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郗公之困

隨着沈哲子的吟詠聲,竹樓內氣氛由開始的浮躁轉爲沉默,繼而便有些壓抑起來。

這一篇《行路難》,開篇帶入眼前之滾滾大江,視野可謂宏大。座中衆人即便不是飽學之士,也都是家學淵源之人,歷經世事磨練,私下未必沒有試擬這一首樂府舊題,只是大多流於絮叨牢騷,感懷自身不逢時,如婦人喁喁耳語,不好示於人前。

可以說沈哲子這一篇,破題第一句開始,意境便遠遠高於早先流傳於外的舊題之作。下一句承接,波瀾驟起,俄而千尺巨浪,寫的自然是如今歷陽叛軍攻陷建康之事。巨浪滔天,每個人在這洶涌時局中都如螻蟻一般卑微,想要力挽狂瀾又談何容易?

到了這裡,可以說是將時局之變幻,人力之卑微寫到了一個極處。大江橫流可謂天塹,然而那又如何?波瀾一起,便是巨浪滔天,人人都難自安。然而人生之困苦又何至於此,北地糜爛,神州陸沉,胡虜肆虐,白骨累累!極目北望,所見到的盡是絕望!

吟詠至此,給人的感覺可以說是壓抑沉重。人行路難,國運亦是艱難,步履維艱。然而就在情感沉到了低谷,陡然有所翻轉,時無英雄,霍侯寂寞,我願枕戈被甲,效法先賢封狼居胥!不要以爲我只是故作狂言,我願剖腹取膽讓你們嘗一嚐到底有無壯烈!前路雖然艱辛,我也願意血戰而進,重複故漢榮光!

“荒冢白骨無人掩,北觀故國少炊煙……”

席中忽然響起一個老邁沙啞的歌詠聲,那是潁川荀邃。他是座中年齡最長者,人生大半歲月都在北地渡過,迫於兵災舉族南遷,如今又迫於兵災往東逃,此時唱起這首《行路難》,已是忍不住涕淚橫流,追思往昔,語調更給人以蒼涼落寞之感,令聞者都掩面太息,心意難表。

以時下樂府詩標準而言,沈哲子這首《行路難》自然難稱佳作,聲韻過於鏗鏘,感情過於濃烈,不好入樂。

時下詩風之所以靡麗婉轉,其中一個原因也是便於與曲調相配以入樂,而詠歌者多爲女子,纏綿悱惻尚可體現出來,太過激昂的情緒憑其音域也很難盡抒其秒。吳音多靡靡,南渡之後,建安詩風蕩然無存。

但若是從意韻而言,沈哲子所歌非是一人之不幸,而是國運之傾頹,哀傷之極處轉爲慷慨激昂。在時下這樣一個需要喚醒人大義節氣的時節,卻又能予人足夠的感染。因而隨着荀邃老邁的歌詠聲響起,樓中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歌詠中來,很快便由這江中小島蔓延至各方。

“行路難,行路難!血戰中華地,重開兩漢天!”

沈哲子爲此應景之作,倒沒有什麼革除浮華靡麗詩風的雄心,畢竟憑眼下的他也根本難稱什麼文壇宗師。然而詩作的魅力就在於,哪怕是作詩者自己都不知會不會切中什麼時弊,引得廣泛共鳴。但這並不妨礙他因勢利導,當聽到外間江邊隱有呼應之聲,便連連以目示庾條。

庾條與沈哲子接觸最多,心內已有默契,見他這個眼神,當即便有所明悟。疾行下樓去,喚過幾名隨員快速吩咐幾句,然後將他們各自遣出。

過不多久,整個江邊詠唱這一首《行路難》的語調便是大作,初時還只有庾條所安排的那些巡防兵丁唱詠。但一遍一遍響起,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慷慨激昂的詠唱中。男聲蒼茫渾厚,難稱聲韻之美,亦無禮樂之妙,甚至節拍都有參差,但當萬千聲線匯成一道洪流,亦足撼人心魄,沿着大江蔓延四方。

