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

每個家庭或者個人得到的賠款額相差懸殊,有的人獲得的賠款相當於他們年收入的2/3,而最低的賠款大約相當於年收入的7%。因此,蘭茲博格得以衡量這種意外收入是如何影響每個人的花費率的。

結果很讓人驚訝。拿到較多補償金的人(相當於他們年收入的2/3),花費率只有大約23%,其餘都存了起來。相反,拿到補償金最少的人(相當於他們年收入的7%),花費率達到200%。沒錯,他們每拿到一元錢,不僅花得精光,還連帶地從積蓄裡再花掉一元。

人們會根據一次性獲得的收入的多少,把這些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中。

不論拿的是獎金,還是退回的押金或禮物,錢數大小會影響花費率。一些原來可能歸入任意支配那個“心理賬戶”的收入,比如獎金或退回的押金,如果數額夠大,很可能會被轉入更重要的“心理賬戶”裡。

比如拿到的退款或紅包數額很小,像是三五百元,你很可能大手筆買一雙六百元的皮鞋。可是,如果拿到三萬元的退款或獎金,你卻可能捨不得浪擲,雖然你實際上買得起更昂貴的鞋子。

越有錢,越一毛不拔嗎?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怪現象,高收入者消費更謹慎,低收入者反而花錢大手大腳。

這種奇怪的現象,連心理學家都難以三言兩語解釋清楚。倒是《故鄉》裡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一語道破天機:“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

收入稍高者,或本來就家底殷實的人,對如何打理財富會更上心。財富額愈大,就愈讓人謹慎,“花費率”反而降低。收入本就不多的“月光族”,則是嚴重燒包,這也就是孟子說的“無恆產者無恆心”。所以出現了“大錢小花,小錢大花”的怪現狀。光怪陸離的世相背後,其實是有規律可查的。

小處精明,大處浪費

一個冬夜,你的汽車在半路拋錨,你又冷又餓。

這時突然走來一個老鄉,他說這裡經常有汽車拋錨。所以,他隨身攜帶有一個保溫瓶,裡面有開水。他還隨身攜帶了幾盒方便麪,問你要不要買一盒。

你問:“多少錢一盒?”

老鄉說:“50元一盒。”

這時,你會不會有挨宰的感覺?

再假設,你要結婚了,你必須買套房。你知道,現在房價到處都在漲。

你想起上個月曾經看上的那套房,於是又打電話過去詢問房價。

中介告訴你,房價已經漲了,每平方米比上個月貴了50元。

這時,你會不會有挨宰的感覺?

同樣是漲價,也許房東只是坐地漲價,很隨意。

也許,那賣方便麪的老鄉是冒着雨雪走了很遠纔來到事故發生地的。

可是,帶給你的心理衝擊卻截然不同。

有句英文諺語:Pennywiseandpoundfoolish。可以翻譯爲: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小處精明,大處浪費。

下面是本人在某網站作的一個投票:

今天你要去面試,必須帶個文件夾。家門口的百貨公司的文件夾賣35元/個,而3站地外的文具店,同樣的文件夾10元/個,你會不會到文具店買文件夾?

今天你要去面試,必須穿西裝。家門口的百貨公司的某款西裝賣1775元,而3站地外有另一家百貨公司,同樣的西裝賣1750元,你會不會到那一家百貨公司買便宜的?

在投票的150人中,有77%的人會去買便宜的文件夾,可是會爲了西裝跑同樣一段路的人卻少得多,雖然兩者情況相同:爲了省25元,多走3站路。

這是“心理賬戶”所導致的一種典型現象,行話叫“統合損失”(integratelosses)。普通人在碰到損失或必須作某種開支的時候,潛意識裡會把它們藏在更大的損失或開支裡,藉以逃避現實。因爲“統合損失”而破財的事例,在生活中俯拾皆是。

