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有西方教向闡教下手,度化十二金仙之四及名義上的闡教副教主入西方教使得元始天尊提前開啓道佛之爭。隨後,因爲多寶轉世的釋迦摩尼開始遊歷天下,並在途中傳自創的大乘佛法於四方逐漸構築大乘佛教,不但逼得接引前往首陽山向太清妥協,更是令諸天修士將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西牛賀洲。
因此在博浪沙圍殺人族祖龍的六年時光內,秦始皇爲秦朝定下的鑄就一支合格的長城軍團和百越軍團,打得匈奴不敢彎弓南望、百越不敢向北行進,並修建剋制南北蠻夷的長城、靈渠兩造物及始皇陵墓及大秦冥土的鑄就併成型一支陶俑冥軍軍團等任務竟是極爲順利的全部完成了。
秦朝建立的第二十一年,人族始皇帝嬴政龍車攜文武重臣及人間諸神駕臨驪山北麓其陵墓之所。
這作爲作爲大秦未來重返人間的憑藉的始皇陵吸收了人族歷代人王陵墓之精華,其不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更是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完美的依照風水格局鎮壓了秦朝國運。
即便不明風水之術、不識望氣之法的秦始皇及衆多文武重臣望之皆是神而明之的感覺到了一陣神清氣爽,似乎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力量加持在了自己身上。
嬴政端坐於六龍馬齊拉的龍車之上,轉頭看向騎着一隻攝霞赤角鹿的徐福,笑道:“太宰不愧是鬼谷所出,單單這陵墓外圍便足見風水氣數的功底啊,朕看就算只是作爲陵墓也是該造的!”
衆大臣及人間神靈也都是不由得點頭應是,甚至有一位與徐福私交不錯的大羅神靈表示要請徐福爲其改造一番自己的神域還在一番推拒之下讓徐福不得已應下了,此刻氣氛上佳。
一行人隨後進入了始皇陵墓的陵園區,這陵園區基本是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佈局建造,呈回字形,有內外兩重城垣,其外城垣底部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鬥,近似方型。這外城的東部已經立滿了由‘元靈囊身兵馬俑’造就的兵馬俑軍團。
嬴政當即驅車來到這支兵馬俑軍團隊列的最前端,開口問道:“皇宮內衛長嬴翎何在?”
嬴政話音落下,從兵馬俑軍團的中央之處一尊映射出青銅光華的持劍背旗將軍俑極速飛出落於嬴政車架之前,將軍俑猛地單膝跪地,有如瓷片摩擦的嘶啞聲音響起:“皇宮內衛長嬴翎在此,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若是赤精子在此,一定能驚懼的認出這便是當年博浪沙圍殺祖龍時指揮秦軍發起如潮衝鋒最後將其肉身都打壞的秦將,因爲這名明明肉身魂魄都應該死於兩儀微塵宇宙之中的秦將竟是脫離了虛實真幻之隔變作兵馬俑重新出現在洪荒!
其實不僅是這位名爲嬴翎的皇宮內衛長,當年博浪沙死去的三萬秦軍其實都藉助‘元靈囊身兵馬俑’之術從靈魂本源從新彌合靈魂化作了兵馬俑,沒有任何一個真的在反秦倒截聯盟的圍殺之下入滅乃至輪迴。
嬴政看着這同爲嬴氏宗族族人的嬴翎依舊鐵血肅穆的氣質和舉止,心中對‘元靈囊身兵馬俑’之術的些許擔憂也是徹底散去,下旨道:“所有陶俑冥軍皆是吾大秦的忠臣義士,其生也爲大秦流盡血汗,其死後亦爲大秦獻出魂魄,不可不賞也!從此之後,凡秦人爲陶俑冥軍者,其名爵皆加三級,有法網化理、道強其魂,得大秦國運護持其血脈。”
此言一出,當即先有法網凝鏈鋪天蓋地倏地伸出十萬末端探入目前立於始皇陵墓的兵馬俑軍團將士腦後,隨後便是大秦國運黑龍發出龍吟顯化於空以龍鱗散射之光罩住每一尊兵馬俑的頭頂氣運雲團。
當是時,十萬在博浪沙圍殺、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之戰中肉身死去轉化爲兵馬俑的將士皆是動作齊劃如一的全部單膝跪倒在地,發出明明嘶啞卻直擊人心的聲音:“吾等不滅!大秦不死!大秦萬歲!吾皇萬歲!........”
嬴政看着向他這些單膝跪地的秦軍將士,聽着他們唯有赤誠及熱血的聲音,想到他們也許將在數元會乃至數十元會內都不得轉世輪迴重獲肉身再入紅塵,心中猛地有些堵塞,用力忍住即將流出的熱淚,不敢再多言駕車帶着衆臣諸神進入了始皇陵墓的葬區。
始皇陵墓的葬區與歷代人王葬區相近,可以說除了材料之外其他基本上一般無二。
挖通地脈引得黃泉及岩漿上涌爲江河大海,以玉石金銀點綴穹頂結陣連通星空霄漢化出周天星辰,以泰山帝踏銅爲基凝鑄萬嶽千山,以驪山壤土爲質捏的宮殿閣樓。上具天文之道韻,下有山河之脈理,中成社稷之浩然。
雖然葬區的佈置並無太多的創新,嬴政及衆臣諸神卻都是感到極爲的滿意,畢竟人族看似有着將近六元會的歷史,但其實人王卻不過百尊,完全依照人王規格的陵墓葬區更是不過二十,六年時間鑄就的始皇陵墓有如此宏大樣貌已經是難得。
嬴政一行人憑虛而行越過萬里銅鑄山川來到了依照帝都咸陽方位形態所鑄的一座小城的皇宮朝議殿之中。
這個朝議殿與陵墓的其他建築不同,與真正的朝議殿一般大小。不過卻依舊有所差別,其大殿之上不但爲將臣諸神的桌椅蒲團換作一樽又一樽的九幽黑曜石棺,就連本應爲嬴政擺放的皇座都被換作了九龍紋盤繞的泰山帝踏銅銅棺。
徐福來到嬴政身邊躬身向衆臣諸神行禮,說道:“諸位大臣神靈皆可按大朝議之序列煉化這九幽黑曜石棺,此處的九幽黑曜石棺之中同樣設置了‘元靈囊身兵馬俑’之術,諸位於陵墓之外一旦身死,其中術法便可啓動直接接引諸位魂魄入這棺中化爲陶俑再爲大秦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