大江對面不遠處,便是車騎將軍、高平侯、徐州刺史郗鑑的行營所在。相對於對岸京口的繁榮,淮北這裡的節慶氣氛便要遠遜許多,爲了防備民衆聚在一起滋生事端,郗鑑甚至派軍沿江佈防,禁止民衆靠近大江。

由於新任中書侍郎流露出的忌憚之意,爲了避嫌,郗鑑將過往淮北軍在大江沿岸佈置的許多據點和巡江軍卒都撤回來。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要還以顏色的意味,畢竟如果沒有淮北軍監察大江,歷陽叛軍隨時都有可能踏波東進。

雖然郗鑑也知歷陽如今反叛,他自己是有些難以自辯的。但如今多事之季,中書如此忌憚於他,面子上召他過江見駕的舉動都沒有,卻讓他有些無法接受。若他真的有心響應歷陽,京口豈能安穩!

其實如今郗鑑處境也是有幾分尷尬,早年他在京口被京口各家僑門聯合驅逐至廣陵。這口惡氣他暫時忍耐下來,過江後憑着舊望並人脈,縱橫捭闔,快速平滅劉遐餘部的叛亂。雖然還有前任中書安插的郭默於此處掣肘,但淮北的大局總算能夠有所維持。

其實在郗鑑心裡,始終存着一個念頭,那就是過江重掌京口局面。京口是淮北的大後方,若是不掌握京口,那麼他在淮北無論經營起怎樣的局面,都將是無根之木,一旦羯胡大軍洶涌而來後方又無以爲繼,再好的局面旦夕之間都會被摧毀!

而且當年被從京口狼狽驅逐到淮北廣陵,與郗鑑而言也是一樁難以釋懷的恥辱。他也知自己擅自過江影響可大可小,尤其在前任中書虎視各方的情況下,更是一動不如一靜。因而也只是安心留在廣陵,希望京口自己發生動亂。

過往數年,眼看着京口非但未亂,甚至有越來越繁榮的趨勢。反而是他自己所鎮守的淮北,各地守將與京口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郗鑑雖然是這些人名義上的上官,但流民帥自有其生存方式,他對此也只能勸告警醒而不能直接插手干涉。

正因如此,郗鑑不得不與王太保加深聯繫,以期在臺中能有強大的呼應。若不然,長此以往下去,他在淮北將會更加可有可無。

就是在這樣不乏煎熬的等待中,郗鑑終於等到了時局的大變故。雖然對於歷陽之叛心中不乏惋惜,但郗鑑也深知,憑前任中書的爲政風格,歷陽不叛,其他地方也會生亂,比如他所鎮守的淮北。所以郗鑑考慮更多還是勤王之事,至於私心,也是希望自家能夠代表朝廷對淮北流民帥施以更牢固的羈縻。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轉變太快,快到郗鑑都來不及做出反應,繼而便出現了眼前的局面。原本行臺安置在京口,郗鑑也是樂見其成,畢竟相對於其他各方,廣陵與京口一水之隔,他是佔據了絕對的地利。

可是這表面上的地利,並沒能轉化爲具體的優勢。郗鑑如今雖然督五州軍事,一時位尊無二,但他實際上能夠影響到的範圍,仍然是過往淮北這一片,甚至連淮北都隱有失控之勢。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體現就是,當他召集一衆屬下部將準備商議來日淮北軍要如何應對時,有近乎一半的部將缺席!當然這些人表面上理由也是充分,有的與蘇峻舊誼深厚所以要避嫌,有的補給匱乏難以出動,有的則要鎮守地方防備羯胡劫掠。但是私底下,郗鑑敢肯定這些肯定或多或少都與對岸有所溝通!

