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教官到來

當都督僉事馮誠與幾十名精銳火銃教官,從雲南一路顛簸來到京城的時候,已經是洪武二十三年的冬天了。

馮誠雖然攜帶着西平侯沐英的密信,但是其本人在名義上,是代表雲南都指揮使司來五軍都督府公幹的,任務就是遞交每年各都指揮使司需要例行彙報的文書材料。

而之所以沐英不光明正大地說明自家派人過來,反而以這種方式進行,自然是因爲信中有很多不能被第三人知道的機密,這些事情都是軍國大事,而且頗多陰私之議,被外人尤其是軍隊裡的其他人知道了,那難免會對沐英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馮誠先是去五軍都督府交了差,隨後又去叔叔馮勝家的宋國公府拜會了一趟。

馮誠來得巧,正值歲末,北邊的三位國公,除了西北的藍玉抽不開身,宋國公馮勝和穎國公傅友德都奉詔回京了這也是慣例,從徐達出鎮北平開始,節制一方的國公就會被在年底召回京城述職,也是爲了防止出現唐朝時候的那種藩鎮割據情況。

而這種派大將駐守邊疆的形式,也很快就會成爲定例,也就是所謂“總兵”的出現,再往後就會因爲總兵兵權過大而被拆分防區,繼而演變成九邊總兵制度,再演變成總兵作爲實職代替都指揮使司實際管理職能並更加碎片化的情況。

而宋國公馮勝這些年一直在山西方向坐鎮,主要工作就是在太原、平陽招民爲兵,立衛屯田,在代北的大同等地建立寨堡,約束羈縻衛所等等。

馮誠踏入宋國公府,只見府邸內張燈結綵,已經是一派提前過年的氣氛了。

宋國公府很大,佔地面積也就比朱雄英去過的魏國公府小一些,但規制是一樣的,前面三廳都是標配。

穿過兩個庭院,來到正廳,見叔叔馮勝正坐在主位上等他,僕人已經給他通傳了馮誠求見的消息。

馮誠忙上前行禮,宋國公馮勝見到侄子臉上也露出笑容,揮手示意他上前湊近看看,而馮誠也打量着叔叔,眼見叔叔幾年沒見,也是須發斑白了,心中不由得有些唏噓。

“誠兒,你這一路上辛苦了,瘦了這麼多。”宋國公馮勝溫和地說道,聲音中透露着長輩對晚輩的關愛。

馮誠恭敬地答道:“不辛苦,侄兒來府上這一路都在想,京城這些年變化真大,沿途所見商鋪林立、行人如織,比往年更加繁榮了。”

宋國公馮勝點了點頭,感慨道:“是啊,這些年京城的變化確實大,尤其是商業,自從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勵民間貿易,莫愁湖便成了四方商賈雲集之地,京城的商業連帶着也繁榮了起來,這都是聖孫的功勞啊不過你久在雲南,消息閉塞,不知道也是正常。”

馮誠心中一動,只道:“這次從雲南帶了幾十名火銃手來京做幼軍的教官,與這位聖孫可有關係?”

“自然是有的。”宋國公馮勝笑道:“聖孫可真是了不得,不僅在幼軍演習中表現出色,還向陛下提出了引進火銃手擔任教官的建議,陛下大爲讚賞,所以纔有下旨讓沐英挑選精銳前來京城這件事情。”

馮誠聞言,不禁吃了一驚。

他遠在雲南,對京城裡的事情可以說是基本兩眼一抹黑,畢竟無線電臺是都指揮使司用的,不是給他們私人用的,再加上都有記錄,所以肯定不可能公器私用嗯,這玩意就沒有私人的,都是公對公。

所以,在雲南的明軍中高級將領,上至西平侯沐英,下至都指揮使寧正、都指揮同知湯昭、都督僉事馮誠,平常有什麼敏感的私人信件還是委託親信家人進行傳遞,一般需要官府出具文書的驛站都是不用的,怕被錦衣衛截獲。

