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第564章 拷餉

按李躍的詔令,龍城中凡是能搬走的都裝車帶走,慕容家的皇宮被拆除,石料木料留下,送到北面紫蒙川建造大寧城,徹底將這塊崛起過東胡、宇文、契丹的風水寶地,變成大梁的牧場。

至於皇宮中的器物,全都一車又一車停在城外,一眼望不到頭。

別看燕國百姓衣不遮體面有菜色,燕國宗室們卻富得流油,隨便一家,輕輕鬆鬆挖出幾萬石糧草,幾百牲畜,千人以上的僮僕,金銀錢帛更是不計其數。

李躍還組織了一支拷餉營,交給楊略搜索漏網之魚。

慕容家這麼多宗室,不可能全都殺絕。

城中還有不少城主和豪酋,燕國亡了,他們對大梁價值不大。

唯一讓李躍頭疼的是東西太多,帶不回去,只能臨時打造木車,凡是出征的黑雲將士,都分了一些。

崔瑾、賈堅、鹿勃早帶來的鎮軍,凡是願意留下的,每人五百畝牧場或三百畝良田,由朝廷建造房屋,分給耕牛和農具,每家三名奴隸。

以後鎮軍只負責打仗、鎮壓當地蠻族,繁衍人口,耕種放牧由奴隸完成。

大梁有專門的奴籍,和管理奴隸的律法。

避免壓迫太重,引起奴隸反抗,也給了奴隸一點希望,子嗣可以脫奴籍,變成僮民,但與主家仍有人身依附關係。

不是李躍開歷史的倒車,而是這時代奴隸普遍存在。

當年段氏首領段日陸眷以及石勒都是奴隸出身。

存在即合理,時代自有其規律,很多活不下去的人依附士族豪酋方能保命。

同樣,草原、遼東活不下的異族可以依附大梁子民、庶民爲奴。

這其實也是同化的一個過程。

拷餉營成果斐然,僅從慕容評家就弄出十幾萬石糧草,金玉錢帛折算四千萬緡,比燕國府庫還多,真正的富可敵國。

這還不算他家的僮僕、田地、部曲……

鑑於慕容評的突出貢獻,李躍給他封了一個給事中、戶部左僕射、建德侯,表彰他爲大梁積累這麼多的錢糧。

人性之貪婪有時候實在讓李躍無語。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國都沒了,他的家財又怎麼守得住?

如果當初鼎力支持悅綰、慕容恪的革新,也不會淪落到這種地步。

然而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一再上演……

“慕容評貪得無厭,豈能封侯,戶部左僕射乃重職,不可輕易與人。”

敢這麼跟李躍說話的,只有崔瑾。

李躍一想也是,晉朝、燕國覆滅,一大原因就是公侯太多,雖說慕容評是虛封食邑,但讓衝鋒陷陣的將士們不好想。

關鍵慕容評在燕國名聲實在太差,賣樵鬻水,積錢絹如丘陵,也就是燕國士卒百姓,喝一口水,燒一把柴都要向他交錢……

歷史上燕軍三十萬不敵秦軍六萬的戰績就是出自他手……

以後他當戶部左僕射,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兄長所言甚是。”李躍從善如流,當即修改,既然慕容評這麼喜歡金子,打了敗仗還穿一身騷氣的金甲,乾脆封了一個金紫光祿大夫,做褒贈之賞。

漢魏舊制,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稱銀青光祿大夫。

金紫正三,銀青從三。

算是表彰特殊貢獻者。

“以後遼東就託付於兄長!”李躍拱手。崔瑾蓄了短鬚,氣度越發儒雅,若論儀表,可謂大梁之最,雖位高權重,卻低調謹慎,跟王猛完全是兩個風格,只要他點頭,與崔家合流,就是大梁最大的一股勢力,但這麼多年都與崔家保持距離,在地方風評極佳。

能力雖然差了一檔,卻足夠穩重,又擅長防守,還是李躍結義兄長,是鎮守遼東的最佳人選。

“臣一人恐怕難當此任,陛下還需派一人。”

“哈哈,兄長謙虛了。”

“非是謙虛,遼東新定,千頭萬緒,臣可保遼東無外患,然遼東欲大治,非大司農不可。”崔瑾一本正經道。

大司農也就是周牽。

中原從焦土變成沃野一大半都是他功勞。

想要經營遼東,非此人不可。

以後海路暢通,遼東產出的糧食和各種物資可以直接走海路,直接與中原運河體系連上。

即便在後世,偌大的遼東都是寶地。

“可,不過朕讓給大司農休沐半年,然後北上。”李躍以後的《皇樑祖訓》上又多了一條:不可放棄遼東。 шшш ▪ttka n ▪c ○

洪武大帝的祖訓,動輒就是這不徵那不伐,將國家限制死了。

李躍恰恰相反,爲大梁指明發展方向,可以花上幾十年、上百年緩慢推進,但不能不做……

歷史永遠是向前了,固步自封者必亡。

“還有一事,遼東鮮卑人衆多,陛下升慕容評而不封慕容暐,有失大梁體面與胸懷。”崔瑾拱手道。

“封慕容暐?”慕容暐一直都沒什麼存在感,李躍都快忘了這對母子。

“陛下莫要忘了,慕容垂爲我大梁左將軍。”

