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資料可跳過

作品相關 核武器(資料可跳過)

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U-235)或鈈239(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爲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D,氘{dāo})或超重氫(T,氚{chuān})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爲氫彈。

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來自碳、氫、氧的化合反應。一般化學炸藥如梯恩梯(TNT)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來自化合物的分解反應。在這些化學反應裡,碳、氫、氧、氮等原子核都沒有變化,只是各個原子之間的組合狀態有了變化。核反應與化學反應則不一樣。在覈裂變或核聚變反應裡,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習慣上稱這類武器爲原子武器。但實質上是原子核的反應與轉變,所以稱核武器更爲確切。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藥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藥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藥量來表示,稱爲梯恩梯當量。美、蘇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梯恩梯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大的達1000萬噸,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覈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範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並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衝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向外輻射的強脈衝射線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產生電磁脈衝。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藥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核武器系統,一般由核戰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揮控制系統等部分構成,核戰斗部是其主要構成部分。核戰斗部亦稱核彈頭,並常與核裝置、核武器這兩個名稱相互代替使用。實際上,核裝置是指核裝料、其他材料、起爆炸藥與**等組合成的整體,可用於核試驗,但通常還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則指包括核戰斗部在內的整個核武器系統。

[編輯本段]歷史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爲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和他的合作者.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夏,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爲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爲“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爲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丰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制取。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覈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爲生產高濃鈾,德國曾着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爲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胖子(投向長崎的原子彈)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爲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爲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代號分別爲“小男孩”和“胖子”。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纔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爲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爲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爲可能。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着手準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同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爲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美國空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接連投擲了兩枚原子彈。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的巨大災難,造成了10萬餘日本平民死亡和8萬多人受傷。原子彈的空前殺傷和破壞威力,震驚了世界,也使人們對以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的巨大爆炸力而製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認識。

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壞力製造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維持原子核裂變或聚變鏈式反應瞬間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裂變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鈾—235或鈈—239從亞臨界態向超臨界態轉變,也就是使核裝置產生中子的速度大於中子從核裝置逸出的速度。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這種轉變:一種方法是把核裝置分成兩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後用炮式設備把兩部分擊成一塊;另一種方法是用烈性化學炸藥包住處於亞臨界態的球形核裝置,通過引爆將核裝置壓成超臨界態。

聚變核武器是使氫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鋰這類熱核燃料中產生起爆條件,用裂變核彈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熱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溫,從而引起核聚變。

原子彈和氫彈通常以千噸或兆噸梯恩梯(TNT)當量作爲單位來表示。如1945年美國投在廣島的裂變核彈,不到50公斤的鈾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化學炸藥。各種聚變核彈即熱核彈(氫彈),其威力最高可達60兆噸。據計算,在覈武器爆炸時,1公斤鈾—235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釋放的能量,而1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變時放出的能量大約是1公斤鈾—235完全裂變所放出能量的3—4倍。

[編輯本段]現狀和分類

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是以帶降落傘的核航彈形式,用飛機作爲運載工具的。以後,隨着武器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核武器系統,包括彈道核導彈、巡航核導彈、防空核導彈、反導彈核導彈、反潛核火箭、深水核炸彈、核航彈、核炮彈、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彈頭的彈道核導彈,以及各種發射方式的巡航核導彈,是美、蘇兩國裝備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將核武器按其作戰使用的不同劃分爲兩大類,即用於襲擊敵方戰略目標和防禦己方戰略要地的戰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戰場上用於打擊敵方戰鬥力量的戰術核武器。蘇聯還劃分有“戰役戰術核武器”。核武器的分類方法,與地理條件、社會政治因素有關,並不是十分嚴格的。自70年代末以後,美國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戰術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戰區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等,並把中遠程、中程核導彈也劃歸這一類。