正因如此,雲南作爲帝國最邊緣,也是最交通不便的地區,很多信息,是非常滯後的。

馮誠只知道皇嫡長孫朱雄英自幼聰慧過人,後來早逝以後,似乎另有一些機遇,有了陰陽炁海這件事情,但如今沒想到竟然如此受皇帝寵愛,在軍事上也想有所建樹。

要知道,皇帝在過去二十年裡,可是沒有培養過哪個兒子直接插手軍隊的,哪怕是那幾個能打的藩王,那也都是自己練的,不是朱元璋刻意培養的。

宋國公馮勝見侄子面露驚訝之色,便知道他對這件事情並不瞭解,於是詳細講述了朱雄英的一些事情,馮誠聽得津津有味。

實際上,這也是馮勝故意爲之,相當於那這些不是什麼機密的消息,給西平侯沐英間接賣個好。

“誠兒,你此次來京,除了公幹之外,也正好藉着去幼軍送火銃教官的機會,可以見見這位聖孫。”

宋國公馮勝說道:“這位聖孫乃是大明的未來,就是拉不上什麼關係,多親近親近總是好的畢竟,我們馮家就是以陛下的親軍指揮使起家的。”

郢國公馮國用、宋國公馮勝,之所以馮家能有兩個國公,哪怕其中一個是追贈,那也跟他們作爲朱元璋的親軍指揮使,是嫡系中的嫡系這一點,是脫不開干係的。

因此,既然是走這條路起家的,馮家也更加重視對於以後繼承人的靠攏。

馮誠點頭稱是,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裡。

當晚,宋國公馮勝在府中設宴款待侄子,席間賓主盡歡,馮誠也趁機向叔叔請教了一些關於京城局勢和對邊境問題的看法,馮勝一一作答,讓馮誠受益匪淺。

宴後馮誠回到客房休息,心中卻暗自盤算着如何將沐英的密信呈給皇帝,他知道這件事情關係重大,必須妥善處理。

於是,第二天一早,馮誠便早早起牀,整理好儀容,帶着沐英的密信前往皇宮,以自己的名義求見皇帝。

嗯,家父馮國用,這個理由其實就夠了,朱元璋沒理由不忙的話不去見這位遠道而來的故人之子。

經過守門士兵的檢查,馮誠隨身攜帶的符牌被覈驗,並且解除了他的武器以後,馮誠懷着忐忑的心情,穿過層層宮門,來到了奉天殿前。

他深知這份密信的分量,關係到雲南邊境的安危,甚至可能影響到更大的範圍,所以不自覺地摸了摸。

守門的宦官見是馮誠到了,便去通報。

不一會兒,有殿內的內侍出來引領馮誠入內。

馮誠跟隨着內侍進入奉天殿,只見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神態威嚴。

馮誠心中一緊,連忙上前跪拜行禮。

“臣馮誠,參見陛下。”馮誠的聲音微微顫抖。

朱元璋點了點頭,示意他平身。

君臣寒暄幾句後,馮誠深吸了一口氣,穩定了一下情緒,然後恭敬地呈上了沐英的密信。

馮誠說道:“陛下,臣此次來京,除了例行公幹之外,還帶來了西平侯沐英的密信。”

有宦官檢查轉交,朱元璋接過密信弄開了火漆,仔細地閱讀起來。

信中詳述了雲南內外的緊張局勢,以及安南國的威脅,還有與廣西都指揮使司在應對邊境問題上的尷尬,沐英希望朱元璋能夠重視此事,並採取相應的措施。

朱元璋的眉頭越皺越緊,顯然是被信中的內容所影響。

過了好一會兒,朱元璋才放下密信,沉聲問道:“馮誠,信中的內容你可知道?”

馮誠連忙搖頭:“臣絲毫不知。”

“那你可知沐英爲何選擇你來傳遞這份密信?”

馮誠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臣是馮國用之子,宋國公馮勝的侄子,臣的父親和叔叔都爲陛下所信任。”

朱元璋點了點頭,對馮誠的回答表示滿意,然後他又詳細地問了馮誠一些關於雲南都指揮使司內部以及雲南土司、麓川、安南的問題,馮誠一一如實作答。

“定邊府之戰你們打的很好,打出了大明軍威,麓川的事情咱知曉,從前元的時候就在周圍不斷擴張,這一仗把他們骨頭打斷了,短時間內再也無力侵擾大明瞭。”