隨着樑國收復幽、並,吞滅燕國,以後治下的鮮卑人越來越多。

需要收服他們的心。

歷史上,司馬家善待劉禪,南中都督霍弋率六郡歸降,死心塌地爲晉朝鎮守西南。

一手大棒,一手蘿蔔,對付慕容氏,還是要剛柔並濟。

而且遼東鮮卑諸部,不止一個慕容氏,需要皆封賞慕容暐安撫他們。

連張平、劉國之流都封侯了,慕容暐的確要善待,給拓跋家、苻家做一個榜樣。

“封慕容暐爲昌黎郡公,可祭拜燕室宗廟,衣食住行,可用燕王禮儀,封可足渾氏燕國夫人。”

反正慕容暐、可足渾氏遷入鄴城,眼皮子底下,圈養起來也無妨。

公事談完,留崔瑾小酌,回憶當年在黑雲山上掙扎求存,恍如隔世一般。

“可惜兄長……不在……”崔瑾對孟開仍不能忘懷。

早年幾乎餓死,是孟開提刀到處爭搶,才讓兩人活了下來。

“孟寬今年十一,文武雙全,驍勇無比,再過兩年就能爲大梁出力。”李躍視孟開子女如己出。

“如此,兄長可以瞑目矣!”崔瑾朝地上酹了一樽酒。

“陛下、都督,玄菟戰報。”崔宏在堂外躬身稟報。

519.第517章 牛蛇第163章 怒672.第670章 勾結第183章 東進第454章 死志第147章 波瀾第217章 劫掠第162章 出483.第481章 響應補充第195章 腥風682.第680章 動向第104章 渡河第153章 封賞第106章 劇變第262章 退兵第17章 心思第310章 魯口763.第761章 請退第58章 乞活第351章 上黨512.第510章 聯姻第416章 風起599.第597章 龜縮第122章 病倒第51章 對峙第103章 盟友第317章 北伐739.第737章 東風663.第661章 教誨600.第598章 水火第181章 赤旗第214章 太寧550.第548章 江東子弟746.第744章 亂軍第10章 不妙第443章 不攻第451章 山倒634.第632章 謝氏688.第686章 刀俎第380章 席捲471.第470章 推行555.第553章 攻守470.第469章 西引第62章 京縣465.第464章 水軍第190章 防線第358章 妥協第299章 棋局第390章 恐懼714.第712章 三省第332章 虛實第411章 備戰第289章 北渡471.第470章 推行498.第496章 宿將第338章 契機665.第663章 仁義658.第656章 好戰487.第485章 合肥第258章 殺644.第642章 王佐第370章 密信第200章 生息第178章 借刀第383章 絕境490.第488章 忠血502.第500章 挽留第297章 來往第371章 膨脹第188章 花明第382章 出手464.第463章 匡扶第444章 天縱第387章 白波谷494.第492章 棄卒第381章 狂妄555.第553章 攻守463.第462章 攻薊第392章 白波谷第20章 援兵第346章 擒511.第509章 投敵582.第580章 請退第267章 再勝741.第739章 不走第370章 密信第453章 獻計第258章 殺第41章 人心第168章 虎死第158章 擴軍473.第472章 勒索669.第667章 打壓第36章 消息第40章 氣勢465.第464章 水軍604.第602章 翻船第212章 鏡合526.第524章 名正
519.第517章 牛蛇第163章 怒672.第670章 勾結第183章 東進第454章 死志第147章 波瀾第217章 劫掠第162章 出483.第481章 響應補充第195章 腥風682.第680章 動向第104章 渡河第153章 封賞第106章 劇變第262章 退兵第17章 心思第310章 魯口763.第761章 請退第58章 乞活第351章 上黨512.第510章 聯姻第416章 風起599.第597章 龜縮第122章 病倒第51章 對峙第103章 盟友第317章 北伐739.第737章 東風663.第661章 教誨600.第598章 水火第181章 赤旗第214章 太寧550.第548章 江東子弟746.第744章 亂軍第10章 不妙第443章 不攻第451章 山倒634.第632章 謝氏688.第686章 刀俎第380章 席捲471.第470章 推行555.第553章 攻守470.第469章 西引第62章 京縣465.第464章 水軍第190章 防線第358章 妥協第299章 棋局第390章 恐懼714.第712章 三省第332章 虛實第411章 備戰第289章 北渡471.第470章 推行498.第496章 宿將第338章 契機665.第663章 仁義658.第656章 好戰487.第485章 合肥第258章 殺644.第642章 王佐第370章 密信第200章 生息第178章 借刀第383章 絕境490.第488章 忠血502.第500章 挽留第297章 來往第371章 膨脹第188章 花明第382章 出手464.第463章 匡扶第444章 天縱第387章 白波谷494.第492章 棄卒第381章 狂妄555.第553章 攻守463.第462章 攻薊第392章 白波谷第20章 援兵第346章 擒511.第509章 投敵582.第580章 請退第267章 再勝741.第739章 不走第370章 密信第453章 獻計第258章 殺第41章 人心第168章 虎死第158章 擴軍473.第472章 勒索669.第667章 打壓第36章 消息第40章 氣勢465.第464章 水軍604.第602章 翻船第212章 鏡合526.第524章 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