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閣下,已經起風了,現在的能見度很差,我們是否準備出發了?”
“天氣預測過了麼,這場暴風雪會持續多久。”
“不知道,但是起碼2天之內是不可能停的,而且剛纔主力艦隊發來電報,提示說英國人在佛曉的攻擊中已經損失了近百架作戰飛機,他們現在剩下的魚雷機最多不到30架,我們完全不必顧忌。”
“那就出發吧,躲在這種陰暗的冰山之間真的是又無聊,又危險。知道英國人的座標了吧。”
“當然,自從相互空襲開始之後,各自的艦隊位置就沒有什麼可保密的了——除了我們以外,所以現在只有我們還保持着無線電靜默。”
“左舵二,方向195,全速。”
清晨5點,隨着庫爾特。雷福曼少將的一聲令下,剛剛刷上嶄新純白色極地塗裝還不滿1個月的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3號、4號艦“卡爾大公號”、“斐迪南號”從冰山掩映之間駛出,向着400海里之外的英國主力艦隊駛去,隨行的還有2艘“歐根親王級”重巡洋艦和1“艘德意志級”、2艘p級裝甲艦和一堆輕型艦艇……
……
時間平緩地流逝着,雪也一直在下,壓抑的氛圍籠罩着兩支冥冥之中必然會迎頭相撞的艦隊。下午2點剛過,德國戰列艦隊派出的搜索艦,m級輕巡洋艦“科隆號”與“杜塞爾多夫號”的雷達首先發現英國戰列艦隊的蹤影出現在東北偏北70海里外。
英國人的雷達則雖然略顯遲鈍一些,在正常天候下對海搜索距離也僅僅只有50~60海里左右,但是在雷暴雲的天候下,因爲電離干擾的原因,往往連50海里都不到。
不過,這還是最關鍵的問題,最關鍵的是,英國人在1940年時還僅僅只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航空母艦一級的主力戰艦上才安裝雷達這種新裝備——由於此時的艦載雷達基本上還處在初生嬰兒一樣的發展階段,在小型化工作上處理得還很不完善,而英國人又沒有維勒安這個導師從旁指點,自然也就不可能在沒有走實戰的彎路之前就無師自通了,英國人的巡洋艦此時此刻都還只能依靠光學觀測搜索敵艦。
所以,英國艦隊直到一個小時後才偵測到德國艦隊,不過好歹也是無傷大雅,畢竟在30海里的距離上,雙方的戰列艦也不可能對敵人造成什麼威脅,發現更晚對於主力艦隊來說也只不過是少了一些對敵情的及時把握罷了。
3時15分,德國人前突偵查的“科隆號”與“杜塞爾多夫號”在反覆通過雷達測距、測速、掌握英國前突搜索巡洋艦的相應參數後,率先對英國艦隊前突的“倫敦號”重巡洋艦和“開羅號”、“南安普頓號”輕巡洋艦進行了試探性攻擊。雙方的交戰距離遠達27000碼,這個是德制c-346英寸艦炮在使用普通平底彈情況下的最大射程,在這一交戰距離上,德國人的m級輕巡洋艦每輪12發炮彈的散佈半徑足可超過400米,因此完全是不具備射擊精度可言的,但是6寸炮畢竟是以射速聞名的,而德國艦炮高射速的特性又是居於諸國之冠——在維勒安指導帝國海軍按照近爆引信和高平兩用炮的理念研發4~6寸艦炮之後,德國艦炮就更爲強調射速了。而m級輕巡洋艦上使用的c-34型6寸艦炮,每分鐘至少可以射出8~10發炮彈,實在是非常駭人。
炮擊僅僅持續了5分鐘,“倫敦號”和“南安普頓號”就分別被擊中了6~7發6寸炮彈——就命中率來說,這與德國人在5分鐘內打出40多輪炮擊、500發炮彈的投射量來說,是不足一道的。可是就絕對值來說,這種程度的打擊量還是立刻讓這兩艘巡洋艦失去了持續戰下去的能力。而英國人因爲主炮射程相對略近,竟然暫時毫無還手之力。
