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中外賢達

淮南都督府的迎接規格雖然不算太高,但這座船卻是非常不錯,且不說艙室內外精緻的裝飾,單單船身的平穩性以及艙室的隔音效果便非常出色,遠非遼地那些簡陋船隻技術能比。當然也有可能這僅僅只是淮南的尋常座船,尋常來用。

不過這艙室的隔音效果雖然能夠阻隔外間許多雜音,可是艙室裡許多啜泣聲仍然令慕容恪倍感心煩意亂。

他雖然出身於邊荒胡部,但父、祖俱是英傑,加上大量晉民北逃納於部下,自幼便接受良好教育,又因母親不爲父親所喜,所以更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在一衆兄弟當中彰顯出來,獲得更多父親的關注。

羯胡石虎的背信棄義,讓慕容恪剛有起步的人生蒙上了一層沉重陰霾。惡劣的生存環境讓遼地人更着重實際,同時人倫親情也多有淡薄。

慕容恪早前因才幹而受到父親重視,可是當他因傷積病甚至不能縱馬疾行後,此前父親分撥給他的部衆便被兄弟們哄搶,甚至就連他母族資助給他的人貨都多被剝奪。而父親的關愛也因此戛然而止,並沒有阻止他的兄弟們。

對於這一點,慕容恪雖然有些無法接受,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雖然他的才識沒有因此失去,但沒有了部衆擁戴,在妄求逞能的話,只會讓他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所以當入質的任務落到他頭上時,他根本無從拒絕,這是他身爲慕容家子弟的宿命。他那位不乏英邁氣概的父親連肱骨之助的兄弟尚且不能相容,更不可能容許兒子違逆他的意願。

慕容恪不乏沉靜謀略,面對如此逆境並未頹廢放棄自己,反而將此當作一個新的挑戰和際遇。雖然此一去他將再無自由,但安全性較之留在部族內可能還要更高。而且當下族中境況危急,亟待外力援助,對江東朝廷的依賴更高,他若能立足於遠國,自然便能增加自己的重要性。

所以南來一路,忐忑之外,慕容恪也是不乏期待的。可是剛剛到達不久,現實便予他沉重打擊,剛剛獲得中原新勝、宇內幾無對手的淮南晉軍,壓根就不正眼施加他們這地處遼荒的慕容部。

而且由於此行人員特殊構成,在見識到淮南遠遠超乎想象的繁榮後,隊伍內部已經發生了分裂,這一點單單通過肉眼便能判斷出來。

對於許多晉人而言,暫居遼地本身就是一個權宜求存的選擇,骨子裡仍然看不起慕容家這一邊荒胡部,一旦在中原有了更好選擇,偏向如何自不待言。

這一點,慕容恪沿途中便已經預料到,只是沒有想到衝擊來得這麼猛烈。可以想見,此行無論使命是否能夠完成,必然會有一批隨員選擇留在淮南,這根本不是他能阻止的。

而像封弈等人,雖然也是晉人,本身便深得父親信賴重用,在遼地也經營年久,已經到了與慕容氏共興衰存亡的程度。

所以這些人的忠誠無須懷疑,因爲他們一旦選擇背叛,遼地過往經年的經營苦功必將化爲流水,即便投靠江東,也絕不可能獲得足以補償損失的收穫,反而有可能因爲這一份履歷而被嫌棄徹底淪爲卑流。

但這並不意味着這些人就可以完全信任,最起碼對於慕容恪來說不是的。他甚至需要擔心這些人因爲太心切於維護慕容氏和他們本身利益,而選擇中斷與淮南的交涉合作。

一旦此行無果,封弈這些人各有自存之道,父親爲了維持內部的穩定,也不可能追究他們的責任。而需要背黑鍋承受父親並族人求援無果怒火的,必然是慕容恪這個已經形同放棄的兒子。

所以慕容恪必須要維繫住已經渙散的隨員人心,還要確保封弈等人不會反應過激而終止合作,順便讓淮南都督府正視這一次的合作。

面對這一任務,慕容恪也知艙室中絕大多數人都在審視着自己,所以不敢沉默太久,思緒一邊快速轉動着,一邊舉起兩手擊掌喝彩,眸中涌現振奮之色:“殊大之功業,必待非常之賢能方可創建。大司馬賢名久傳遼荒,小子我深憾不能趨行以仰尊榮賢訓,大幸今日能與溫郎共坐聞此壯聲,才知人世大賢壯懷至此!”

