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國際形勢

相對於中國的環境來說,歐洲的國際環境幾乎沒有消停過,自從古羅馬帝國被土耳其消滅之後,歐洲的各個王國逐漸興起,不過隨之而來的查理曼大帝又一次統一了這個國家,可是這個帝國沒有存在多長時間,歐洲就在此陷入了戰‘亂’。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爲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在荷蘭的老牌海軍大國從與英、法爭奪海上貿易與霸權敗下陣來以後,18世紀就開始了英、法兩國的爭奪。兩國經過一系列爭奪與戰爭,特別是1756—1763年間的“七年戰爭”,法國在北美與印度的殖民地與特權大都讓位於英國。英國此時正開始工業革命,在強大經濟力量的支持下,壟斷了海上貿易,成爲霸主。法國雖然在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中失利,但是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1789年的大革命後,拿破崙當了皇帝,曾依靠軍事力量征服歐洲大陸許多地方,最後失敗於對俄國的遠征。雖然拿破崙失敗了,但是他的那種思想開始留存下來??,而英國也開始想法設法的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甚至挑起歐洲各國的戰爭,從而保證自己的強勢地位,這也就開始了英國世界霸權的時代。

由於英國工業革命向歐洲大陸擴散,使歐洲大陸國家的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加上民族主義興起、德國的統一和意大利的統一、各國實行的改革,在歐洲出現了幾個強國。除島國英國、大西洋沿岸的法國外,向東有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俄國。這六個國家不僅在世界各地爭奪殖民地,而且也在歐洲展開競爭,政治格局不斷變化。在這個變幻莫測的形勢之下,英國利用各種手段,讓歐洲大陸始終處於英國的影響之下。

在法國的東面原是個鬆散的德意志帝國。在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發里亞和約使德意志帝國形成爲300多個互不相關的公國、侯國、伯國、主教領地國、自由城市國家和騎士領地。其中,南部的奧地利除以維也納爲中心的領地外,還包括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的克羅地亞、‘波’蘭的加里西亞、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意大利的蒂羅爾,在1867年,成爲奧匈帝國。北部的普魯士從18世紀開始實行工業化,並不斷擴大其領土逐步強大起來。普魯士帝國在俾斯麥擔任首相時,於1866年、1870年分別在戰爭中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排除了內、外阻力,統一了德意志,成爲德意志帝國。原來分裂爲八個小邦的意大利,也從19世紀中期開始以撒丁王國爲核心逐步擴大。於1870年普法戰爭時,法軍撤出羅馬,意大利軍隊進入羅馬,完成統一大業,成爲意大利王國。

德、意的統一使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發生了變化。原來在法國的東面是分裂的德意志各邦,東南部是分裂的意大利,這使法國感到安全。現不僅德、意各自統一,而且自認是西歐霸主的法國卻敗於新出現的普魯士不得不大爲震驚,難以吞下這個苦果。東面的俄國,對原來西邊領土不大的普魯士並不感到是個威脅,在與普、奧相互關係中,認爲自己具有優勢。而今,普魯士不僅能打敗奧地利和法國,而且統一了德意志,成爲一個超過法、奧的大國不能不使它感覺受到嚴重威脅。位於中歐的奧地利原先在北面可以左右分裂的德意志,南面又可對意大利北部施加影響,東、西兩面則可以協調法、俄,有很大回旋餘地。現在則夾在德、意之間,深感不安。

戰敗了法國而又實現統一的德國清楚地認識到,介於法、俄之間必須與一方建立緊密聯繫,否則就會兩面樹敵,自己就會在兩面作戰中失敗。德國要加強自己的力量必須與其民族、語言、文化相同的奧地利建立聯盟爲基礎,才能在中歐站穩腳跟,應付各種局面,特別是防止法國的報復。爲此,德國與俄、奧於1873年建立了“三皇聯盟”。

奧地利與德國不同,它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包括着諸多民族,它深深地陷入巴爾幹半島的矛盾中。它的侵略與擴張是向着巴爾幹半島。俄國也趁奧斯曼帝國衰落之時,向巴爾幹半島擴張。因爲那裡受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斯拉夫人要爭取獨立和解放,俄羅斯則可以借支援斯拉夫人之名,擴大自己勢力範圍並進入地中海。俄、奧的矛盾使德國居間很難調和,於是“三皇同盟”很快解體。