“從科隆號用短波電臺發過來的消息看,英國人似乎是派出了7艘戰列艦來迎擊我們,看來比預想的還要少啊。”雷德爾元帥的參謀官拿着“科隆號”巡洋艦冒死前突偵查到的消息,向元帥說道,“這是我們的搜索艦摧毀了英國人3艘偵查用的巡洋艦,在英國艦隊的外圍撕開了一個口子靠近偵查的。”
“把法國人最新銳的‘黎塞留號’和擁有最大口徑主炮的‘羅德尼號’佈置在艦隊最末尾的位置?讓‘伊麗莎白女王級’打頭陣,“復仇級”居中?這種佈置倒是中規中矩——不過對於坎寧安來說,他應該是不在乎怎麼佈陣的,反正我們的4艘戰艦都是同型艦,最多是在接敵速度和接敵過程中一開始的火力密度上有差距罷了。”
在兩支戰列艦隊以銳角靠攏的時候,把重火力的戰列艦擺在前面可以在接戰的第一時間就發揮出局部火力密度的優勢,但是不利之處在於如果首艦速度較慢的話,則戰列之間的交戰間距把控不易,在搶佔t字橫頭或者相對更便捷的交戰角度方面也會表現不佳,而英國人目前理論上火力最爲強大的、擁有9門16英寸主炮的“羅德尼號”,卻恰恰是艦隊中航速最慢的。
很顯然,坎寧安的戰術是以搶佔優勢陣位爲第一考慮——確切的說,是防止德國人搶佔優勢陣位,因爲德國戰列艦的航速都比他麾下的要高得多,“俾斯麥級”4艦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出32節以上的高航速。而相對放棄了接敵初期時間內的火力投送密度,也許在坎寧安看來,一開始在35000萬碼到25000碼這段交戰距離上投放炮彈的數量根本沒有意義,因爲這個距離上的命中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既然坎寧安做出決斷了,那麼我們就要好好招待一下他們了,傳令各艦,在英國人的戰列完全與我們進入交戰陣位之前,我軍各艦以1對1尋找英國戰列前4艘——嗯,不,是前5艘,跳過位於第3位的‘約克公爵號’——戰列艦進行戰列炮擊。務必以短時間內摧毀對方反擊能力爲第一目標。”
隨着雷德爾的命令下達,這一指示很快變成燈光信號被傳播給了其餘3艘戰列艦,大家自然是心領神會。
英國人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和“復仇級”戰列艦在火力上是完全一樣的,都是8門15寸45倍徑主炮,連型號都一樣,唯一的區別在於“復仇級”各處裝甲防護平均都要更薄弱2英寸左右。不過總的來說“伊麗莎白女王級”和“復仇級”在英國人的7艘戰列艦中算是最爲皮薄餡大的了,其餘3艘無不是以堅甲重鎧而著稱。
3點37分,當德國戰列和英國戰列在對衝接近到33000碼的距離後,各自轉向以15°銳角夾角繼續靠近。“俾斯麥號”在經過緊張的校準之後,在32000碼上率先對英軍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打出了第一波炮彈,隨後,在短短3分鐘內,全部4艘德國戰艦都進入了可以開火的位置,到3點45分爲止,除了英國戰列最尾部的“羅德尼號”因爲航速問題還沒進入交戰陣位,其餘雙方10艘戰列艦都已經紛紛開火。
一時之間,北海洋麪上炮聲隆隆,雷霆轟鳴。各艘戰艦紛紛以一分或者兩分鐘1輪的速度對着各自的目標開火——你沒有看錯,確實是一分鐘或者兩分鐘一輪,雖然戰列艦的主炮往往最大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兩輪甚至更高,但是受限於這麼遠的交戰距離上觀測炮彈落點都需要等上45秒鐘的時間讓炮彈飛完這段距離,所以在校準射擊階段,也就只能保持在這個速度上了。
只是,德國人的校射擊間隔是一分鐘,英國人的是兩分鐘。在英國人看來,德國人這種瘋狂的打法簡直就是瞎搞——他們根本就還沒等到前一輪炮彈的落點被統計上去就重新開炮了,這不是在浪費炮彈又是什麼?