對於這些手握勁卒、長期鎮守邊陲動盪之地的流民帥們而言,過江乃是最大誘惑。且不說如今把持京畿,令天下震盪的蘇峻,單單早先留在江對面、如今更是賺得鉢滿盆滿的徐茂等劉遐舊部,早已讓這些人豔羨不已。如今朝廷急需招人平叛,於這些人而言自是難得機會。

若是早先能夠完全把控住淮北局面,那麼此時郗鑑還可以藉助這些人渡江之念對京口行臺進行試探逼迫,可是現在,這些人各有算計,私下接觸對岸,反而暴露了淮北的弱勢所在。對於部將們的各懷鬼胎,郗鑑也是深恨不已。

但其實他對此也無可奈何,單單從他自己的督軍事加銜,就能夠看出時下淮北各方勢力的混亂,百人一部,千人一軍,各自都有鄉土所歸,短時間內實在難以擰合成一個整體。早先劉遐在世時,也只能維持這種亂象勉力安撫平衡各方。郗鑑雖有舊譽,但能換來的也不過是一個表面客氣而已。

甚至如果行臺願意付出足夠代價,這些人只怕連表面客氣都不再維持,絕對不乏人興起要將他取而代之。

所以,儘管表面上手握重軍,郗鑑也不敢妄動武力過江。而行臺也擔心如果鼓譟旁人生事,短時間內沒人能夠取代郗鑑來穩定淮北局面。彼此各有顧忌,一時間也只能這麼僵持着。

上巳日這一天,巡營完畢後,郗鑑正準備回去,卻隱隱聽到對面似有動靜傳來,便望向左右問道:“你們可聽到江對岸有何聲息?”

其他幾人側耳傾聽片刻,也都點頭,只是那聲音過於模糊,聽不太真切。

“卑下涉江去看一看。”

部將李閎越衆而出請示道,郗鑑聞言後便微微頷首,他雖然眼下還在保持疏離姿態,但對於江對面的情形也是分外關注。

李閎領命率衆行至渡口上船,向着江對岸而去。郗鑑在江邊枯立半晌,也知李閎一時半刻回不來,便先返回行營去處理軍務。

一直到了午後將近傍晚,李閎才匆匆返回,將他所見江對岸人山人海修禊慶賀並萬人齊唱《行路難》的情景詳細講述一遍,繼而又加上自己的評價:“行臺諸公也真是不知所謂,當此國難時,怎麼還有閒心放縱民衆至此!”

郗鑑聽完後卻是沉默,坐在書案前將那首《行路難》臨寫下來。他雖然有名士風,但也只是藉此融入江東氛圍而已,其實對於詩賦之類並不熱衷,況且這一首樂府舊題在他看來也非什麼佳作,用詞過險,情意太烈而無節制。

更加撼動那心懷的則是李閎詳細描述的江對岸老幼鹹集、共慶祓禊,以及萬人齊唱此詩的場面。閉上眼略一思忖,郗鑑便能感受到那場面之宏大。而在這背後透露出的意味,則就不免更加讓人深思。京口行臺尚未建立,民衆卻能不受兵事影響,這不免讓他深思江對面是如何將最難安撫的人心平復下來。

沉吟良久之後,郗鑑說道:“準備一下,我要過江。”

“主公終於決定了?”李閎聽到這話,以爲郗鑑下定決心要以武破局,因而臉上也流露出欣喜之色。

郗鑑聞言後搖了搖頭:“不必勞師,我自己過江即可。”

雖然彼此只是一江之隔,但是由於京口的存在,切斷了他與京畿太保、與王舒溝通的渠道,對於局勢的變化,郗鑑其實並沒有一個敏銳、直觀的感知。今次過江未必是要表明什麼態度,他是希望能加深對局勢的瞭解,而後才做出自己的決定。