俄國因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與奧發生衝突,感到德國偏袒奧國而於1878年退出“三皇同盟”。這樣“三皇同盟”就只留下德、奧兩國保持同盟。這時,新統一起來的意大利,在地中海南岸掠奪殖民地中與法國發生尖銳衝突。原來,意大利以爲距離其最近的突尼斯會落人到自己手裡,未想到被法國搶去,這使急‘玉’在地中海建立勢力範圍的意大利感到自己不是法國對手,如果沒有與之結盟的國家支持,就無法在地中海與法國抗衡。這樣,意大利就不能不找到德國,因爲只有德國才能在歐洲大陸與北非殖民地的爭奪中制衡法國,有利於自己。不過意大利與奧地利在邊界領土上與巴爾幹半島的西部也有利益上的矛盾。爲了取得德國的支持,意大利不得不與奧地利在一些問題上妥協,而於1882年加入德、奧的盟約,形成“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的形成,法國感到對付東面一個德國已感吃力,又加上的一個意大利,對自己安全感到威脅很大。當時的英國對大陸推行“均勢政策”,不願參與結盟,而且在非洲的東部與亞洲的中南半島與法國還存在深刻的矛盾。所以,法國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歐洲東部的俄羅斯。俄國在“三皇同盟”結束後,在歐洲的擴張到處受阻,缺乏盟國支持,亦急需尋求同盟。法、俄由於雙方共同利害關係,於1891年訂立“政治協定”,1894年簽訂“軍事協定”,規定在“三國同盟”有關國家向法、俄進攻時,法、俄就應出兵共同打擊入侵之敵。

英國作爲一個海上島國,始終是以維持超級海軍大國地位來制約歐洲國家的。對歐洲陸地國家,既不能容忍其海軍力量發展到可以向英國挑戰的地步,又不容忍歐陸出現一個霸主。其採取的主要辦法就是設法使歐洲陸地國家間保持平衡和均勢,並不與其他大國建立軍事同盟,以保持自己有較大的自由與迴旋餘地。它往往採取支持、資助較弱的一方向較強的一方挑戰,以分散、削弱、牽制和打擊較強一方,使其無力量與可能同英國競爭,特別是同其在海上爭雄。

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國與法、俄在亞、非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方面矛盾較多,而“三國同盟”的德、奧、意在與法、俄所產生的矛盾與衝突很多是與英國利益相一致的。所以,英國當時立場明顯地偏向三國同盟。

但是,英國與三國同盟中的基礎是英、德關係。英、德關係除受彼此與法、俄關係影響外,還受英、德兩國本身的關係所制約。德國戰敗法國後得到一大筆賠款,又拿到了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區,工業發展迅速,例如,在國民生產總值上,1870年德國爲英國的84.7%,而到1890年則爲89.8%。在鋼鐵生產上,英國鋼產量在1890年是8×106t,是德國的48%。正是德國在工業生產上的發展趕上與超過英國,使德國在爭奪殖民地、海外投資、發展海軍方面與英國發生尖銳矛盾。

在爭奪殖民地與勢力範圍方面,除了在西南非、東非、中國山東等地區德國與英國發生衝突外,更重要是在巴爾幹與西亞地區。從19世紀末,德國積極開展修築一條從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到伊拉克的巴格達的鐵路的活動。這條鐵路穿過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到達‘波’斯灣,不僅德國可以獲得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德國開闢了一條到達亞洲‘波’斯灣的快速通道。出了‘波’斯灣就進入印度洋和太平洋,這對英國在印度與遠東的利益帶來巨大威脅,英國當然是無法忍受的。

在海軍方面,德國意識到,沒有強大的海軍不僅無法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也無法保衛自己海岸的安全。當德國的工業基礎趕上英國時,德國就於第一個和第二個海軍發展方案。在發展方案序言中明確宣佈,德國必須保持足夠的海軍力量,以至在和最強大的海軍國家作戰時,能夠威脅那個國家的優勢。按照這個方案英國和德國兩國在1900、1910年戰艦噸位比例分別如下:1∶0.26、1∶0.44的結果,德國海軍發展速度加快,從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僅次於英國。

英國感到德國的經濟不僅會趕上自己,而且會超過自己。以這樣的經濟基礎與力量,德終將成爲歐洲的第一強國,同時也將是英國海上霸主的最大競爭者。面對這種前景與形勢不得不將其原來的依均勢和平衡所確定的方向撥向另一個方向。

但是期間的日俄戰爭也給英俄帶來了很大的矛盾,這期間給德俄的關係造成了緩和,??英國曆來把俄國看作同它爭奪中國的對手。它企圖假手日本阻止俄國南下同它爭奪我國長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結,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矛頭針對俄國。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我國東北,都被俄國拒之‘門’外。爲了打破俄國對我東北的壟斷地位,美國政fǔ站在日本和英國一邊。英美兩國對於日本給予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爲日本的擴軍備戰輸血打氣。

法國仍然忠於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兩國在彼得堡發表宣旨,聲稱兩國對於將來遠東或中國發生變化時,爲保護兩國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動的餘地。這是把法俄軍事同盟推廣到遠東,矛頭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國並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因此對俄國遠東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德國繼續執行其推動俄國東進的政策。它希望由於俄國佔領東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國調開西部邊境的俄軍,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因此,德國對俄國1901~1904年間的遠東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