已生產並裝備部隊的核武器,按核戰斗部設計看,主要屬於原子彈和氫彈兩種類型。至於核武器的數量,並無準確的公佈數字,有關研究機構的估計數字也不一致。按近幾年的資料綜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總計有核戰鬥部50000枚左右,佔全世界總數的95%以上。其TNT當量,總計爲120億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德國和日本投下的炸彈,總計約200萬噸TNT,只相當於美國B-52型轟炸機攜載的2枚氫彈的當量。從這一粗略比較可以看出核武器庫貯量的龐大。美蘇兩國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包括洲際核導彈、潛艇發射的彈道核導彈、巡航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在數量和當量上比較,美國在投射工具(陸基發射架、潛艇發射管、飛機)總數和TNT當量總值上均少於蘇聯,但在覈戰鬥部總枚數上多於蘇聯。考慮到核爆炸對面目標的破壞效果同當量大小不是簡單的比例關係,另一種估算辦法是以一定的衝擊波超壓對應的破壞面積來度量核戰斗部的破壞能力,即取核戰斗部當量值(以百萬噸爲計算單位)的2/3次方爲其“等效百萬噸當量”值(也有按目標特性及其分佈和核攻擊規模大小等不同情況,選用小於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種核戰斗部的枚數累計算出總值。按此法估算比較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破壞能力,由於當量小於百萬噸的核戰鬥部枚數,美國多於蘇聯,兩國的差距並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來,隨着蘇聯在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核武器上的發展,這一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而對點(硬)目標(見點目標)的破壞能力,則核武器投**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於在這方面美國一直領先,仍處於優勢。

除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一般認爲,掌握必要的核技術並具有一定工業基礎及經濟實力的國家,也完全有可能製造原子彈。

[編輯本段]研製和試驗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產外,核戰斗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系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如下: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製,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准生產。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產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美國B57型原子彈要做好核戰斗部的設計,必須深入瞭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繫與變化規律。爲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斗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着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儘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覆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藥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點火與安全試驗等。這些都是爲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只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慣性約束技術來創造這種模擬試驗條件,直到80年代初仍處於研究階段)。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覈武器研製中起着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爲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大氣層實驗

按爆炸的環境可分爲:

大氣層爆炸

即在裸露的大氣層環境下進行核爆試驗,這種爆炸破壞性最大(體現在對人的影響)。在沒有很好的躲避設施的環境下十幾平方公里內的人都會被造成嚴重創傷甚至死亡。

地下核爆

地下實驗一般屬於科學實驗,也有軍事專家認爲,可以通過地下核爆,人爲的給敵對國造成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不過這種破壞是很難控制的,因此並沒有得到很多軍事專家的認同。

水下核爆

主要是在大海里進行試驗。美國在50年代曾經進行過,爆炸後所有的船隻都沒能抗住核彈的巨大爆炸威力,當然,核爆試驗也給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損傷。

[編輯本段]發展趨勢

由於核武器投射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來,核武器的發展,首先是核戰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減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與重量的比值)有了顯著提高。例如,美國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重量約4.5噸,威力約2萬噸;70年代後期,裝備部隊的“三叉戟”Ⅰ潛地導彈,總重量約1.32噸,共8個分導式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爲10萬噸,其比威力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熱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還更大些。但一般認爲,這一方面的發展或許已接近客觀實際所容許的極限。自70年代以來,核武器系統的發展更着重於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國的“和平衛士/MX”洲際導彈、“侏儒”小型洲際導彈、“三叉戟”Ⅱ潛地導彈,蘇聯的SS-24、SS-25洲際導彈,都在這些方面有較大的改進和提高。

其次,核戰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險分系統的可靠性,以及適應各種使用與作戰環境的能力,也有所改進和提高。美、蘇兩國還研製了適於戰場使用的各種核武器,如可變當量的核戰鬥部,多種運載工具通用的核戰鬥部,甚至設想研製當量只有幾噸的微型核武器。特別是在覈戰爭環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敵方的破壞,更受到普遍重視。此外,由於核武器的大量生產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關各國的關注。