1308 臨清興國0415 大壞風流0702 潑天富貴1318 以勤壯運0407 王郎魂飛0204 春宵1215 郊野獵騎0914 不堪一擊1108 德不配位0280 至親相悖0591 恭請師君1082 大義在吳0645 僅此而已0979 巡視封國0754 與民約誓1082 大義在吳0764 淮陰失守0973 大日普照0724 老奴可厭0115 千金市骨0571 佳婿難得0179 隱爵改制0561 塵埃落定1352 諸夏雄主0034 授經之厚1385 前程共勉0222 京口風動0716 護軍可期1380 東胡反覆言猶未盡,梳理一下殺庾亮的一個脈絡0508 禽獸之聲1362 請使止戈0265 試水豫州1397 徒河慘敗0165 與你偕亡0131 破岡瀆1421 一發全身1267 長安市肆0778 天意警我0616 高升在即0489 藍田落寞0521 尚書難大0386 第二戰場0419 賑濟1019 中外賢達0186 女兒心事1438 幼主奇貨1205 與敵同行1253 帝王心事0101 人至察則無徒0453 穀米盈倉0279 九卿之副0770 推食共享1112 血流不止0119 黃金水道1186 臨海水土誌0498 人形獸態1142 遼地風物0121 潛流1159 汾陰薛氏1170 鄉情凜然1374 天中義骨0256 僑居多艱0264 坐論蒼生0625 合肥之論1417 梟雄姿態1368 天命加眷0610 殷融喪命0777 季龍將逃0471 門下犬馬0242 摯友相陷0805 同儕共扶1289 河東商都1368 天命加眷1172 兄弟反目0690 霸府雛形0144 遊子吟0436 以死構陷0292 宿衛圍府1500 貂指遼邊1154 指掌納乾坤0060 軍法治家1091 靈堂驚變0846 不死何爲1132 吏考取才0462 門生雲集0049 我有青釭劍0708 汝南懸瓠0154 待客之道1036 城破軍危0662 命懸一線1291 河西龍駒1478 告慰諸夏0296 兵臨城下1479 士不卸甲0135 肘腋生患0489 藍田落寞1169 老奴途窮1400 不求口惠0777 季龍將逃
1308 臨清興國0415 大壞風流0702 潑天富貴1318 以勤壯運0407 王郎魂飛0204 春宵1215 郊野獵騎0914 不堪一擊1108 德不配位0280 至親相悖0591 恭請師君1082 大義在吳0645 僅此而已0979 巡視封國0754 與民約誓1082 大義在吳0764 淮陰失守0973 大日普照0724 老奴可厭0115 千金市骨0571 佳婿難得0179 隱爵改制0561 塵埃落定1352 諸夏雄主0034 授經之厚1385 前程共勉0222 京口風動0716 護軍可期1380 東胡反覆言猶未盡,梳理一下殺庾亮的一個脈絡0508 禽獸之聲1362 請使止戈0265 試水豫州1397 徒河慘敗0165 與你偕亡0131 破岡瀆1421 一發全身1267 長安市肆0778 天意警我0616 高升在即0489 藍田落寞0521 尚書難大0386 第二戰場0419 賑濟1019 中外賢達0186 女兒心事1438 幼主奇貨1205 與敵同行1253 帝王心事0101 人至察則無徒0453 穀米盈倉0279 九卿之副0770 推食共享1112 血流不止0119 黃金水道1186 臨海水土誌0498 人形獸態1142 遼地風物0121 潛流1159 汾陰薛氏1170 鄉情凜然1374 天中義骨0256 僑居多艱0264 坐論蒼生0625 合肥之論1417 梟雄姿態1368 天命加眷0610 殷融喪命0777 季龍將逃0471 門下犬馬0242 摯友相陷0805 同儕共扶1289 河東商都1368 天命加眷1172 兄弟反目0690 霸府雛形0144 遊子吟0436 以死構陷0292 宿衛圍府1500 貂指遼邊1154 指掌納乾坤0060 軍法治家1091 靈堂驚變0846 不死何爲1132 吏考取才0462 門生雲集0049 我有青釭劍0708 汝南懸瓠0154 待客之道1036 城破軍危0662 命懸一線1291 河西龍駒1478 告慰諸夏0296 兵臨城下1479 士不卸甲0135 肘腋生患0489 藍田落寞1169 老奴途窮1400 不求口惠0777 季龍將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