實際上,從法理上講,麓川確實是元朝的遺產之一,但緬國不是,跟高麗還不一樣,高麗是元朝打下來了並且駐軍實際控制,而緬國壓根就沒實際控制過只是遙封當初爲了繞路滅宋,在大理段氏的幫助下,元朝效仿高麗故事,在緬甸境內設立緬中行省,行省丞相由緬國國王兼任,自闢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國王、世子受元朝冊封,緬國算是短暫臣服了一段時間,隨後又跟元朝撕破臉打了起來。

現在緬國已經被麓川滅了,麓川佔據了緬國的國土並對外擴張,而緬國跟麓川之間的關係,就有點像大明跟後金的關係,麓川是金齒宣撫司的六分之一,也有點類似建州女真跟女真諸部的那種關係。

當初元朝改果佔壁爲金齒,並設置金齒宣撫司,立金齒六路總管府於永昌,下設麓川、平緬、鎮西、茫施、柔遠、鎮康六路予以管轄,蒙古人在金齒六路總管府的統治並不得民心,爲了與緬國交戰,元朝多次對金齒六路總管府課以重稅,濫用民力,使得當地人起了反叛之心,一百多年前麓川路總管脫離元朝金齒宣撫司,在勐卯稱王,建立麓川王國。

隨後麓川王國吞併緬國,東征印度的阿洪王國,又在瑞麗江河谷大敗前來進犯的元軍,後至芒市河下游三臺山再戰,麓川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大理,元朝損兵折將喪師失地,不得不派出使者宣諭求和,給予賞賜其實就是北宋和西夏那回事,贏了面子丟了裡子,元朝於其地設平緬宣慰司,冊封麓川王國的思汗法爲世襲宣慰使,到了大明也是這麼操作的,只不過大明不給麓川王國名爲賞賜實爲歲幣的錢了。

而大明跟麓川的衝突,也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在於大明需要一個完整的雲南,但怎麼定義“完整”這件事情,在大明看來得自己說了算,因此這些年一直在奪回被麓川實控的地區洪武十五年三月,原本屬於麓川的威遠、遠乾等地被大明劃到楚雄府境內;洪武十七年,大明改鎮康府爲州、灣甸爲縣,並設置土官管轄,而這些地方此前曾是麓川設流官管轄;洪武十八年二月,大明再次建立金齒衛,並大置屯田,自楚雄至景東,每百里設營,率兵軍屯。正是這些邊境摩擦,才引發了洪武二十一年的定邊府之戰,而在定邊府之戰前,麓川王國已經是中南半島霸主了,其疆域北起雲南南部,南吞勐潤(今泰國),西達阿洪王國(印度阿薩姆邦),東至勐老(老撾),正因爲如此疆域遼闊人力充沛,麓川才能起戰兵、輔兵、民夫二十萬人進攻大明,可惜被沐英、馮誠等人擊敗,從此一蹶不振。

詳細瞭解了雲南的局勢後,朱元璋沉思良久,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說道:“你此次來京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

馮誠聞言心中一喜,知道皇帝大概已經重視了雲南邊境的局勢,他連忙再次跪拜行禮,然後退出了奉天殿。

當馮誠走出奉天殿的時候,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密信已經成功遞交,而且皇帝顯然對此事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不過,他並沒有忘記叔叔馮勝的囑託,那就是藉機接近皇嫡長孫朱雄英,這位被讚譽爲“大明未來”的聖孫,不僅在軍事上有着獨到的見解,更在朝野上下贏得了廣泛的讚譽,馮誠也對此充滿了好奇。

馮誠尋了正在驛館裡休息的火銃教官們,隨後前往府軍前衛的駐地,通報了轅門的衛兵。

梅殷正在營房裡看書,這時,一名親兵匆匆走來,對他說道:“指揮使,從雲南遠道而來的火器教官到了,帶他們來的是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馮誠,想與您一敘。”

梅殷聞言,心中頓時一喜。

“快請馮僉事進來。”

馮誠與一衆火器教官進了府軍前衛的營地,只見營地裡旌旗飄揚,少年們精神抖擻地進行着訓練,將領們則是正站在高臺上,聚精會神地觀看着他們的訓練情況。

馮誠也找不到人詢問哪個是朱雄英,於是便先去見了梅殷,與梅殷寒暄了一陣,將帶着都司大印的火銃教官的花名冊移交給梅殷,也算是走完了流程,畢竟對於雲南都指揮使司來講,人也不能這麼不明不白的就沒了,都得有個程序,對於府軍前衛而言同樣如此。