雖然日俄戰爭使得德國和俄國的關係有些緩和,但是俄奧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緩和,同時法德兩個世仇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向尼古拉二世提議建立反英同盟,並把法國拉進來。尼古拉覆電威廉,表示同意,但認爲必須先得到法國的贊同。但是由於德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巨大,所以德法的聯盟幾乎是不可能,雖然威廉二世的表兄弟尼古拉二世也有心同德國建立聯盟,但是在國內羣臣的壓力之下,尼古拉二世只能夠放棄自己的想法,轉而和法國進行聯盟。不過同時“三國聯盟”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大,這讓法俄兩國感到了壓力。

在面對“三國同盟”的強大壓力下,法、俄也分別調整其與英國的關係,採取妥協。於是英法、英俄分別簽署協約,結成了與“三國同盟”相對立的“三國協約”。歐洲的六個強國恰好形成三對三的陣勢。一個是位於中歐,南北相聯;另一個是東西並列,形成夾擊之勢。

1908年,奧斯曼帝國發生革命,俄、奧又商定,俄同意奧匈正式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奧匈則支持黑海對俄開放。結果,奧匈達到了目的,俄國的要求則受多國阻止未能實現,就支持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合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結果奧匈在德國支持下,態度強硬,俄只好退讓。在這次較量中,俄國感到奧匈有德國支持,自己無英、法的支持在巴爾幹難以立足,意大利對奧匈在巴爾幹的進展開始不滿,爲阻止奧匈而與俄秘密接觸,並對“三國同盟”產生離心傾向。

1878年,俄、土戰爭,保加利亞參加俄方,後在保加利亞北部成立保加利亞公國。1885年與南部保加利亞合併,並於1908年脫離奧斯曼獨立。巴爾幹的各國雖獨立,但是仍有一部分本民族的居民在奧斯曼的統治下,所以保、塞等國對領土的願望仍未滿足,因而矛盾重重。在俄國積極支持下、保、塞、‘門’、希四國遂組成同盟,企圖肢解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土。“四國同盟”也得到英、法的支持。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爲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爲藉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爲“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爲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爲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德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法國正式成爲摩洛哥的保護國。不過這讓德英矛盾更加的尖銳。

1912年10月,四國先後向奧斯曼宣戰,塞爾維亞人進入瓦爾達爾河上游、新帕扎爾州和阿爾巴尼亞北部,到達亞得利亞海岸,希臘佔了薩洛尼卡,保加利亞‘逼’近伊斯坦布爾外圍,阿爾巴尼亞趁機宣佈獨立與中立。英、德出面調解,奧、意積極支持阿爾巴尼亞獨立,以此阻止塞爾維亞的擴張及進入亞得利亞海。保加利加和希臘瓜分愛琴海北岸地區。爲爭奪阿爾巴尼亞,奧、塞互不相讓。奧準備入侵塞,未獲德支持。塞失去亞得里亞出海口,要求保讓出馬其頓南部領土以作補償,但遭拒絕,遂種下保、塞不和種子。關於奧斯曼保留在歐洲的領土問題,德國給予了支持。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俄國所支持的“四國同盟”各自擴大了領土。但是,塞爾維亞人建立大塞爾維亞及獲得出海口的願望未能實現,加深了與奧地利的矛盾。另外,塞與保由於分割領土的意見不一而產生對立,使“四國同盟”失去繼續存在的基礎。奧斯曼在其領土被瓜分之際德國支持了奧斯曼,這增強其以後對德的傾向。俄國和奧在巴爾幹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陸裕光雖然在中國的影響力很大,可以說已經能夠影響到這個國家的走向了,但是在世界上他卻只像是一顆石子掉到水裡,只濺出了一些水‘花’,並沒有什麼影響,國際形勢還是日益緊張起來。

其實陸裕光更加的希望能夠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能夠向後推遲一些,因爲這樣可以讓中國延長一些發展時間,按照陸裕光的計算,他必須要在一戰期間特別是一戰後期將這個國家給統一掉,因爲這個時候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力最弱,只要在軍事上能夠將日本給擊敗,那麼中國就能夠在這個時間夾縫裡面真正的站起來。