蔚蔚有臺舊筆記本電腦,上次出了故障,到維修店要花300元才能修好。她猶豫了,最後輾轉找了一個會修理的朋友修,儘管這樣也比較麻煩,因爲要還人家人情。

蔚蔚這次要買一臺價格爲17200元的新筆記本,推銷員說,只要再加500元錢,就能把保修期從一年增加爲兩年。

在幾個月前,她還嫌300元維修費太貴。但是,推銷員三言兩語就把她說動了,她心甘情願地多付500元爲一個未必會出現的故障買單。

蔚蔚之所以這麼捨得,罪魁禍首當然是“心理賬戶”:跟17200元比起來,500元只是小意思。

因此,多花500元買一個未必會需要的服務固然讓人心疼,可是既然已經狠下心花17200元買新筆記本,就認定了一步到位。

當你花費17200元買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時候,再多加500元延長一年的保修期不會讓你心疼。你認爲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長期浪費這種小錢,或是對各種小小的損失漫不經心,就極不應該了。如果將這些小錢加在一起,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商人眼裡,顧客絕非“上帝”,顧客只是人,理性有限、常出偏差的人。

賣場在推銷比較昂貴的電器時,都會極力慫恿顧客購買長期保證或服務契約,就是看準了這點。除了這種時候,有誰會爲電器買保險?同樣道理,賣保險的推銷員在鼓動顧客加買保險時,都會猛推銷利潤豐厚的“附帶保險”,否則有哪個頭腦清醒的人,會特別爲年幼的孩子買壽險?

心理賬戶的利與弊

通過前面的閱讀,我們瞭解到,“心理賬戶”的弊端是很明顯的。其實,把錢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並非全無好處。

“心理賬戶”可以幫我們更有效地爲未來的目標而儲蓄。

畢竟,對許多人而言,錢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換來的,或是準備買房子的“房錢”,或是準備養老的“棺材本”。花錢再沒計劃的人,都會避免動用這些積蓄,因爲他們把這些錢放在他們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金庫裡。

有時,還可自覺利用“心理賬戶”應付小的不幸和損失。

據泰勒說,他有位同事,也是大學教授。這位教授打算在年底慷慨地捐助某慈善機構。不過,他把這一年中發生的所有不愉快的事,比如超速罰款、重購損失的財產、救助窮親戚,都從捐助的預算中扣除,最後慈善機構只得到賬戶中剩下的錢。這樣,他從損失的晦氣中擺脫出來了。

對自己衡量金錢價值的體系進行一次全面檢討,才能一分爲二地看待“心理賬戶”現象,從而消除它的不利因素。

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Sunk-cost),係指沒有希望撈回的成本。

沉沒成本,又叫非攸關成本,追加投入再多,都無法改變大勢。

從理性的角度思考,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決策。但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Thaler)博士通過一系列研究,證明人的決策很難擺脫“沉沒成本”的影響。

你在生活中有過類似下面測試的經歷嗎?

你預訂了一張話劇票,已經付了款,且不能退票。看話劇的過程中,你感覺很乏味,會有兩種可能的結果:

A.忍受着看完。

B.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此時,你付的成本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話劇,錢也收不回來,話劇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如果將就到終場,就等於在看一出壞話劇的時候,又損失了看一出好話劇的時間。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作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而應該立刻起身退場,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釣魚工程

釣魚工程,是騙子針對普通人的沉沒成本謬誤所進行的一種商業訛詐行爲。一些企業先以低價奪標,爾後,在合同訂立和施工中通過種種手段迫使投資方增加工程款項。

釣魚工程是以低價工程爲餌,沉沒成本爲鉤,要挾手段爲漁線,是一種非常無賴的做法。

承認失敗,方可終止失敗

對企業而言,沉沒成本謬誤常引導決策者對錯誤的投資不斷加碼。因爲他們認爲,若不這麼做,過去投入的成本豈不白白浪費。

沉沒成本謬誤也會出現在經濟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最典型的是“協和謬誤”。

當年,英國、法國政府不斷地爲“協和式飛機”追加投資,其實,兩國政府都知道,這種飛機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言。這個項目被英國政府私下叫作“商業災難”,本就不該開始,但由於一些政治、法律問題,兩國政府最終都沒有脫身。