親兵引領着馮誠來尋梅殷,梅殷在門口迎接:“馮僉事遠道而來辛苦了,聽聞伱從雲南帶來了精銳的火銃教官,這對我們府軍前衛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馮誠謙遜地說道:“指揮使過譽了,奉命行事而已。”

梅殷雖然從官職上看,只是府軍前衛的指揮使,但府軍前衛是上十二衛排名很靠前的衛,屬於天子禁軍,再加上梅殷是排名最靠前的駙馬,所以於公於私,馮誠都不敢託大。

兩人辦完了手續,梅殷主動邀請道:“馮僉事,來,我帶你看看幼軍的訓練情況。”

說着,梅殷引領着馮誠走到校場邊緣,指着正在訓練的士兵們說道:“馮僉事你看,他們正在用最新的燧發銃進行打靶訓練,這種火器裝填速度快,不怎麼怕雨淋,不過生產比較慢,現在還沒配發到雲南那邊。”

尋常小門小戶人家都有遠近親疏之分,人數多達二百多萬的明軍自然也是如此,在沒有能夠批量製造零部件的機牀之前,燧發銃都得靠工匠們手搓,再加上還有各種生產任務,所以產能自然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產能,也要根據大明的戰略優先級,優先供應京城的衛戍部隊、北疆的邊軍,然後纔是雲南、廣西這些南疆地區。

馮誠看着少年們裝填彈藥、瞄準射擊,雖然比不得雲南的火銃手精熟,但看起來也有模有樣了,他轉頭對梅殷說道:“指揮使訓練有方,幼軍如此精銳,真是我大明之福啊。”

精銳什麼的,全系恭維之詞,梅殷哪能聽不出來?

梅殷打了個哈哈笑着說道:“哪裡哪裡。對了,不知雲南那邊的情況如何?”

馮誠知道對方也就是找個話題聊聊,於是便將雲南的局勢以及安南國的威脅等情況,大略向梅殷說了說。

這時,遠處傳來一陣蹄聲,馮誠轉頭望去,只見一隊騎兵飛馳而來,爲首的將領正是府軍前衛指揮同知平安。

平安跟個黑塔似的,壓得駿馬都有些直不起身,他勒住馬匹,大走上高臺,先是向梅殷行禮,隨後又轉頭看了看馮誠.他不認識,這也很正常,因爲平安的履歷相對單薄,洪武元年其父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在跟隨常遇春攻克大都時戰死,平安被朱元璋收爲養子,繼承其父之職,不過這個養子跟沐英那種不同,更多的是名義上的,等到平安成年以後,就實任了濟寧衛指揮僉事,跟隨燕王朱棣出塞作戰過,隨後因爲朱雄英的關係,他的名字出現在了朱元璋的視野裡,被調回京城來府軍前衛升任指揮同知。

而馮誠同爲功臣二代,他家兩個國公,背景比平安硬多了,所以洪武七年三月,馮誠就出任了上十二衛之一的金吾右衛的指揮僉事,隨後一路升職,到洪武十五年即以預左軍都督僉事(試用期)的職位,與前軍都督僉事謝熊戈一同前往雲南都指揮使司任職,參加了昆明守城戰和定邊府之戰,拿掉了這個“預”字,成了正兒八經的都督僉事。

所以名義上,馮誠的“組織關係”,現在還是掛在左軍都督府的,只是在雲南借調,而左軍都督府的都督僉事,是正二品的大員,與雲南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是同級,而衛這個級別的指揮使是正三品,指揮同知是從三品,因此從官階上看,馮誠是高於梅殷和平安二人的。

實際上,如果二人是雲南某個衛的主副官,那見到馮誠得恭敬地不行,畢竟現在雲南雖然剛剛平定,但也有十五個衛,兩個御,十四個守禦所,加起來共一百多個千戶所,兵力十萬餘人,而某個衛雖然鎮守一地,但對於代表五軍都督府監察雲南軍務的馮誠來講,那也就是下屬。