核武器的另一發展動向,是通過設計調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強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增強輻射武器”與“減少剩餘放射性武器”都屬於這一類。前一種將高能中子輻射所佔份額儘可能增大,使之成爲主要殺傷破壞因素,通常稱之爲中子彈;後一種將剩餘放射性減到最小,突出衝擊波、光輻射的作用,但這類武器仍屬於熱核武器範疇。至於60年代初曾引起廣泛議論的所謂“純聚變武器”,20多年來雖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變反應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繼續進行,但還看不出製成這種武器的現實可能性。

核武器的實戰應用,雖仍限於它問世時的兩顆原子彈,但由於40年來核武器本身的發展,以及與它有關的多種投射或運載工具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通過上千次核試驗所積累的知識,人們對其特有的殺傷破壞作用已有較深的認識,並探討實戰應用的可能方式。美、蘇兩國都制訂並多次修改了強調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種種戰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斷改進和提高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時,美、蘇兩國也一直在尋求能有效地防禦核襲擊的手段和技術。除提高核武器系統的抗核加固能力,採取廣泛構築地下室掩體和民防工程等以減少損失的措施外,對於更有效的偵察、跟蹤、識別、攔截對方核導彈的防禦技術開發研究工作也從未停止過。60年代,美、蘇兩國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導彈系統。1972年5月,美、蘇兩國簽訂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不久,美國停止“衛兵”反導彈系統的部署。1984年初,美國宣稱已制訂了一項包括核激發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攔截彈、電磁炮等多層攔截手段的“戰略防禦倡議”。儘管對這種防禦系統的有效性還存在着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美、蘇對核優勢的爭奪仍將持續下去。

由於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和獨特的作用,與其說它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性戰爭的進程,不如說它對現實國際政治鬥爭已經和正在不斷地產生影響。70年代末,美國宣佈研製成功中子彈,它最適於戰場使用,理應屬於戰術核武器範疇,但卻受到幾乎是世界範圍的強烈反對。從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鬥爭的複雜性。

中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即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並不是由於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爲的,是爲了防禦,爲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爲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如何防止核戰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編輯本段]參考書目

趙忠堯、何澤慧、楊承宗主編:《原子能的原理和應用》,科學出版社,北京,1965。

貝特朗·戈爾德施密特著,高強、路漢恩譯:《原子競爭1939~1966》,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4。(BertrandGoldschmidt,LesRivalitésAtomiques1936~1966,Fayard,1967.)

羅伯特·容克著,何緯譯:《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0。(RobertJungk,HelleralstausendSonnen,1956.)

[編輯本段]原子彈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

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爲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爲核導彈、核航空炸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或用作氫彈中的初級(或稱扳機),爲點燃輕核引起熱核聚變反應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彈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藥、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制系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藥;高能炸藥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鈈-239。

爲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採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鈈-238原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產生的中子、γ射線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因素。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核裝置用飛機空投。1966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原子彈技術不斷髮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亦稱“扳機”)具有重要意義。爲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爲改進原子彈的性能,發展了加強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氘或氚等熱核裝料,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點燃氘或氚,發生熱核反應,而反應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這種原子彈與氫彈不同,其熱核裝料釋放的能量只佔總當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藥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目的是提高炸藥的利用效率和核裝料的壓縮度,從而增大威力,節省核裝料。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編輯本段]原子彈的歷史

●二戰期間,科學家西拉德爲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羅斯福才批准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研製原子彈。

●1942年8月,美國製訂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43年7月,美國成立原子彈研究所。

●1945年3月,美國成立合併秘密的原子能委員會。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

●1949年,蘇聯成功研製原子彈,英國、法國分別於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製的原子彈,1964年,中國也擁有了原子彈。