只有雷德爾和德國海軍的艦長們知道,他們不是在浪費炮彈,這全都是拜德制艦炮使用的底凹型彈和火控計算機的優勢所賜。經過嚴密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底部凹陷炮彈彈形讓德國戰列艦的炮彈射程提高了15%以上,末端速度提高了30%~40%,因此“俾斯麥級”的16。5英寸主炮彈在飛越3萬碼的距離時所需的時間絕對不是和英國炮彈同樣的45秒,而是32秒左右。而因爲德國人先進的火控計算機在數據採集錄入和計算方面非常強大,也大大節省了校準射擊階段的時間浪費,這些共同鑄就了“俾斯麥級”那瘋狂的校準射擊頻率。
德國人現在還沒有裝備了三聯裝大口徑主炮塔的戰列艦,但是他們的彈藥投放量卻完全不比炮管總數量多出一倍的英國戰列艦隊差。
當位於各自戰列箭頭位置的“俾斯麥號”和“伊麗莎白女王號”之間的距離接近到29000碼、英軍7條戰列艦全部進入戰列陣位並開始開火後,德國人終於像是找到了一點感覺。位於艦隊前兩位上的“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茲號”紛紛對各自的敵人形成了跨射。
進入跨射之後,自然後續也就沒有必要繼續等待校準參數纔開炮,很快,這兩艘戰艦的開火速度飆升到了原來的3倍,見此情景,交戰雙方的心情都變得異常緊張起來,畢竟誰將會首先取得戰果,有時候對海戰的影響是很大的。
“司令官閣下,是否調整一下隊形讓“伊麗莎白女王級”擺脫德國人的效力射擊?現在這個距離上對我們很不利啊,我們的命中率不如德國人高。”
“怎麼可以說這種喪氣的話,不行,航向絕對不能變更,現在的勢態已經是對我們最有利的了——我們的戰艦數量多,戰列線比德國人更長,如果我們不保持‘甩尾’的線列姿態的話,很容易造成後方戰艦火力發揚不足。”坎寧安在屬下的勸諫之下咬定既定方針毫不鬆口,在他看來,前方戰艦遭到集火是必然要忍受的不利,是一種必要的犧牲,何況伊麗莎白女王級雖然不如‘約克公爵’和‘羅德尼’那樣皮糙肉厚,但是好歹也是擁有13英寸主裝甲帶的戰艦,在30000碼的距離上,縱然是德國人最新銳的大口徑主炮,應該也是不可能輕易穿透的。
在一個多月前的那場海戰中,英德戰列艦隊之間的戰鬥是從一場夜戰開始的,因此雙方的交戰距離比現在要近得多,德國人是從22000碼一直打到16000碼,才幹掉了英國人兩條戰列艦。在坎寧安的認識中,顯然是因爲交戰距離近給了以使用輕質穿甲彈的德國人以優勢。
輕彈輕質量、高速度,在使用同樣量的發射藥、同口徑/管徑比的情況下,輕彈的出膛動能是高於重彈的,因爲穿甲彈動能是與炮彈質量成正比,也與炮彈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動量相同的情況下,速度對穿甲動能的幫助更大。
但是英國人和米國人在幾十年來的戰列艦主炮發展上一直都的是重彈路線,因爲他們的戰術思想一直都是賭的隨着科技的進步,戰列艦炮戰的交戰距離一定會越來越遠,到時候,輕彈在遠射程上失速明顯、動能下降明顯的劣勢也就很明顯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坎寧安把遠戰當做了英國人賴以取勝的法寶,把近戰歸納爲了德國人誘敵的毒計。
不過就像是專門爲了打坎寧安的臉,這種戰況僅僅僵持了七八分鐘,德國人在經過二十多輪的炮擊、對每艘目標戰艦打出200發左右的炮彈後,德國人終於連續開張了。