當然了,之所以雲南明軍體量這麼大,主要還是因爲雲南剛收復沒幾年,現在還是軍管狀態,新建的地方衛所遍佈各地,指揮和鎮撫大都駐在城裡鎮守如雲南府爲都司城;曲靖、臨安、楚雄、蒙化、陸涼、平夷、越州也是衛城;宜良、安寧、易門、楊林、武定、馬隆、木密、鳳梧爲千戶所城,通海爲御城。

總之,雲南各地府、州、縣的城裡,都有衛所兵分駐,負責城防,所謂的“以武衛文”就是如此,而近城的壩區分千戶、百戶、總旗、小旗,屯戍墾殖,散爲軍屯村落,平時都是農民,一旦發生了土司叛亂,打起仗來那就是士兵,而交通沿線也有軍戶屯田,在驛站衝要之地,設堡軍屯田,而哨戍大都在山區,撥軍駐守。

反正從這種全面軍管的狀態,也能看出來雲南的局勢有多糟糕。

而這頭平安也是經過梅殷的介紹,知道了對方的來歷,連忙行禮不迭。

“馮都督遠道而來辛苦了。”

平安叫他都督,梅殷叫他僉事,只是一個稱呼的小細節,但其實彼此的地位差距,就已經顯現了出來。

馮誠笑着說道:“平同知來得正好,我正和梅指揮使談論幼軍的火器呢,聽說平同知負責幼軍的訓練,這些火銃教官,可就都交給您手裡了都是些粗豪漢子,若是日後有不合規矩的地方,把哪位皇孫惹惱了,我先道個不是,多擔待。”

馮誠話裡透着小心,這自然是借調到地方的京官太久以後回京所必然的心態,平安連忙對馮誠說道:“這什麼話?馮都督帶來的火銃教官們可真是及時雨,幼軍正需要這樣的教官來提升戰鬥力,捧着當寶貝都來不及。”

梅殷亦是說道:“馮僉事不曉得我們府軍前衛,幼軍裡皇孫也是與等閒士兵一樣,沒什麼優待。”

馮誠微微驚訝,他轉頭看了看正在訓練的少年們,然後說道:“不過說起來,我帶來的這些火銃教官們也確實有些本事,過一陣子你看士兵們的訓練成果就知道了。”

梅殷點了點頭:“能打贏定邊府之戰,這些教官們自然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梅殷的讚賞讓馮誠心中也有些得意,畢竟這是他的成名之戰,然而,他更想親眼見識一下這位被衆人讚譽爲“大明未來”的聖孫朱雄英的風采。

“梅指揮使,不知能否安排我與虞王殿下見上一面?”馮誠試探性地問道。

梅殷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馮誠會有此請求,他轉頭對平安說道:“平安,你去把人請到這裡來,就說馮都督有要事相商。”

“不過,這裡沒有什麼殿下,都是普通士兵。”

平安領命而去,不一會兒,便見一名青年快步走上高臺,那青年身穿甲冑,氣宇軒昂,正是皇嫡長孫朱雄英。

朱雄英一見馮誠,便拱手行禮道:“府軍前衛小旗官朱雄英見過馮都督。”

朱雄英敢說,馮誠可不敢大咧咧地這麼泰然處之,人家親王之尊這麼一說你還真信了?

馮誠連忙回禮,兩人寒暄過後,朱雄英的目光便落在了馮誠身後那幾十名火銃教官身上,眼中閃過一絲好奇與期待。

“馮都督,這些便是從雲南帶來的火銃教官嗎?”朱雄英問道。

馮誠點頭稱是,並簡要介紹了這些教官的來歷與特長,朱雄英聽後,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參加過定邊府之戰的明軍精銳火銃手,三段擊戰術玩的出神入化,還正面擊敗過象陣,這可真是人才了。

“馮都督此次帶來的教官們,對幼軍來說意義確實大,火器乃是未來戰場的主流,然而正所謂‘有器爲兵,用者在人’,若是沒有合適的人來操縱,再好的火器也是廢鐵,我們一直想引進火器教官來提升戰鬥力。”

馮誠聞言,心中不禁對這位聖孫的遠見卓識感到欽佩,明軍雖然使用火器,但更多的其實是輔助,火器戰術在現在的大明並不被普遍重視,只有雲南明軍比較喜歡用,但朱雄英卻能看到其潛力和價值,這足以證明他眼界的不凡。

