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謝幕2
陳風擊破周瑜的長江防線後,任命高忠爲江東大都督,總管江東軍務,在最短的時間內,這位優秀的年輕俊傑,橫掃江東殘餘勢力,爲陳風清剿了所有障礙。請百度搜索()
太史慈身邊僅剩下四千兵馬不到,爲張遼所困,糧草輜重消耗殆盡,最後,在故友兼同鄉武安國的勸說下,太史慈以保全孫策妻兒爲條件,選擇向陳風投降。
這位來自東萊的北方漢子,內心深處終究是記掛着孫策的知遇之恩,效忠於孫權,也只不過是念及孫策當年的囑託而已。
等到武安國爲他講解了孫策的死因,孫翊的悲慘遭遇,大喬和孫紹這對孤兒寡母的悲慘生活後,太史慈那份本已決定死戰的心思動搖了。
他可以死,但他兒子太史享還年輕,孫策留下的孤兒寡母還需要人照料,這些,都讓這個鐵血漢子牽掛於腸,撇不掉,丟不下。
最重要的是,武安國跟太史慈講解了其母在人生最後一段時光的生活。當年太史慈爲追求理想,背井離鄉,也離開了自己的母親,最終沒能在母親病臥牀榻的那段時光裡進行照料。
全賴武安國之母服侍左右,才讓太史慈之母有了個還算舒適的晚年。陳風當年拿下青州之後,也命人重修這位老夫人的墓地,並派人守墓。
如此恩情,作爲知恩圖報的太史慈來說,是必須要償還的,所以,他不能死,更不能欠着別人的情分不還。孫策當年的知遇之恩已償還,接下來,他要爲自己而活。
夜晚,皎潔的明月懸掛在天空,月光是那般柔美,夜色是那般迷人,若是在往年,周瑜說不定會舉杯賞月,對夜撫琴。
可現在,落魄至極的他只是呆坐在城牆,他的身邊,還剩下兩千不到的部下,這些時日,陳風並未進攻,但大局已定,不少將士主動逃出城池投降,周瑜根本攔不住。
突然,一絲若有若無的琴聲響起,熟悉音律的周瑜,很快辨識出這是自己妻子小喬最擅長的曲子,隨着一曲落幕,很快,城牆外響起了一陣陣東吳歌謠。
“呵呵,四面楚歌之計,陳風,在這最後關頭,你還是不忘這攻心之策啊,我輸了,我輸了啊、、、、、、”
天亮後,周瑜下令大開城門,城內將士自縛雙手出去投降。而周瑜,本想自刎謝罪,但卻被親兵救下,最終被陳風給俘虜。
至此,曾經霸佔江東數十年的孫氏集團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陳風也完成了渡江作戰,佔據江東的計劃,整個天下,也剩下益州那邊還有點鬧騰了。
“呼,江東被拿下,接下來,該是益州了。沒了外援,沒有盟友,劉璋也撐不了多久,在我軍絕對優勢面前,一切都是浮雲。
看着滾滾流去的長江水,陳風的緩緩吐了口氣,在這一刻,他想起了記憶深處的那句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他陳風,或許本不應該存在這個世,但機緣巧合之下,他來到了這裡,憑藉着雙手,他從夾縫生存,一次次的廝殺,一次次的死裡逃生,終於有了今天。
在這段征途,有多少好友和忠心的部衆倒下,有多少人枉送了性命,這一刻,陳風的思緒不禁飄向了記憶的海洋。
“曹性、魏越、李儒、、、、、、”
陳風在喃喃自語,同時也在念叨那些遠去的故人,爲了這場霸業,太多的人丟掉了性命,太多的朋友遠去。
當然,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個個對手的倒臺。和連、袁氏兄弟、步度根、軻能、臧霸、曹操、劉表、劉備、孫權等等,這些曾經的對手,或死或降,最終早了最爲強大的陳風。
半年後,坐鎮洛陽的陳風發出命令,三路大軍齊進,攻打益州。公孫續統帥五萬漢大軍,由北邊出發,顏成統帥七萬大軍,從荊州南部進攻,高忠指揮五萬精銳,從益州西南部發動襲擊。
益州之地,山高路險,城池關隘衆多,但卻擋不住陳風麾下這三路大軍的進攻。最終,戰事進行到第五個月頭,劉璋被突然出現在成都城外的魏延和三千精銳北軍嚇破了膽,選擇投降。
三分天下的局勢被結束,陳風一統天下,劉璋自請入朝。陳風派遣法正、木否主持益州政務,留大將龐德、魏延分兵鎮守益州關隘,主持當地軍務,威懾南蠻敵軍。
從當初的一個落魄小兵走到今天這一步,陳風付出了太多,也經歷了太多,接下來,剩下最後一件事情。
兩年後,天下大定,陳風制定的休養生息政策得到實行,江東、益州這兩塊地盤的民心也逐漸歸附,天下再沒有誰能夠挑戰大將軍陳風的權威。
於是乎,經常有人彙報各地出現祥瑞徵兆,或是某地天降瑞石,有銘,預言陳氏取代劉氏乃是天意;或是某地出現祥瑞麒麟,帶着蒼的旨意。
這一系列事情層出不窮,所有的焦點,最後都集到大將軍陳風身,終於,有人認爲這亂世是大將軍結束的,異族是大將軍的驅逐的,百姓也是因爲大將軍的政策才得以生存。
連蒼都在勸諫大將軍登基稱帝,爲何這個帝位,不能讓大將軍來坐呢?一開始還是某些人小範圍內的討論,慢慢的,鄉里民間,都在議論紛紛。
到最後,軍將士已經開始請願,尤其是北方派系的將士,更是一次次的呈血書,請求大將軍登基稱帝,帶領他們驅趕異族,開疆拓土。
如此情況下,劉氏一族一開始還有反對的聲音,但到最後,這些反對的聲音都被各地的民意給淹沒,被軍將士的請願給遏制住。
汝南陳氏,潁川陳氏也極力支持陳風,或許他們與陳風談不什麼血脈關係,但僅僅這個姓,足夠他們去搏一把。
皇帝劉琮主動退位讓賢,讓出帝位,只願帶着家人去世外桃源隱居,不再過問世事,陳風三次推避,奈何架不住劉琮的堅持和羣臣們的聯名書,最終登帝位,國號爲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