“伊麗莎白女王號”在3點52分和54分先後被“俾斯麥號”的2發16。5寸穿甲彈擊中,被炸燬了機庫和防空指揮塔;“巴勒姆號”更慘,在截止到同一時間時,一共被“提爾皮茲號”打中了4發穿甲彈,前甲板被炸穿,上浪嚴重,b炮塔被一發擊中正面防盾的穿甲彈打壞了轉動座圈和輸彈井,失去了戰鬥力。萬幸的是因爲距離太遠德國人的炮彈動能沒能穿透“巴勒姆號”的炮塔正面裝甲,否則的話,就不僅僅是座圈炸燬那麼簡單了。
“復仇號”、“決心號”也各有損傷,只是因爲德國人的3、4號艦進入戰場較晚,校準射擊完成的比較慢,所以戰果暫時還不大。
與德國人的高效相比,英國人在這個交戰距離上顯然有點抓瞎,直到4點整爲止,反而是隻有最晚進入戰場的“黎塞留號”和“羅德尼號”稍微找到了點感覺,打出了跨射,其他5條戰列艦除了浪費炮彈什麼都沒幹成——其實這還是得益於這兩條戰艦完全沒有干擾他們的對手,可以專心開炮,而且因爲其都選擇了主炮塔全部前置的佈局,火炮非常集中,着彈點觀測上也相對容易和精準,校準射擊的綜合效率較高。
真正讓坎寧安下定決心發動衝鋒的事情發生在4點剛過的時候。位於艦隊第4位置的“復仇號”戰列艦終於在德艦“毛奇號”的又一輪炮擊下被命中2發,其中1發打中了其中一座炮塔的頂蓋,把主炮塔徹底擊毀;另一發則擊中了主艦橋上不,把11英寸裝甲包裹嚴密的司令塔直接炸到了海里。
司令塔的裝甲防護是僅次於主裝甲帶最厚實部位的,參戰的伊麗莎白級2艦和復仇級2艦都是13英寸的主裝甲帶、11英寸的司令塔防護。德國人的炮彈可以在這個距離上硬生生把這些重點防禦的部位咋金海里,顯然遠戰也並不能給那些輕型的戰艦以防禦上的心理安慰了。
“命令除了已經形成跨射的‘黎塞留號’和‘羅德尼號’繼續保持原航速航向進行效率炮擊,其餘4艘戰艦戰艦左舵25°、‘約克公爵號’左舵45°,加速到22節,爭取拉進距離,擺脫效力射擊。”
快速改變交戰距離,是敵艦在進入效力射之後短時間內擺脫的一種辦法,尤其是變相變速的航行,往往能讓敵人不得不重新把炮彈射速降低到校準射擊階段,重新捕獲雙方的距離。
但是代價也很明顯——那就是己方之前校準射擊積累的數據也會變成一張廢紙。但是鑑於德國人在這個距離上已經很有心得,而自己人的5條戰艦連跨射都沒打出,顯然快速突進也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了。
調整階段的戰鬥持續到了4點15分,在此階段,英國人突前的5艘戰列艦隻有前主炮數量較多的‘約克公爵號’取得了一個戰果——在15分鐘的接近戰中把1發14英寸炮彈打在了‘毛奇號’的甲板上,摧毀了防空指揮塔和一些副炮位。而進入效率射後的“黎塞留”和“羅德尼”則非常神勇,在30000碼上連續5發炮彈分別擊中了‘毛奇號’和‘羅恩伯爵號’,讓“毛奇號”損失了艦尾的2座主炮塔,火力強度頓時衰減了一半。
當然,保持航向、航速的德國戰艦也不是吃素的,在火控雷達和火控計算機的幫助下,英國人調整航速航向的信息很快就被充分收集、並在計算機的幫助下形成了對彈道的修正指令,在這15分鐘的時間裡,德國戰艦一共擊中了英國艦隊不下10發16。5寸穿甲彈,給英國人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在15分鐘的彈藥交換後,雙方艦隊的交戰距離也從30000碼打到了22000碼,炮彈落點的入射角則從40°降低到了32、33°左右。在這個距離上,“伊麗莎白級”和“復仇級”的主裝甲帶已經進入了被“俾斯麥”級的16。5寸主炮輕易擊穿的程度了,但是反之伊麗莎白那短管的火炮則完全沒有效果。