“火器戰術確實是我大明軍隊未來的發展方向,若是有時間,合該好好聊聊。”

這時候平安點了點頭,然後轉頭對朱雄英說道:“朱小旗,去取幾支燧發銃來,讓馮都督帶來的教官們演示一下。”

朱雄英領命而去,不一會兒便取來了幾支燧發銃並且大略介紹了一下,馮誠見狀,連忙讓幾名教官上前演示,只見他們很快就能上手熟練地裝填彈藥、瞄準射擊,令在場衆人讚歎不已。

朱雄英在旁邊看着教官們的演示,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有了這些火銃教官的指導,幼軍的戰鬥力必將大幅提升。

第255章 午門獻俘,亂臣賊子懼!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53章 主僕矛盾第67章 徐達背疽!第79章 牛痘接種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災民!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80章 郭桓案爆發!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202章 朱雄英的反行業壟斷調查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122章 秦嶺中發生的咄咄怪事第23章 如何解決空印案?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47章 等等,我啥時候去地府了!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223章 令人驚訝的鋼筋水泥城牆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60章 憤怒的朱元璋【求首訂!】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248章 頓兵於雄關之下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第176章 聖孫駕到,統統閃開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32章 爺爺你真是魂穿啊?!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23章 如何解決空印案?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181章 蒸汽時代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33章 穿越大明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56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62章 第一個任務:整頓莫愁湖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69章 來根華子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37章 老登,該爆金幣了!第31章 神器降臨!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61章 黑麥與木薯,神種降臨!第180章 工業農業商業三條腿走路第212章 太湖蟲洞對應位置確定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222章 《西涼伎》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23章 如何解決空印案?第127章 佛朗機炮與紅衣大炮,國公們的震驚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114章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圖紙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251章 兵臨富良江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39章 冰封四百年?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166章 朱元璋的期許第73章 卷什麼卷?出海吧!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181章 蒸汽時代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48章 還有人敢欺負咱大孫?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178章 爆火的湖景別墅,藩王們的震驚!第106章 藍玉的感激第24章 蟲洞傳輸實驗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90章 咱真是瞎了眼,立了這麼個皇太孫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169章 來根華子第52章 朱元璋:大孫能還陽?!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205章 秦嶺蟲洞再次開啓第140章 殺身之禍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24章 蟲洞傳輸實驗第168章 第一個預言應驗
第255章 午門獻俘,亂臣賊子懼!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53章 主僕矛盾第67章 徐達背疽!第79章 牛痘接種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災民!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80章 郭桓案爆發!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202章 朱雄英的反行業壟斷調查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122章 秦嶺中發生的咄咄怪事第23章 如何解決空印案?第160章 被散養的藩王們第147章 等等,我啥時候去地府了!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223章 令人驚訝的鋼筋水泥城牆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60章 憤怒的朱元璋【求首訂!】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248章 頓兵於雄關之下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第176章 聖孫駕到,統統閃開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32章 爺爺你真是魂穿啊?!第149章 五爪龍牀,僭越之罪!第23章 如何解決空印案?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181章 蒸汽時代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33章 穿越大明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153章 我在地府那些年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56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62章 第一個任務:整頓莫愁湖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206章 壓縮餅乾帶來的震撼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69章 來根華子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37章 老登,該爆金幣了!第31章 神器降臨!第82章 我真是古代穿越者第61章 黑麥與木薯,神種降臨!第180章 工業農業商業三條腿走路第212章 太湖蟲洞對應位置確定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222章 《西涼伎》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23章 如何解決空印案?第127章 佛朗機炮與紅衣大炮,國公們的震驚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114章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圖紙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251章 兵臨富良江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39章 冰封四百年?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166章 朱元璋的期許第73章 卷什麼卷?出海吧!第167章 帝王之術第181章 蒸汽時代第188章 第二個任務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69章 時空蟲洞的秘密第148章 還有人敢欺負咱大孫?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178章 爆火的湖景別墅,藩王們的震驚!第106章 藍玉的感激第24章 蟲洞傳輸實驗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90章 咱真是瞎了眼,立了這麼個皇太孫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169章 來根華子第52章 朱元璋:大孫能還陽?!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205章 秦嶺蟲洞再次開啓第140章 殺身之禍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24章 蟲洞傳輸實驗第168章 第一個預言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