就上前攔住他道:“喂,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價錢?”
觀音菩薩笑道:“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
那僧人嚇了一跳,嘲笑道:“你們真是瘋了,這東西再好也不過是俗物,如何賣得了這麼高價?還是拿回去吧,沒人買你的東西的!”
這僧人聲音極大,把一旁負責水陸大會的宰相蕭星驚動了,蕭星帶着手下過來查探情況,問道:“你們因何事在此喧譁?”
那僧人見是宰相發問,連忙解釋道:“宰相大人,這兩個癩和尚賣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小人因此驚呼出聲,驚擾了宰相大人,請大人恕罪!”
蕭星看向觀音菩薩手中的袈裟和錫杖,一眼便看出不是凡物,於是問道:“你們這袈裟和錫杖有何好處,值這般高價?”
觀音菩薩道:“穿了我這袈裟,明心見性,寒暑不侵,妖魔鬼怪難近其身,便是好處!”暗中卻傳音道:“蕭星,帶我去見李世民,我要把這兩件寶物給他,借他之手給“金蟬子”!”
蕭星這才知道面前的是觀音菩薩,連忙帶他們入朝見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