“司令官,不能在繼續前進了,再前進的話,德國人對我們的傷害效果就非常明顯了,到時候就絕對不是捱上七八炮都能不喪失戰鬥力了。在現在的距離上,德國人的穿甲彈可以很輕鬆擊破13英寸的裝甲鋼,我們的4艘老式戰列艦在這個距離上很容易就會被摧毀。”
“那又如何?我們的伊麗莎白等級別的戰艦主炮倍徑數只有42倍,停在這裡也只能是隻捱打不還手,不如繼續加速突破到可以互相擊穿主裝甲帶的近距離上——不過‘約克公爵’、‘黎塞留’和‘羅德尼’這三艘擁有15寸裝甲帶的戰艦可以保持現有的間距,防止距離過近損失過大。在這個距離上,德國人應該很難對它們造成致命的傷害。”
在坎寧安下達了這條指令的時候,那4艘老式英國戰列艦的命運也就被決定了,後面的炮戰過程無非就是長達45分鐘堂堂正正的炮彈交換,拼的都是速度和精度,再無花巧可言。
4點22分,“復仇號”在衝到距離“毛奇號”17000碼的距離時,終於被累計超過40發16。5寸重炮炮彈擊中,千瘡百孔的艦體再也承受不住撕裂的打擊,被炸穿主炮彈藥庫後徹底沉沒,7分鐘後,老而彌堅的“伊麗莎白女王號”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只不過它的戰鬥更爲激烈,一直衝到14000碼的近距離上,與“俾斯麥號”交換了20多輪高效率的炮彈。
“巴勒姆號”和“決心號”暫時躲過了最後的一劫,他們幸運地在艦體被洞穿、動力大損之前,就已經被德國人摧毀了全部主炮塔和上層建築,所以德國人不得不暫時調轉有限的炮火力量轉過去對付那3艘一直躲在遠處瘋狂輸出沒有捱打的英國戰艦,任由那兩條破船仍然像死魚一樣漂在海上。
德國人在這一階段中的狀況也是絕不好受的,英國人轉入不計生死的豬突猛進之後,4艘英國戰列艦以幾乎垂直的角度向着德艦猛衝,只用艦首對敵的4門主炮轟擊德艦,在較近距離上,因爲彈道相對平直,這種做法也讓英艦的中彈截面變小了,因此德國人在命中率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而一旦英艦艦首兩座主炮塔全毀後,他們纔會調回船身到一個相對較小的夾角上給後方炮塔讓出射擊角度。
德國艦隊在這一時期內的中彈數量大大增加,4條戰艦共計被超過30發主炮彈擊中,遭到3艦集中打擊的“毛奇號”陷入了全艦大火之中,4座炮塔和指揮艦橋全毀,“俾斯麥號”也只剩下“安東”炮塔的2門主炮還能使用。另外兩艘情況相對較好的“提爾皮茨號”和“羅恩伯爵號”則分別剩下3、4座主炮。
英國人的42倍徑15寸炮和45倍徑14寸炮不足以擊沉德艦或者對主裝甲帶保護區域造成致命傷害,但是在讓德國戰艦失去戰鬥力方面是絕無問題的。
坎寧安的算盤打得很好:就算暫時的戰沉交換比上比不上雷德爾,但是在火力輸出能力的交換比上自己目前是佔優的,只要德國人的艦隊失去火力輸出能力,就算到時候自己還剩2條船能漂,但是隻要有火力和動力就可以確保抵近了把德國人失去戰鬥力的軍艦報銷掉。
當然,雷德爾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在此刻的戰場上,已經失去了火力和動力的“巴勒姆號”、“決心號”和德國人的“毛奇號”已經成爲了一筆巨大的賭注和誘餌——哪一方先認輸逃跑,哪一方就不得不丟下目前戰場上己方已經被重創失去火力、動力大損的戰艦。
