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十九章 經濟越發達,糧食就越少

大體上,松江和蘇州等地的清欠已經到了一個尾聲,清欠所得的賦稅數目堪稱驚人數字,這要在從前,那定然是筆可觀收入,足以緩解定武朝廷眼下的財政危機。.m然而,如今是亂世,金銀之物顯然不比糧食來得重要。亂世藏金,盛世藏玉,這是古人避亂保身之哲理,可在明清之交,這道理未免有些不適用。

萬曆以後,邊患並非大明亡國主要原因,而在流寇農民起事。農民之所以奮而抗爭,卻是因爲天災使得他們沒有可以果腹的食物。爲了求活,他們揭杆而起造了大明的反,直至將大明朝推翻在地。漢人的農民,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勤勞,也最聽話的一個羣體,不到絕境,哪怕每天吃糠咽菜,能夠勉強不死,他們都不會造反。逆來順受,可以說是漢人農民的最典型寫照。然而,他們還是起來造反了,因爲他們實在是活不下去,賣兒賣女都活不下去。

農民造反,明朝自然要鎮壓,但除了鎮壓還有一個手段能夠瓦解帝國的危機,那就是有效賑災。只可惜,明朝也沒有糧食,有錢都買不到糧食,況且那錢都收不上來。清朝入關後大規模屠城,不僅僅是要威攝漢人,讓他們不要反抗,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也沒糧食。想要不重蹈明朝的覆轍,減少人口是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糧食去了哪裡,周士相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天災肯定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再大的災難,也不可能同時遍及全國,事實上明末的天災一直集中在西北地區,中原江南幾乎沒有波及,或者說嚴寒的氣候還不足以摧毀這些地方的生產,只能減產,當地的百姓依舊可以活下去。但爲何中原之地卻變得那麼殘破,成爲重災區,在周士相這是因爲農民軍和明軍不斷來回禍害所致。

沒有根據地的農民軍要活,要糧食,只有從其他百姓手中搶。他們要壯大隊伍,必須得裹挾青壯,百姓家中沒了青壯,生產就會停滯,來來回回不消幾次,再富庶再穩定的地方也會成爲災區,結果就是惡果循環,一地接一地的殘破。而身爲官軍的明軍,兵不如匪,自然也是加重災難的推手。

低效的明朝政府和龐大的士紳階層也是摧毀明朝的關鍵原因,前者皇權不下鄉,導致政府運轉十分低下,徵收到的賦稅和能用下去的少之又少,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崇禎皇帝面對的局面,也正應了那句俗語——巧媳婦也難爲無米之炊。想要有所作爲,就是與民爭利,叫官員們捐款,都無人響應,這事情就沒法做了。士紳階層坐擁良田,卻不肯將錢糧拿出,最後只能被農民起義的大潮吞噬。更可笑的是,一些官員竟然能夠說出你們爲何不老老實實在家等死,偏要出來造朝廷反的話。這話,是人話?

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

......

江南,經濟極度達,可是明朝卻很難從中獲益,並且江南自身有一個很大的致命缺點在,那就是經濟越達,就越沒有糧食。這個結果就導致北方大亂之時,明朝的錢袋子卻不能替朝廷揮一點作用。便是江南的士紳識大體,顧大局,該交朝廷的錢一分不少,崇禎皇帝也沒法解決蜂火四起的北地。因爲銀子買到東西,才叫錢,買不到東西,不過是塊金屬而矣。汪洋洪水之中,是身上有窩頭的人能在樹上活下去,還是有錢的人能活下去呢。

周士相從來不是一個坐在家裡就拍腦門決定事情的人,他需要錢來解決現在的財政問題,但他比朝堂上的官員們清楚,也抓住了明末問題的本質所在,那就是糧食才能決定一切。爲了獲得糧食,自起兵起來,周士相就在着手恢復生產,甚至於兵安南。

有了糧食,人餓不死,才能談其他。沒有糧食,光有一堆金銀,又有什麼用。

光復南都,佔領江南以後,周士相頂着壓力進行清欠,自然不是他財迷心竅,而是他要解決問題,解決一個積弊兩百年來的大問題——有錢的同時也得有糧食。如那些士紳所言,賊秀才這是窮瘋了,想學李自成,事實上,也確是如此,只是二者的目的不同。清欠的本質是爲了打擊江南士紳,瓦解他們的特權,削弱他們對地方的影響力,而不是爲了他們口袋中的銀子銅錢。

清欠也只是一個開始,並非結束。清欠的目的達到,那必然就要“建村設鄉”。解決效率低下的行政運行體系,讓皇權下鄉,對地方實行有效動員,無疑就是“建村設鄉”的本質所在。周士相來松江,便是爲“建村設鄉”坐鎮,親自監督來的。松江是江南開展“建村設鄉”的第一個府,松江幹好了,做出成績來了,其它地方也就水到渠成了。