第94章 黔桂新政(二)第88章 百廢俱興第79章 陸承武和蒙古軍隊的悲哀第15章 三年後第76章 殲滅(二)第12章 保羅·毛瑟第33章 勸說陸榮廷第83章 老毛瑟的想法第10章 機械化部隊第94章 黔桂新政(二)第87章 單獨談談第3章 夥伴們第39章 夜戰第26章 “小諸葛”白崇禧(一)第70章 陸裕光的產業第39章 夜戰第44章 西南特使第78章 即將熱鬧的包頭第68章 改變進攻方向第85章 日本軍隊進入東北第5章 震懾公使第60章 陸裕光的自信第108章 掌控滇省第28章 同袁克定的談判第64章 閻錫山第30章 深談第63章 活捉吳佩孚第83章 老毛瑟的想法第27章 陸裕光的算計第5章 與孫黃二人的交談章節序列號錯了第47章 進入貴州第52章 貴州光復第18章 馮國璋的思考第102章 全國的影響力第27章 陸裕光的算計第28章 同袁克定的談判第44章 震驚朝野第56章 西南出兵第71章 馮如第85章 日本軍隊進入東北第2章 陸裕光第97章 大整軍行動(一)第65章 回南寧第72章 雲南之行第40章 桂林光復第44章 震驚朝野第84章 談判成功第9章 組建空軍第71章 馮如第72章 劫掠第34章 西南唐家第15章 戰爭進行時第41章 剪髮令第12章 突襲戰第8章 訓練第72章 劫掠第83章 袁世凱的退讓第78章 蔡鍔的無奈第40章 桂林光復第59章 整頓貴州(二)第39章 夜戰第70章 陸裕光的產業第105章 率軍入滇第45章 敲詐張鳴岐第10章 出國第89章 民用項目第68章 改變進攻方向第38章 客船上第15章 戰爭進行時第1章 陸家長子第48章 拜訪前清皇室(一)第98章 大整軍行動(二)第44章 震驚朝野第1章 陸家長子第26章 葬禮第13章 進入德國陸軍小學第84章 談判成功第14章 機械陸軍團的想法第45章 進京第39章 民復主義第91章 大炮之王第58章 來自中國的兩份拒絕第25章 黃興卒第65章 回南寧第3章 夥伴們第17章 攻城雙方第53章 袁世凱稱帝(三)第20章 與段祺瑞的加速南下第2章 復興黨第31章 年底回家第39章 夜戰第49章 貴陽城下第72章 劫掠第83章 老毛瑟的想法第82章 德國來的客人第43章 衝突第67章 鄂湘贛三省叛變第30章 西南的狂熱思想第44章 震驚朝野
第94章 黔桂新政(二)第88章 百廢俱興第79章 陸承武和蒙古軍隊的悲哀第15章 三年後第76章 殲滅(二)第12章 保羅·毛瑟第33章 勸說陸榮廷第83章 老毛瑟的想法第10章 機械化部隊第94章 黔桂新政(二)第87章 單獨談談第3章 夥伴們第39章 夜戰第26章 “小諸葛”白崇禧(一)第70章 陸裕光的產業第39章 夜戰第44章 西南特使第78章 即將熱鬧的包頭第68章 改變進攻方向第85章 日本軍隊進入東北第5章 震懾公使第60章 陸裕光的自信第108章 掌控滇省第28章 同袁克定的談判第64章 閻錫山第30章 深談第63章 活捉吳佩孚第83章 老毛瑟的想法第27章 陸裕光的算計第5章 與孫黃二人的交談章節序列號錯了第47章 進入貴州第52章 貴州光復第18章 馮國璋的思考第102章 全國的影響力第27章 陸裕光的算計第28章 同袁克定的談判第44章 震驚朝野第56章 西南出兵第71章 馮如第85章 日本軍隊進入東北第2章 陸裕光第97章 大整軍行動(一)第65章 回南寧第72章 雲南之行第40章 桂林光復第44章 震驚朝野第84章 談判成功第9章 組建空軍第71章 馮如第72章 劫掠第34章 西南唐家第15章 戰爭進行時第41章 剪髮令第12章 突襲戰第8章 訓練第72章 劫掠第83章 袁世凱的退讓第78章 蔡鍔的無奈第40章 桂林光復第59章 整頓貴州(二)第39章 夜戰第70章 陸裕光的產業第105章 率軍入滇第45章 敲詐張鳴岐第10章 出國第89章 民用項目第68章 改變進攻方向第38章 客船上第15章 戰爭進行時第1章 陸家長子第48章 拜訪前清皇室(一)第98章 大整軍行動(二)第44章 震驚朝野第1章 陸家長子第26章 葬禮第13章 進入德國陸軍小學第84章 談判成功第14章 機械陸軍團的想法第45章 進京第39章 民復主義第91章 大炮之王第58章 來自中國的兩份拒絕第25章 黃興卒第65章 回南寧第3章 夥伴們第17章 攻城雙方第53章 袁世凱稱帝(三)第20章 與段祺瑞的加速南下第2章 復興黨第31章 年底回家第39章 夜戰第49章 貴陽城下第72章 劫掠第83章 老毛瑟的想法第82章 德國來的客人第43章 衝突第67章 鄂湘贛三省叛變第30章 西南的狂熱思想第44章 震驚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