“沈大都督之名,我雖然只是邊野胡傖微類,但也聞名年久。觀溫郎如此卓然勝態,也可猜得大都督該是何等的雅風華才,冠絕當代。非以如此風采,安能包容溫郎如此賢流追從用事!晉世有此賢流匯聚並立,四野傖禍又何足爲患,南北生民都可坐望太平啊!”

聽到慕容恪如此盛讚沈大都督,並將自己姿態擺得如此低,艙室衆人反應各不相同。

溫放之誠是不乏喜悅,畢竟好話誰不願聽,不過也因此對慕容恪更加正視起來。他跟隨大都督日久,講出什麼話會引發什麼樣的效果,心裡自然有數。彼此立場不同,這個慕容恪能夠講出這樣一番話,已經顯出其人的不同,更不可能是一個只知道阿諛奉承的人。

至於封弈等人,則就有些不能淡然,他們正惱怒於淮南態度的倨傲,慕容恪如此高捧對方貶低自己,自然讓他們更加不滿。只是因爲此前沒有開口,眼下也不便就此打斷慕容恪的話,畢竟其人名義上還是他們的少主,一旦過於不恭,反而自曝其短。

慕容恪話語並未就此打住,繼續嘆聲說道:“天中所在,自是諸夏精華所聚,往年流落於劉、石賊衆之手,逆取天命,令人惋惜。諸夏生民迫於災難亡出四野,我父子兄弟並非賢出於衆,唯以忠義自立此世,不懼逆賊兇惡,勇進薄力以包庇生民活於邊荒。積事經年,數代繼力,不敢說大有所成,但也可自陳不負君恩民義。”

聽到這裡,封弈等人臉色才略有好轉,這也是對溫放之的狂妄一點反擊,若說到救危存亡,慕容氏收容生民難衆無數的時候,不要說所謂的淮南賢流,就連溫嶠都還只是一個名微力弱的後進。

慕容氏能以胡部爲此壯義之舉,自然少不了他們這些北逃晉人的傾力相助。所以溫放之在他們面前雄言鑿鑿,實在是有些大言不慚。

而那些尚在啜泣之人聽到慕容恪這麼說,也是頗有訕訕之意。他們能夠保全於禍亂之中,自然也是多受慕容氏的恩惠,結果現在一味感慨淮南大治繁榮,實在是有點忘恩負義的意思。

溫放之聞言後倒也並不感到意外,只是笑語道:“板蕩之際,方顯忠誠。屠各、羯賊不念故舊恩親,次第禍亂華夏,如此方纔顯出遼邊壯義珍貴。也正因如此,大都督纔不顧波濤橫阻、險途遙遠而作溝通。畢竟王命久隔,世事無常,若是久乏於面陳,難免相行更遠。”

他此前話說的太滿,也意識到慕容恪下一步或要以遼地那些遊食晉民爲幌子,擠兌淮南表態必救。但都督府對此自有考量,這種事情更不是他一個小從事能夠隨意表態的。

所以將話頭往後拉一拉,你也無需將你們慕容家說得那麼一身正氣,骨子裡是個什麼貨色誰還不清楚。旁的不說,就說你自己咋殘的你不清楚?

慕容恪聽到這話,思緒也是爲之一滯,但也並未停頓太久,轉而望向窗外嘆息道:“若不入於中國,也只能流於邊蠻自大。我父、祖相繼深耕遼疆,幸得北行賢流共助才能略有小成。往年多聽時流溢美,言是華風撥於遼地,已經不遜中國豐盛。如今廣覽天中繁華,才知此言實在過甚,若非親眼有見,美言實在誤人良多,讓人多生懈怠自滿之心啊!”