“建村設鄉”的下一步自然是大力生產,用廣東的辦法來整合田地,進行集中有效的耕作,類似於“屯田”模式,只不過並非由軍隊來完成,而是由被徹底掌握了地方行政權力的鄉村自行完成。這中間,士紳階層被拋到一邊,取而代之的是太平軍的傷殘及退役人員,由這些太平軍出身的鄉長村長們執行從齊王府出的每一道命令,並且落實並督促。層層環環,將所有人置於一個集體之中,動則全動,靜則全靜。

來松江的第一天,周士相還秉承着來之前的想法,就是削弱松江的紡織業,恢復耕地,成爲一個大糧倉。他劃了一個紅線,糧食重於一切。正如他前世,哪怕經濟體量已經巨大無比,可耕地的紅線卻一點也不能動。無論社會如何展,文明如何進步,維持這個體系的不是什麼法律,也不是道德,而是糧食。沒有糧食,再富裕的地方也不過是空中樓閣;沒有糧食,再安份守己的百姓也會成爲鋌而走險的亡命之徒。

江南好,可江南之外不好。周士相打下來的地盤很大,可和當年的崇禎皇帝一樣,其實也是個爛灘子。兩廣殘破江西殘破湖南殘破安徽殘破也就江南和浙江稍微好些。廣東經幾年治理,稍稍好些,卻要承擔廣西及日後雲貴的接濟,安南的糧食源源不斷的輸入廣東,又源源不斷從柳江運往廣西,再一點一點的消耗。因爲海路不通,周士相不可能指望安南的糧食能夠一直輸送到北方,走6路的話,更是個浩大及無底洞的投入,得不償失。所以周士相必須要有一個新的糧倉所在,如此才能接濟江西安徽江北,並保證日後北伐所到之處,都有源源不斷的糧食跟上。

只是在松江走訪多處後,周士相卻改變了主意。他現近二十年的兵災沒有破壞當地的商業生態,農民們對於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並不高。當種田所得和種桑種棉二者間的利潤不在一個級別或者相差太大時,農民便會自覺選擇種植經濟作物,而不是繼續種水稻,種麥。因爲他們考慮得只是眼前利益,自家利益,而不是官府利益,朝廷的利益。他們也不會去想,在他們家鄉之外,有多少人在飢餓中等死。他們只會想,自己今年能掙幾個錢。

直接利益驅動下,松江的農民們不想種糧食,那些商人作坊主們也不會想什麼“改桑爲田”。周士相很奇怪,連年戰亂之下,江南這些紡織品怎麼還能賣的動。汪士榮稟報了一件事,那就是江南這些紡織品有自己的銷路。松江有出海口,金山衛就是最大的一個港口。據汪士榮說,大量紡品在金山港口裝船,然後販賣到金廈去,然後由金廈方面再轉賣海外。除這條海路外,便是北地。清廷曾在南都設江寧織造局,由織造局大量收購江南的紡織品運往北.京,然後再由內務府的那些皇商銷賣到各地。這世上從來不缺窮人,可也不缺富人。富人有吃有住,自然有錢用在穿上面。另外,絲綢可能不是百姓生活必需品,畢竟能買得起的很少,可棉布卻是要的。再怎麼窮,一家大小總要有套衣服穿吧,哪怕再破再舊,總能裹體。有了這個硬性需求,紡織作坊自是不愁無工可開。

種棉花種桑養蠶的農民,作坊裡打工的織工買賣的商人跑貨的行幫等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甚至於松江不少地方,農民家中都有織機,白天在田裡忙完之後,便在油燈下挑夜織布。如果不斷了這些紡織品的銷路,想要強制在松江種植糧食,恐怕不僅不會讓百姓感恩戴德,反而會讓他們生出怨意。但是真要強制摧毀松江的紡織業,弊端也是極大。清欠牽連範圍甚廣,但是也只限於士紳階層,對於商人和百姓並無觸動,真要再讓商人和百姓對太平軍產生牴觸敵視,哪怕太平軍的刀再快,恐怕也是殺之不絕。

而殺人,肯定不是周士相的本意。

人已經不多了,他反清不是爲了讓不多的人口再少下去。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松江的農民又肯種田,又讓紡織業可以有序的生存下去,周士相當真是絞盡腦汁。巨臀妖豔女星曝大尺度牀照"!微信公衆:meinvgu123(長按三秒複製)你懂我也懂!