原子彈分爲“槍式”和“收聚式”兩種類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產生毀滅性的力量

根據原子彈引發機構的不同,可分爲“槍式”原子彈和“收聚式”原子彈。“槍式”原子彈將兩塊半球形的小於臨界體積的裂物質分開一定距離放置,中子源位於中間。在覈裝藥的球面上包覆了一層堅固的能反射中子的材料,其作用是將過早跑出來的中子反射回去,以提高鏈式反應的速度。在中子反射層的外面是高速炸藥、傳爆藥和**,再將**與起爆控制器相連接。起爆控制器自動地起爆炸藥。兩個半球形裂變物質在炸藥的轟擊下迅速壓縮成一個扁球形,達到超臨界狀態。中子源放出大量的中子使鏈式反應迅速進行,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就是殺傷破壞力巨大的原子彈爆炸。“收聚式”原子彈將普通烈性炸藥製成球形裝置,並把小於臨界體積的核裝藥製成小球置於炸藥球中。炸藥同時起爆,將核裝藥小球迅速壓緊並達到超臨界體積,從而引起核爆炸。“收聚式”原子彈的的結構複雜,但核裝藥利用率高。現代原子彈綜合了這兩種引發機構,使核裝藥的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破壞力。

核武器的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有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電磁脈衝及放射性沾染。光輻射是在覈爆炸時釋放出的以每秒30萬千米速度直線傳播的一種輻射光殺傷方式。1枚當量爲2萬噸的原子彈在空中爆炸後,距爆心7000米會受到比陽光強13倍的光照射,範圍達2800米。光輻射可使人迅速致盲,並使皮膚大面積灼傷潰爛,物體會燃燒。衝擊波是核爆炸後產生的一種巨大氣流的超壓。一枚3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在距爆心投射點800米處,衝擊波的運動速度可達200米/秒。當量爲2萬噸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點650米以內,超壓值大於1000克/釐米2。可把位於該地區域內的所有建築物及人員徹底摧毀。早期核輻射是在覈爆炸最初幾十秒鐘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線。1枚當量2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距爆心1100米以內人員可遭到極度殺傷,1000噸級中子彈爆炸後,在這個範圍內的人員幾周內會致死,在200米以內的人員則當即致死。電磁脈衝的電場強度在幾千米範圍內可達1萬至10萬伏,不僅能使電子裝備的元器件嚴重受損,還能擊穿絕緣,燒燬電路,沖銷計算機內存,使全部無線電指揮、控制和通信設備失靈。1顆5000萬噸級原子彈爆炸後破壞半徑可達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狀煙雲飄散後所降落的煙塵,對人體可造成照射或皮膚灼傷,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國在比基尼島試驗的1500萬噸級氫彈,爆後6小時,沾染區長達257千米,寬64千米。在此範圍內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時間內緩慢的死去或終身殘廢。

[編輯本段]五核國家核武力量對比

美國:1945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1030次。擁有約1.2萬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13035公里。

蘇聯:1949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715次。擁有約2.8萬枚核彈頭,其中約1.8萬枚將被拆除。導彈射程達10943公里。

英國:1952年首次核試驗成功。共進行45次核試驗。擁有約40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法國:1960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擁有約51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中國:1964年首次核試驗成功。

[編輯本段]核武器種類

美國W87型氫彈核彈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與核反應有關係的殺傷武器。

第一代:原子彈:以重核鈾或鈈裂變的核彈。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鏈式反應——由中子轟擊鈾-235或鈈-239,使其原子核裂開產生能量,包括衝擊波、瞬間核輻射、電磁脈衝干擾、核污染、光輻射等殺傷作用。

第二代:氫彈: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由原子彈引爆氫彈,原子彈放出來的高能中子與氘化鋰反應生成氚,氚和氘聚合產生能量。氫彈爆炸實際上是兩顆核彈爆炸(原子彈和氫彈),所以說氫彈的威力比原子彈更大一些。如裝載同樣多的核燃料,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4倍以上。當然,不能用大當量的原子彈與小當量的氫彈來比較。