坎寧安一度認爲自己可以撐到最後,吃掉“毛奇號”,同時把失去戰鬥力的“巴勒姆號”、“決心號”拖回家。
可惜的是,最終的轉機在4點50分出現了,當時,德國人最後的主力“羅恩伯爵號”連續2發16。5寸炮彈擊中了“羅德尼號”高出的2號主炮塔,硬生生啃穿了它高聳於其他兩座炮塔之上的座圈,在劇烈的大爆炸中,“羅德尼號”的船頭立刻開始下沉,而主炮集中佈置的惡劣後果開始顯現——一旦主裝甲帶上的某個要害被重炮擊穿,很快就會讓戰艦失去全部火力。
這一打擊成了促成坎寧安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爲法國人的“黎塞留號”也是8門主炮全部前置的設計,而且更危險的是,它只有兩座直接揹負式設計的炮塔。加之15分鐘前剛剛收到的爲航母護航的戰巡編隊與德國人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交火的消息,坎寧安只能不甘地選擇了撤退。留下十幾艘輕型的高速驅逐艦和巡洋艦斷後發起魚雷衝鋒,吸引德國人的火力,自己帶着受創不重的“約克公爵號”、“黎塞留號”和重創的“羅德尼號”撤退。
是役德國人的“毛奇號”戰列艦在英國人的集中打擊下,最終被超過40發戰列艦主炮炮彈擊中,火力、動力全毀,全艦大火不息,但是猶然撐着不肯沉沒,最後在英國人發動敢死突擊的4條輕巡洋艦、12條驅逐艦的衝鋒下,由於近防火炮火力不足、支援友艦不及接應,遭到英國人在4000碼~5000碼的遠距離上密集發射魚雷的打擊,因爲沒有閃躲動力,最終中雷15條沉沒,在魚雷衝鋒中,英國人1條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被德國人的護航戰艦艦炮擊沉,德軍方面沉沒1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
剩餘3艘倖免於難的德國戰列艦中,“俾斯麥號”受損最爲嚴重,上層建築與炮塔全毀,主裝甲帶以外的其他艦體部分嚴重變形,最終由相對完整的“羅恩伯爵號”拖曳回了基爾港;“提爾皮茲號”雖然也火力全失,但是好在所有蒸汽鍋爐和中央主軸的蒸汽輪機沒有受到損傷,自行開回基地。
英國人的“巴勒姆號”、“決心號”在友軍艦隊撤走、魚雷衝鋒艦羣潰散後,爲了防止被企圖接近拖曳的德國戰艦俘獲,艦上官兵毅然打開了海底閥門選擇了自沉。
最終,德國人沉沒1條戰列艦、3艘重創,英國人被擊沉2條老式戰列艦、自沉2條老式戰列艦,“羅德尼號”受到重創,只剩“約克公爵”和“黎塞留”還保持了戰鬥力。
從戰果交換比上來說,德國人獲得了此場戰役的完勝,但是從戰略角度來說,英國人也沒有輸太多——畢竟此戰之後,德國人直到1941年下半年之間都不得不面臨沒有戰列艦可用的狀態,直到1942年年初之前也只有“羅恩伯爵“1條船獨撐大梁。何況如果不是因爲撤退導致失去動力的戰列艦不得不自沉以防被俘,那麼戰沉的交換比將是1:2而不是1:4。
戰後,英國人以他們一貫的宣傳口徑,把這次戰役描述爲一場“損失較大的戰略勝利”——雖然沉沒戰艦數量仍然超過德國人,但是畢竟“讓德國海軍在此後一年內失去了戰鬥力”。德國人則一如既往地宣傳擊沉交換比上的優勢,誇耀着德國戰艦“抗沉性強”的“優秀品質”,選擇性無視了戰艦續戰能力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