預設輸贏的上限

在投資中,設定一個止損點(輸錢的上限),可爲你在失敗的時候,留下一個容許自己反思錯誤的空間。

不妨細想,上回你損失大筆金錢的時候,是否無法控制來自心中的“誘惑”?想想身邊有多少不懂得應付“誘惑”的人,終因貪念導致鎩羽而歸。

說來容易,做來難。

多吃不利於健康,這道理誰都懂,可是在自助餐廳吃八分飽就走的還是少數。

傾家蕩產買股票的事情不算稀奇,但賣房子、甚至偷銀行金庫買彩票的事情居然也經常發生。

2005年,河南林州農行發生金庫守庫員監守自盜案件,被盜走現金達224萬元,用於買彩票。

2007年,河北邯鄲農行兩員工,監守自盜,運走金庫5100萬元,也是用於買彩票。

撈回賭本的誘惑,往往會讓人變得喪心病狂。

買股票也好,買彩票也好,必須爲克服“人性的弱點”準備一套風險控制措施,預設輸贏的上限,不可貪圖贏取更多的錢或討回損失的錢而超越這個上限。

“屢敗屢戰”或許精神可嘉,但虧的卻是錢財。

久賭必輸。上癮的賭徒,只是一種幻想自己必贏,實際卻維持敗績的病態的人。

小賭也要講究“心理衛生”

現在,政府管制已經開明很多,親友間帶“彩頭”小賭已不算違法。但賭博畢竟是一種社會病,就算是小賭,“心理衛生”也不可忽視。

有一位女士,染上了賭博的習氣,開始她也只是小賭,賭注押得很小很小,似乎是一種遊戲。但隨着輸得越來越多,就不斷地把賭注加碼,想把輸的錢撈回來。小賭發展爲豪賭,以致傾家蕩產,賣掉了自己的首飾及其所有值錢物品。丈夫離她而去,賭債使她情緒低沉。在一個雷雨之夜,她選擇了輕生。

賭場贏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賭客難免僥倖、貪婪、不服輸,以致嗜賭成癮。

如果你相信小賭怡情,請同時牢記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的箴言:“一個人如果不能平靜地面對自己的損失,就會參與到他原本不可能接受的賭博中。”

你會利用“心理賬戶”嗎?

“賭神”葉漢,曾主管葡京賭場。他寫過一塊告示:“賭博無必勝,輕注好怡情。閒錢來玩耍,保持娛樂性。”

如果你不是一位職業玩家,完全可以把賭博看成一種高風險的娛樂,把輸錢看成是爲此而付出的費用。

賭是娛樂,娛樂付費,天經地義。你願意爲這種“消費”掏多少錢,要有清醒的認識。比如,你只願意付50元的娛樂費,那麼錢輸到50元的時候,就應該起身,不要戀戰,不要加碼,趁早收手。這樣你就不會因爲賭錢傷害友情,更不會投下足以摧毀自己的大數目。

1985年,泰勒教授發表了一篇論文,名叫《心智分賬和消費選擇》。這是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在這篇文章中,泰勒第一次提出了心理賬戶這個概念。

泰勒在這篇論文中,總結了幾條利用心理賬戶的原則,以增強我們的滿足感。

1.收益拆分原則。這是因爲,我們對於收益感覺的靈敏度是邊際遞減的。收益單列,可以增加正面刺激的次數,增強我們的滿足感。

2.損失合併原則。所謂長痛不如短痛,鈍刀子殺人最痛苦。一些推銷術,正是利用了這一法則。比如賣手機的人,會向顧客推薦一些利潤超高的機套之類的東西。

3.大收益與小損失合併原則。賭場裡有“要喜錢”的規矩,民間有“打秋風”的傳統。當人們沉浸在巨大收益的喜悅裡,損失相比較會顯得比較小,這樣做可以消除損失厭惡。

4.小收益與大損失拆分原則。這同樣是由於邊際靈敏度遞減,小收益的效用會超過更大的損失稍微減輕帶來的效用。

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
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