第四百二十二章 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爲之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第七百一十六章 迎大明天兵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爲何不死於賊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一百五十七章 奴才第639章 天下無人不識君第五百九十六章 安南之變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進城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決戰 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統第六百九十六章 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第七百九十章 明之勳臣 清之雄鎮第九百七十六章 安南將軍急遞第四章 投奔第302章 銀子和糧食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漢人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法西斯的幽靈第六百零九章 有士來投第二百一十六章 三入長江 上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顧一切搶糧食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郝搖旗北上第八百二十五章 宮裝女子第三百零三章 搶糧食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千秋李晉王第三十五章 民心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勸登基第七百零二章 黃袍加身第九百八十三章 魏蜀吳第七百九十三章 晉王,事還有大可爲!第三百一十七章 賊秀才好大膽子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朝人制朝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力將軍第一百章 活該第四百三十六章 陸豐城第一千零五章 誰做天子我決定第九百六十九章 你能出宮?第四百六十二章 誰贊成 誰反對第八百九十五章 萬歲第六百七十二章 避戰保船第一千八十四章 遼東軍團第六百四十四章 光頭降兵第三十一章 捨命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八百七十九章 三灣大火第611章 夷虜所畏中國者,火器也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四百一十四章 唐三水的牛皮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法西斯的幽靈第三百零四章 願降,別放炮第六百二十二章 唐王做的,韓王也可做的第八百三十二章 瞎子,我們走!第八百二十四章 僞朝新立第四百八十二章 錢不夠用了第五百三十五章 南寧城破第七百九十九章 蘇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攻守 十六第三十三章 解憂第七百三十一章 胡無人 漢道昌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七百九十七章 請叫我庫恩布大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安軍使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把的人質第三百三十九章 恃功要挾朝廷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我比跑得快?第一千二十六章 朱由榔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旗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絕地第285章 活捉朱由榔第三百一十七章 賊秀才好大膽子第七百七十九章 擡滿旗 賜滿名第五百四十六章 二譚驚變第七百四十八章 事不過三第九百二十五章 人爲財亡 請君入甕第五百一十六章 虛無的希望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清根基爲滿州第七百零五章 打滿州易,打唐三水難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五百零五章 隨俺馬鷂子殺敵第一章 祭拜第九百六十五章 媽媽走不得第三百五十八章 沒有退路第七百三十章 總督大人要斬盡殺絕不成?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清翻不了天第300章 家鄉人也殺第六百七十一章 安南第五百二十六章 永曆朝官收容隊第三百九十七章 本官對不起大清第三百零三章 搶糧食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領悟第七十章 老弱第二十一章 逃命第七百五十九章 金陵 七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亂第九十六章 王府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領悟
第四百二十二章 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爲之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第七百一十六章 迎大明天兵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爲何不死於賊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一百五十七章 奴才第639章 天下無人不識君第五百九十六章 安南之變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進城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決戰 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統第六百九十六章 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第七百九十章 明之勳臣 清之雄鎮第九百七十六章 安南將軍急遞第四章 投奔第302章 銀子和糧食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漢人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法西斯的幽靈第六百零九章 有士來投第二百一十六章 三入長江 上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顧一切搶糧食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郝搖旗北上第八百二十五章 宮裝女子第三百零三章 搶糧食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千秋李晉王第三十五章 民心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勸登基第七百零二章 黃袍加身第九百八十三章 魏蜀吳第七百九十三章 晉王,事還有大可爲!第三百一十七章 賊秀才好大膽子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朝人制朝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力將軍第一百章 活該第四百三十六章 陸豐城第一千零五章 誰做天子我決定第九百六十九章 你能出宮?第四百六十二章 誰贊成 誰反對第八百九十五章 萬歲第六百七十二章 避戰保船第一千八十四章 遼東軍團第六百四十四章 光頭降兵第三十一章 捨命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八百七十九章 三灣大火第611章 夷虜所畏中國者,火器也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四百一十四章 唐三水的牛皮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法西斯的幽靈第三百零四章 願降,別放炮第六百二十二章 唐王做的,韓王也可做的第八百三十二章 瞎子,我們走!第八百二十四章 僞朝新立第四百八十二章 錢不夠用了第五百三十五章 南寧城破第七百九十九章 蘇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攻守 十六第三十三章 解憂第七百三十一章 胡無人 漢道昌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七百九十七章 請叫我庫恩布大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安軍使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把的人質第三百三十九章 恃功要挾朝廷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我比跑得快?第一千二十六章 朱由榔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旗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絕地第285章 活捉朱由榔第三百一十七章 賊秀才好大膽子第七百七十九章 擡滿旗 賜滿名第五百四十六章 二譚驚變第七百四十八章 事不過三第九百二十五章 人爲財亡 請君入甕第五百一十六章 虛無的希望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清根基爲滿州第七百零五章 打滿州易,打唐三水難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五百零五章 隨俺馬鷂子殺敵第一章 祭拜第九百六十五章 媽媽走不得第三百五十八章 沒有退路第七百三十章 總督大人要斬盡殺絕不成?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清翻不了天第300章 家鄉人也殺第六百七十一章 安南第五百二十六章 永曆朝官收容隊第三百九十七章 本官對不起大清第三百零三章 搶糧食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領悟第七十章 老弱第二十一章 逃命第七百五十九章 金陵 七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亂第九十六章 王府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