“氫鈾彈”(三相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加核裂變——它是在氫彈的外層又加一層可裂變的鈾-238,也屬於第二代核彈。

第三代:中子彈(增強輻射彈):以氘和氚聚變原理製作,以高能中子爲主要殺傷力的核彈。中子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型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但不是用原子彈引爆,而是用內部的中子源轟擊鈈-239產生裂變,裂變產生的高能中子和高溫促使氘氚混合物聚變。它的特點是:中子能量高、數量多、當量小。如果當量大,就類似氫彈了,衝擊波和輻射也會劇增,就失去了“只殺傷人員而不摧毀裝備、建築,不造成大面積污染的目的”。也失去了小巧玲瓏的特點。中子彈最適合殺滅坦克、碉堡、地下指揮部裡的有生力量。

威力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輻射排序:中子彈氫鈾彈氫彈原子彈;

污染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第四代:即覈定向能武器:正在研製中,因爲這些核彈不產生剩餘核輻射,因此可作爲“常規武器”使用,主要種類有:

反物質彈、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彈、乾淨的聚變彈、同質異能素武器等。第四代的另一特點是突出某一種效果,如突出電磁效應的電磁脈衝彈,使通訊信號混亂。他可以使高能激光束、粒子束、電磁脈衝等離子體定向發射,有選擇地攻擊目標,單項能量更集中,有可控制的特殊殺傷破壞作用。