其他衆人聽到這話後,則更加不能淡定。慕容恪看似在貶低遼地捧高淮南,但其實是在說他們,一是無能治事,二是諂媚事主。

所以衆人又都紛紛開言,遼地也不是那麼不堪,也是自有優勢的,本身底子就薄弱,又處在一個四面強敵環繞的環境中,幸在上下一心、衆志成城,能夠維持成這個局面已經不錯了。言中自然難免涉及遼地的一些民生軍務,也讓溫放之對慕容氏的實力有了一定了解。

談到這一步,溫放之已經不敢輕視慕容恪,即便拋開慕容氏本身的實力與處境不談,單單慕容恪這個人本身便不簡單。年紀比自己還要小了幾分,但是隨口一些話語,便又掌握了整個艙室中的氛圍,溫放之甚至從他身上看到幾分大都督的風采。

“我部以微寡之衆,持於忠義之心,廣納諸夏亡出生民,因此見惡於北面強橫之賊。如今即便被窮攻,這也是自不量力,取辱於人,不敢多陳困苦。若只涉於本部卒衆,寧願奮死以求壯烈,絕不與賊羯苟且相安!”

慕容恪講到這裡,神態間也顯出幾分凜然,繼而便是無奈苦笑:“然則如今生死存亡者,又豈知限於本部卒衆,更有廣大生民依附共生。微力不才承此重任,一旦災禍臨頭,縱有羞辱不甘,也不得不稍作苟且忍讓,或是因此見笑於世,但連生死都不畏懼,又豈會憚於區區非議而拋去肩上萬衆託付!”

溫放之聽到這裡,眸中頓時綻放異彩,他由這慕容恪身上漸漸發現了自己跟隨大都督這麼多年,也是認真觀察、傾心受教,但總覺得較之大都督境界仍然差了很多,到底原因何在。

黑能說成白,錯能說成對,這種堂堂正正的無恥,正是溫放之所欠缺的啊!當然這也是因爲溫放之追從大都督時,沈家早已經洗白上岸,很多時候大都督也已經無需這種姿態了。

慕容恪仍在那裡慷慨力言:“往年是因生民無有所託,不得不強力負重。但沈大都督並天中王師決力奮戰,天下都知王師壯武。如今身臨天中勝境,更覽盛世之治,遼荒生民福祉已有所寄。我父子自可卸開重任,與北面石賊痛決生死,力戰不屈!”

“往年我只道胡中多暴虐,少有賢良敏達,如今得見慕容郎君,才知所識淺陋。賢能天授,又豈限於中外。觀此態,聞此聲,感此志,郎君又與大都督麾下羣賢何異?如此優越之選,豈可長久流於邊荒,我必明於大都督當面,不讓俊秀喑聲於野!”

溫放之聽到這裡,望向慕容恪的眼神已經有幾分親切:“郎君也不要擔心遠離鄉土難有所進,如今傖禍仍是嚴重,正需羣賢並進襄助晉祚復興。譬如早前涼中謝艾以白身入見大都督,數月之後,已是天下俱聞其名,公卿誦其壯功!”

封弈等人在看到慕容恪如此表現後,心內已經略有安定甚至不乏喜悅,更覺得這一次算是選對了人,慕容恪的表現還要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可是聽到溫放之這番話後,原本舒緩的心絃頓時又繃緊了起來。

他們還是小看了淮南人的狂妄,居然就當着他們的面挖他們的牆角,而且挖的還是他們名義上的少主!這件事本身已經是匪夷所思,更不會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真的就沒有可能嗎?

封弈等人作爲慕容皝心腹,對於慕容家內部的一些事務自然也都瞭解頗深,明白慕容恪是個什麼處境。

而慕容恪的處境與他們早年也不乏類似,他們能夠選擇效忠慕容氏,慕容恪選擇投靠淮南又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要知道就連慕容皝自己的親兄弟,眼下就有投靠外敵或者乾脆自立爲敵的!

