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倘若不是對花老二和錢氏知根知底,花正棟這孩子又是金家父母看着成長的,人家未必會把寶貝女兒嫁給他。
其實早前,他們也是有考慮過的。
家產一分爲三。
兩個兒子和女兒平分。
像田產,鋪子都平分了,至於秀秀孃的嫁妝則全部是給秀秀。
婆婆的嫁妝原本就可以自願給誰,沒人規定,非得給兒子兒媳婦,或者孫子的,那是人家自己的,可以自由考慮決定。
秀秀孃的嫁妝全部給秀秀,也沒人能挑個理來。
只不過,二老也是考慮到,女人總歸是要嫁人的,而且女兒對正棟也挺看得上眼。
正棟呢,也是個心眼實的,所以,才答應了二人的婚事。
但嚴格來說,人家只是看得上正棟本人,或者說人家挑女婿,實在是找不到更適合的人選了,只能將就。
正是因爲如此,他們纔要求正棟夫妻住在鎮子上,錢氏二人呢,雖然有些不樂意,不過,爲了兒子也答應了下來。
反正還有兩個兒子不是?
不過,自從容月幫着金家想出了些點子來之後,讓他們的生意好了不少,再加上這次的官司,金家父母的想法就有些不一樣了。
任何生意,都會有閒時和忙時。
像就種田,就像木匠活計。
這麼說吧,金家的手藝在鎮上也很多年,十里八鄉都認識,確實生意興旺,不過,到了別家農忙的時候,他們的活計,相對就清淡了不少。
雖然還是有些活在乾的,只不過,把要付給下面的工錢,還有買料子的錢算上,就比較緊張了。
而容月給他們出的主意真是可以把原先的木料廢物利用上,又能變成銀子的。
最重要的是,不怎麼廢功夫,晚上也能幹,銀子雖然賺得少,可架不住量大銷路廣啊。
那時候容月自從正棟會些木匠手藝後,就讓正棟搞了拖把出來。
這年頭,壓根沒拖把這東西,人家都喜歡用一塊布來抹。
比方說抹桌子,抹窗戶一塊布,抹廚房一塊布,抹地一塊家。
倘若是像農村的
那種泥地,那麼則用掃把掃。
容月他們進了城,之前的那戶人家裝修得還是不錯的,許氏和趙老太也是個勤快的,基本是每天抹地。
生意越來越好後,許氏忙着鋪子的生意,這活計就落到了趙老太身上。
倘若換了是容月的性子,那反正過得去就成,也不用天天抹吧。
可趙老太不是,人家習慣天天抹,可她也不想想她的身子骨,幾十歲的老年人了,又不是十八的姑娘,因此,壓根吃不消。
每天晚上就累得真不起腰骨。
趙老太雖然不是容月的親祖母,可容月心疼她老人家。
因此就讓正棟搞了拖把,還順便搞了洗拖把的木架子,下面還裝了木輪子,雖然是挺佔地的,可架不住方便和省力啊。
一個大桶裝清水,然後旁邊搞個小桶來捅幹水,這拖把用起來,趙老太是極爲的得意應手。
一方面,人家把家裡搞乾淨了,另一方面也不累人了。
錢氏見好使,也讓正棟搞了一套。
容月見狀,覺得,這年頭的人都是極爲勤勞的,都喜歡把家裡搞乾淨的,只要價格合適,估計還是挺有市場的。
而且不用特別廢料子。
像這些東西,完全可以在金家的倉庫裡找到曾經廢棄的材料,然後來使用,容月讓正棟搞了幾十套出來,然後放到了誠記還有小姨夫哪兒賣。
前面先做的三十套,也和金家說好了,料子就按廢物的料子來,倘若生意好,到時候,咱再另算。
至於價格,容月也訂了比較合理。
之前容月跑市場的時候,也不是白跑的,基本也是能捉住婦女們的心態。
這個是新興事物,再加上這年頭,物價基本維恃得比較好,所以,容月做一次市場調查,基本可以說是能用好幾年。
倘若不打仗,用個十幾二十年都成。
像掃把是比較便宜些,三十文錢,和市場上賣的價格差不多。
拖把就貴些了,怎麼着下面還有好些布條子呢,更何況,以前也沒這東西,價格是八十文錢。
而帶着車輪的木桶則是一百二十文錢。
拖把,木桶,掃把一起的,有聯合優惠價,只要兩百文錢。
有些人原先是掃把不需要,不過後來一想,拖把和那帶車輪的木桶子好像都需要啊,一起買,送個掃把也好啊,因此,買套餐的人還挺多的。
這三樣東西基本沒什麼技術含量,因此,推出市場一個月,就有仿製的了。
不過,再多的仿製,容月家的,還是NO1。
之所以容月家的生意好,一方面是金家用料實在,人家這些年在十里八鄉,還是挺有口碑的。
二來,後來容月又推出了免費送貨服務。
倘若你不是縣城的人,又購買了誠記或者容月小姨家的三件套,那麼,花二叔家的公共馬車驢車便免費把你送回去。
要知道這東西這麼大件,你自己扛也扛不了,縣城的還好些,農村的就不方便了。
雖然那木桶子是有輪子,可問題是,這年頭的路可是挺崎嶇的,可不像縣城,更加不像現代的柏油路。
你說萬一東西運回家,有個破損啥的,你找誰哭去?
至於用別家的牛車驢車的,人家還要敲竹槓,可你購買誠記的,就沒有這方面的麻煩了。
當然了,還有另一種購買方式,比方說,你早上看見咱的馬車驢車,也可以先行訂購,到了下午,咱再幫你送貨上門,你只要出村子接一下就成。
這有點類似後世的物流和快遞服務,只不過,咱只實行同縣配送。
應該說,正是有了這檔子事之後,秀秀娘覺得,容月還是個挺有辦法和主意的,多接近接近倒也不壞。
至於後來有了官司,人家對容月的好感更是上升了不少。
這也是秀秀娘決定把鎮子上的那鋪子帶院子的宅子賣,然後再給秀秀添點銀子,然後進城買宅子的原因之一了。
這年頭,城裡人的優越感還是比農村要強很多的,不像到了後世,城裡人極爲的羨慕農村人,人家農村只要一拆,就有個十幾套的房子。
而城裡人苦哈哈的一輩子,有可能一家五六口還擠一套房子。
這年頭,還是講究,寧要城裡一張炕,不要農村一座房的說法。
(本章完)