第177章 君君臣臣(2)第49章 恐怖平衡(3)第74章 幽浮降臨(5)第186章 直面未來(2)第2章 喪鐘爲誰而鳴(2)第5章 莽荒歲月(5)第14章 篳路藍縷(4)第171章 夢幻兵器(2)第40章 自然經濟(2)第191章 嫦娥計劃(2)第207章 黑幕重重(2)第228章 臨近尾聲(2)第123章 建國大業(4)第200章 十字路口(3)第47章 恐怖平衡(1)第227章 臨近尾聲(1)核捆綁資料可跳過第47章 星星之火(6)第92章 前路難行(1)第55章 縱橫捭闔(3)第67章 半島來客(1)第143章 光輝D日(1)第36章 其徐如林(1)第23章 作法自斃(5)第50章 恐怖平衡(4)第109章 驚喜交加(4)第200章 十字路口(3)第74章 狡兔三窟(2)第156章 蓄勢待發(1)第52章 思慮深遠(3)第127章 建國大業(8)第29章 漫漫嚴冬(1)第4章 莽荒歲月(4)第53章 縱橫捭闔(1)第170章 夢幻兵器(1)第53章 縱橫捭闔(1)第143章 光輝D日(1)第90章 南征北戰(4)第83章 敲山震虎(1)第44章 星星之火(3)第14章 靜水微瀾(2)第82章 洪水滔天(2)第96章 物競天擇(2)第3章 喪鐘爲誰而鳴(3)第5章 莽荒歲月(5)第201章 十字路口(4)第55章 縱橫捭闔(3)第148章 乍暖還寒(2)第78章 步步爲營(4)第29章 侵略如火(3)第199章 十字路口(2)第14章 靜水微瀾(2)第13章 篳路藍縷(3)第201章 十字路口(4)第168章 暗度陳倉(3)第126章 建國大業(7)第53章 思慮深遠(4)第119章 休養生息(4)第33章 漫漫嚴冬(5)第51章 恐怖平衡(5)第40章 自然經濟(2)第151章 鼓角爭鳴(1)第40章 自然經濟(2)第24章 作法自斃(6)第121章 建國大業(2)第66章 天災人禍(4)第130章 先決條件(2)第50章 恐怖平衡(4)第44章 星星之火(3)第162章 焦頭爛額(2)第45章 其徐如林(9)第54章 思慮深遠(5)第37章 其徐如林(2)第66章 海外音訊(1)第91章 南征北戰(5)第123章 建國大業(4)第35章 不速之客(1)第32章 侵略如火(6)第146章 光輝D日(4)第162章 焦頭爛額(2)電磁脈衝資料可跳過第156章 蓄勢待發(1)第45章 星星之火(4)第62章 目不交睫(4)第62章 目不交睫(4)第122章 建國大業(3)第152章 鼓角爭鳴(2)第134章 春季攻勢(3)第87章 南征北戰(1)第96章 物競天擇(2)第140章 歧路亡羊(5)第61章 目不交睫(3)第88章 南征北戰(2)第41章 其徐如林(5)第107章 驚喜交加(2)第57章 生死兩難(3)第58章 縱橫捭闔(6)第171章 夢幻兵器(2)
第177章 君君臣臣(2)第49章 恐怖平衡(3)第74章 幽浮降臨(5)第186章 直面未來(2)第2章 喪鐘爲誰而鳴(2)第5章 莽荒歲月(5)第14章 篳路藍縷(4)第171章 夢幻兵器(2)第40章 自然經濟(2)第191章 嫦娥計劃(2)第207章 黑幕重重(2)第228章 臨近尾聲(2)第123章 建國大業(4)第200章 十字路口(3)第47章 恐怖平衡(1)第227章 臨近尾聲(1)核捆綁資料可跳過第47章 星星之火(6)第92章 前路難行(1)第55章 縱橫捭闔(3)第67章 半島來客(1)第143章 光輝D日(1)第36章 其徐如林(1)第23章 作法自斃(5)第50章 恐怖平衡(4)第109章 驚喜交加(4)第200章 十字路口(3)第74章 狡兔三窟(2)第156章 蓄勢待發(1)第52章 思慮深遠(3)第127章 建國大業(8)第29章 漫漫嚴冬(1)第4章 莽荒歲月(4)第53章 縱橫捭闔(1)第170章 夢幻兵器(1)第53章 縱橫捭闔(1)第143章 光輝D日(1)第90章 南征北戰(4)第83章 敲山震虎(1)第44章 星星之火(3)第14章 靜水微瀾(2)第82章 洪水滔天(2)第96章 物競天擇(2)第3章 喪鐘爲誰而鳴(3)第5章 莽荒歲月(5)第201章 十字路口(4)第55章 縱橫捭闔(3)第148章 乍暖還寒(2)第78章 步步爲營(4)第29章 侵略如火(3)第199章 十字路口(2)第14章 靜水微瀾(2)第13章 篳路藍縷(3)第201章 十字路口(4)第168章 暗度陳倉(3)第126章 建國大業(7)第53章 思慮深遠(4)第119章 休養生息(4)第33章 漫漫嚴冬(5)第51章 恐怖平衡(5)第40章 自然經濟(2)第151章 鼓角爭鳴(1)第40章 自然經濟(2)第24章 作法自斃(6)第121章 建國大業(2)第66章 天災人禍(4)第130章 先決條件(2)第50章 恐怖平衡(4)第44章 星星之火(3)第162章 焦頭爛額(2)第45章 其徐如林(9)第54章 思慮深遠(5)第37章 其徐如林(2)第66章 海外音訊(1)第91章 南征北戰(5)第123章 建國大業(4)第35章 不速之客(1)第32章 侵略如火(6)第146章 光輝D日(4)第162章 焦頭爛額(2)電磁脈衝資料可跳過第156章 蓄勢待發(1)第45章 星星之火(4)第62章 目不交睫(4)第62章 目不交睫(4)第122章 建國大業(3)第152章 鼓角爭鳴(2)第134章 春季攻勢(3)第87章 南征北戰(1)第96章 物競天擇(2)第140章 歧路亡羊(5)第61章 目不交睫(3)第88章 南征北戰(2)第41章 其徐如林(5)第107章 驚喜交加(2)第57章 生死兩難(3)第58章 縱橫捭闔(6)第171章 夢幻兵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