慕容恪在聽到溫放之這些話後,老實說的確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別的不說,單單謝艾這個表率便有十足的說服力。而他去年還在石虎的聯軍中,對於謝艾這個一戰成名的淮南將領則更加不陌生。

不過很快,他便察覺到封弈等人望向他的眼神變得含蓄起來,心內頓時泛起了苦澀。

0686 府中養寇0249 軍備井然1022 晉祚必禍1033 黑雲催壓0607 不復清白0422 治郡之選0022 情達極致假亦真0789 真命水德1025 飲鴆止渴1124 悲慟傷形0874 徐鎮何屬0198 鄉土厚望1237 氐胡避諱1284 不負七尺身0898 再復酸棗1243 竇融可效0893 北上滎陽0916 衛水激戰1374 天中義骨1449 塔下藏藥0406 袍澤情誼0735 大勢強壓0662 命懸一線1245 幼獅垂危0717 夜拔敵寨0557 鄉人一心1177 慕容危亡1249 自取死路0732 奴部相爭0086 燒窯制器0912 諸夏有幸1354 死之奢侈1327 感天應命1043 刀兵威嚇0524 凜冬新芽0409 潛逃1200 幼鹿麟信0514 冰火兩重1099 劫入臺苑0004 北風揚塵,時之大哀1267 長安市肆1097 太后震怒0443 夜中喋血1063 以屯代養0570 舍家投獻1471 巢中危卵1154 指掌納乾坤0469 遠見0328 歷陽之急0299 苑中橫行0657 乏人可用0023 豫州刺史0697 取用於國1083 失怙餘孽1397 徒河慘敗1466 社稷清白0764 淮陰失守1021 冥冥之志0282 進退有據1292 烈火烹油0154 待客之道0254 把持東南0465 賀客如潮0265 試水豫州0193 卻扇1378 幼姝早慧0886 多線開戰0054 樂安高仲1325 患難太子1130 蒼天有眼0817 三吳第一門戶0022 情達極致假亦真1407 君父恩重0769 反制於人1394 壯心不已0662 命懸一線0014 龍溪卒1025 飲鴆止渴0960 光復舊都1093 臺苑驚魂0657 乏人可用0037 南人慾爲大事0221 江東又有伯符生0685 師君妙法1387 豎子平遼0358 青史載我1149 勝武壯行0805 同儕共扶0869 天良未泯1350 圍而不殺1015 妙功混元1337 佛蹤杳然0752 戰機來臨0670 身陷絕地1416 夜抵廣宗遼東篇41325 患難太子0164 似勇實怯0353 宗王長史0339 黃泉共爲友
0686 府中養寇0249 軍備井然1022 晉祚必禍1033 黑雲催壓0607 不復清白0422 治郡之選0022 情達極致假亦真0789 真命水德1025 飲鴆止渴1124 悲慟傷形0874 徐鎮何屬0198 鄉土厚望1237 氐胡避諱1284 不負七尺身0898 再復酸棗1243 竇融可效0893 北上滎陽0916 衛水激戰1374 天中義骨1449 塔下藏藥0406 袍澤情誼0735 大勢強壓0662 命懸一線1245 幼獅垂危0717 夜拔敵寨0557 鄉人一心1177 慕容危亡1249 自取死路0732 奴部相爭0086 燒窯制器0912 諸夏有幸1354 死之奢侈1327 感天應命1043 刀兵威嚇0524 凜冬新芽0409 潛逃1200 幼鹿麟信0514 冰火兩重1099 劫入臺苑0004 北風揚塵,時之大哀1267 長安市肆1097 太后震怒0443 夜中喋血1063 以屯代養0570 舍家投獻1471 巢中危卵1154 指掌納乾坤0469 遠見0328 歷陽之急0299 苑中橫行0657 乏人可用0023 豫州刺史0697 取用於國1083 失怙餘孽1397 徒河慘敗1466 社稷清白0764 淮陰失守1021 冥冥之志0282 進退有據1292 烈火烹油0154 待客之道0254 把持東南0465 賀客如潮0265 試水豫州0193 卻扇1378 幼姝早慧0886 多線開戰0054 樂安高仲1325 患難太子1130 蒼天有眼0817 三吳第一門戶0022 情達極致假亦真1407 君父恩重0769 反制於人1394 壯心不已0662 命懸一線0014 龍溪卒1025 飲鴆止渴0960 光復舊都1093 臺苑驚魂0657 乏人可用0037 南人慾爲大事0221 江東又有伯符生0685 師君妙法1387 豎子平遼0358 青史載我1149 勝武壯行0805 同儕共扶0869 天良未泯1350 圍而不殺1015 妙功混元1337 佛蹤杳然0752 戰機來臨0670 身陷絕地1416 夜抵廣宗遼東篇41325 患難太子0164 似勇實怯0353 宗王長史0339 黃泉共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